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可以让我们学会说服他人,提高我们的说服能力和影响力。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呢?这里有一些经典的辩论案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辩论的技巧和方法。
秋景秋思随笔篇一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秋思散文随笔,希望有所帮助!
入秋了,站在院子里仰望天空,星光闪烁,凉凉的穿堂风呼啸而过,吹干身上的汗水,夜色凉如水。
将绿豆洗净,用凉水浸泡,放入冰箱里冷冻一夜。第二天清晨起床,打开电饭锅煮绿豆沙,放入少量的冰糖,喝起来甜而不腻。
秋天的天气依旧如三伏天气般炎热,夜晚可以看到闪电,在西边天空闪现,照亮了厚厚的云层,仿佛夕阳的最后一丝光辉,转瞬即逝。这种闪电叫旱闪,有经验的'老人说,这种闪电出现,多半会出现干旱天气。园子里的玉米因为干旱逐渐枯萎,已经半个月没有下雨,土地干旱。如果不人工浇灌,餐桌上的青椒土豆丝和清炒蕹菜都见不到踪影了。
喜欢傍晚在菜地里采摘青菜,木耳菜,蕹菜,红辣椒……园子里的木槿已经开出白色的花朵,枝叶向上长,笔直的干,像篱笆,所以木槿花被当做篱笆插在园子里将菜地分成一畦一畦,也叫木槿篱。
木槿花开的季节,让我想起了鲜花羹。一辆由南北上的列车上,一对即将分离的恋人对坐在餐车里。透明的羹里点缀几朵鲜花,嚼一嚼,唇齿留香。那一年秋天,我二十四岁。经历一个夏天的煎熬,感情走到了尽头。第一次觉得,爱一个人是盲目的,它会让你忘记所有,眼里只能看到一个人。
感情犹如一坛埋藏多年的酒,第一次喝最浓,开封后醇香甘冽,仿佛怒放的兰花般馥郁芬芳。之后的每段感情,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它变得像掺水后的酒,喝起来淡淡的,那游丝般的酒在水中稀释,平淡无味。在感情的世界里,学会了有所保留,才算是学乖。爱要爱得值得,痛也要痛得值得。何必对每段缘份掏心掏肺,信誓旦旦多半是形同陌路。
每天起床站在窗口看远处的青山和平原,大口大口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早上煮一碗面,里面卧一颗荷包蛋。或是煮一锅粥,从泡菜坛里拿一把酸豇豆,肉末酸豇豆,配上浓粥,很是爽口。看看书,到山间小路上散散步,逗逗小狗,喂喂兔子,日子虽是平淡,却也有平凡的幸福。
秋风吹过平原,掀起稻浪,像命运交响曲般壮丽。蝴蝶飞过山冈,停在院子里的窗户上,黑色的花纹,透明的羽翼,扑闪着飞过围墙,消失在山间。
正午的阳光像一条条鞭子,在干涸的土地上肆虐。水落石出的小河在平原上蜿蜒,一望无际的稻田在秋风中抽穗。站在屋顶看在板栗树上跳跃的麻雀,七月流火的日子,已经看不到在空中滑翔的燕子。候鸟已经在南飞,寻找一片更温暖富饶的栖息地。
人与候鸟,其实很像。
秋景秋思随笔篇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秋景秋思随笔篇三
给母亲打电话,从她接电话的声音里,我听出来她正在睡觉。当时是下午四点半。
母亲说,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小妹去西安了,姐姐们也回家了。
我问她吃饭怎么办。她说她一个人有三四天了,几乎没有做过饭。四姐给她送来过饺子,大姐夫给她也送了几次饭,现在家里冰箱还有。
她说三妈、三伯几乎每天都来和她坐坐,邻居们下午就会在家门口打牌,聊家常。三妈还和她每天去地里散步,也不觉得寂寞。
母亲的声音刚开始有点沙哑,后来慢慢亮了。我想,一是因为刚睡醒的原因,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和我通话,心情有所敞亮了吧。
我说,你来住我这吧。她说,你那里楼太高,不方便。再者,上次手术的地方不太舒服,腰椎困的,不敢长时间坐或者站立,上下楼就更不用说了。
我说,年底韩城的房就下来了,你来我这住。她说等房下来了再说,冬天还去大姐家住。
母亲说话几乎不带什么情绪,你感受不到她喜或者不喜,想或不想。她问我吃饭了没?两个孩子乖吗?桥桥高中在哪里上?帅帅什么时候上学?妻几号上班?我丈母娘身体怎么样了?等等,用的'是一个口气,像是在念稿子。但我知道,她想我和孩子,关心她的儿媳妇和亲家,只是不善于表达。
一辈子了,只有做儿女的理解。
秋意渐深,蝉鸣稀疏。坐在班车上,望着窗外闪电般飘过的树木花草,山峦土丘,飞鸟虫蝶,这一切就好似我们的流金岁月,比此情此景记更恍惚。逝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和遐想,也是一种情思,永远永远印在你的脑海。
秋景秋思随笔篇四
秋高气爽,风一吹,地上便会停留些许落叶。
心情就像被雨淋了一般,湿漉漉的,凉丝丝的,带着些许腥气。
日子就像古时织布机上的梭子,一转眼就飞了好远。
童年的'记忆就像一场电影,有时看得让我们发笑,更多的是让我们流眼泪依稀记得当时我们都很年幼,总喜欢对着蔚蓝的天空发呆。
