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标语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如何运用创新和幽默手法设计环保标语?爱护地球,人人有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关环保的标语范文,一起来欣赏吧。
大学的解析篇一
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影视赏析已逐渐成为一门受欢迎的选修课程。通过观看各种类型的电影和电视剧,学生们可以不仅享受视听的快乐,而且提高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参加大学影视赏析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影视作品的魅力和它们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首先,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大学影视赏析课程中,我观看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和电视剧,例如法国的《阿黛尔的生活》、韩国的《暖暖内含光的阳光》等。通过观看这些作品,我不仅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风情,而且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影视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了我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其次,影视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观看电影和电视剧的过程中,我们会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所吸引。这些作品往往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在我们的大脑中勾勒出一个个美丽的画面。比如,《星际穿越》这部电影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让我对宇宙、时间旅行等概念有了新的认识。而《黑镜》这部电视剧则通过对科技社会的幻想,引起了我对社会发展的思考。这些作品启发了我对未来世界的构想,激发了我的创造力。
第三,影视作品传递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很多好的影视作品都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例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通过囚犯安迪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追求自由和希望。而《楚门的世界》则通过楚门的经历,引发了我们对真实与虚幻的思考。这些作品使我深深地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并让我对自我认知和价值观进行了反思。
第四,影视作品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它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技巧。通过观看各种类型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技巧。例如,镜头语言、剪辑、音乐背景等都是影视作品最为基础的表达手法。在大学影视赏析课程中,我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这些要素的分析和解读,提高了自己对影视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这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和表达能力意义重大。
最后,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优秀演员和导演的才华和艺术魅力。好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往往有出色的演员和导演的表演和指导,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艺术感染观众。在大学影视赏析课程中,我近距离接触到了一些知名的演员和导演,如张艺谋、贾樟柯等。通过了解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我不仅对他们的艺术才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有了更多的感悟。
总而言之,大学影视赏析课程给予了我很多收获。通过观看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我了解了不同文化、激发了想象力、领悟了人生哲理、学习了艺术表达技巧,同时也有机会欣赏到优秀演员和导演的表演和指导。影视作品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生活、艺术和价值观的思考与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收获将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的解析篇二
第一章: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第三章: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第四章: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第五章: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就称为知道了根本,这就称为理解到了极至。
第六章: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第七章: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许多双眼睛看着,许多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第八章: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第九章: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第十章: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康诰》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第十一章: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敬重白叟,老大众就会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上位的人尊重老一辈,老大众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助孤儿,老大众也会相同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施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假设讨厌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部属;假设讨厌部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假设讨厌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边的人;假设讨厌在你后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假设讨厌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面的人;假设讨厌在你左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服口服的`国君啊,是老大众的爸爸妈妈。”老大众喜欢的他也喜欢,老大众讨厌的他也讨厌,这样的国君就能够说是老大众的爸爸妈妈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屹立。显赫的尹太师啊,大众都仰视你。”控制国家的人不行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损失民意的时分,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诫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意就能得到国家,失掉民意就会失掉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重视涵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支持,有人支持才干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干供应运用。
