个人简历是一份能够证明求职者能胜任特定工作的文件,它应该具备可读性和说服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自我介绍范文,或许能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启发。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1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之、相、近、习、远、玉、义”7个汉字。
3、大致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致了解选编文本的含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读本。
教学过程:
1、师出示《三字经》书本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本书:古时候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每句话都是三个字,所以叫做《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
2、师激趣:古时候儿童学习的课本,今天我们学起来也会十分有趣。《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
3、师板书课题,指导生字“之”的写法:“之”有三笔,第一笔点画居中,第二笔横撇略扁,最后一笔平捺,注意运笔的变化。
4、指名生朗读课题,认识生字“初”:左右结构,衣字旁加个“刀”字。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交流听后的感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很好听等)。
2、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随文识字学词。
(1)学习第一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一句,出示字词卡片:性、善、相近、习、远,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性”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善”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出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近—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词意。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一句话,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2)学习第二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二句,出示生字卡片:教、迁、贵、专,指名多生认读。
学习“教”这个多音字,生说说这个字有哪两个读音,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师小结:在“教师、教室、教育”这些词中读第四声;在表示“教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读第一声。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全班齐读。
(3)学习第三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三句,出示生字卡片:幼,指名生认读,说说还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个字:幼小、幼儿园。
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
全班齐读第三句话。
(4)学习第四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出示生字卡片:玉、器、义,指名生认读。并为它们口头组词,以便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全班齐读。
4、生再次轻声自由练习朗读文本,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位之间相互练读。
5、指名生分小节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读出课文三字一停、朗朗上口的节奏。
1、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与同位合作朗读,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2、师再次随机出示词语卡片,通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本课生字。
3、独立出示本课13个生字,鼓励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或在其他的词语中也见过这些汉字,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理解句子意思。
4、师小结:在识记汉字的时候,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偏旁、与形近字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进行识记,这样归类识字,效果会更好。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之、相、近、习、远、玉、义。
2、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生自主观察这些汉字,交流书写要领,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行重点指导:“近、远”是半包围架构,其中“斤、元”书写时要略小,最后写走之儿;“义”字先写中间的点,再写撇、捺、注意撇画比捺画略高。
4、师范写,生认真观察并进行书空练习。
5、生自主描红、临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书写情况并及时反馈。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三字经》的内容,还读熟了其中的几句话,认识了很多的汉字。那么,《三字经》中的这些句子究竟藏着什么意思,为什么值得古代和现代的小朋友没学习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名生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三字经》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
2、指名生朗读课文。
3、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读了《三字经》中的一些句子,那么,这些句子里究竟藏着什么意思,使它们成为古代小朋友必须学习的内容,同时又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呢?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三字经》。
1、学习第1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一句话,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生交流自己的问题,师给予解答,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词组、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初:刚出生;性:本性;善:善良;相近:差不多;习:性情和行为;相远:差别很大。
(3)鼓励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大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师适当小结: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纯洁的,只是因为后天的学习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性情和行为就有了好坏之分。
(4)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5)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师适当讲解:“苟”是如果的意思,“迁”指的是改变;“贵以专”的意思是指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
(7)在弄懂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适当小结: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
(8)生齐读第二句话。
(9)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师相机点拨:小朋友们刚出生的受都差不多,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的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段话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0)生有节奏地齐读第1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并尝试与同位相互交流。
(2)指名生交流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不太明白。
(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非所宜:这是不应该的。老何为:长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琢:精心打磨;器:物品、器物;义:知识和道理。
(4)鼓励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大致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5)师适当讲解: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不应该的,如果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长大了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玉石不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物件,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6)师小结: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7)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学习都有哪些好处,师予以鼓励。
(8)全班有节奏地齐读第2小节。
3、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读,同位对读、拍掌伴奏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读出《三字经》的节奏和韵味。
1、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师适当指导:可以先分句背诵,再连起来背诵;再背诵的时候结合句子的意思帮助记忆。
2、指名生分句背诵,分小节背诵,全文背诵。
3、适度拓展。
(1)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只学习了《三字经》中的四句话,但是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三字经》中丰富的内容,难怪古代、现代的小朋友都要学习它呢!接下来,老师再从《三字经》中选两句话,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
(2)师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师范读,生自主读一读。
(3)指名生说说在这两句话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师适当补充,讲述“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故事。
(4)生齐读出示的两句话。
《三字经》不仅读起来郎朗上口,易于背诵,而且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丰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读一读,相信你从中一定会得到很多的收获。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教学过程:
完成配套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8。人之初
重视教育——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善于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二
