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随笔篇一
父亲说,你马上要读三年级了,要到邻村去上学了。
我茫然地点点头,心中满是期待和惶恐。
我已在村中的小学读了两年,说是小学,其实就是一个老师,有时五六个,有时又变成七八个学生,他家的堂屋就是我们的教室。老师基本上是赤着脚给我们上课,倒不是他没有鞋,而是因为,赶上农忙的时候,他得一边给我们上课,一边随时准备下地干活。他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是农民,唯一不同的是,他是村里识字最多的农民。但他识的字,也只够教我们到二年级,三年级,我们就必须到邻村去上学了,听说那里有我们这一带识字最多的人。
开学了,父亲送我去邻村小学报到。那是父亲第一次送我去上学,也是唯一一次。
天下着小雨。
邻村并不远,相距不到两公里。但没有路,只有连着庄稼地的田埂。农村孩子,走惯了这种没有路的路。我们虽然还没有下地干过农活,但哪块地是咱们村的,哪块地是种什么的,我们都一清二楚。走在自己村的庄稼地里,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我差不多是一路跑在前面。雨天,田埂又窄又滑,空气里弥散着那个年代才有的清新的气息。
一块地里种着水稻,另一块地里,还是种着水稻。你能看出它们的不同吗?你不能,因为你不是农民。但一个农民就能轻易地分出它们的不同来,就像我身后的父亲,他会突然停下来,一脚踏进水稻田里,将一颗水稻连根拔出来。你以为那是水稻?不,那是稗子。奇怪得很,稗子总是比水稻长得高,它们总能从土地里攫取更多的营养。
一路上,我没和父亲说过一句话,也许说过什么,但我忘了。比如,也许就是那一次,他告诉过我,怎么去分辨一株藏在水稻里的稗子。我能认识稗子,一定是从父亲那儿学习来的,就像我弄懂的很多东西,都源自我的父亲,但我并不记得,他是什么时候教会我这一切的。
但很快,我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了下来,不安地等待身后的父亲。因为,我已经走到我们村最后一块地的边缘了。紧挨着我们村这块地的,是邻村的庄稼地。它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且,种的也是水稻。但它是不一样的,它不再是我熟悉的事物。我小时候,放过牛,放过鹅,打过猪草,但都是在我们村的地头。你在自己村里的地里打滚,不会有人管你,但一个陌生的孩子闯进别村的庄稼地,就会引人疑虑。
父亲一把拉住了我的手。
直到今天,我印象深刻。父亲的手,粗糙、厚实、有力、温暖。自那之后,父亲没有再拉过我的手,或者拉过,我却不记得了。我安静地跟在父亲身后,向邻村走去。
从那天开始,我三年级了。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村庄。
那也是我至今清晰地记得的',唯一一个新学期。此后,我去读镇里的小学,念县城的中学,上省城的大学,无数个新学期,却都印象模糊。
那也是我的父亲唯一一次送我去上学。我的农民父亲,只能送我这么远了,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然后,慢慢放开,目送我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同样印象深刻的,是在若干年后,我高考完之后,父亲接我从县城回家。
那是1985年。
此前,我已经参加过两次高考,均以失败告终。又一次从考场出来,我不能确定自己到底考得怎么样,我担心再次失败,而这将是我无法承受的。
村里另外三个高中生,都先我考上大学了。我是剩下来的,村里唯一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了。那个年代,一个村庄出4个高中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四个高中生中,又能考出三个大学生,那简直就是个奇迹,震惊四邻。我却落榜了,一落再落,可以想见,我内心的挫败感有多么强烈,压力又是多么无形而巨大。
有一条大路,直通村庄。但我不想和父亲一起,从大路回家,我不愿意全村的人,都看见我可能又一次是卷着铺盖,落魄归来。我决定绕道,从偏僻而遥远的一条小路回村。
在离村庄三四里地之外,我与父亲分手,拐上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偷偷回村。
父亲站在路边,默默地看着我,眼神中充满无奈和心痛。他知道我内心的倔强、痛苦和挣扎。
夜幕四合的时候,我像个地下工作者一样,悄悄走进村庄,溜回家。没有人看到我,我也没有看到村里的人,这让我的心,稍稍踏实些。
其时,路遥的《人生》刚刚发表不久,同名电影也出来了。这部小说和电影,我都各看了3遍,每一遍,都泪流满面,为它的主人公高加林多舛的命运,也为在一次次失败中苦苦挣扎的自己。
直到今天,父亲离我而去已十多年,我的眼前,还常常浮现出父亲那无奈又无助的眼神。比你更悲伤的,不是你,是最疼你的人。
每次听到筷子兄弟的《父亲》,我都抑制不住地流泪。父亲的身影,已经和我的青春,一起埋葬在岁月深处。
只剩下怀念。以及天空中默默注视着你的一双眼睛。
鲁迅先生的随笔篇二
不相见,三年五个月零七天。
刺耳的鞭炮声,满地的老黄纸,在诉说着一个经年很久的故事。我想,故事的背景应该是遍野星空中绚烂的烟花,映着岁月流火中坚硬的眼神,还有命运挣扎中坎坷的足迹。
守着与您相伴的日子,那些泛黄的扉页被翻过来翻过去,来来去去干瘦的背影,配上牛背上饥饿的短笛,在故乡寂寥地吹响。在您的生命里,生活就像一张黑色的蛛网,在饥饿与寒冷的封闭关押下越结越紧。来来往往的人群,在贫穷与黑暗中苦苦守望,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和渴望,迷茫张望了好多次,最后无精打采地停在村外那条不甘寂寞的马路上。生活是什么呢?是一场黑暗的等待,一段不屈的求索,是无边无尽的煎熬,无止无休的抗争!