每一晚都做很奇怪的梦,幻想着我们长大后的辉煌,从此再也不必做不喜欢的事而光阴就是这样,留恋它,它就会马不停蹄,鄙视它,它就抓住你不放,总之那时的日子很遥远也很漫长。
终于我们懂得一切,真正长大,却拥有更多烦恼,生活,事业,情感,还有一些莫名的伤痛,这时候的我们又开始怀念过去,因为曾经的我们活得很简单,没有人情世故。
而现在的我们过得很复杂,怀揣城府,心系名利,总害怕十几年的光阴经不起我们的折腾。
真的,时光在这个时候格外小气,一转眼就走到了天的尽头,所有的苦,所有的痛,所有的追逐也会随之终止。
我们的经历也许永远不会被人知晓,更不会有人能体会我们当时的心情。
落叶归根,我们的心就要还本,某天,我们能否在生命终结之时懂得珍惜光阴。
秋景秋思随笔篇五
秋风瑟瑟,树叶枯黄,落叶缤纷,身在洛阳的张籍一个人在寂寞中徘徊,推开门,一阵凉风扑面而来。
“都已经到秋天了,是该给家人写封信了,不知妻儿现在身处何境啊。”张籍独自站在门口喃喃自语道。望着街上的人有说有笑,自己却孤身一人,张籍心中很不是滋味,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张籍转过身去,走进屋里,坐在桌子旁边,想要给家人写一封信,问一下妻儿的身体怎么样?现在家里是什么情况?父母身体怎么样?是不是又有皱纹了……可是,一提起笔,就有成千上万种思绪涌上心头,恐怕写得匆忙没有把自己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张籍把信写好后,交给送信的人,并再三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家人手中。送信的人没走多久,张籍好像想起了点什么,骑上马就去追送信的人,追上之后,张籍急忙要回他的信,拆开看看自己的信有没有忘写的,检查完以后,才把信交给送信的人,望着送信的人慢慢远去。
秋景秋思随笔篇六
立秋过后,看啥都是秋了。前日从大明宫牡丹园走过,一片月季红得像火,一位中年妇女指说:“看,那一片秋红!”听其言,我的心一惊,忍不住就若有所思了。那天偏巧路过太液池,又遇一老者向我打招呼:“你也来看秋荷?”这么说,秋日开的花都是秋花了!以此类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那是秋日;一轮满月再明再亮,也是秋月。几乎一夜间,连风都转向了,早晚凉飕飕的,有人叫西风,那当然也是秋风。天边飘过一片云,依然美白,但那不是春云,是秋云。今晨是秋晨,耳边雨声淅沥,那是雨打树叶,雨是秋雨,声是秋声,叶也是秋叶。每逢这样的时刻,我就舍不得秋睡了,但也没心思秋读,宁愿望着窗外那一片秋林,欣赏林梢上那一抹水墨般的秋色秋韵了。秋思悠悠而深沉,不知不觉就陷入秋梦了。
也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只要逢秋,我便秋思,虽然淡淡的,却也甜甜的。我坦白,我的秋思,多半等同了秋游――就是23年前的那一次。北国已经十月下旬了,树叶多半黄落,草坡多半荒凉,秋后的蚂蚱多半蹦不动了。我们正年轻,秋游而兴致勃勃,肃杀的秋气难以抵消我们心头的喜悦,萧条的风景难以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我们直奔蓝田辋川那棵王维手植银杏树,一树的金黄似在诉说一千年的沧桑岁月。那时候,我们不会发思古之幽情,因为我们的心里没有唐,也没有秋,只有憧憬、惬意和喜悦。拾一片落叶,她说:“当书签吧!”好,就夹在书里。天蓝云白,头顶秋日,脚踏秋草,亲近秋荫,闻声而寻一脉秋溪,渴饮她双手捧起的一掬秋泉,她的手像秋藕一般嫩润得让人想吻。蝉是秋蝉,鸣是秋鸣,真是个悦耳。山是秋山,枫是秋枫,一抹红是秋红,真是悦目。心里喜悦充盈,不让愁乘虚而入。自那日归去,似乎是不知不觉之间,思春变成了思秋,又变成了秋思――逢秋便相思了。思之美伴随思之醉,思之叹焉伴生思之怅然。叹岁月之无情,怅人生之无奈。当我度过五十秋的时候,我才真正解得秋思其实是一味禅:也感伤,也欢喜;也苦涩,也甘甜;也纠结,也释然。
我庆幸,为我,为我们。“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岁月看似无情,但那“无”的背后,是心灵深处的甜丝丝、美滋滋。岁月感不仅仅是伤感,还有美感、情感、陶醉感。人生既然是旅行来了,那就该留心沿途的.风景。可遇不可求,遇了,即使赏心悦目,也不能带走,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眼睛截屏、摄像,然后用心灵拷贝。与其诅咒岁月蹉跎,毋宁回味那共有的时光。在我,那次秋游之美,以及秋游之后曾经的回眸一笑与回嗔作喜,都足令我在秋思中感动、感激、感恩。那是一次心灵之旅,为游而游,身心之快一如凤凰涅盘后的浴火重生。一游之后,心池长出莲荷,始终亭亭玉立,总令我在秋思里咀嚼出清新、清香与别样的滋味。
或许秋思生悲,那是古人的事,他人的事。在我看来,人和树木花草一样的,到哪儿了,说哪儿的话,那才是正道。哭哭凄凄,有什么好?秋来了,能把春天哭来吗?且爱、且赏、且珍惜眼前这风景吧!树叶能黄在树上,然后被秋风吹落,那是造化,是幸运,是阅历。秋色也是一种美色,那满山的红叶不美吗?那遍野的金黄不美吗?那高亮而白的满月不美吗?秋风扫落叶,凄美也是美!秋风秋雨,雨打芭蕉,用心品味,那真是一种美之声呢!