德是底子,财是枝末,假设把底子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涵的底子,那就会和老大众抢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意就会分开;君王散财于民,民意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贿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掉。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掉天命。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仅仅把善当作宝。”舅犯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仅仅把仁慈当作宝。”
《秦誓》说:“假设有这样一位大臣,忠实老实,尽管没有什么特别的身手,但他胸怀宽广,有容人的饭量,他人有身手,就如同他自己有相同;他人德才兼备,他心服口服,不只仅在口头上表明,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能够维护我的子孙和大众的,是能够为他们谋福的啊!相反,假设他人有身手,他就妒嫉、讨厌;他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限制,架空,无论如何忍受不得。用这种人,不只不能维护我的子孙和大众,而且能够说是风险得很!”因而,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赶到遥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泾渭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缓慢:发现伪君子而不能免除,免除了而不能把他驱赶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世人所讨厌的,讨厌世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赋性,灾祸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实信义,便会取得全部;骄奢放纵,便会失掉全部。
出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出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出产的人勤勉,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常常充足。仁慈的人仗义疏财以涵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吝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欢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欢忠义的;没有喜欢忠义而干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资产不是归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盗窃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该该以财贿为利益,而应该以善良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专心想着剥削财贿,这必定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认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来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该该以财贿为利益,而应该以善良为利益。
大学的解析篇三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除了专业学习外,还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影视赏析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活动方式。观影不仅仅是娱乐放松的手段,更是一种文化养生的方式。在观看电影和剧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能够学到一些重要的人生道理,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审美水平。
第二段:影视带来的情感共鸣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无论是电影还是剧集,都是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电影《《阿甘正传》中,主角阿甘从一个弱智孩子变为超级英雄,他的坚持不懈和对爱的执着,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追求梦想。而《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他的伙伴们通过一系列的冒险,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挑战,展现了友情和团结的力量。这些故事和人物都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勇敢追寻自己的理想。
第三段:影视中的思考与启发
大学影视赏析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思考和启发的过程。通过观看电影和剧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音乐,还能从中反思人生的意义和追求。而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思考如何保持清廉、勇敢面对诱惑。这些思考和启发,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关注社会,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第四段:影视对审美的培养
大学影视赏析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画面和音乐,感受到导演和演员的才华。通过观察他们的镜头运用、色彩搭配和剧情设计,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和欣赏电影和电视剧的艺术之美。例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导演陈凯歌通过精致的摄影技术和出色的演员演绎,展现了京剧的瑰丽和复杂,让观众领略到京剧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这些艺术品味的培养,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欣赏影视作品,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培养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第五段:结论
大学影视赏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养生的方式。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情感共鸣,思考和启发,提升审美水平。因此,大学生们应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多多参与影视赏析的活动。通过观看和讨论影视作品,我们可以增长见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影视赏析不仅能够让我们放松身心,更能够在娱乐中提升自己,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加添一份美好的记忆。
大学的解析篇四
影视赏析是一种对电影和电视剧进行分析、评价和欣赏的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影视赏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启迪思考、拓宽视野的方式。我以前也是一个影视迷,但是通过大学影视赏析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影视的深度和广度。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大学影视赏析使我对电影和电视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大学课堂中,我学到了关于电影制作、剧情结构、摄影技巧和音乐运用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课程打开了我对电影的新认识,使我能够从更专业的视角去品味电影。我发现,电影和电视剧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它们可以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真实的情感以及表达深层含义的符号来传递先进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对影片中的细节、主题、演员表演等方面的解读,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以及导演的意图。
