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对某一类作品进行统一整理归纳的一种模板式写作。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审查和校对文章,确保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请大家一同阅读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范文范本,一起探讨其优点与不足。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展示,课堂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活动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各种活动的热情。
2、了解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意义,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教学重点:感受社区的活动丰富多彩,鼓励学生积极加社区公益活动,做一名小小志愿者。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加社区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收集一些关于志愿者的活动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图片展示,课堂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活动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各种活动的热情。
2、了解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意义,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每到节假日,我们的社区经常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们跟随“乐乐”到他所在的社区去看一看吧!(视频播放一段“社区活动”的资料)
二、回忆活动,感受丰富
1.乐乐:同学们你们的社区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啊?
2.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参与活动的情景。
3.观看各种社区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展示各种图片)
三、小组讨论,了解意义
1.听说过些志愿者吗?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很多都是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的。
2.出示志愿者誓言,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没有报酬,又要花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大家要参加志愿者服务队?
4.你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人吗?
(1)那么你又参加过哪些志愿活动?(小组交流)
(2)指名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肯定他们的活动。
四、课外延伸,作业指导
1.师:志愿者服务既包括地方和国家范围内的志愿者行为,也包括跨越国境的双边的和国际的志愿者项目。志愿服务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配乐:《爱的奉献》)
2.补充西班牙志愿者服务情况《参》第12页。
3.课后作业:
收集了解我社区或其他地方志愿者的相关情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图片展示,课堂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活动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各种活动的热情。
2、了解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意义,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一、展示图片,夸志愿者
有这么多的志愿者为社区默默服务着,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二、小小设计师在行动
2、我们来当“小小设计师”,也来分小组,讨论一下还可以做些什么?
3、分组讨论,提交方案
社区活动设计方案表:
策划者活动主题活动地点
活动时间参加人员
活动意义
活动内容
活动要求及准备
预期活动效果
5、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全班讨论,提一些小建议“请你说说,你们小组为什么这样制定计划?”
6、评奖“设计师”
三、知心姐姐,出谋划策
“有的同学在参加志愿者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们一起帮他想想办法。”
1、提出问题(书p19)
瞧,3个小朋友他们想做好事,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困惑,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有些什么困难。
2、分四人小组讨论
?假如你是这几个小朋友,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
?假如你是知心姐姐,你又会怎样回答他们呢?
?你在活动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也请你和大家说说,让同学们来帮帮你
3、制作“爱心卡”:每人发一张“心形”的卡片,让他们自由写想说的话。
四、课外延伸
1.小结: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生活在社区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区服务——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让我们也来参加志愿者的队伍。献出你的一份爱,社区的明天会更好。(配乐《爱的奉献》)
2.课后赠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3.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完善活动设计方案,将此方案付诸行动。
附板书:
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社区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啊!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5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大致位置、大小和环境情况,能画简单示意图。
2、通过走访社区中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自豪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通过描绘社区的明天,让学生坚信社区的明天会更好。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大致位置。走访自己所在社区中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
教学难点: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情况,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自豪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书p23要求,考察所在的社区,走访社区干部、社区老人。
2、准备社区设施小卡片、画社区示意图的学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大致位置、大小和环境情况,能画简单示意图。
一、谈话导入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魅力的地方(展示社区建筑图片)。今天我们要考察一下我们身边的社区。
2、指名上台示意:学校、居住楼、公园、广场、市场等等。
二、绘图指导
2、此前同学们都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样画社区的示意图。
4、同社区的同学交流“咱们很多同学都是住在同一个社区里的,现在请你们拿着自己的示意图和他们交流交流,看看还有那些地方需要修改。”(学生交流,教师选出每组优秀的作品。)
5、交流展示点评:“你能说说这位同学的示意图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是还需要改进的,怎么改呢?”
6、评选“绘图师”,张贴。“同学们都画的很好,课后你们可以拿着示意图,与社区中的示意图比对一下,把你的图画得更完美一些。”
三、总结升华
1、播放《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2、大家哼唱。
四、课外拓展
1、课外了解社区的历史遗迹,到时讲给大家听。
2、大胆想象,设计你心目中的社区。
3、完成自己小区的示意图。(可以用照片拼贴的方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走访社区中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自豪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2、通过描绘社区的明天,让学生坚信社区的明天会更好。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学生完成的社区示意图。交流反馈。
2、在社区里,总有一些历的名人,为我们大家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例如茅以升爷爷,课件出示名人“茅以升”的画像及钱塘江大桥(师简介)
3、“社区的今天是美好的,社区的历史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你知道咱们社区有哪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吗?”
