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标语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它鼓励人们为国家的发展拼搏奋斗,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创作出有感染力的爱国标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条优秀的爱国标语,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感悟。
包粽子散文汪曾祺篇一
现在,我包的粽子正在锅里煮着,芦苇的清香已经飘散在每个房间。明天农历四月十五,我的粽子已经能够吃到嘴里了!
今年的粽子完全是临时起意包出来的。几天前,有几个年轻人在微信里讲打粽叶包粽子,我还只是看热闹。想着预定下月初就外出,端午正好到四川,根本没有要包粽子的打算。昨天晚饭后不知道怎么就冒了一句:咱明天打粽叶去吧。没想到人家痛快地答应:好吧。随口一句话,人家答应了,不去都不行。原想我说去打粽叶,她不一定愿意去,因为河边蚊子多,上午一会儿太阳就要晒出来。谁想她竟然也有不怕蚊子不怕太阳痛快的时候。这就有了早上去河边顶风冒冷打粽叶的事情。打来粽叶也不一定要包粽子,过去有一包粽叶放了好几年,搬家随手扔了。往回走的时候我还问,有没有糯米啊,没有也包不成呢。她说,那好办,我回去就到市场上买。她去买,我只能鼓励不能反对啊。包粽子的事情就被我自己一步步推进到了必须要包的轨道上。米有了,枣儿是现成的,粽叶一煮,就必须要包。坐在椅子上包的时候想,这完全是“自找苦吃”,自己把自己架到火上烤了呢。
好几年没有包粽子了,一下子竟包不住,直到反复练习了四五个,才慢慢恢复记忆、找到窍门,能包得住、捆得好了。
让她也来包,她说一个人就行了,她说她学不会。呵呵,这就是了,不会是个很好的借口。不学永远也不会,不会就可以永远吃现成。当然,她不会闲着的。
我当然是从不会到慢慢学会的。曾经回忆过到近百里远的草原水泡子里打芦苇叶的情景,那是学包粽子的第一步。当年集合几十个人在糕点坊为供应部队做粽子,有经验的师傅们包起来快捷极了,我们这些平时干其他活的青工只能做些敲边鼓的事情。打芦苇叶,弄梭梭柴,洗泡原料,下锅烧火等等都是我们的任务。那些年到糕点坊帮过好多忙: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正月十五的元宵,春节的桃酥、蛋糕、江米条、三道蜜等,去了不是抬材料,就是搞销售,就跟建筑工地上搬砖和灰的小工一样。正经八本做过的也就是摇过元宵、扣过几下子月饼。粽子因为根本包不住,师傅们就不让上手。
后来决定自己买材料包,基于看过一些卖粽子的'加工方式太过简陋,卫生条件太差,而家人都想吃一口这样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看过多次别人包,感觉能包到一起。记得头一次包粽子费了老大劲,出了不少汗才勉强用绳绑出粽子;这粽子大多不标准,有的几处漏米,煮出来锅底下淤了一层米。不过,自己做的东西,味道还是可以肯定的。另外我们都不做带肉的粽子,辅料除了枣,后来加了葡萄干,吃起来倒是清清爽爽的。之后有几年年年都包,水平逐渐提高,能够做到不漏米,煮粽子的锅里干净了。
家乡端午的吃食是米糕。米糕的做法比包粽子简单些,大约是糯米蒸好后加煮好的红枣层层码放,吃的时候再加白糖水浇汁。我没有亲自做过,过去在家都是母亲做,也没有注意学过。我吃过粽子后,回家告诉妈妈以后做米糕可以铺一层芦苇叶子蒸糯米,这样可以尝到芦苇的清香。妈妈到底也没有按我说的办法做过米糕。父亲逝世后母亲跟我住,我包了两年粽子,妈妈说粽子好吃,我就没想起让妈妈教我做米糕,做米糕的时候铺层芦苇叶子看看到底味道怎样。等我想起来学做米糕的时候,妈妈已经远去了。
现在,我只能在每个节日里,在父母遗像前摆放一些应时的食物,表达一点心情。我不能像父亲母亲那样,一到节日,要么打电话问我们吃的啥、告诉我做点儿啥,要么把做好的吃食送(带)给我们。父亲逝世前一年端午节,母亲做好了米糕,父亲用盆子提着,搭上班车分别去两个女儿和市里的儿子家送。电话里知道我有分的粽子,就没给我带。当时听到父亲给妹妹弟弟送米糕的时候,心里暖暖的。
离端午还有20天,提前把粽子做了,算是提前在家里把节过了。明天给父母遗像前供上粽子,正好提前告诉他们我要出去的消息。忽然想到,似乎没什么理由“半推半就”地包了半锅粽子,其实还是有很重要理由的:因为这个节我们远在他乡,无法也不可能在那天给爹妈献一只粽子啊!