不知什么时候,丁丁当当的声音响起来,您扛着钢钎,带着铁锤,领着山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工匠,带着几辈人焦渴愤怒的梦想,掀开了那些隔断文明曙光的大山。稻米流脂的绿水呀,濯洗了几代人浑浊渴望的眼神:肥沃的日子,丰收的稻香,不再是痛苦的希望!升钟、王河成了不朽的名字,铭刻在您记忆的丰碑里,从此,您的身躯像大山般伟岸,眼神如王河般深沉。
在别人眼里,您是一个倔强的石匠,在我的眼里,您是一位优雅的儒者。因为有您,童年被丰满了,不只是贫瘠和瘦弱,日子被温暖了,求索的岁月有了光亮闪烁。
故乡遍野中的萤火,照亮了我黑暗孤独的童年,天空皓洁的明月,映着您温情坚忍的目光,擦亮我天真求索的眼眸。还记得您讲的那些故事:威风凛凛的天蓬元帅,被贬下凡间变成肥头大耳猪;天下第一好汉李元霸,一对镏金锤八百斤,打遍天下无敌手,铲尽人间不平事……童年记忆中最美的事,竟是一大家人一起吃饭,一起交流,可以听历史传记、人物传奇,可以不受父母约束,细嚼慢咽一两个小时。物质贫穷的日子,却可以过上精神富足的生活,从此,我玩命似的爱上了读书,《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狄青征西》、《隋唐演义》,过目难忘。黑暗饥饿的日子,那双求知的眼睛被您智慧的火光慢慢擦亮了。
还记得您又粗又硬的胡须,使劲地扎我嫩嫩的小脸,逃跑时淘气地笑,被捉住时挣扎反抗,我的童年,成了一支跳跃的音符,在您硬实的胡须下变换着不同的生活姿态。您宽大有力的手臂,紧紧地抱着我,使坏地在我夹肢窝里捣腾,我上气不接下气地笑着,您也开心地笑响了,笑声久久在山间回荡,那是寂寥的小村庄里少有的欢乐,充实,自在,而又坦荡。记忆中那个宽厚的牛背,还有您在前面牵牛的背影,温暖了我整个记忆的冬天,冬去春来,雾散霞飞,日子在仄仄平平中度过,生活倒也有了几分憧憬。牛背上的歌声,伴着您川剧中走门的腔调,在我记忆的长河中久久回旋,几十年都不消散,一辈子也不消散。
您的生活是一格穿梭忙碌的背影,一眸苦读煎熬的眼神,一串艰辛奔走的脚印。什么时候,您成了老家房上那根发黑的屋梁,在风雨中越发黢黑厚重,不管怎样艰难,总能挺起腰杆,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重量?什么时候,您成了催我奋进的严师,做人正直善良,为学勤奋上进,工作尽责尽心,多少年来,前路的困难,总能用您的力量默默化解?当我在全市教师考调中取得第一名时,身患重病的您眼里闪动着泪花,我知道,那是欣慰,是喜悦,也是我不能懈怠的力量,不能辜负的期望!