二、了解历史
1、了解社区里的历史遗迹、历史名人2、除了这些名人以外,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人,都对咱们的社区有很多的贡献,即便是社区中的一位普通居民,也在为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老师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
(1)自由读读。(出示文字及图片资料:一个对社区有贡献的人)
(2)四人小组交流课前调查采访的情况,比一比“谁有一双黄金眼”?
(3)上台交流,你了解到的对社区有贡献的人(可出示相关资料)
(4)谈感受
三、畅想未来
1、观赏国内外优秀社区图片,说说他们哪里值得我们学习。
2、四人小组讨论,可以运用文字、图或其他方式把心中理想的社区展现出来。
3、评选设计图
(1)学生展示,并进行介绍。(包括:设计的特色,设计的意图等等)
(2)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4、展示自己的设计(课件出示同学们的作品)
四、课后延伸:描绘理想中的社区。
附板书:
4、走进社区
我生活的社区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二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90度)、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3、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四)综合应用
走进大自然、数据告诉我。二、学情分析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第 2 页 在教学中也力求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并做好以下两点:(1)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 3 页 学的兴趣;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数学活动中,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奴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直观感知和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量单位、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对计算的要求适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计算速度存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计算速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不用单一的思维理解算理。如本册应用题教学要重视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训练,教学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五)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
第 4 页 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是评估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尽量做到试题类型多样化,难度适当,不出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着重观察计算的正确性,计算中的思考活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多的重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而不是首先关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评价体现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更多小学教学计划、小学教案和小学教学辅导,尽在查字典数学网,请大家及时关注!
第 5 页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的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榆、沐、浴、呈、奉、混、弊”9个生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同学预先准备的基础上,让大家围绕“温馨家园的美丽童年”的话题交流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教师简单小结,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去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的故乡有怎样的风光?
“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课文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三、默读课文,质疑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和文章提出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交流学习的方法。文章的事件和情感学生一般都能把握,但深入的体味还要教师巧妙的引导。注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学习。如文章中很多动词用得传神,要让学生学习体会,“探”“绿”“找”等,在语言环境中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四、朗读课文,以情会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再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故乡的热爱、童年的热爱、因文感情,因情见意,因意生情,使学生受到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
五、多元评价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积累词语,填写词语花篮,互相交流。
3.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原因。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四
一、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哪些方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用“五光十色”、“热情”、“有名”等词语口头说话。
4、能对课文优美的句子进行摘抄。
5、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6、能说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葡萄沟美在哪里。
2、交际目标:利用对话和人热情相处。
3、能力目标:自己动手感悟颜色的差异性,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读好长句。
五、教法:
启发式、讨论式、表演式、游戏式、自学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咱们新疆好地方》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十分喜爱音乐,现在让我们放松一下,先听听音乐,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你可以拍手也可以随音乐做动作。(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地做动作。)
2、师: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新疆)刚才同学的回答真是雅克西。谁来说说这雅克西是什么意思?(好)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学生自己做动作)
3、师:让我们随着刚才轻盈、欢快的歌曲来学习今天的新课,雅不雅克西?(雅克西)
4、出示课题:《葡萄沟》
师:让我们来齐读一次吧!(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让老师想起那又大又园的葡萄。(出示葡萄)忍不住想吃上一口。(做个夸张“吃”的动作)这三个字都是要求我们掌握的字,老师相信同学们能把这三个字写得和葡萄一样美,是不是?(是)那我们就开始写吧!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生写,师巡视)
师:写得真不错,下面翻开书,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葡萄沟的,我们边听录音边用“——”把它找出来。(播放录音)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师板书)找得可真准,让我们来读一读。(生读)
二、新课。
(一)教学第一段。
1、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我想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吗?(想)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段。(抽生读)
