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的时刻,答谢词可以让我们向他人表达我们的谢意和善意。在答谢词中适当地使用感激之词,如"衷心感谢"、"真诚感激"等,以增强表达的真实性。在写答谢词之前,不妨先阅读一些优秀范文,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一
本堂课是让学生在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尤其是退位减法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触颇深。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学习,交流。孩子的思维的确是很广阔的,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喜欢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确实做到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我们的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还远不能满足,又提出了算法的优化,这让学生懂得了解决问题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又可以在众多方法中优中选优,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仔细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二
本堂课是让学生在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尤其是退位减法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触颇深。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学习,交流。孩子的思维的确是很广阔的,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喜欢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确实做到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我们的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还远不能满足,又提出了算法的优化,这让学生懂得了解决问题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又可以在众多方法中优中选优,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仔细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三
退位减法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2)及时引导,为计算做好铺垫。同样,在这节课中计数器的操作无疑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拨一个十要能够想到同等的表示就是要在个位上拨10个算珠;学生很难想到。我想原因是因为以前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满十进一,而且是一种顺向的思维,今天则要做的是逆向的思维,难度上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思考,“个位上什么也没有,怎么办?能不能借一些过来?借一个十,实际上就是多少个一,可以怎样去表示?”最后,还要让学生上台来演示说说操作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因为他是直接为后面的竖式计算作铺垫的。
(3)重视练说结合,巩固方法。在后面的试一试和练习题中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思考过程说出来。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模式:个位上几减几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十,用十几减几,十位上是几(减一个后的数)减几,差就是几十几。
这样一边练一边说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效学生出现的问题:
(1)个别学生相同数位对不齐。这几个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让他们认清数位,知道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2)个位不够减,知道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但是计算十位和十位相减时,学生不把借的“一个十”给还上再减,致使整个计算结果多了十。
(3)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落写减号,等号后的得数忘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在这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补充回答,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作为老师的我,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通过此节课,我明白了教学中的重点就是知识点,难点就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所以,课前一定要熟悉教材,备好课,备好学生,加上老师的创新就能上好课。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会以这节课为起点,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反思自己,多钻研,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努力的我会迎来美丽的彩虹。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五
计算类教学一直被冠以枯燥、乏味的标签,学生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反复强调但仍有学生不会计算,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也痛苦。因此,如何上好计算课成为了我的困扰。上个学期我们创新街基地校便以计算类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渐渐发现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架起算法与算理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很庆幸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吴正宪老师的亲临指导,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下面我将针对到《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作以说明。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做过了表内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些都将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依据,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已经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根据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教育观,在明确了这节课的知识地位之后,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学前调查。对班上随机抽取的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家长或课外班辅导能计算出正确答案168,但对算理并不清楚,竖式的书写格式也不规范,对于给出的电子图,并没有起到帮助理解算理的作用。
