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决策原则、参与共商共建、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制定决议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意见,并寻求共识和妥协,以确保决策的公正和可行性。以下是一些企业成功实施决议的案例分享,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一
爬山虎 第一课时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还记得作者是谁吗?(生:叶圣陶)
2、你对叶圣陶先生都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叶圣陶先生是一名伟大的作家、教育家)
3、对,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课文——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点击幻灯,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
2、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解决本课的生词,谁来读一读。
3、出示词语:修改、删掉、增添、密密麻麻
愣住、意外、融化、莫名其妙
认真、平和、质朴、春风拂面
绿葱葱、沉郁、虎虎有生气
4、你能猜猜老师为什么将这些词语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吗?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也用词语来概括?(根据汇报,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6、他们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1-5为修改作文6-10邀请做客
四、仔细研读、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默读1—5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作文?“我”有什么感受?分别用横线画和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轻轻地读一读。
(一)初看作文
1、当我一翻到修改后的作文时是怎样的感受?(理解“愣”就是呆了,简直不敢相信。)
2、你看到了什么?(重点词“密密麻麻、到处”)
3、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4、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5、看到这儿你,你想对也老说些什么?
(二)细看修改后的作文
1、请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的,看了之后我有什么感受?
(1)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2)(出示这段话)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a: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干净”一词的意思吗?
(3)(指名读,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a:春风拂面是什么感觉?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
b: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这时你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你又该怎么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三)叶老的评语
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读着这段评语,相信你还会读出很多更深的情感。请你们细细品读。(课件出示)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情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如果你就是当年的肖复兴,读着这样的评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则短短的评语,是那样亲切,使“我”树立发写作的信心,致使我走上了写作的道路。)(鼓励、热情、肯定、称赞)
2、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一齐朗读这段评语。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a:徐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
五、课堂小结、留有悬念
同学们,学到现在课文只字未提爬山虎,却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细细研究?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堂作业本第26课,完成一、二、三、五大题。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三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录音机及磁带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深入研读:
1.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 2.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1、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还记得作者是谁吗?(生:叶圣陶)
2、你对叶圣陶先生都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叶圣陶先生是一名伟大的作家、教育家)
3、对,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课文——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点击幻灯,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
2、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解决本课的生词,谁来读一读。
3、出示词语:修改、删掉、增添、密密麻麻
愣住、意外、融化、莫名其妙
认真、平和、质朴、春风拂面
绿葱葱、沉郁、虎虎有生气
4、你能猜猜老师为什么将这些词语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吗?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也用词语来概括?(根据汇报,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6、他们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1-5为修改作文6-10邀请做客
四、仔细研读、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默读1—5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作文?“我”有什么感受?分别用横线画和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轻轻地读一读。
(一)初看作文
1、当我一翻到修改后的作文时是怎样的感受?(理解“愣”就是呆了,简直不敢相信。)
2、你看到了什么?(重点词“密密麻麻、到处”)
3、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4、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5、看到这儿你,你想对也老说些什么?
(二)细看修改后的作文
1、请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的,看了之后我有什么感受?
(1)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2)(出示这段话)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a: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干净”一词的意思吗?
(3)(指名读,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a:春风拂面是什么感觉?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
b: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这时你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你又该怎么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三)叶老的评语
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读着这段评语,相信你还会读出很多更深的情感。请你们细细品读。(课件出示)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情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如果你就是当年的肖复兴,读着这样的评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则短短的评语,是那样亲切,使“我”树立发写作的信心,致使我走上了写作的道路。)(鼓励、热情、肯定、称赞)
2、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一齐朗读这段评语。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a:徐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
五、课堂小结、留有悬念
同学们,学到现在课文只字未提爬山虎,却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细细研究?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堂作业本第26课,完成一、二、三、五大题。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及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3)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行”,启发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部分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及相应对策
(1)重点: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直观感受,突出重点。
(2)难点:理解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利用课件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课件动态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脚”的变化特点,从而突破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异常活跃,肯动脑筋,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诱发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再者,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阅读和观察。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1、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动手采摘实物并带到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一根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是在叶柄的反面,教师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枯萎后“脚”的形状,以及爬山虎的嫩叶等等,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与其生长规律有密切联系。有必要采取课件演示,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4、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5、让学生动手协作粘贴,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媒体设计
1、爬山虎虽然是一种藤本植物,但学生由于缺少观察并不了解,有必要通过实物,让学生对此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2、利用课件讲读第四自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清楚地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
3、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但对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的认识,还需要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
4、课件定格特写配合实物观察,让学生对爬山虎“脚”的变化有一个整体和对比感受。
5、通过课件展示家乡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疑激趣,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板书:样子、怎么爬、变化)
4、老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课件出示: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2、观察实物(学生自由发言)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3、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
4、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出爬山虎的茎、叶、脚,加以小结。
5、复述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
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学生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使“一脚一脚”下出现绿色横线)
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板书:触、巴、拉、贴)(教师点击鼠标,使这四个动词下出现红色线条)
4、[课件演示]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
问:能否将四个词语交换顺序?(不能)
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讨论:能否将“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学生演示讨论结果)
7、[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
8、检查自学结果,理解最后比喻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怎么爬的特点。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还讲了什么?共分几层。
2、该自然段回答了哪两个问题?(板书:枯萎、牢固)
3、[课件演示]爬山虎定格特写。
从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
总结问题,升华激情
1、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3、[课件演示]美丽的爬山虎。
请同学们根据观察,用灵巧的小手剪出爬山虎美丽的叶片贴在墙壁上。
4、教师总结:鼓励大家亲手种植一棵爬山虎,美化家园,美化生活。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六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品析文中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目标:1、品析文中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析句子,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小黑板。
预习要求: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2、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回顾总结时出示)
三、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深入研读,加深理解。
学习要求(一):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预设:
1、眼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分拂面。
指导学生勾画,朗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研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习要求(二)
1、认真朗读6--10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及我内心感受的句子,再次品读,想一想,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思考后与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预设: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院里的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生气。
3、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指导学生填空并认真朗读,说说体会,加深印象。
四、当堂训练。
学习了全文,你在写作文和修改作文中有何启发?与大家交流后简单地写下来。
五、结合学习目标回顾学习过程,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六、板书。
1、修改作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对叶老的赞扬和怀念之情
2、邀请做客。
3、教诲激励
第一课时地址:/xiao/news/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七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3、教师演示,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