2、师:读得真不错!下面由老师领着小朋友读: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出产什么?出产些什么水果?(如读得不好,可再读一遍)最喜爱的是什么?(葡萄)哪位小朋友来读出喜爱之情?(抽学生巩固读一、两次)
3、师:读了这段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生自由地说,师相机板书)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本段)
4、师:让我们来夸一夸葡萄沟吧!(指黑板提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二)教学第二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2、师:读得真认真!从这段中你感受到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请同桌互相说说。——根据说的内容边读边讲解。(抽小组共同来回答。)
如:生说: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允许同桌互相补充)师:说得可真好,能不能把这句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一个个”表示葡萄怎么样?(多),那好大家就把“葡萄”多的意思读出来好吗?(生读)
步骤:先把说的读一读,把“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读好。
3、师:葡萄有很多颜色,请在书上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用“——”勾出来。
师:现在用你神奇的画笔把葡萄涂上你喜爱的颜色,涂好后自己把它挂在“凉棚”上,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涂好。(师巡视,生自己挂,先挂上的给予加油。)
4、师:哇!这么多颜色,真美!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谁能把它找出来?(五光十色)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葡萄这么美,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6、师:读得真不错,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热情的老乡会对你怎么说?看看课文的插图,闭上眼睛想一想。(想时播放轻音乐)生回答,师给予鼓励。
7、师:维吾尔族老乡这样好客,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
(三)教学第三段。
2、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读)
4、师: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说说,请加上“先、接着、再、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先互相说,再抽同桌起来说)
5、师:说得真好,那么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鲜、甜)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甜”的感觉?(抽学生读,再齐读)
6、师:读得很好,把鲜、甜的感觉都读出来了,我们再齐读本段好吗?
7、师: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小结: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里水果多,葡萄美,人热情,葡萄干是那么有名,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话夸一夸葡萄沟吧!最后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读全文,相信你们的感受又不相同!(生齐读)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五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六
教学目标。
(一)复习目标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的具体措施
1.大数的认识
知识点:
(1)数位顺序表,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关系、多位数的读法、写法。
(2)数的组成。
(3)比较大小4、数的改写;数的省略;数的改写与省略的异同。5、数的产生(自然数、十进制计数法)。6、计算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易错点:
(1)写数时中间连续的0容易遗漏。
(2)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区别。
2.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知识点:
(1)知道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什么是线段;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知道什么是角,什么是平行和垂直,什么是距离,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四边形的集合图。
(2)会用量角器量角、画角;会用三角板画角,拼角,能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掌握各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3)会画垂线、平行线、长方形、正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易错点:
(1)用三角板拼角求度数易错。
(2)垂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欠灵活。
(3)梯形的高画法。
3.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知识点:
(1)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注意因数末尾有0的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掌握估算的方法,具体问题中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4)能利用三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7)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
(8)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易错点:
(1)利用因数和积的关系进行计算。
(2)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竖式简算时,横式余数忘补0。
4.统计、数学广角
知识点:
(1)再一次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的方案。
易错点:
(1)条形图上不标数据。
(2)不认真看图例答题时把内容填反了。
5.解决问题
知识点:
(1)熟练解决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连除应用题、乘除混合应用题。
(2)解决综合性问题
易错点:
(1)不答题,或答题不完整。
(2)数量关系错,导致解决问题的方法错。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七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成长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等方面的变化体验成长喜悦
教学难点:填成长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年来的变化
第一课时
二、教授新课
(一)我长大了
1.引导学生学习引言并与刚上学时进行对比。
2.引导学生测量身高,使学生懂得测量身高可以用身高测量仪或米尺等仪器,也可以用门框上画线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图中男孩和女孩的话,使他们懂得无论身高、体重,在测量后,都要从年龄和年级上与过去相比较。
4.引导学生填“我的成长记录卡”。
5.引导学生通话大嘴青蛙的话,提示学生要亲自测量。
6.总结测量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二)我进步了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幅图,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水平提高了。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幅图,使学生懂得自己做家务的能力提高了。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幅图,使学生懂得自己用现代技术的本领进步了。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幅图,使学生懂得自己自理能力提高了。
(三)思考大嘴青蛙的问题。
(四)交流:和一年级相比,自己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写下来。
三、小结两年来,同学们的变化真不小,老师为你们的成长和进步而自豪!