其次,大学影视赏析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观看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了解到了各种不同的风俗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现象。例如,通过观看法国新浪潮电影,我对于法国文化和人性的深度思考;通过观看中国艺术片,我了解到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些作品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让我拓宽了自己的眼界,感受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三,大学影视赏析提高了我的批判思维能力。在进行影视赏析时,我需要对影片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我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通过对影片中的叙事逻辑、人物设定以及情节推进的分析,我能够客观地评价作品的优缺点。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理性地对待事物,更好地辨别真假,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四,大学影视赏析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观看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可以让我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我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电影和电视剧不仅仅是视听的享受,也是一种审美的教育。欣赏好作品可以激发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启迪我的思考。同时,通过对影片的音乐、色彩、镜头运用等方面的分析,我能够更好地欣赏作品的美学表现。
最后,大学影视赏析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在大学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对影视剧非常感兴趣。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影体验和理解,这不仅促进了我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还使我结识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组织观影活动、拍摄微电影,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作能力。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讨论,我不断开拓自己的影视知识,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电影。
总之,大学影视赏析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和收获。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电影和电视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影视赏析成为我课余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使我对影片有了更深入的感悟,也使我结识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影视赏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大学的解析篇五
10、治平天下之一:明道立德以安民,忠信实善亲仁可得民。(此段言治国之本,在明道以立德,推己德以安人;拿得失作衡量,得国失国在君不在民。)
(二十三)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悖。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之所以平定下天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先修其身,以立杆见影。吾孝吾老,顺其心,养其身,尽力做好子道,上行下效,则一国民众,都能以老老之道而孝其亲;在上位的人能够吾敬吾长,谦恭忍让,尽力做好悌道,则一国民众,都能以长长之道而敬其兄;在上位的人怀抱悲天悯人的宏慈,照顾鳏夫寡妇孤儿独老,人民也会慈悲喜舍,不违背慈爱的人道。所以君子有度量事理,推己及彼,推己之心以度人的忠恕之道。
(二十四)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恶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于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于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上对下容易犯傲慢无礼:我们不愿意上位的人用不合理、不守礼的事加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下属设想,绝对不敢用无礼的行为加在部属身上;下对上容易犯不忠不诚:我们不愿意下位的人对我们不忠,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上司着想,绝对不敢用不忠的行为加在上司身上;前对后容易犯固执自是:看到前面的人做事固执不变通,刚愎又自以为是,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后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固执自是的行为加在后面的人身上;后对前容易犯敷衍塞责:看到后面的人做事马虎随便,拖拖拉拉不负责任,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前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敷衍塞责的行为加在前面的人身上;右对左容易犯抢功推过:看到右面的人做事抢别人的功劳,掩饰自己的过错,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左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推过抢功的行为加在左面的人身上;左对右容易犯以牙还牙:看到左面的人遇到冲突的事,只会报复攻击而少宽容体谅,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右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以牙还牙的行为加在右面的人身上。这就是尽其在己,而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足以平定天下。
(二十五)原文: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僻,则为天下戮矣!
译文:《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篇》说:高峻耸立的终南山,山石堆积得又高又大,再远都看得到。太师伊吉甫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谨慎言行啊!人民都仰头看着你的行为。当家当国政的人,不可不小心谨慎啊!如果政令偏斜了或政策做错了,会遭受到天下人的羞辱,甚至杀戮。
(二十六)原文: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篇》说:商朝的前王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德业能够与上帝的心相合;到了商纣王失德失民心,也就失去天心了。周朝应拿商朝的得失作为借鉴,因为伟大的天命如果没有德业作基础,是不容易维系保持的。有道能得民心就可以保国,无道而失民心就失国。所以君子的大道:尚忠信戒骄泰。在民之上,以忠信为主,忠则(己无不尽),信则(人无不从);民从而焉,天亦眷之,故得民者得国天下;否则在民之上,骄则民受其虐,泰则民怨其暴;而众心离,民离而天亦弃之,此其谓失国失天下。
译文:《诗经。康诰篇》说:天命不与常,随着民心的向背而转移,(道先德),德立则得之,德失则失之。(道在善),善则得众而得国,不善,则失众而失国。楚书上记载着楚大夫王孙圉的话:楚国不把金玉当作宝贝,而以善德、善人当作宝贝。晋国子犯曾经说过:一个出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当作宝贝,只有把仁德、孝亲当作宝贝。
10、治平天下之二:同民好恶,进贤人退小人。(此段言好恶之道。为国者,好恶必公,以民为心;为民进贤退不肖,才能保国利国。)
译文:《秦誓》上说:若有一个这样的臣子,为人诚实忠贞,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的心地美好善良,心胸宽大,有容纳别人的度量。看到别人的才华能力,就如同自己有才华那样高兴,看到别人有德性智慧,便心生向往、欢喜。就如同他自己做出来一般。这么有包容能力的贤人,国家若能赏识重用,他必能像保育婴儿一样照顾好全民百姓,给国家带来大的利益;看到别人有才华就嫉妒他,厌恶他,排挤他,看到别人德性好,就故意刁难违逆阴挠,使他不能发挥才德;实在没有包容别人的心量,国家若重用这种人,他必不但不能像保育婴儿一样照顾好全民百姓,还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危险得很!
