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是一个展示个人才华和智慧的好机会。如何在征文中突出个人特点和思想深度?以下几点或许能够帮助你。在征文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不同作者的观点和表达风格,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一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有关内容,促使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较大改变。为使课改实验在今后有长足的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在平时的工作中以江“”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学习计划如下:
(一)认真培训,贯彻精神
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新课程理念学习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了解课程改革背景,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等,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作到心中有数。
(二)立足教学,抓好常规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特别是一年级新编教材,更要从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去了解其新特点。只有把握了新特点,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改精神。其次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次在练习的设计上,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设计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练习。
(三)外出学习及校内学习
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项培训,县级课改培训和听观摩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改教学大比武和新课改教学实验,互帮互学,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共同备课,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注重积累,加强研究
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以“新课程”为专题的研讨活动,如“学习新课程的体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等,使课改逐渐深入。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二
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现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三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结构有新的认识,理解新课程结构的含义。懂得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仅知道新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对新教材的评价体系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自己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的地位。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将新思想转化为自觉行动,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习内容:
1.《新课程教师培训精要》:认真研究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视角,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角色转换等相关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聚焦心理健康理念的革命、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新运动、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心理素质、教师的压力与挫折、教师的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教师的品格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心理健康、教师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与专业素质。
3.新课程标准主要研究课程文件的转变: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和课程
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目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新语文教材:从“多版本”到多样化;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学评价:注重多元、质量和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学主题: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学习方法:
1.自学:自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天花两个小时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师培训要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新课程标准》。
2.合作交流:学习中有不懂的地方,你和同事会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工作时间进行研究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写作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通过反思、思考、探索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理解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解与实践的桥梁。
四.预期结果: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可以摸清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对新课程标准有新的认识,对课程结构和课程资源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教师健康心理形成自己的看法,对新课程的目的和理念有清晰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四
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革命”,它使我们在重新认识幼儿、认识课程、认识教师等方面,赋予了新的思考。
活动的主体。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不再是原有的被动接受试学习,而是探索体验试学习。幼儿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是老师预设,可以是幼儿生成),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的现象和事物,并自由地表达与表现,教师只需要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引导。
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该关注幼儿的多元化智能的表现,关注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的状况。我们要充分注意每一种活动的综合的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间的互动与渗透。要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善于观察、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善于提升、整合幼儿的经验,为幼儿的探索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为幼儿发展提出挑战;积极的调整预设计划,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保证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到我们农村幼儿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农村家庭的家长对幼儿园孩子学习的不够重视,使我们的利用家长资源方面碰到了许多困难,所以我们又必须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农村孩子在生活经验方面比较狭窄,我们更是需要利用各种途径来丰富孩子的经验,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活动目标、活动方式,挖掘孩子的各种潜能,达到发展孩子多元化智能的目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立足实际,敢于实践,肯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五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有关内容,促使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较大改变。为使课改实验在今后有长足的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在平时的工作中以江书记“三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学习计划如下:
(一)认真培训,贯彻精神
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新课程理念学习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了解课程改革背景,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等,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作到心中有数。
(二)立足教学,抓好常规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特别是一年级新编教材,更要从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去了解其新特点。只有把握了新特点,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改精神。其次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次在练习的设计上,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设计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练习。
(三)外出学习及校内学习
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项培训,县级课改培训和听观摩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改教学大比武和新课改教学实验,互帮互学,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共同备课,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注重积累,加强研究
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以“新课程”为专题的研讨活动,如“学习新课程的体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等,使课改逐渐深入。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六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更加明确了教学的主攻方向,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转变。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发展的课堂越来越为教师所采用和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缺乏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为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创建合作学习新理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当面对的首要问题。
合作技能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合作学习是集体的探究性学习,这个学习的首要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与人合作的技能,它包括听、说、交往等方面的技能。
2、培养学生说的技能。首先要培养学生敢说,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要求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简炼,重点突出。这需要教师平时多一些激励性语言:“水能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有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等。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发言,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不批评,多鼓励,学生就会敢说,学生敢说了,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交往的技能。要让学生明确,与人合作时,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一些操作性合作任务时要合理分工,不能凭自己的兴趣参与等等。同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合作过程中,发现一些善于合作的小组,树立榜样,使一些不善于合作的小组有学习的对象。
二、合作形式的采用
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才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1)同桌合作。适用于较小问题和随机问题的讨论;(2)前后桌合作。适用于难度中等问题的讨论,我们常把这种合作用于理解语段。如教《詹天佑》,指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采用画一画:画出詹天佑面对困难所说、所做、所想的语句。议一议:从詹天佑所说所做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品一品: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组内画、组中议、品,从而深化对文章的认识。(3)大组讨论(8个人左右)。适用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教学《难忘的启蒙》,我们通过大组讨论学习,让学生理解:“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的含义。采用这种形式,教师要注意调控引导,要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讨论发言,防止偏离问题海阔天空跑野马。