世上有许多事情,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看似无关,实则大有关联。
像包粽子这样的事情,我学过试过好多。生活中的人,什么事情都应当尝试着做一做,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基本生活态度。现在的年轻人好办,想吃什么想用什么卡一刷买来就是。我们不行,因为父母言传身教给我的,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再说,在这个食品质量危机重重的时代,能自己做的食品,自己做出来吃,还是放心一些啊。
包粽子散文汪曾祺篇二
包粽子是一件细致的工作,首先是洗粽子叶。因为粽子叶煮了一个夜晚,已经很柔韧了,任凭你怎么冲洗都不会随便破碎。
我记得我妈妈原来总是事先把各种豆豆在水里泡涨,糯米也是提前泡在水里。但是我觉得,粽子要煮一夜,豆子一定能煮熟的,就没提前泡。我先把米和豆浸在水中,用一个大一点的盆里盛了水,放进一部分粽子叶,待用。一片雨子叶(就是芦苇叶)托在手心里,取一片槲叶子,在水里蘸一下,放在雨子叶上面,这样相邻的两片叶子因为有水粘着就不会散开了。如果槲叶子不够大的话,可以多放几个,拼成面积大一点的,最中间放一片槲叶子,米和豆就直接放在这片叶子上。滩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米堆的大小就决定了粽子的大小。先后对折进长的两个边,再把两边握进来,雨子叶就在外面压住槲叶子了,因为蘸了水,叶子们粘在一起,米不会漏出来的。这时候就用马恋草轻轻一系……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们一个挨着一个,整整齐齐码放进大锅里,最上面要压一个竹净被,竹净被上面压一块石头,这样大火煮的'时候粽子才不会被水浪冲散。我没有准备石头,就找了好几个不用的瓷盘子压住。一锅粽子放在火炉上,大火烧煮一个两个小时。这时候开了锅盖,拿去压着的石头(或者盘子),改用慢火煮了。家人看完了电视剧,准备休息了,火炉就关得很小很小,不管它了。家人们就在弥漫着粽子的馨香里入梦了……老家人特别实在,包的粽子都特别大,人们戏称商洛粽子是“麻鞋底”。地里干活的人回来饿了拿两个粽子,就绽满满一老碗(你想象那个粽子有多大),他们就觉得冷冷粽子吃着过瘾,好吃。我家十二三岁的臭小子大清早吃两个,玩到吃饭时间回来再吃一个。中午回来悄悄再吃两个,去伙伴家里看见人家吃呢,就回来再吃一个……一天下来就把二斤米的粽子下肚喽……我给他说不敢一个劲的光吃粽子,小心把你肚子吃的不合适了。他说;“谁叫你故意把粽子叶煮一天,再把粽子煮一天,香气把我熏得,让我都馋了好几天了,还不得美美吃个够嘛……”他一边说一边拿个粽子跑远了。
包粽子散文汪曾祺篇三
端午节临近了,商家的反映首先灵敏,超市已将各种粽子摆在了最醒目的位置,方便顾客来选购。市场上,商贩一大早就将刚出锅的粽子摆了出来。虽然买粽子很方便,但是我仍然拿定主意自己包。比起在外面卖的粽子来说,我包粽子的技术可以算得上是一绝。我包粽子只用粽叶就行,不用线绳或是马莲绑,煮出的粽子绝不会漏米,更不会散开,而且可口、软糯、劲道。有这么好的技术不包岂不是可惜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是母亲教给我的本领,每当包粽子时,母亲教我包粽子的情景,和当年全家人吃粽子时的温馨场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所以,对我来说,包粽子自然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深深的怀念。侄女这两天也打来电话问:“姑姑,你今年包不包粽子?”我说:“包啊,买下粽叶就包了。”