译文:有道的仁人君子会将那妒贤忌能的人,流放到远方夷狄之地,不让他留在国内危害人民。只有有仁德的人,处处为人民设想,能大力重用贤德的善人,厌恶并摒除危害整体的坏人。
(三十)原文: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译文:知贤识贤而不能用贤,或是虽举用却不能优先重用,这种领导只是想得到好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诚意,也就是好虚名;发现不善的人而不能立即贬退、辞掉他,或是贬退而不能驱逐到远方,让他有机会死灰复燃,终究是一件大过失。领导者的爱好是人民所厌恶的,他所讨厌的是人民所爱好的,个人的好恶违背人性,那么灾害必定会降临到他身上。《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篇》说:能以民心为心,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君子,才不愧为人民的父母;人民也会像爱父母一样的爱戴他。他所爱好的是人民喜爱的,他所讨厌的也是人民讨厌的,这样的领导者就是百姓的父母。
10、治平天下之三:为民理财、重民生、尚节用、戒聚敛。(此段言人民生计,国家财政之道。在上者,不可与民争利,要以德为本。用贤理财,德立则人归,聚敛小人不可用。)
(三十一)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末内本,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所以,领导者首先注重修养自己的品行,领导者德性足,得民心就能聚民,有人民就有土地,有土地就能开发物产,有了财物国用就充足,可以造福百姓。土地与财物是上天的公物,有德性才能拥有;所以说,道德是根本,财货是由根本生出的枝末。治国不重视道德礼乐仁义,反而把土地财物经济摆第一,必然造成人民互争土地与财物,赔上善良的社会成本,必然演变成官争民利,该给出的德泽被野心欲望夺走,民怨天怒,赔光了国家成本,使民风变成现实凉薄。所以,上位者将财物聚集在己身,人民就会穷困而流离四散;上位者能藏富于民,百姓就生活安定而聚集来归。所以,教化与政令不依循人性天道,不能把人心民情治理得公平公正,那么不平的人情,邪恶的人心,所激荡的狂乱效应,会摇憾甚至颠覆领导阶层;财物是用苛征暴敛、巧取强夺的手段取得,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失去。
(三十二)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生财也有生财之道:国无游民,生产的人就多了。朝庭没有吃空响的,吃的人就少了。生产的人多,坐食的人少,人人工作勤快积极,取用消费量入为出多节省。生聚为疾是开源,食寡用舒是节流,做到没有废人废物,国家财用就永不匮乏,虽凶年也不怕灾害,然后可以施行礼义教化。
(三十三)原文: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非其财者也。
译文:仁善的领导者重身德,散财与民,以义为利;不仁的领导放弃身德,财聚于己,身亡国灭。从来没有听说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不位的人民不爱好礼义的;从来没有听说上位的人爱好礼义,而教化与事功不能圆满的;更没有听说存在府库与百姓的财富,竟不会属于国君所有的道理。
(三十四)原文:孟献子曰:[蓄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蓄牛羊,百乘之家,不蓄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译文:鲁国大夫仲孙蔑说:大夫的官职,能拥有四匹马拉的车,就不必跟百姓争夺饲养鸡猪的小利益;卿大夫以上的官位,不必再蓄养牛羊来与民争利;有封地,拥有百辆兵车的公卿大夫,就不应该放任家臣搜刮民财;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伤害全民的利益,宁愿养会偷拿己财的家臣;治国之道只追求财物的利益,大利必有大害,大利所在大害随之,道德仁义才是真正的利益。
(三十五)原文: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掌管国家大事,重心摆在经济而忽略道德礼乐仁义,经济挂帅一定由小人开始倡导,小人善于聚敛钱财,提升经济竞争力。小人用经济当国,当国家富有而少礼乐道德的时候,天灾人祸就一起到来,这时有再多的经济专家,再多的亿万富翁,也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这就是治理国家,只看见财经物利是小人短视,道德仁义才是长治久安的最大利益。
大学的解析篇六
5、述格物致知(分别叙述明明德八条目。格物先格情之不正面而归于正,良知即现。)
译文:所谓致知,就是使良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明物性,正物性,尽物性。不为物所蔽,亦不为物所役。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容易陷入溺爱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爱的偏差,达到[亲爱而不溺],太爱自己也会有偏差。人对于自己贱恶的人,容易掉入轻贱厌恶遗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恶的偏差,达到(贱恶而不弃)。人对于自己畏敬的人,容易掉入畏敬疏远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敬的偏差,达到(畏敬而不疏)。人对于自己哀矜的人,容易因可怜同情他,于是生暗喜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哀矜的偏差,达到(哀矜而不喜)。人对于自己傲惰的人,容易掉入傲视怠慢而不自觉,在要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傲惰的偏差,达到(傲惰而不慢)。在感情上喜欢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盲点和缺点,,不因喜好情绪造成褒扬姑息的偏差。在感情厌恶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优点和长处,不因嫌恶情绪造成废人废言的偏差。性情涵养要从感性而理性而空性,修成性情中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缺点,,因为溺爱太过;农夫看不见稻苗肥大,因为贪心不足。