《人之初》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识字部分的第四课。本文作为《三字经》国学经典的选文,我在教学中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因为这篇《人之初》对于我们的孩子都很熟悉,平时背得滚瓜烂熟,所以读起来都很很流利,这节课以朗读和理解意思为主。开课时,通过复习生字导入,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识字和朗读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本节课的内容,要让我们的孩子字传统文化上感悟。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是有些难度的,我通过讲故事、出示图片、讲解等多种方式去教孩子们。我们只有吃透文本,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
在这节课上,课堂纪律是不错的,但是我的节奏有些快了,有些环节让学生读的还是少了一些。教学时,我会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当一个环节结束后就往下面走,虽然在教学时有耐心地指导学生,但是在读的方面还可以更充分一些。
这节课,在理解意思的时候,我讲得比较多,有时候孩子还不能跟上老师节奏,在师生配合方面还学要在磨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留给学习生字的时间还是很充裕的,但是在反馈点评的环节,我的课堂组织有些不到位,一些孩子在下面窃窃私语。投影展示、点评的环节,有些薄弱。
一节好的'课,需要用心准备教学设计,好好熟悉教学流程,对学情有所了解,还需要多次磨课。后面,再努力。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三
1.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等7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识字兴趣,培养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4.通过对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认识13个生字,正确美观书写7个生字。
难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3.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可以上网或借助工具书,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课时
2.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之初》,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1.出示学案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或课本(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3.表扬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4.展示朗读:
指名小组内4号同学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自我评价。其它同学纠正易读错字正音,提出合理建议。(注意纠正之、初、善、专这四个翘舌音)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3.我的记字办法多。
(1)常规识字:
加一加:换一换:
比一比:组词法:
减一减:其它办法:
(2)趣味识字
4.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5.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并补充。(a、该小组用了哪些识字方法b、用了哪种趣味识字方法?c、我想补充以下内容:)
6.巩固检测:打乱顺序抢读生字。
7.生字我会写。
(1)观察课本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写正确,写美观,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2)易写错的字:之、义、远、近
8.二人展示:展示笔顺及占格。
9.师范写
1.正确书写生字。
2.能用生字组词并说句话。
1.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2.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3.齐读课后习题中的词语。
1.读课文,画出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多读几遍,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试着和小组内同学分工朗读课文。
3.学生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4.小组展示朗读课文。
(方式:可以拍手打节奏读,可以齐声读。也可以分句接读)
5.生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汇报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节奏,谈谈自己的体会。
7.教师点拨:(预设)
(1)、人之初,性本善: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细心加以教导的话,本来善良的天性也会变坏的。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是不能成为美玉的。一个人不经过教育,是不明白道理的。
8.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背诵课文。
2.续背《三字经》的其它章节,看谁背又快又多。
3.造句
善良:
专心: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四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三字经有关材料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4、讲解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五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明白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一、引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1、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2、老师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平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
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小组合作试着表演《周处除三害》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习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六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练、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本文节选了其中的四句,第一句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第二句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第三句是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年轻时学习不努力,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第四句是说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得到了以下效果:
1、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
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课伊始,我播放了生动活泼的舞蹈视频和朗读视频。通过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快就进人了学习的氛围中。
2、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有趣的活动中,“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个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1、由于学生刚接触这类型文章,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有很大困难。我对于这些词语进行了讲解。但为了让学生对于疏通文意有帮助,机械的让学生背诵词语意思。其实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字的意思讲解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切记让学生记忆,更不能当作考察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环节比较草率。其中“性本善”前一字是后鼻音,后两个字是前鼻音“性相近”前两字是后鼻音,后一字是前鼻音。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七
反思教学,觉得自己做的不错的地方:
1.本课虽然是识字课,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课内容节选自《三字经》这一经典的儿童启蒙读本,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介绍了一些有关《三字经》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国学的兴趣。比如,上课伊始,出示《三字经》的书籍图片,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兴趣。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课文学习结束时又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句子,通过拓展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三字经》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自然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字经》的兴趣。
3.本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识字学词、训练朗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这对学生来说,甚至是比学会字词更重要的收获。
还有一些不足:
1.关注面没有完全面向全体,有很多孩子只是听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但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说就说不出来了。
2.时间分配上还有待严谨一些,分析文本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可是字词学习上疏忽了。对于一年级来说,字词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八
《人之初》这一课精选了《三字经》的两个片断,第一个片断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断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所以本课的学习更应该激发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正因为本课的特殊性,教学时比较有特点的是新课导入环节,引导“周处自新”的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课文前两句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在课堂结尾的拓展延伸环节,借用有趣的视频动画讲了“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并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九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是教师给予得较多,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人之初如玉璞新三字经解释篇十
本课精选《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共八行,四句。
第1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2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两个片段意思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大体了解意思,并熟读成诵,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
课堂气氛的调动做的不好,应该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