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我对教材进行了研读。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经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可见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加入了点子图的直观模型并在练习十中安排了相应的习题,教材的用意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认真学习了教师用书。书中明确指出在教学笔算的时候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因此点子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点子图,我又阅读了一些相关的饿书籍——《小学数学基本概念解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书中对电子图的一些解释也为我备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研读,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方法。首先要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算式12x14,学生借助估算的知识来分析12x14大约是多少,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二是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同时也渗透了准确计算的方法。接着借助点子图让学生尝试准确计算结果,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出与笔算一致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分布计算的形式写成竖式,并对照着点子图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也渗透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思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难点在于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结果和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如何对齐,因此,我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通过一节课的探索,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加深了,点子图将“冰冷”的算法和“神秘”的算理深层次融合,让学生清楚感受到“法中见理,理中得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当然,在课堂中为了加深对点子图的理解,花费的时间较多,感觉竖式的规范书写没有练习到位,课下仍要继续规范,这也是本节课的一点遗憾。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六
今天上了一节计算课,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核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这个方法的学习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乘法作铺垫。课前对本课的定位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小组交流,为竖式计算做好算理的铺垫,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竖式计算的方法。可能是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课堂中教学重点突出不够,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差,一节课下来,正确率大约只有70%左右。
反思今天的这节课,将一些问题应呈现出来,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在这节课上,虽然我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但时间有限。有些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和家长指导,能比较顺利地进行计算,但还有很多学生比较迷茫,先怎么算、再怎么算,中间很容易卡壳。在这种时刻,如果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大家交流各自的方法,可能有争论,但争论正是学生学习和反思最佳的方式,争论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困惑在哪里,难点在哪里,怎么攻克?例如这节课,学生在竖式计算中,一定会对第二次乘积的定位产生争论,应和谁对齐?为什么?而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今天的课堂没有给予学生交流和反思的时间,也就导致了一部分同学始终将困惑留到了课后。
课堂的顺畅有时很可怕,因为它很容易掩盖掉很多学生真实的思维、奇特的想法。今天的数学课,我指名板演的是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她的算法完全正确,集体评议时,让这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并突出了第二次乘积的定位,我以为这样应该可以了,没想到接下来的练习很差。其实,我在巡视时,就发现了一些学生错误的竖式计算方法,因为没有将这些同学的做法呈现出来,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很顺畅,其实暗藏危机。
信心是做好一件事的保障。在这节课上,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在学生发生错误时,觉得很恼火、不可容忍,言辞过激,缺乏耐心。课后想一想,这节课对于学生学习乘法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乘数由一位数变成了两位数。扪心自问,如果我是学生,一节课下来能保证练习全对吗?不一定。那如此苛刻地要求学生,很明显不符合教育的规律。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有没有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有没有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有没有加以适当地肯定和鼓励,因为这不仅关乎知识的习得,更是学生成长的基石。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七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计算仍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我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定为教学重点,同时也把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定为教学难点。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计算算理是比较抽象的,加上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数位的意义,这样一来要弄清楚算理更是难上加难了。对于本节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课堂中节奏太快,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思考。在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让学生来说算理,当然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没有跟上,更加给了他们“数学很难学”的错感。我想课堂中应该要给足学生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去思考。
二、没有提倡算法优化,不仅仅只是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在本节课中,我在看到学生只提出了口算方法和把因数拆分成两个一位数后,就马上提出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练习中应该加强算法优化。
三、课堂反馈环节做得不够到位。在练习中应让学生上来板演,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解决“进位时没有数位对齐”的问题。从课后的练习中看得出这节课的反馈没有做到位,也明白了自己这节课失败在哪儿。