重症监护室最艰难的那几天,您发着高烧说着胡话,认不清自己的女儿和孙子,却能够一眼认出我这个侄孙!家族大爱,何其博大厚重,您的心胸和您的肩膀一样宽阔,我感动的泪光,缀连在您病病哀哀的日子里。
看不到您的日子,数到三年五个月零七天了。只希望做您目光中那条记忆的王河,没有生命却能固守永恒,唯有这样,才能穿越生命中的生生死死,超脱生活中的喜喜悲悲,追寻庄老学说中的大彻大悟。对于那天的到来,我早已有了思想准备,那束浑浊艰辛而又坚硬无比的目光,我以为可以坦然面对,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生死,成了超脱的圣人。但一直想您,想看到您那双智慧的眼睛,是三年五个月零七天里最真实的愿望。
岁月的轮回里,我把心事筑成了一朵莲房,就像您安守的那方矮矮的坟墓。我的思想戴着自己的脚镣手铐,不能超渡,不能解脱,在故园的天空苦苦寻觅,希望生命的菩提,能对着您的眼睛含笑开花。
但我却不敢想和您有关的任何东西,不敢想扎满童年欢乐的胡须,不敢想飘散童年歌谣的牛背,更不敢想那双定格了我人生理想的眼睛……不敢想,却又不得不想,与您相关的回忆每触动一次,就新增一道不能愈合的伤口,我封冻了记忆的冰河,刺痛血已流尽的伤口,来收藏和您有关的故事。
值得安慰的是,当年故园中那个不谙世事的孩童,他无知无邪的眼睛,被您坚硬而又温暖的目光一次次擦亮,伴着解不开思念的死结,正一路摇摇摆摆地向前走。
鲁迅先生的随笔篇三
从明亮的玻璃橱窗俯下脸观望整个安静熟睡城市的时候。我看到大块寒冷的雾气以及缓慢缓慢游离的灯光。
如同伸出手指触摸不到的幻觉。
遇见蓝色是在网上。深夜失眠的时候,一个人没完没了的喝着加冰的伏特加。素着脸对着有很微弱很微弱光线的屏幕。她说她是一只夜晚的`猫,习惯凌晨睡眠深夜凌乱。
我说我一直都是凌乱的。小的时候喜欢坐在宽阔巨大的院落里用大段时间观看槐花在风中纷纷扬扬飘落的场景。长大了就整天整天的坐在掉满阳光的屋顶上,一遍一遍的微笑的看人群。可是别人幸福的时候我的心里却在一阵一阵的疼痛。
因为你寂寞。幻想和那些有着深深的清晰轮廓和水流般荡漾在风里的男孩子一样,有着简单清澈的爱情和干净的可以看得见尽头的生活。可是你又很腼腆,笑容华丽却僵硬冰冷。仿佛与世隔绝。
那怎样才能解救我呢。
遇见我。你已经被解救了。
然后坐很久的火车去见她。
是一个眼睛明亮清澈的女孩子。穿着破洞的洗的发白的牛仔裤,脸上的表情仿佛水面上漂浮的倒影一样。
鲁迅先生的随笔篇四
坦白来讲,我对鲁迅知之甚少。虽然说作品我读了不少,但大多囫囵吞枣。所以,我就语文书上的《故乡》来说一说鲁迅先生。
在我眼中,鲁迅先生就像休眠火山一样。《故乡》通篇叙事冷静:“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像休眠的火山,简练而有力。鲁迅先生是一个有热情的人,他也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所以鲁迅先生在写到杨二嫂时依旧克制,在写到闰土时,我才鲁迅先生大抵会点上一支烟,让自己澎湃的心情沉淀才复又提笔,一如火山压制着它内心的炽热。在《故乡》中,我是看不到激情的,仿佛一座冰山,很冷很硬,摆在面上的少,用来思考的多。
当我读到:“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悲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听到,老爷……”这一段时如此之好以至于我忍不住在此把它抄了一遍。
鲁迅先生的野望很大,一个闰土,一个杨二嫂,是封建社会下的典型人物。借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故乡,鲁迅先生没有发出张爱玲一样华美而刻薄的讽刺,没有像巴金一样赤诚地对家乡的逝去而感慨,而是在冷静地、缓慢地拷问着你的认知与思想。
这大体就是我眼中的鲁迅,但,一百人读出一百个哈姆雷特,而在这世上呐喊的鲁迅先生,应该会有千千万万个吧!