四、板书设计:
1.两年来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年来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的变化。
2.引导学生认识在两年中,自己不仅身体长大了,能力增强了,更主要是在情感上,变得更懂事了。
3.引导学生观察p5两幅图。
(1)认识第一幅图体现出孩子能体谅父母的辛苦,能为父母送去温暖。
(2)第二幅图体现出同学之间相互友爱,彼此关怀。
(3)第三幅图是妈妈要给孩子买个毛绒玩具,孩子不要。
(4)第四幅图是孩子脚上已经穿着一双很新的鞋,还让妈妈再买一双,妈妈很不情愿的样子。
(5)引导学生认识两个孩子形成对比,一个懂事,一个不懂事。
(6)思考并举例说说自己是不是个懂事的孩子。
(7)学生齐读结束语。
三、小结现在和刚上小学比起来,同学们长大了,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变得更懂事了,同学们要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四、板书设计:
1.两年来的变化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八
知识目标:
1、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
2、初步学会认识自我的方法,能正确认识自我。
3、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回答。
师: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们学认识自己。
二、探究一:了解自己
开学以来,你的学生生活过得怎样?请选取三个镜头,描述你的学生生活。
(1)在每个镜头里,你展现的形象是怎样的?请尝试用几个词语进行描述。
(2)你对自己展现出来的形象满意吗?
(3)听听同学的意见,他们对你的看法怎样?答案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据实回答。
探究二:阅读感悟
(1)学生自读本教材2——3页内容。
(2)思考:说说要从哪些方面了解自己?
(3)个人展示: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优势,这些优势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1、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第二课时
一、探究活动:探究与分享
1、学习5——7页内容后,说一说:
(1)你如何看待自己的?
(2)你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倾听别人心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2)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你打算怎样完善自己?
二、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板书设计
1、认识自己
完善自己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九
本期所教的四年级,从以往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的差异,所以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下:
1、数位顺序表
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十
(一)本单元教学哪些知识?教材的编排有什么特点?
方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1、方程的特征,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2、等式的性质,解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方程;
3、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两个练习,最后还有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三个特点:
1、 在教学方程的特征前先认识等式。因此,教学方程从再认等式开始是必要的,符合知识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依据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教学方程知识先初步认识方程,再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然后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以等量关系贯通全单元,在认识方程时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在应用方程时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的方式抽象成方程。方程的概念随着这条主线逐渐形成。
3、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了便于教学,把等式的性质分成两条,解方程分成两段。这样编排体现了知识由易到难,技能从会到熟,等式性质及其应用紧密结合。
(二)教材为什么用天平图创设情境?怎样教学方程的意义?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它的两臂平衡或者不平衡,分别表示两端的物体质量相等或者不相等。教材多次以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例1写出的等式表示2个 50克砝码和1个100克砝码的质量相等,例2写出的式子有的是等式,有的不是等式,尽管每个式子里都有字母x,联系天平图能体会各个式子的含义,从经验系统里提取等式的正例与反例。
教学方程的意义,要指出它的主要特征。如果让学生把例1和例2里的五个式子分类,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了方程的特征。
教学方程的意义,要体会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
(三)为什么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怎样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过去,小学数学习惯于用四则计算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中学数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显然,中小学关于解方程的教学长期不衔接。虽然小学阶段的教学效果不错,学生解方程的技能熟练,但只能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进入中学以后,原有的思维定势干扰了继续学习,不能适应较复杂的方程,造成中学阶段教学解方程的难点不在知识本身,而在消除原有的思维习惯。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进了小学阶段的教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分成两条教学,例3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例5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是等式。教学等式的性质,仍然用天平平衡的情境,容易体会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由此得到等式的两边进行同样的运算,结果还是等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例3从四组天平图得出四组等式,编写很有层次。每组左边的天平与等式是原来的状态,右边的天平两边添上或去掉同样的砝码,相应的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各组天平与等式,都是等式性质的一个具体案例。第一组等式由已知数组成,后三组等式里含有字母,等式从不含有字母到含有字母,体现了性质的包摄性。前两组等式的两边加上相同的数,后两组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四组等式合起来得到一条完整的性质。教材让学生在各组右边式子的括号里填数,体会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在圆圈里填等号,体会原来等式变化后仍是等式,从而充分感知等式性质的内涵。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条性质,编写思路与例3相同,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第一组天平图的两边添上的物体与原来物体的质量相等,要把这种现象视作原来的质量乘2。第二组天平图把天平两边的物体都平均分成3份,去掉2 份,剩下1份,要理解成原来的质量除以3。二是根据天平上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以及天平保持平衡,先在每组右边式子的括号里填数、圈里填等号,再把各个等式的两边进行相同的变化,结果仍是等式,抽象出等式的性质。三是让学生体会等式的两边不能除以0,把“0不能做除数”的经验迁移过来。至于等式两边都乘0,结果是0 = 0,虽然也是等式,但已失去了现实意义,因而等式的两边一般不同时乘0。
