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致谢是在特定场合中向特定对象传递感谢之情和祝福的一种表达方式。完美的致辞致谢是需要反复修改和推敲的,可以请教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提升稿件的质量和效果。小编为大家特地搜集了一些致辞致谢的经典范例,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篇一
1、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教学的重点落在“读”上。具体做法是:
(1)、自读,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范读,通畅流利,感情饱满。
(3)、译读,读懂原文,理解内容。
(4)、诵读,熟读成诵,当堂背诵。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发挥学生想象,体会意境美,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教材选录这类内容浅显,短小精悍,文辞优美的文言文,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因此上这节课时,我就安排了一次口头作文,让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文中的景致,这样学生们对山川之美和作者凝练优美的语言特点有了更深的感受。
1、课堂缺乏高潮,一堂好课必须有高潮,我认为本堂课的高潮应该是最后的体会意境这一环节,但课堂实际并非如此,许多学生难以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我想不是学生们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表达力,缺乏语言的积累,这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悲哀,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这也是我应努力的方向。
2、对作者的思想挖掘的不够深入。
答谢中书书篇二
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现在将人生的感受说给你听,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篇三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
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所以,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来质疑,其余学生来释疑。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积极性更强,重点文言词也更落实。教师也可从繁琐的解说中解脱出来,仅仅在学生无法释疑之时指点迷津。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如本课教学设计抓住一个关键点:赏美景,悟雅情。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
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
答谢中书书篇四
生:从“实是欲界之仙都”看出,作者非常超脱,体会到了美景背后的洒脱。
师:“欲界”什么意思?
生:人界。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人界”,而用“欲界”?
生(陷入沉思):……
师:这“欲”字,传递着陶弘景的独有的人生感悟。 “欲:欲,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
生: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教学反思:汉字从形、音、义的关联上分类,可大致分为四种:表形文字、形义文字、形音文字、义音文字。中国的汉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形义文字,这些汉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着衣钵的传承。甲骨文、金文往往蕴含这个汉字本初的意思,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主旨与情感。学生可以轻易地借助翻译书,说出它们的字面的意思,但学生不会主动地走进这些言语的背后。教师应在学生觉得易懂的词语上追问,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抓住字形、字义,抵达文字所寄托情意的最深处。
师:“实是欲界之仙都。”其中“实是”,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实在是!
师: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时感受到什么样的感情?
生:应该是一种非常激动,非常愉悦。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还是句号的使用更符合语境。
师:句号,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教学反思:古代汉语,虽然没有出现标点,但编者在处理教材中使用的标点符号就代表着编者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种在别人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的一种阐释。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解读方式,能更进一步走进文本。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它不仅用来表示句子的停顿和语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字所无法达到的表意的功能,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师:“沉鳞竞跃”,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画面?
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生:鱼儿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
师:“竞”是什么意思?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生:争相。
师:这种解释并没有将作者笔下的画面之美描绘出来。你们在玩耍时,会怎样追逐?
生:非常欢快的,享受着自由,和好不容易得来的轻松。
师:现在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生:应该是一条条鱼儿,不断地从水里跳出,在水里你追我赶,非常欢快,轻松。
教学反思:在感受文中所体现的那种勃勃生机时,落实到了“竞”字的体会上。学生往往用非常简单的、概括的词语解释画面,得出的体验自然是不深刻的,文言背后的那些情感和画面无法呈现。适时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学生相关的联想,使得学生更容易发生情感的迁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又唤醒了文言的言语。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文中描写这山水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描绘性的话语,说说你在眼前都出现了画面。
生:一个“入”字,我仿佛看到了高高的山峰。一个“见“字,我看到了清澈的溪流。
师:你还没有说出山峰高到什么程度,溪流的清到什么程度?
生:高高的山峰,直入云霄,清清的溪流,一直能见到水底。
生:高山可以让云雾来衬托,溪水可以通过水底的鹅卵石来凸显。
师:很好,将这些物象引入画面说说。
生:云雾缭绕着山峰,在那白茫茫的雨雾之中,青翠的山峰的影子,巍峨的屹立。远远看,云雾与山峰浑然一体,显得那么刚健而又柔美。在阳光的映照下,水底五彩的鹅卵石,随着粼粼的水波,层层叠加着晶亮的波纹,显得圆润、干净。
师:“猿鸟乱鸣”让我们隐隐感到这画面的生机。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生:“乱”,应该是杂乱的意思,声音很多,猿鸟到处在叫。、
生:吵杂正说明猿鸟的多,所以才显得富有生机。
生1:写出了花开的多。
生2:花朵在尽情地开放,花朵在恣意的开放,彰显的是怒放的生命。
师:可见文中的“乱”字写出的就是与春花同样的生命。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教学反思:古代诗词作家崇尚“言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过于理性化,遇字必解,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审美能力便无从提高。教师应该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文,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搭建古诗文的阅读平台,提升学生文学涵养,融合学生生活感悟,鼓励学生积极体验。这不仅能让学生将古诗的理解进一步深入,也能让文言言语的教学多了一些文字的张力,多了一份底蕴。
答谢中书书篇五
山川秀丽的景色,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真所谓“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使人顿时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而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哪怕是绘画名家,大概也难以描摹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吧。向来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正是这山水的相伴相映,才使得游者神采焕然;正是这仰俯的上下结合,才使得游者心旷神怡。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莫急,你看那两岸石岩壁立千仞,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五色争辉、熠熠耀眼。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于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实为“天下第一美景”。山脚下,一株株古松,批鳞挂甲、昂然挺立,好象是一个个威风凛凛的战士。另一边,一片片竹海,青翠欲滴,风轻轻吹过,竹叶微微颤动,真像一张张嘴巴在喃喃细语。如此景色,四季长存。
最初的早晨,白雾缭绕于山间;继而如絮如带,仿佛是仙女在此作画;紧接着似烟似缕,好似天堂美景……就在如纱一样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太阳冉冉升起,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傍晚来临,红日西沉,她是太过劳累,去休息了。落日的余晖,为群山抹上了淡淡的红晕,好象一个娇羞的姑娘。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苍茫,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冲破了湖面的寂静,别具意趣。
不得不说——此般人间天境,无处能及也!