(十四)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物不得尽其情也。此谓物格,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孔子说:听断讼案,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没有一个人不能悟到本来的真实,也就是让人人尽性尽情,得见本真而没有争讼。这就是心物已证已明,明物则物不害性;明物就是明道,明道就是明命,明命就是明性。这就是知道万物同出一个根源。这就是真格物,慧聪而德明,气真而道立;意念诚,葆真以无妄,全性而明天。
6、述诚意(诚是慎独戒欺,意念真实无妄为诚意。)
(十五)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嗅,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谓诚实自己所发的意念,就是不要挟物欲来欺骗自己的良心正气。厌恶不好的气味,喜爱美好的事物。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不愧屋漏,无惭衾影。
(十六)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惧其独也。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在寻常起居之间,天理不能战胜私欲,心心念念,都是声色货利,没一件好事。看见那些品性端正的君子,就会自惭形秽,愧怍不安,从而隐藏他们错失不善的一面,露出伪善的一面;在明人眼看来,从外到里,就像看透心肺肝脏那么清楚。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内行有愧而正气不足。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
(十七)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曾子说:众多的眼睛都在看着,众多的手都在指着,难道还不够畏惧吗?富贵的人将房屋内外装潢舒适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离以道为家而光泽生命(自性圆明叫富,屋好比身体,性光圆明,流溢内外,哪有不润泽身体的?)。内心坦荡自在,身体自然安和舒泰。内在生命真诚,外在行为态度也就真诚;这就叫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7、述正心修身(修养之首,在端正身心四不正)
(十八)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听,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身,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心念端正,心能正,则身正(思无邪),故正心为修身之本。一个人掉入忿怒不平,火气就上来,是心倒了身也跟着倒了,这时情绪欲望反过来主宰天性,主人变成奴隶了。一个人因为恐惧而丧失信心,就妄想妄见,必招魔灾。一个人好乐心生,贪生贪得,不死不休,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忧患生痴迷,执着不放,就会没完没了,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亡失了心,身体就失去了主人,虽有耳目口舌,都起了不作用。那他看到的,都是非心之正(邪见),非不见也;听到的也非心之正(邪闻),非不听也;食到的也非心之正(邪僻之味),非不食也。所以修身养性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念。
8、修身其家(修身以诚而人服,反身无过而人从。)
(十九)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所谓其家之道的根本在于修养自身。尧舜之道,不悖于仁,统领天下,而天下之人从之;桀纣之君反其所行,暴虐于民,而天下亦从之,皆自身作则之效也。身仁而人从仁,身暴而人从暴。自己所发出的政令和自己所行、所好相反,老百姓不能服从。也就是给出无效的指令,白费力气。所以,自己本身能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自己本身没有此缺点,然后才能去责备别人的缺点。潜伏于自身内心的存心,如果不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想以此去开导别人,使人明理,是不可能的。这就叫自身不修,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9、齐家治国(诚身而后其家,忠恕之道备。人效法其家而可以为国表率。)
(二十)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也。
译文:所以治国必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能教化家人,竟能教化国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君子把一身看作是国,治身中的国,存天理遏人欲,用天性摄政权,主宰心身共同做事,于是安身立命。而后推于家庭,就是齐家。君子齐家的效果,可以为国人效法,就能治国了。能对父母尽孝,没有不尽忠国君的;能对兄长尽悌道服事,没有不恭敬长上的;能本着慈幼之道来爱人,没有不得众人心的。《康诰》上说:人人具有赤子一样的本性,君王爱护百姓,如同父母照顾婴儿一样,真诚无私地保民爱民,离仁民新民,安和利乐的目标就不远了。君王不顾天性,只靠制度文物来管教,是本末颠倒,就好比是先学养育孩子而后再嫁人。