本册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数是减数的方程。
例4先看天平图写出方程,把解方程置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体现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学生能在天平图上直观地感受求正方体的质量,只要在天平的两边都去掉10克。教材中小卡通的思考是对直观思维的抽象,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为了得到x的值,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二是使方程左边只剩x的方法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10。例题示范了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其中x+10—10=50—10是关键的一步,在初学解方程时,应要求写出这样的一步。
在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要领之后,为形成解方程的能力,教材做了三点安排:首先是第6题的天平两边都去掉1个梨或都去掉3个橘子,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借助图画直观地为浓缩解方程的思维过程作了铺垫。接着在第7题里让学生在等式右边填写运算符号和数,还要想想左边怎样才能只剩x,右边应该填什么,为什么,“扶”着学生简化书写过程。最后是第9题的找错与改错,防止简化书写时发生类似的错误。
应用第二条等式性质解方程,教材的编排与前面相似,也是编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试一试”,本册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数是除数的方程。
(四)本单元列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怎样教学?
由于本单元只解含有一个运算符号的方程,因此只能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差关系、倍数关系中较难的问题,以及已知图形的面积求有关长度的问题,如果列算式解答,分析数量关系要进行连续的推理,如果列方程解答,思路比较顺畅。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是由问题的数量关系决定的。在数量关系式里,如果未知数量在等号的一边,已知数量在等号的另一边,沟通了未知与已知的联系,那么列算式解答。如果等号的某一边既有已知数量,也有未知数量,那么列方程解答。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列方程解题,为什么设未知数为x。这些体验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获得这些体验就会自觉遵循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例7与“试一试”,突出寻找等量关系的思维过程,利用实际问题里的相差数或倍数,从“多几(少几)”“是几倍”等概念得出等量关系。例7的等量关系在讨论中得出,“试一试”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填空写出,凸现等量关系对列方程的支持作用。实际问题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有益于形成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单元结束时的“整理与练习”,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怎样想的”,自我评价“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学习状况,都是引导学生体验等量关系在解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与以前的教材比,本单元教材还有哪些变化?
本单元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还有两点变化。一是关于得数的检验。过去和现在的教材都重视检验,但是,过去注重对解方程的检验,而且十分强调格式。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列出等号左边的算式并算出得数;要与等号右边的数比较,写出“左边=右边”;最后还要写出结论:x等于几是原方程的解。由于格式烦琐,用于书写检验的时间比解方程还多,因而学生把检验视作负担,被动地进行。现在的检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检验解方程是否正确,另一种是检验实际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例4里“把x = 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指出了解方程的检验方法,至于检验的过程则不要求写出来。本册教材里的方程只有一个运算符号,学生会感到用口算进行检验很方便。教师要允许学生用口算进行检验,减少书写麻烦,这样才会自觉检验,形成习惯。例7的检验不是代入原方程,因为代入原方程只能检验解方程,不能检验列出的方程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道题要检验算得的小军跳高成绩是不是比小刚多0、06米,可以利用1、45 — 1、39、1、39 + 0、06或者1、45 — 0、06中的任何一个算式进行检验。只要结果符合题意,列方程和解方程就都是正确的。
二是本单元例4的最后只指出“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没有讲“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学生必须懂得“解方程”的意思,否则看到冠于数学习题的“解方程”还不明白要求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至于“方程的解”完全可以用“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代替,后者容易懂。因此,不提“方程的解”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1、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处理意见: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时,利用天平图和其他图画直观形象地显示等量关系,渗透寻找和利用等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2)暂时不要鼓励对数量关系的发散性思考,也不要提倡列出的方程多样,确保把握和应用事件里的最基本的等量关系。这对以后的教学十分重要。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只是,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1、教材第2页的试一试的第2题与练一练的第第3题在列方程时不能列成“20—12=x、16、8÷4=x”,它们虽然是方程,但仍是算术思路,不易让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对今后的教学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2、教材第8页的例7,结合情境图教学时,主要是能找出等量关系,当然关键还是要会解方程。且应让学生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找等量关系;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1、教材中第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中的第3题要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意思,然后再列方程,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等量关系。