自己包的粽子选料好,买米时只要米好,贵一点不要紧。红枣是在陕北的外甥寄来的上好的枣,我又一颗颗精心挑选过的。
最成问题的是粽叶。不知什么原因,市面上卖粽子的很多,却几乎见不到卖粽叶的。为了买粽叶,我特意起了几个大早,跑了好几个市场,结果都是空手而归。无奈之下我去向卖粽子的打听,结果都碰了壁。总结经验后,我又找了一个面相比较和善的卖粽子的去问,他说:“你买几个粽子就行了,何必买粽叶呢?”我笑脸相陪说:“家里姊妹多,都得送些。”卖粽子的说:“我们这粽叶是从外地批发来的。”我赶紧试探地问:“能不能让给我2斤?”卖粽叶的'说:“你知道粽叶多钱一斤?”我说:“不知道。”他说:“8元。如果要,可以让给你2斤,保险让你买到的是真货。”我忙说:“没关系,8元就8元。谢谢你了。”就这样我买到了2斤粽叶。据我的经验,2斤粽叶可以包5斤米的粽子。可是,这叶子窄小,而且水淋淋的,就有些难说了。可是,不买,今年这粽子恐怕就包不成了。
回家后,我精心地将粽叶一片片洗干净,开水煮过,然后泡在凉水中。
万事俱备后,就开包了。只是窄小的粽叶很考验包粽子的技术。好在,我的技术还算老道,共包了60多个粽子。
往锅里放粽子和煮粽子也是有技术性的。记得母亲告诉我,放时要根据粽子的形状一个挨紧一个地放。煮时,先加多半锅水,开锅后,徐徐加水,直到水没过粽子。不能用大火,只要保持开锅就行,煮2个小时,就好了。
出锅了,家里溢满了粽子的清香。两个哥哥家、侄儿、侄女家、亲家,每家送了10个,自己还留了有十几个。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不在吃粽子,而是在于包粽子和送粽子的过程中。当亲人们把“还是自己家包的粽子好吃”的信息反馈给我时,我的心里比自己吃粽子还要高兴。我在心里默默对母亲说:妈,您教给我的手艺没有丢,您的爱永远陪伴着我们。
包粽子散文汪曾祺篇四
做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它们像散落在沙滩的贝壳,每个贝壳,都有独特的光芒。
端午节前一天的下午,妈妈说,她要教我包粽子,我高兴坏了,刚放学,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放下书包就朝厨房奔过去。妈妈说要先把手洗干净,我迅速洗完了手,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
妈妈先用粽叶,折成一个类似漏斗的三角形,又放入事先泡好的糯米。妈妈说,不能多也不能少,在漏斗的中心放置一颗枣和两粒花生。妈妈说着,用剩余的粽叶把漏斗的口给遮盖住,再把包好的三角形用绳线捆起来,最后打一个结,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看了看妈妈说:“这么简单,我学会了,妈妈我可以包了吗?”妈妈说:“可以呀,你先包吧,妈妈先去打扫卫生。”
