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口才技巧,能够清晰地表达并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导游词要灵活应对不同群体的游客,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进行个性化的解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导游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一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一部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化的宝库。它的课文中包含了许多被流传至今的金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知者,不如不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等,这些句子让我们感触颇深,引领着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寻找属于自己的处世哲学。
第二段:探讨“中庸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认为人们不应该沉溺于极端,应该追求内外的均衡。这种思想精髓在于拒绝一切极端,明确指出,做人要“和而不同,识而不厌”。这种“中庸之道”告诫人们,在每个人的生命之路中,都要保持一种平衡,不偏执,不盲目追求过度,能理智化情感,避免人生中的偏差,从而达到心灵的和谐与富足。
第三段:“仁”的含义
孔子的思想中,“仁”被认为是最重要并且核心的要素。孔子认为,“仁”在于“爱人”,“仁”比权力和各种官位更加重要,在决定人生的方向与价值观念时,应该以“仁”为前提和基础。孔子认为,“仁”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尊重长者,尊重历史、文化和传统,维护合法权利和主张公正,关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帮助弱势群体等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品质,才能在生命中获得更广阔的爱与信任,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第四段:谈论“礼”的作用
“礼”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元素,也在《论语》中广受关注。孔子认为,“礼”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秩序的规范,还是一种人类自我约束、自我塑造、正义实践的重要手段。这种规范往往同淳朴、正正言顺、恪守责任等品质相伴而行,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和社会责任,引导人们以周铁、事故主义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发展。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一种人类文化的表达,还是塑造人类精神体格、修养人类天赋素质和开发人类创造能力、发展潜能的必要途径和良性循环。
第五段:自我总结
《论语》是一部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典型作品,它的影响和意义越来越深刻。作为当代的读者,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还要深入思考它所传递的哲学思想与技巧,进而挖掘内心深处的智慧和理解生命的真谛。我们还需要注重实践与行动,遵循“明其道、智其德、尽其容”的信念,在繁华忙碌的生活中,寻求“仁爱平和”的内心平衡,掌握生命的真谛,创造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译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译文】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澈了解很高的道理。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译文】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译文】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译文】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译文】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译文】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现在的不为正是为之后的可有为,每个时期都会有要为有不可为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分清轻重缓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文】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文】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喻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译文】富贵不能乱我心意,贫贱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我品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的儿女。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三
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 、食不语,寝不言。
3) 、寝不尸,居不容。
4)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 、未知生,焉知死?
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 、巧言令色,鲜亦仁!
8)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9)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8)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9)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0) 、朝闻道,夕死可矣。
21)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2) 、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2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5)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6)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7) 、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8) 、德不孤,必有邻,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9)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3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1)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2) 、君子周急不继富。
33)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6)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9)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0)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1) 、子不语:怪,力,乱,神。(名人名言 )
4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4)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5)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7)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8)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9)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1)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52)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53)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5)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忽施于人。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2)是知也___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4)诲女知之乎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所不欲,忽施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启示人们在学习上应该虚心好学。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1.(1)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通智,聪明
(3)生气发怒
(4)教导
2.(1)选择他的优点学习,把他的缺点拿来对照自己,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
(2)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3.关于学习方法,感受略 。
4.d
5.d(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五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这本经典的著作中,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孝的思考和教诲。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理解到孝心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中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孔子告诉我们:“君子非孝子不肯有勇,非弟子不肯有能,非仁者不肯有高。”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若想成为真正的君子,必须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让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只有懂得孝敬父母,才能够有足够的爱心和责任感,去爱护和关怀别人。
其次,论语告诉我们孝心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日常的小事中。孔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应该尊敬其他人的父母和长辈。年老的人需要关怀,年幼的人需要关爱,我们作为孝顺的年轻人应该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孝心不仅体现在大事上,更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
另外,论语中也提到了过度孝顺的问题。孔子说:“过则不及也。”这句话告诫人们孝顺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度。孔子认为孝心要与中庸相结合,即恰当的程度。过度地孝顺可能会导致自我牺牲和不合理的行为。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但我们也应该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只有平衡好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孝心。
此外,论语中对于孝心的具体实践也给予了很多的启示。例如,“事鬼神而后事人者,未能,则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先尽力去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只有做到了,才能问自己是否还能再为父母做点什么。孝心是实践出来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深刻理解孝心的真正含义。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论语》,我对孝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孔子告诉我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心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日常的小事中。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度。同时,我们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孝心。只有真正体验和实践,才能领悟到孝心的真正含义。孝心不仅是个人道德的表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我们应该牢记孔子的教诲,时刻保持对父母的孝心,以积极的行动去关爱他人,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六
《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言论和思想。其广泛的影响和价值一直被推崇着,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代表之一。本文将以《论语》为主题,分享一些关于它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仁德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将仁视为最高道德标准,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仁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能够引导我们做正确的事情,与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我们也应该学习仁爱之心,用温馨、友好和宽容去面对他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段: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孔子经常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告诉我们,只有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在生活中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并思考这些学问的应用,特别是在开始实践时,要经过认真的考虑和研究,确保行动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四段: 处理人际关系的提高
许多孔子的言论都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场合时,更加成熟、自然、得体。
第五段: 勇敢去追寻梦想
还有,孔子所提到的“三思而后行”,告诉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需要做好准备,具有耐心和毅力去追求我们的梦想。人生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勇敢面对生活,不断挑战自我,在追求成功的漫漫路途中不要轻易放弃。
结语: 总结
总之,《论语》中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中。无论在任何阶段,孔子的思想和思想仍将为我们持续地提供力量和指引。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领会这些文化经典,真正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将其贯穿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才能真正体现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七
(一) 其使民也义。
(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五)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六)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七) 放于利而行,多怨。
(八)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十)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十一)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十二)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十三)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十四)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十五)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十六)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十七)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十八)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十九)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二十) 贤哉,回也!