秋思若禅,心生空灵。岁岁秋思,秋秋怀春,天天诗意盎然。
秋景秋思随笔篇七
田地里激起一波波金黄的浪花,互相追逐着,嬉闹着、翻滚着,在那金黄的海洋里尽情玩耍着。金黄的稻麦,随着农民伯伯嘹亮的劳动号子舞起来,扭动着细弱却坚韧的身姿,抬起那沉重的麦穗。秋,是丰收,是农民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
果园里,泛着甜丝丝的蜜意。每个苹果笑得都涨红了脸,橘子笑得都挂上了泪,连树,也陪这群调皮的孩子笑弯了腰。小孩们架上梯子,争先恐后地爬上树,迫不急待地摘下一个盼了好久才变红的果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不太红的小果子,别的,都被摘进篮子里,伴着吆喝声被卖去了。秋天,是甜蜜,是果园人的甜蜜微笑。
公园里,那青绿的草毯已更容换貌,披上一件黄色的大袄,似乎是在为寒冬的到来而准备。柳树随风梳理着她那婀娜的枝条,撒下一地枯黄的柳叶。那亮黄的柳叶,卸下了一年来的疲乏,轻轻地、慢慢地,随意地荡下,仿佛是结束了那唯美的童话。每一片落叶都在陈述一个故事,重复着那不可复制的舞姿,一曲终了,谢幕,结束。秋,是美丽,是大自然的生命车站。
秋,带着我的思绪飘啊飘,乘上不知去何方的列车,继续远行。
秋景秋思随笔篇八
深秋的黄昏,踽踽独行于乡间的林荫小路,天边残留的霞光无力地涂抹着大地,纵然美丽却透着凄清。一只大雁嘶哑地叫着从头顶飞过,那样孤单,那样无助。我用哀怜的眼光看着孤雁消失在远处的苍茫之中,一种惆怅之感油然而生。
驻足沉思,落叶在凝望中叠起、加厚,仿佛用它们坚持的位置告诉世人,它们对大树的忠诚与奉献,对化作春泥的毅然,愈看到黄叶的坦然与静默,心中的惆怅愈是难抑。真的好希望看到一片金黄的稻田,让那耀眼的景象去驱逐心底可怕的虚荣。可惜路旁秋收后的稻田更是一片荒凉,好在有的地方种有蕃薯,绿中带着紫红的薯叶让我看到深秋大地上的生命力,感觉到心中还有股热情。
不知什么时候迎面走过似母子的两人,儿子帮母亲挑着畚箕上不多的番薯,母亲看着儿子露出幸福的笑容。斜阳的黄晕照在母亲带笑的脸上,脸上每一道皱纹仿佛就是一个奉献母爱的动人故事。为母者苍老的面容上能有如此灿烂的笑,大概因为她知道即使儿子未能成为什么伟人、名人,但她依然会无私无悔地为儿子作出爱的奉献吧。她无怨地选择了布满过多皱纹的容颜,或许也早在怀孕之时,就坚信了今天这种幸福了。看到那母子俩,想起了读书时看过的一句诗“落叶孕育着阳光”。那时总认为作者写错了,该把“孕育”改为“蕴藏”。如今看到母亲用衰老延续对儿子的爱,黄叶用飘落表现对大地的忠诚,秋阳用忧郁诉说对大地的依恋,才知道“落叶孕育着阳光”那不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信念,一种甘于奉献的信念。
霞光渐退,踏上了归家的步伐。两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走近,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在读朱自清的《春》呢。看看她俩脸上的认真,再看看天边的落霞,我第一次觉得深秋的那抹霞光依然是赋人生以意义与色彩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