2、教材第4页的练一练第1题与第6页的第7题相类似;第8页的练一练第1题与第10页的第2题相类似。目的都是让学生正确运用等式性质,体会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解解方程的关键步骤。
3、教材第13页的“探索与实践”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操作与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单元共8课时教学,另可增加1课时进行综合检测与讲评等。具体安排如下:
第1课时:教学1—2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3题。
第2课时:教学3—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4—6题。
第3课时:完成练习一的第7—12题。
第4课时:教学第7—8页的例5、例6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的第1—4题。
第5课时:教学第8—9页的例7和“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的第5—7题。
第6课时:完成练习二的第8—12题。
第7课时:指导学生“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第8课时: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和“探索与实践”部分的两道题。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离不开父母师长的教育;
2.感受与体会无论大人与孩子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收集一句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的话写在书上。
教学重点:
感受成长离不开学习的理念。
教学难点:
感受大人为什么也要不断的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成长离不开学习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让我们追寻成长的脚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二、探索新知
1.交流园请同学思考一下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都学会了那些本领。
2.小组活动:
(1)我们是怎样学习说话的;
(2)我们是怎样学习走路的;
(3)我们是怎样学习整理的;
(4)我们是怎样学习跳舞的;
(5)我们是怎样学习礼仪的;
(6)我们是怎样学习手工的;
(7)我们是怎样学习写字的;
……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将自己成长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也可以两三个同学合讲、表演、演示,等等。
三、应用实践
1.大人们已经学会很多本领,为什么还要不断学习呢?阅读教材第4、第5页,看看大人们都在学什么。
2.小调查(出示调查表)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1)学什么
(2)为什么学
我的发现:
写一句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的话。
四、总结拓展
教师小结: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学习,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要不断学习新本领、新技能、新知识,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
板书设计:
1.学习伴我成长
成长离不开学习
孩子、大人要不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学习本领的途径有很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观察和积累;
2.教育学生知道做事也能长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点:
感受做事也能长本领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做事中积累自己的成功经验。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学习本领的途径有哪些、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本领是学习来的,你知道学习的途径有哪些吗?看看教材中这些同学是通过哪些途径学习的。
二、探索新知
1.处处可学习同学们请看教材6-7页,这些同学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习本领的。
(1)看报纸、杂志;
(2)与同学交往;
(3)在野外玩耍;
(4)参观科技馆;
(5)跟叔叔阿姨等大人们学习;
(6)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呢?
2.小组活动:交流园
玩耍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途径。说说自己在玩耍中学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将自己在玩耍中或做事中学到了哪些本领。
三、应用实践
学做一道菜或学种一种植物(出示表格)
准备工作:
操作过程:
我的学习收获:
四、总结拓展
教师小结:学习本领有很多途径,但最主要的是通过做事来验证我们学习的本领是否扎实。其实,我们有许多本领都是在“做”中学来的。
板书设计:
1.学习伴我成长
处处可学习
本领是在“做”中学来的
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特征描写一双手,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找一找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张迎善手的图片,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文字,给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身份;
手感;手的肤色;
纹路;掌面;
手指;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写张迎善的“一双手”的?
2、文章又是如何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
提示:
1、抓住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表现手的特征。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让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来写一写生活中最有印象的手。
2、请选择一位同学,抓住他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写出来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哪位同学。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动一动,练一练
播放授予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教师: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六、课堂寄语
早晨要扶你的犁,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印度谚语
七、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提示:
1、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八、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