我拿起粽叶,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它折成类似漏斗的三角形,又放入一大把糯米,放入一颗枣两粒花生,用剩下的粽叶把漏斗的口遮住。可是,无论我怎么折都挡不住空隙,糯米总是露出来,这怎么包呀?妈妈为什么还没有过来呀?我一着急,用力有些大,把粽叶也扯烂了。我生气了,把粽叶撕碎,扔在地上。大叫道:“我讨厌包粽子,妈妈,我不包了!”妈妈听到我的叫声,连忙赶过来说:“怎么回事儿?”我眼里噙着泪,委屈地说:“我不包粽子了,太难了。”妈妈说:“你再包一个,让我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我按照刚才的方法包了一遍,还是包不成。妈妈说:“我知道你哪里错了。我讲的时候你肯定没有认真听,糯米放的太满了,再加上红枣花生,都把粽叶给撑破了。”妈妈说着又给我演示一遍。我抬起头说:“是吗?我看看,我再试试。”妈妈说:“你要想做好一件事儿,首先得认真学习,然后再动手做。遇到困难不要后退,不要放弃,要总结经验,不断尝试,不断练习,战胜困难。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功的。”
我按照妈妈说的,又重新做了一遍,果然包好了。虽然,这个粽子又小又瘦不成样子,但那总是我包出来的第一个完整的粽子。后来我越包越好,甚至有几个包的和妈妈包的一模一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包粽子散文汪曾祺篇五
我的家乡沟渠交错,苇草丛生。河坡上,一团团生姜似的苇根盘根错节,或裸露,或潜藏,年复一年中,蹿生出密密麻麻的庞大根系。如此庞大的地下部队,不仅牢牢地护住了河堤泥土,更是粽箬的原产丰园。春雷骤响,笋尖破土;春风徐来,抽芯长叶;春雨滋润,簌簌拔节。四五月的光景,芦苇已蹿得比人高。每到这时,常见头戴斗笠、脚穿靴子的乡妇们穿梭于芦苇丛中忙着打箬子,预备裹粽子。
我的母亲便是这众多乡妇中的一个。很小的时候就记得我家胡桑田的东北角有一块水塘,当然,有水就有苇。日下竿头,忙完农活,母亲常顺手打几把箬子夹在胳肢窝里带回家。晚饭后,我们在灯下作业,母亲就在旁边裹粽子。煮过的箬子香味散发得满屋都是,常常引诱得我们滞笔呆闻,然后在母亲的一声“卖呆!”呵斥下恍然回神,继续埋头做功课。
母亲是裹粽子的好手,庄上邻舍娶媳妇嫁女、新屋上梁,总要请母亲去裹粽子。每年的立夏、端午节粽子更是必吃无疑。母亲会提前备好蜜枣、小豆、黏米,煮好箬子,找来扎线,然后开始裹粽子。母亲会裹好几种不同的样子,除了常见的像三角山样子的,还有穿粽、猪脚爪。穿粽只需一片粽叶,包上糯米,做成扁扁的三角形,最后拿穿针系着箬尾子从中间穿过去即可,拎着箬尾子,一个穿粽就在手里晃呀晃。猪脚爪更是好玩,两片叶子,各卷成两个尖角,在尖角里装上糯米、蜜枣,两半一合,便酷似四只脚的猪蹄子了。等不及母亲扎上扎线,我和姐姐就开始争抢起来,每每这时,母亲总会劝说姐姐:“不要和宝宝争,让她先拿,我再帮你裹一个!”从小到大,我占尽了“宝宝”的风头,以至于母亲常说我“惯得发了痴”。
裹完粽子,盛满一大锅水,把一个个粽子按序摆放,没入水中,煮粽子。母亲常把粽子煮好了放在锅里过夜,可对于我这个馋嘴来说无疑熬不了,于是,常常趁着母亲不在,偷偷地往锅堂里塞上一块大木头疙瘩,把风箱摇的呼呼响,眼看着满堂火焰舔着锅底,心想:这下应该熟的更快了吧。等到母亲揭开锅盖,真相终于大白,大火把粽子炖散了!一个个咧开嘴巴,露出满肚红果白米,像煮了一锅蜜枣粥!母亲操了扒灰棍子就要打,见势不妙,我拔腿就逃,母亲每次总是追出去几步就悻悻折回,还朝我点点手指头吓唬:“讨债鬼,有本事你不要回来!”哪肯不回来呢,一锅粽子等着呢,于是,屁大的功夫,又转到了锅沿边,看着满锅腾腾的热气直咽口水了。