今后,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努力钻研教材,弄清学生的易错点,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八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是笔算乘法的通法,是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不需要进位,就一个例题,重点让学生明白乘的顺序和乘得的积书写位置两个问题就可以了。这部分内容看起来简单,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却是很难理解的。
在备课时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应该具备的必要技能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到这一起点,让学生能够在课伊始就能清楚地知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及方法,特别是通过“24×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自己说出需注意的问题,然后把这三条贴在黑板上,以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完整的笔算思路。为下面类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也提供了方法基础。通过课堂的实际效果看,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从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练习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是把它们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设计时想从这个地方开始就让转化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让孩子能够对转化思想有一个切身的体验;当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题用口算做出来时,再让学生感受到没学过的内容可以转化为学过的口算来解决;最后探究出用竖式计算时,总结算法,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原来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就是用第二个因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其实就是转化成了两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设想的过程是这样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让孩子从知道转化这个词,慢慢明白原来就是这么回事,简单易懂,不用非得描述出“转化”是什么,但是心中已经明白了“转化”是为了干什么。
像这样的计算课,除了让学生明白了算理,知道了算法,更多的功夫应该放在练习上,只有在大量的练习中,学生才能逐渐掌握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因为是计算,如果只是一种形式的练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所以在本课的习题设计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结合,体现由扶到放的层次性。
第一道题就体现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着画有方框的竖式填写计算的结果,然后再填写后面的横式结果,这是给学生固定出积的位置再填写,在填横式结果的过程中巩固对算理的理解;第二个层次给写好了竖式,直接计算;第三个层次只给横式,自己写竖式计算。
第二道题,依然还是列竖式计算,但是要求同桌为一组,每人完成两个,然后互相检查,反馈后全部做对了,每人都可以给自己画一枚喜欢的标志,这样捆绑评价,可以调动起练习的积极性,忽略掉做计算题的枯燥感。
第三道题,给出算式和竖式中关键位置的积,让学生根据竖式去判断对应算式,这道题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里面蕴含着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理解,只要理解了如何去算,就可以轻易根据关键的几个数找到对应的算式。想在趣味性十足的练习中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在课堂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个关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让学生及时认真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很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踏实进行复习。
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关键,让学生深刻理解两位数乘的顺序很重要。所以在全班交流的环节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说自己怎样计算的过程,就成了重头戏。可惜在这个过程中,课堂上我处理地并不好。对学生的引领不够科学有序,问题缺乏清晰的条理性,所以没能达到我预想的效果。
在计算第一层积时属于原来的知识基础,学生不会有问题。当计算第二层积时,学生就遇到了困难,解决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如何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的过程,把握了这一点,学生自然就明白结果是几个十就该写在十位上。这一点容易理解但需要强化训练才能熟练掌握,所以在探究交流完后的师生梳理时还要进行“重笔涂墨”,我启动了一个问题“像说用个位上的2乘24那样,说说用1乘24的过程好吗?”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用24乘十位上的1,过程跟用24乘个位上的2笔算顺序和方法完全一样”,只是跟个位上的4乘后的积应该写在十位上,其他的道理都相同。不知是因为强化了这一点还是学生感悟能力强,从最后做的练习上看,正确率比我想像的要高。
在接到任务时因为是作为骨干教师,同联小教师同上这节课,很怕自己会有愧于这“骨干引领”的任务,希望自己能够呈现给大家一堂有自己风格的课,最好是能有所创新。但是这样的课型平时评优课很少有人触及,因为它不好创新,只能踏踏实实地去上,花哨不得。于是忐忑不安地进入了备课、思考的过程。时间很短,从接到正式通知到最后一共8天的时间,其中有周六、周日两天学校组织去蒙山进行了拓展训练。备课、研讨、修改、试讲,每天晚上都对着教参、教材和教学设计就这么静静地坐在电脑旁,即使什么都不干,也哪都不去,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大脑却一刻不停地思考:如何才能让整个过程显得更清晰、更有实效呢?忐忑不安中,最后决定既然创不了什么新,那就把它上踏实,这才能体现课的高效和内涵。
课前的复习环节,进行了好几次改动。最初设计了一组口算训练,二是笔算训练。作为这节课前的热身,但是在做完这些题的时候我还想抽出要点分别总结概况它们的算法,以便为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就显得头大了,修改。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用口算的方式分解成三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课堂上孩子们并不是这样的思维,他们多是上来就用笔算,不管对不对全是列竖式的形式。于是就把情境进行了分解,改成了台阶式。利用情境第一步先解决笔算的基础问题,第二步口算,但即便这样,经过调查,学生使用口算来解决的依然不多,利用竖式的很多,但多数都不对,其中有用竖式的样子,但结果其实是口算出来的却说不出笔算的过程。当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让学生表达说不出来,学生自己又提不出什么问题,只能由老师来讲,对此我真是迷茫了一阵。还是能力不够,不能准确把握课堂,处理问题的随机性不强,这些应该都源于自身业务水平还不高,还有待更进一步地去学习、去实践,让自己的能力再提高,争取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数学老师。
那天上完课,我觉得特别遗憾。
在学生汇报交流环节,我的问题引领不科学,其实应该清晰地以两个问题呈现:分了几步算出来结果的?说出每一步是怎么算出来的。当学生有240的0省略写法时,提问:怎么不写0你也认为是240?这样就可以了,至于24是怎么按照乘的顺序得出来的,可以放在师生梳理时强化,这样效果可能比我当时的处理要好。
在处理学生错例上,学生已经明确知道算法后,应该给一个纠错的机会,不仅是对展台上展示的错题,开始尝试的错误都要有机会进行修正,这个环节漏掉了很遗憾。
在对估算结果的使用,准确结果算完后,没有及时回头看,使估算的结果仅停留在开头的分析上,这里需要一个验证分析的过程,如果能有,会使课堂更有数学的理性美。
《两位数乘两位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