(二十一)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利,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做国君的。一家人能行仁义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仁义风气,就可普遍地兴盛起来;领导者一家人能行礼让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礼让风气,就可普通地推行开来。领导者贪求声色货利,全国就会陷入寡廉鲜耻的混乱。其相应就是如此,这就叫一句话能够坏事,一个人能够定国。
译文:《诗经。周南。桃夭篇》说:桃花娇嫩,桃叶美盛,一个贤淑贞静的女子嫁到婆家,必能使家人和顺。既然已经能齐家了,自然可以教化国人。《诗经。小雅。蓼萧篇》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齐家之至,足以教化一国之人。《诗经。曹风。鳲鸠篇》说:自己的行为不出差错,德性可以端正四方的国家。只有当一个人无论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都值得人效法时,然后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管理好国家必先管理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大学的解析篇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之道》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革除内心的私欲。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学的解析篇八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观了一次山水画展览,并通过欣赏与学习,深受启发。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山水画所展现的大自然之美令我陶醉不已。在展览中,栩栩如生的山水画以其精细的绘画技巧往往能够勾勒出宏伟壮丽的山川河流、蜿蜒曲折的小路和参差不齐的树木,仿佛让我走进了画中的世界。山水画的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揣摩,将山川河流中的奔腾激流、平静湖水以及翠绿的山峦画得栩栩如生。这种绘画技巧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也使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深的敬仰之情。
其次,山水画所传达的哲学思想深深触动了我。中国古代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往往追求“意境”。通过表现景物的静态美和所蕴含的哲学思考,画家们试图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理念和对人生的思考。例如,五代时期的大画家李成蹇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世界万物的关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用绘画传达出了一种宁静、超脱的思想境界,使观者可以从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内心安宁。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使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再次,欣赏山水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每一幅山水画都蕴含着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与感悟。从展览中我了解到,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山川之美的表达。同时,它还融入了儒、道、佛等多种哲学思想,使画作不仅仅是一幅美图,更是一本厚重的哲学书。通过欣赏山水画,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更加自豪自信地拥抱着自己的文化根源。
最后,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激发了我的创造力。欣赏山水画的同时,我也通过观察画家的创作造诣,了解到他们在创作山水画时需要对大自然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观察,并且需要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技巧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与理解。这激发了我对绘画的兴趣,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因此,我决心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创作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技巧和审美能力。
通过这次山水画展览,我深刻地认识到山水画的价值与美好。它不仅令人陶醉于大自然的壮丽美景,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也让我意识到,每一幅画背后都有画家对生活与世界的思考和理解。因此,我会继续欣赏山水画,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在以后的创作中发扬山水画的精神,将山水画的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