终于盼到开锅,首先捞起穿粽、猪脚爪,压根儿不管什么样儿了,解开扎带,剥开粽箬,白花花的糯米棕子咕噜滚到碗里,拿一根筷子,往中间一插,在红糖里滚滚,囫囵囫囵就下肚了。剩下的粽子,母亲养在井水里,早晚换水,这样,粽子一连几天都能保持新鲜。早上上学,拿一个粽子边走边啃,晚上放学,照例还是要先吃一个粽子再做作业。
贫瘠的童年生活里,粽子成了我们最奢侈的美味,以至于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总是时常回想起糯米粽香的'味道――黏黏的、甜甜的。现在依然吃粽子,五仁的、蜜枣的、腊肉的,还有水果的,可谓琳琅满目,然而,却没有了童年的强烈渴求,更多的只是想尝个鲜罢了。
又是一季苇叶飘香,门前的如泰河边,密密麻麻、直指苍穹的芦苇长满了河坡,甚至葳蕤到河边沼泽中去了。吃过午饭,“武装”完毕,婆婆领着我和儿子打箬子。祖孙三代,各怀心思,婆婆要挑上好的箬子来给儿孙们裹粽子,我是想借打箬子重温童年的快乐时光,儿子想缓解一下枯燥作业的烦闷,顺带可以抽个苇芯、卷个苇叶吹口哨。
走进密密的苇丛,细看一番,竟然发现眼前的芦苇有的杆细苗长,叶子柔软细薄,叶柄处还有淡淡的一线红,还有的粗短矮胖,叶子肥厚阔大,而且没有红线。问后才知,原来乍看相同的苇草实则还有芦竹、芦柴之分,杆细苗长、有红线的叫芦柴,另一个叫芦竹,裹粽子用的就是芦柴头上的两片叶子,问婆婆,问什么偏偏要头上的两片呢?得知,新长的箬子软和一些,裹起来不容易裂口子。恍然大悟!活学活用!沿着水脚沿边一路西行。待到汗流浃背之时,我们已采了满满一篮箬子了。
这会儿,婆婆已焯好了箬子,正在楼下裹粽子呢,我得赶紧下楼,继续捣乱去!不,回味童年去!
包粽子散文汪曾祺篇六
很多人都祝福端午安康,多吃粽子,我不想吃粽子,我只想,回家包粽子。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吃某道菜不是因为刺激了味蕾,而是因为这道菜里有故事有情感。
小时候的端午节,村里家家户户粽香四溢。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每一个过程含有期待和惊喜,不似如今在市场上掏出硬币换一个只有形状没有情感的粽子的淡漠。
小时候的我,喜欢看着爷爷奶奶包粽子,一边看一边听爷爷奶奶讲着端午的`故事。长大了,开始学着包粽子。我记得爷爷总是耐心,每一年都是一遍又一遍地教我,即使很多年过去,我也包了很多次粽子,而追求精益求精的奶奶却还是经常责备我包的粽子形状不好看,绑得不够紧,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有时候隔壁阿婆也会过来和我们一起包粽子,她也是很慈善地告诉我各种包粽子的技巧。
煮粽子的两个小时,坐在锅旁,张大眼睛,很想目睹熟透的粽子,因为逐渐从锅里逃出来的粽香早已令我垂涎三尺。
看着家人一起满意地吃着粽子,甚至,和邻居一起分享着,远远比自己买个粽子幸福,再精美的粽子也没有家乡的味道。
很遗憾今年没法在家里包粽子,祝远方的家人端午安康。
包粽子散文汪曾祺篇七
慵懒的午后,又寂寞,又美好。
——题记
静静聆听,此刻时光放慢了脚步,喧嚣,渐行渐远。