(二十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二十二)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二十三)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二十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十五)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二十六)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二十七)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二十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十九)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三十)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三十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三十二)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三十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三十四)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八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
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九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自问世以来便为无数后人所推崇。其中的“论语心得体会则”主题更是引人深思。笔者结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探讨“论语心得体会则”的重要性与价值。
第二段:心得体会的重要性
心得体会是人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的总结,是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过程。在学习论语时,只有通过个人的心得体会,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将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与其只停留在旁听知识的层面,不如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学到的东西真正融入自己的思考与行动中。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更能够培养人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论语心得体会的方式
论语中充满着智慧,而心得体会则是对这些智慧的个人理解与感悟。在学习论语时,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对照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将其付诸实践。同时,与他人交流也是获取心得体会的良好方式。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吸收他人的智慧和经验,进而丰富自己的观点。
第四段:论语心得体会的价值
论语中的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修养与道德品质,更能够影响他人,甚至改变整个社会。只有通过个体的心得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等圣贤的思想,从而以身作则地实践起来。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称道,而不去深入思考和实践,那么这些伟大的思想和道理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倘若能够通过个人的心得体会,践行论语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我们就有可能引领社会的风气,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五段:个人心得体会的例子
在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最深刻的心得体会之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虽然简短,却道出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始终将这句话铭记在心,尽量不做对他人不公,伤害他人的事情。同时,这句话也提醒自己要善于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感受。通过贯彻这一心得体会,我不仅收获了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也提升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
综上所述,“论语心得体会则”主题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将学习到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与智慧,并通过行动影响他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论语,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之,从而引领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十
第一段:引言 (200字)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合,以及一系列言论和教导。通过研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其深远的思想和智慧的真理。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在论语学习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修身 (200字)
论语中关于修身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例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有信义,言必信,行必果。他还说:“君子不器”,强调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这些教导使我深刻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标准。
第三段:治家 (200字)
孔子的治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指导家庭生活的伦理准则。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维系家庭的和睦;他还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与朋友互相尊重与关爱。这些教导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和睦、友谊珍贵的重要性。
第四段:为政 (200字)
论语中孔子对为政者的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强调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要以身作则,影响下属。他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告诫为政者不要偏袒,公正处理事务。这些教导提醒我作为公民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第五段:求学 (200字)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求学的教导值得我学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强调要通过回顾已学知识来增加更多的新知。他还指出:“不学而知者,不意其至也”,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这些教导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业,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结尾 (200字)
通过学习论语,我正在走上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论语教导我们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并强调了学习和追求智慧的重要性。它的智慧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论语,我希望能够更加努力地改进自己,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社会。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十一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博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分析孔子“勇”的含义。
答案
(1)a
(2)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十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高于一切,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其中涉及孝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本文将从孔子的言行和论语中,总结出关于孝心的几个重要体会。
首先,孔子是一位孝心浓厚的人,他高度重视尊敬父母的教育。《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孔子孝心的故事,他曾经送葬自己的母亲,为了表示对母亲的怀念和思念,他特地去掉了车上的门,让母亲达到舒服的睡姿。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孔子内心深处对母亲的孝心之深。这也告诉我们,无论孝心体现在何种小事上,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用行动去践行。
其次,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孝心的教育观念。孔子认为“孝悌为民之本”,也就是说,孝是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说,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道德义务,如果能够尊重父母,他们就会感到欣慰和高兴,而如果不尊重父母,他们就会感到失望和担忧。孔子还强调孝心要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中,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告诉我们,在与父母相处中要真诚守信,学习进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有错误时能够勇于改正。
此外,《论语》也提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表明了家庭是孝心的最基本实践场所。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陪伴他们共度晚年。同时,《论语》中还提到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孔子说:“有兄弟者,不可不惠也。”这表明了孔子对兄弟情谊的重视。作为兄弟姐妹,我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共同孝顺父母。
最后,《论语》中还强调了孝心与仁爱的关系。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保持温和友善的态度,用关怀和尊重来待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那首先必须要尊重和关心他人。这种仁爱的态度也是孝心的基础,因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往往也会延伸到对父母的关心。