鲁迅先生的随笔篇五
进入了杭高,似乎有股无形的力量逼迫我去了解鲁迅了,可能是因为鲁迅与杭高颇有渊源吧,但更应该是因为鲁迅文学上与思想上的造诣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索、思考。
翻开《孤立呐喊鲁迅》,看着鲁迅的照片,隐约觉得他是在看我呢,又似乎不像,那眼神仿佛是试图看穿所有中国人的内心,看清一个名族,看透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犀利的眼神让人心虚,却也让人心境平和下来。
在我的认识里,鲁迅的地位之高是令我望而生畏的,毛泽东、林语堂、郁达夫、蔡元培等诸多地位同样鼎鼎有名的人都给予了他颇高的评价。毛泽东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他去世后不到两年,就获得了数不清的谥号,比如“中国的一等圣人”等你我如何也不必想高攀的地位。可想这是位怎样的伟人呐。
诸多名人对鲁迅先生的称许在此就不一一细数了,想必短时间内也很难道清诉尽。我是素来短见的,然而此时也想装装有学问说说对鲁迅的看法。
最粗浅的也最真实确切的认识是:鲁迅文章写得确实是好!此话不假,不然鲁迅如何立下用文字唤醒麻木的中国人的雄心壮志?如何留下《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彷徨》等等留传在年幼至小学生年长至老学者中的旷世奇作?可能码出好文笔的文章的人也不少,鲁迅成为文坛大师的原因还有文章深刻。由本书的封面上说:“鲁迅的小说是号角,能唤醒国民麻木的神经;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最后一小句的“和”字让我思考了颇多,为什么不是“为”呢?我是认为只有与鲁迅一样审物深刻的人才能领会到他的字字句句中隐含的感情,并且和鲁迅一起用这种思想来唤醒其他人麻木的神经。这也只是偷偷想想罢了,但愿不要被人见笑才好。
更有深度一点说,鲁迅是思想的巨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敢于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说对的话,做对的事,丝毫不妥协。还是毛泽东更懂政治上的事,他评价鲁迅道:“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对于当时的思想状况也想象不出来,只知道在一种混沌的社会中敢站出来说话站出来奋斗的就是我们的榜样,民族的英雄。
这时候,俨然屹立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一字胡,眉头紧蹙、表情严肃,让人敬让人畏的鲁迅。其实鲁迅也是挺有情趣的人。他在他的爱情之路上本着自己的原则,爱情,给了他更大的动力更多的激情去生活区写作去斗争。
鲁迅有过段相当无奈的婚姻。常言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无奈于与鲁老太太包办的婚姻,与朱安结了婚。在我看来,鲁迅是“孝”的,因为他不忍拂了母亲的望子结婚心切;然而他这样做却是不“义”的,婚姻本来就需要爱情来维系。我想朱安宁愿错过,也不愿跟一个如此不情不愿的男人结婚,婚后第四天自己那挂名丈夫又逃跑,自己却在此后30年之久常常独守空房吧。但从另一方面鲁迅也算仁义,就是就算不爱朱安,依旧没有休了她,结束这个错误,因为他深知一个被休的女子会受到怎样的待遇,怎样的歧视。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也不忘常常给朱安寄钱过生活。倘若换位思考,我应该也会与鲁迅做法相同吧。
在与学生许广平几番书信后,他们相爱了。这在我眼里真是无法想象的事,仔细一想又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在文化、思想上他们志同道合,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有共同语言”,可以互相扶持,同舟共济,为对方的事业助以一臂之力,这样看来,抓住年龄上的那18年不放真是件愚蠢的事情。
鲁迅先生的随笔篇六
前些日子在西单书店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精品文集,包括小说,散文和杂文,唯独没有诗歌之作,随笔鲁迅文集观后感。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广大读者接触的更多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想诗的影响力恐怕还不会很大。这不是说他的诗作不好,而是广为流传的就少许了。我们且不谈诗,先来说说他的`小说吧。鲁迅先生的小说我看完不是特懂,重点不是那几个晦涩的词语,而是文章的来龙去脉,故事情节有些复杂,难以让读者把握。尤其是长篇说的事情太多,看真有些繁琐。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或许是我不太理解他的小说吧。
再说说散文,这散文读上去倒能理解,只是感觉写得像小说,而且是短篇小说。好像人物,环境等具备的要素都在里面体现了,观后感《随笔鲁迅文集观后感》。
杂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文体了,当然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我们自上学期间学的那些关于他的文章大部分都属杂文了。他的杂文并不杂,而是深刻,每件事情每一句话都让人发觉深醒。可以说不读他的杂文,就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要读的,尤其是杂文。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学;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人。作文先做人,在他的名字中就体现了。这就好像李白的诗是有名的,苏轼的词是有味的,而鲁迅先生的文章则是有名有味的。
鲁迅先生的随笔篇七
在我的记忆里,鲁迅先生是个了不起的`大文豪,对于鲁迅先生,我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我读过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陌生是因为我对鲁迅先生还充满着许多疑问。比如: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认为答案是严肃,神情是严肃的,文章是严肃的,笑也是严肃的,同时也充满着慈详。从鲁迅先生的“笑”和“文字”中读出一份执着、固执和严谨,每一个文字都含着深刻的含义,耐人琢磨;同他本人一样需要细细品味……这也就是我不解的地方,为什么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起来怪怪的?因此我一直避开这些文章,去读杨红樱。可是我发现这些文字蕴含了小孩的童年快乐,而鲁迅先生是不会写小孩的童年快乐的,只有仔细品味,才能有所体会。
我觉得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时会比较乏味,大多数文章都有着一样的写作风格,我知道是因为当时年代的原因,因此,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悲凉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有时读了,让人一筹莫展。
鲁迅先生的随笔篇八
(唐)元稹《离思(全五首)》
元稹《离思(其一)》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唐)《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南唐)《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怀旧》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
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北宋)《水调歌头》苏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南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宋)《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
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