合作时机的把握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把握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应注意一些几点:
1、合作目的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形式。但一节课内时间有限,因而目的一定要明确。如教学《群鸟学艺》一文,可以围绕一个重点“你喜欢哪只鸟?”以死人小组形成开展讨论,学生各说喜欢的鸟及理由,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样重点突出,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不横生枝节,浪费时间。
2、合作时间要适中。课堂中合作学习一次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厌倦,如果学生在20分钟无法完成合作任务,则可能教师让学生合作的内容有问题,难度太大或主题不明确,也可能学生没有认真合作,所以课堂中合作时间要限制。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论。一般教师在每次合作学习之前,要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限制学习。
3、合作时机要得当。限制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只有在充分自学,独立思考后才会有表达、交流的欲望,你们在什么情况进行合作学习效果才最佳呢?(1)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合作。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让学生板演第一次赛马情形。学生忽视了“齐威王的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出现了齐威王的中等吗必田忌的上等马快的错误。这时教师不急于纠正,让学生板演第二次赛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从而正确理解田忌第二次赛马能获胜的原因。(2)在大部分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学合作。如教学《匆匆》一文时,大部分学生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不够理解,教师可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在组内合作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3)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进行合作。开放性练习是旨在训练求异思维的一种具体做法。这时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能广泛交流不同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
四、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在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时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在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思维火花时,是一位激励者。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应采取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必备的素质。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注重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采用恰如其分的合作形式,适时把握合作时机,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素质教育的青春活力。
[以新课程理念引领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八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先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潜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潜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构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能够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透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用心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潜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修改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到达《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修改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资料,创造性地灵活地选取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善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用心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此刻:语文教学资料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潜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十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必须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必须的口语交际潜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潜力。基于这些思考,就能够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潜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潜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潜力,我们就就应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新课程标准学习5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九
寒假里,我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 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 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十
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都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修订和完善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下本站小编为你带来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更加明确了教学的主攻方向,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转变。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此次培训,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从学习中捕获一些与社会生活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为:
1.图形与几何
在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图形中抽象出几何框架,如何抽象出来,就要从实际的物体出发,不要让学生凭空抽象,而是从具体的事物中去抽象,之前应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
另一方面,根据所给定的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或者根据语言描述再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这是化抽象为具体,如果学生这两种功能可以互相转化,说明他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很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大趋势,要不断的拓宽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2.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虽然它在课堂上的占有量是很少的,但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释放的放松那紧绷的神经,积极快乐的参加到实践活动中来。
综合说明了问题情景的综合性,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学科,跨度比较大,而实践主要是学生要求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来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及要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思考,合理的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索过程,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成果。
这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益处的,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内涵,力求在我的教学中无限放大它的实际存在性,力求让我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新课程情怀。
寒假里,我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 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 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
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篇十一
二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初步培养学生的笼统、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认真阅读了《数学课程规范》、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了单元备课,掌握每一局部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考虑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发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沛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考虑。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练习在同层次的习题,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尽量让学生自身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和方法。
(2)和时复习。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上是当天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该法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缺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发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身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后,给予好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分析练习发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
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身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考虑。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果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着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态度。在讲评试卷时,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成一类进行讲解。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知识。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丈量自身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时,同学们相互丈量身高,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数的数位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或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在举几个例子后,引导学生总结读法,写数的法则,这个过程自身体现了归纳推理。
四、巧妙渗透环保教育,关心环保。
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应用题,如课本18页的例子:“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在完成知识教育外,还应教育学生做完纸花后,剩余的纸千万不能乱丢,应养成讲卫生,维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五、勤与家长沟通,实现一起教育。
与家长常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和时了解小朋友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此同时,教师更能加深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
六、撰写博客文章和教育论文。
本学期在“生长博客”上撰写了自身的教育教学心得、教学反思,通过努力的耕耘使自身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