总而言之,孝心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时刻保持和践行的美德。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于孝心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他通过自身的言行与教育观念,给我们传达了孝心的核心意义。无论是对父母的关心,还是对家庭成员和他人的尊重,亦或是对兄弟友谊的珍惜,这些都是孝心的具体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固然有父母对我们的关怀和爱,但同样也需要我们回报他们,用我们的孝心来体现我们的感恩之情。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十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体悟到了孔子倡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即“论语心得体会则”,即通过思考并总结心得体会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体验和对《论语》的理解,分享我对“论语心得体会则”的一些见解。
段二:学以致用,明辨是非
《论语》中的许多箴言都是孔子在与弟子们的互动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教诲。通过研习这些箴言,我体会到了孔子所倡导的思考的重要性。每当读到一句警示人们明辨是非的话语时,我都会深入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并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种思考的过程让我意识到,我们在面对事物和问题时,往往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容易陷入迷惑。因此,明辨是非成为我提升自身思想境界的核心要素。
段三:经验总结,扩大视野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对学习与实践的一种思考。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并加以借鉴。当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会思考自己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改进的余地。这样的思考让我认识到,只有经过总结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提升自己的视野。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我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段四:实践探索,不断创新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箴言告诉我们,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实践探索,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在我的实践中,我学会了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而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使我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不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段五:传承发扬,回馈社会
在研读《论语》的同时,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将传统智慧传承下去的责任。我明白,通过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他人分享,不仅可以帮助他人提升思维境界,也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在实践中,我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这样的回馈社会的行动,我感到自己所学所悟变得更加有意义。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孔子所倡导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传承发扬下去。
总结:通过学习《论语》,我体悟到了“论语心得体会则”的重要性。明辨是非、经验总结、实践探索和回馈社会,成为提升自身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扩大自己的视野,也能够回馈社会,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对《论语心得体会则》的一些见解,也是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过程中的体验总结。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十四
知识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能力目标:
能够比较通顺流畅的翻译古文句子。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落实句子翻译。
讲读法、朗诵法、提问法。
1~2课时
1、熟读背诵课文
2、落实课前基础字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意重点词语:
重点句:
各句均要掌握。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1、2、3、4、5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说是格言的体系,而第10章的形式为对话,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来作为格言。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指导学生领会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几则名言。领会关于人生的几则名句。
3、指导学生领会关于语段中的文言虚词。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能够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掌握语段再出现的一些参与的古今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之”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领略每一则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预习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周练习中的相关基础练习。
课时一
(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领会前五则)
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则是记录他与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2、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分析课文:(串讲时加点词语尤其要作为重点。)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也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点评:本则论语第一句讲述了学习的方法,也讲述了学习的态度。第二句则讲述了学须有友,朋友间虚心互相学习的态度。第三句重点阐明了做人的修养。)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较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本则论语讲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知新应该指的是新的体会,也就是加深了认识,另外也指领悟到新的内容。)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点评: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是讲述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点评:这则论语主要讲述的学习上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就内容上与第五则相似,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别人的缺点作为请教。)这里可以穿插孔子虚心好学的几个小故事。(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礼与文化知识。)
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点评: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专门向他传授孝道,他据此整理了《孝经》,成为儒家“七经”之一。后世尊其为宗圣,本段主要是讲述读书人的责任的问题)
第八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天气,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点评:本段中岁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节操的人。)
第九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点评:本段主要是讲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齐读课文,当场背诵。
(四)讲评配套练习及配套古文语段。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十五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中礼的章句篇十六
第一段:引言(150字)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以言简意赅、道德教化为特点。通过阅读《论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更能借鉴他对人生、为人处世的智慧。在我的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论语》中的种种智慧和道德伦理观。本文将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总结出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修身篇(250字)
《论语》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从一些有关修身方面的言论中可以看出。比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只有建立在正确的道德基础上,才能产生良好的行为和品质。另外,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并时常练习,对于个人修身来说,一日不学,一日不如人。
第三段:为人篇(250字)
《论语》中对于为人处世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非常重要,意思是君子考虑问题要综合考虑全面,而小人则往往仅仅落入表面的比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但如果我们像君子一样之前考虑综合因素,而不仅仅追求表面的成功和利益,我们就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第四段:教育篇(250字)
孔子的教育思想贯穿于《论语》之中。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说:“人不学,则不知道。不知道,则不行,不行,则不能自主。”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之重要以及教育与人的行为和能力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但孔子的教育理念始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五段:总结(300字)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论语》中涵盖了修身、为人、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的人生之路具有十分深远的指导意义。修身要从根本出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人处事要全面考虑,不被琐事影响判断力,而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正是通过这些理念,我们才能实现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然而,仅仅读过《论语》还远远不够,我们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将这些智慧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体会到《论语》中的智慧,使之成为我们生活和处世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