洗尽铅华,清绝素净。尘封冰洁情愫,您来过,相伴风雨,走过年华,两两相望,缕缕温暖,但某一天终会离散在生命的某一个渡口。微光闪烁的绘意,飞鸟已然掠过。经年之后,拨开所有的杂芜,暖暖风轻,慢慢地沦陷,一场传奇,灵魂涅盘。遇见,不去诉说尘世冷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您而幻化出来的美好。
在时光的长廊里,那段邂逅,那段温暖,在梦中反复遇见,鲜活。
一半人间,一半天堂。冻结了谁的记忆?四季无言,岁月将您我定格为一本无字天书,于摩挲间不断温习,不断铭刻。那一刻心动,流水潺潺,回味方才自灵魂而升起的震憾。做一个漂泊的舞者,用色彩描绘这美丽的生命。漫天夕阳,都为这份心事独醉,光阴亦如烟花,瞬间看尽繁华。
繁华落尽,岁月知与谁同?思念,在流年里纷飞,未曾更变。无需相邀,一生追随。时光微醺,惊喜渐渐在瞳孔中凝固。
半度微凉,锦瑟流年错。蓦然回首,灯火已阑珊。谁始终是谁的方向?微暖时光,在文字中忽闪忽现。明明如此接近,却始终无法重逢。就算无边的黑夜将世界深深幽禁,我依然站在原地静静守候。那些牵念,却象种子,埋在最深的心房慢慢发出芽来。即使无法再做期待,至少,可以等待。等待,消亡,或者,盛开。
包粽子散文汪曾祺篇八
一小包沙姜,大概三公斤吧,放在塑料袋里,沉甸甸的把它扔在车上,带回胡志明市,无异举手之劳,而且每次家里劏鸡杀鸭,以沙姜拌和酱油或鱼露蘸着吃时,滋味特好,你肯定会想起给你送沙姜的朋友这一友情,于是沙姜有多浓烈,这友情便多浓郁。
我就是不敢接受这样的赠品,朋友亲自种的沙姜,虽说并非以之出一售来维持生活,就因为心理总会感到欠人家一分情,这分情是没法还得清的。何况,要吃沙姜,在胡志明市各个广西人聚居的区域,总会买得到。
广西人吃鸡肉,喜欢蘸沙姜酱油。最近在克弈发现:朋友朱敦和嗜爱沙姜拌鱼露,我尝过之后,也认为滋味独具一格。然而,世人吃鸡肉,似乎除了广西人,好像没有谁喜欢以沙姜作佐料。
食在广州,广东人吃鸡肉绝对不会蘸酱油,那是肯定的,据说:广州厨师在烹饪时早给你配好佐料,尽管是白切鸡也一样好味。我每次到广州,在餐馆吃喝,餐桌上绝对不会摆上小味碟,以至辣椒、蒜头米之类,如果有需要,对不起,每小碟五块钱!要求酱油哦,当然不会另外收费,然而这是惹人发笑的举措,待者会告诉你:蘸酱油将会尝不出厨师烹调的'手艺。
上述是饮食文化一大课题。生活在胡志明市,华社酒楼每席通常十二座位(温莎酒楼十位例外),总会给你备好十二只小味碟,然而越南人经营的酒楼则不一样,只十个座位,味碟四只。就是普通酒肆也如此,如果三、五知己喝啤酒,服务员只给你两只味碟,请别生气,各处乡村各处例,直待我们成为熟客,知道咱们华人的习惯,再不必嘱咐,也会给咱们每人一碟酱油。
可能因为圆桌较小之故,乡村摆的酒席,每桌也只十位,至于菜肴,可不像西堤酒楼那么小家子气,西堤酒楼的菜餸有人摆五道,通常六道,也有七道菜的叫做丰盛了,可乡村菜端上来十道八道平常事,而且都很大碟。可是,这也吓不倒中国人的吃法,在中国,待客之道,起码十二道菜。
朋友曾宪智、黄家权与我一起作客克弈,在宴席中,克弈一位不知名的朋友快要给儿子讨媳妇,知道我们是胡志明市来的,问了我们的姓名,说是要通过黄德成,请我等三人参加他家的喜宴。家权低笑说:“这么好吃的酒菜,所费只卅万,比酒肆里喝的还要便宜,他请我,一定到”。
注:卅万还没到一百人民币;美金约十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