答谢中书书篇六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谁呢?《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山水诗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作者的介绍,欢迎阅读!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刘宋时丹阳秣陵(今句容)人。
弘景从小就很聪明,博学多才,性爱林泉,好学道术,尤好著述。幼年得葛洪《神仙传》一书,昼夜钻研学习,受其影响很深,遂立志养身术。疏眉长额,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由于他读书很多,且善于琴棋、书法和作文章,曾作过齐、宜都王的诗读,但没有多长时间就辞职了,隐居茅山华阳洞“修身养性”,并钻研医药书籍,随后又避世至浙东、浙西等处,仍坚持道家戒律。可以说是一个虔诚的道徒,在修道过程中,亦从事丹鼎,炼制了大量的丹药。梁武帝召他作官,他坚决不肯,被“尸解” 而死,终年八十一岁(一说“年八十五岁无病而卒”)。
陶弘景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经过后汉三国及两晋南北朝的时期,当时患乱频繁,疾病流行,古医籍有很多都是在这个时期散失的。由于疾病流行,促进了医药学相应的有所发展。弘景不仅长于天文、地理、气象,还精于医药。因为他知识渊博,武帝即位后,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向他请教,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在药学方面,他除炼丹外,对本草特有研究。
永明10年(公元492年),四十岁的陶弘景厌倦于官场斗争,辞职后,在句容县的句曲山隐居,专心致力于医学等科学研究。
句曲山又名茅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而弘景亦以此为号“华阳隐居”,开始了采药著述和游历生活。
公元536年(大同二年),陶弘景年八十五岁,无病而卒。临死时,他嘱咐弟子对他“薄葬”,弟子按他的遗嘱执行了。死后被追赠为“中散大夫”,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推崇葛洪学说,对葛洪评价很高,曾说:“葛氏旧方,至今已二百许年,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又说:“抱扑此制,实为深益……”。然因年代久远,传到弘景时代已阙漏未尽,脱简不全。于是,他就“辄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昔应璩为百一诗,为箴规心行”。由此看来,弘景学术思想,是在葛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人一脉相承,而陶氏对其有所发扬光大。
尽管陶氏是一个道教徒,但其治学却是科学而严密的。他在补阙葛洪《肘后方》 时,为了避免后人将其所添补的东西,误认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以红笔写出来,以示区别,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可贵的。再如,他在补阙《肘后方》时 ,并不是盲目继承葛洪之学,而是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了删改,提高了原书的科学价值 。由此看来,他于“补阙”之余,也作了大量考证修改工作。因此,葛洪的学术成就 ,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学术思想在内。
陶弘景长期从事游仙采药和炼制丹药的实践,不断丰富了医药学知识,他发现《神农本草经》几经战争破坏与多次转抄和错简,已十分残缺不全,在此基础上陶氏根据所得残卷,“精粗皆取,无复遗落”,作了大量的归纳整理、增补修订工作,“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之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为我国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药学的有《本草经集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
《本草经集注》,全书共七卷。是陶氏在医药学著作中的代表作,它是在《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并根据《名医别录》增添了药物365种,共计730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类而编撰成的,约成书于公元536年(?),是我国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第一部按照科学方法分类的,有条理,有系统,并有丰富内容的中药学名著。书中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采 制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并对药用植物的鉴别也有详细的记载。同时,还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此外,本书最早著录于阮孝绪的“七录”中,从唐到北宋初年都有流传,直到公元973年(宋开宝六年)开宝本草流传后,才逐渐消失。但其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中,现仅存敦煌石室藏本的序录残本。另外 ,他还撰有《效验方》,五卷,是一部临床实践的资料,对后世医治疾病,起了一定的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王运熙 曹旭)
[1]颓:坠落。[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沈,同“沉”。[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即指人间。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4]康乐:谢灵运。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5]与:参与其间。这里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