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阶段的结束,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方向。总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以下是几篇备受好评的开场白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1.在课前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交流常用的理财方式及其利弊,了解各种理财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在探究各种储蓄方式收益情况的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
的价值。
3.在分析、比较各数据的活动中,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推理辨析,反思调整的意识。
4.在课前活动及课上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源自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初步了解多种理财的基本方式,感受理财方式的优化。
2.在解决问题、辨析策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能在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数据、推理辨析、反思调整的意识。
学科德育、习惯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建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及分析数据、推理辨析、反思调整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制作的各种图表。
一、谈话引入,组织交流
(一)以压岁钱为话题,引入要研究的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每到过新年的时候你们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师:对!得到压岁钱,这是我国古代留下来的一种民族习俗,其寓意是祝收到压岁钱的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健康,平安。
2.提问:那你们得到的压岁钱一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3.小结:看来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是把压岁钱进行合理的储蓄,使其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基本的理财意识。(板书课题:理财)
4.交流汇报:咱班理财意识强的同学,走访了银行,采访了银行的专业人士,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的信息想与我们大家分享。(课件上出现实践活动的照片)
(二)借助课前调研,了解理财知识
下面有请赵新莹同学与我们进行知识分享。
学生用自己制作的ppt介绍自己知道的理财知识,并且进行简单的说明。
二、结合调研结果,提出研究的问题
2.要想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需求呢?
3.师: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学习资料,大家认真阅读,看看能找到哪些信息帮我们解决问题?(拿出学习资料1--浦发银行储蓄知识单)
预设:
(1)20xx年浦发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2)复利计息方式:每次储蓄后将本息都取出来再进行储蓄。
第二年的本金=第一年的本金+第一年的利息
三、小组合作计算,尝试解决问题
(一)组织讨论,探究存储方式
预设:
(1)还不知道本金呢?
(2)存多长时间呢?
2.学生思考存储方式,猜想验证收益最高的方式
(1)那存三年,都可以怎么存呢?
出示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将你想到的存储方式写在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2)在这几种存储方式中,你们猜猜哪种存储方式的收益会最大呢?说说你的想法。
(3)是不是像大家所猜想的这样呢?我们需要--验证(算一算)
(二)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发现规律。
1.小组合作,自由计算3年后的本息,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1)1+1+1;(2)1+2;(3)2+1(4)3;
2.学生交流、汇报
3.发现规律
(1)提问:通过计算、交流你有什么发现或疑惑吗?
(2)交流发现
预设1:直接存三年收益最大,1年1年1年的存收益最小。
预设2:1年+2年和2年+1年的收益是一样的。
4.讨论:在刚才自己模拟的理财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学生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知识,发散思维
1.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
师:是不是像大家所说的这样呢?咱们课下可以试着来验证一下。
3.小结:上完这节课后,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成为了是一名小小的理财家。(板书课题)课前,通过调研发现还有众多的理财方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理财方式,老师都有一句话送给大家----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五、板书设计
小小理财家
1+1+11+21+32+1
利率
存期
本金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圆锥的特征
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圆锥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1.理解储蓄的含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利息的计算。
2.经历储蓄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理解税率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
(启发学生说出各种可能性和原因)
师生共同小结: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使得个人钱财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即到期可以取出比存入的要多些的钱。
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有时我们把钱存在银行,最后去取的时候钱会变多呢?
同学们知道吗,在不同的银行,有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利息,因为它们的利率不同。那么,什么是利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利率。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质疑,理解相关概念。
(1)学生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11页,不理解的内容可在小组讨论或做上记号。
学生看书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2)汇报交流。
师:通过看书学习和讨论,你知道了储蓄中的哪些知识?能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存款方式
活期
定期:零存整取、整存整取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教师说明: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2.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本题中本金、利率、存期分别是多少?
(3)到期后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应加上利息。
(4)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
方法一:5000×3.75%×2=375(元)
5000+375=5375(元)
方法二:5000×(1+3.75%×2)=5375(元)
(5)教师讲解:存期是几年,就要选取相对应的年利率。本金与年利率相乘,得出的是一年的利息,求两年的利息就要乘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页“做一做”。
先提问本题中本金、利率、存期分别是多少?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14页第9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存款凭证后提问:存期是多长?半年用多少年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中概念较多,教学中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在解决有关“利率”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错误:计算利息时忘记乘存期;没有注意利率和存期的对应性;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的单位应是年等。要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学习资源,在纠错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一、填空。
1、如果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4米记作米;如果+2千克表示增加2千克,那么-3千克表示()。
2、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元。
3、+8.7读作(),-读作()。
4、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5、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0分,+9分表示比平均成绩(),-18分表示(),比平均成绩少2分,记作()。
6、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边。
7、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二、判断对错。
()1、零上12℃(+12℃)和零下12℃(-12℃)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0是正数。
()3、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4、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记作+400米。
()5、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教材中《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的内容不多,首先是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几个算式来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来总结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进而对一些特殊的数求倒数,比如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0有倒数吗?)。最后进行课堂练习,在练习中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且总结出: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的倒数都是自然数;
(4)非零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以上的教学过程上课之前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认为《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为以后分数的除法做准备的,然而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预期的准备。一节40分钟的课,在20多分钟时学生已将上面的内容全部进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级,在题型的积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后面10多分钟的时间里只进行相同类型的练习就结束了这节课。
在课后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如果仅仅这样教这节课,那么浪费的时间太多了,虽然教材中这节课的内容就这么多,但是在考试中倒数知识方面的题却是很多形式,单凭上面老师教的东西学生来完成还是比较吃力的,有些题必须是老师引导才能完成的。所以说,如果在当初的新授课中我将这些题型进行渗透,那么,在以后的练习中、考试中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自己来完成,我也不用将它作为一个新知识点来讲而又花费时间。在课后的我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将与倒数的知识有关的题型全部整理出来,然后有进行了筛选,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题添补到这节课中来,题不能太难,因为毕竟这是一节新课,要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但题必须有拓展性,对于以后的稍难的题一部分学生还是可以根据前面的知识有能力完成的,而对于差一点的学生也不至于遇到这样的题而无从下手。所以在选题上我比较慎重,题太难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会认为数学学习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学习时收获的快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六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除法作准备的 , 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学习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这节课我主要围绕“导入、探究、深讨、练习、小结”这几个环节进行。
在导入中通过一个小故事中的对联,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倒”的意思。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学生知道什么叫倒数后,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举例,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这句话。同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比较重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互为”、“乘积是1”、“两个数”。对倒数的定义作深入的剖析。
最后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一般先变形,再换位。并且让学生小结出求倒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规律。在探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研究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综观全课下来, 觉得整节课教得比较扎实,该传授的时候做到了适当的传授,练习也有层次感, 对于两个特例“1”和“0”,教学中没有专门由老师提出,而是在学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自我感觉处理得较好。
学生的积极性在家长听课当中也充分的得到了发挥, 平时不做声的孩子当天也敢积极举手发言了,充分的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欲望。
在设计中,感觉练习的设计还是缺少了难度,缺少了灵活性的题目,对“倒数”的运用练习设计不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