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是写作的必备工具,它可以让我们有条不紊地完成写作任务。在制定提纲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文章的读者群体,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和背景灵活调整提纲的内容和分部。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提纲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说课稿篇一
1.让幼儿感知音的轻重变化。
2.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小动物在鼓上跳跃的形象,训练幼儿思维的独创性。
打鼓一个,黄豆若干。
1.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兴趣。
(1)鼓面上放一些黄豆,老师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黄豆变化。
(2)放音乐,老师根据音乐的.强、弱击鼓,重点感受:音强则黄豆跳得高,音弱则黄豆跳得低。
2.幼儿学做小黄豆,听音乐的强弱跳动,老师敲鼓提示。老师让幼儿表现音乐轻重及动作有创造性的幼儿示范表演给大家看。
(1)一名幼儿击鼓,其他幼儿创编小动物在鼓上跳,并能表现出轻、重音及动物独特的动作,音乐一停,即定格某种动物造型。先让一名设计者带领全班幼儿听音乐表演。
(2)教师评价:请刚才表演有创新的幼儿击鼓,其他幼儿继续创编动物在鼓上跳舞。
(3)请幼儿三人、四人、五人成一组设计不同的动物跳的动作,鼓一停,即摆出各种造型定格。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说课稿篇二
歌曲《小鼓响咚咚》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童谣风格的儿童歌曲,五声c宫调式,3/4拍。歌曲的节奏舒展,全曲以xxxx|xxx-|节奏型贯穿始终,曲调流畅,音乐形象生动,富于儿童气息。歌词以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小主人公关心、爱护娃娃的好品质。
一年级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可以让他们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教学开始我设计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导入,这是个有关感知音的强弱的音乐游戏。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将听觉与视觉印象相联系。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小米粒,认真听老师敲鼓:老师敲几声就跟着跳几下,老师敲得轻,自己就跳得轻,老师敲得重,自己就跳得高,以此来加强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模仿,不仅感受到鼓声的力度、节奏等,更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轻松的掌握了力度、速度等音乐知识。
教学歌曲时,我不仅教学生会唱歌曲,还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小鼓响咚咚热烈欢快,声音要唱得响亮一些,小宝宝睡觉时声音要唱的轻一些,我还注重自身的体态语,通过我的动作神态和表情,以无声的语言向学生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我用表演唱的形式让孩子对歌曲产生了兴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看,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兴的情绪。总之,这节音乐课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说课稿篇三
设计意图:歌曲《小鼓响咚咚》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童谣风格的儿童歌曲,全曲以xxxx|xxx—|的节奏型贯穿始终,曲调流畅,音乐形象生动,富于儿童气息。歌词以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小主人公关心、爱护娃娃的好品质。
1、在教师的带领下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
2、体验声音大、小所带来的不同情绪。
3、乐于参与活动,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1、小鼓与鼓锤人手一个
2、图谱
3、伴奏音乐。
重点:在教师带领下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体验声音大、小带来的不同情绪。
(一)开始部分:
(1)音乐律动《大猫、小猫》入场:
教师与幼儿随节奏小猫走入场。
师:“刚才小猫走路走的真好,现在要比比看哪只小猫唱歌最好听。”
(2)发生练习《大猫、小猫》:
“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
“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
师:“今天,不仅有可爱的'小猫,还有好玩的,看看那是什么?”(小鼓、鼓槌)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打鼓导入活动:
师:“玩过小鼓吗?想玩吗?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当老师说‘停’的时候,小朋友要马上停下来”“开始……停!”
师:“仔细听,这一次,我的口令变了,“我说小鼓响一声”“你要和小鼓一起来回答,我的小鼓……(手势提示敲鼓)”
“我说小鼓响两声。”(提示幼儿听清楚敲击次数、看手势)
“我说小鼓响三声。”“真好听,我们再来一次!”(小朋友问)
(2)学习歌曲第一段。
师:“喜欢小鼓吗?我也喜欢,听张老师夸夸小鼓吧。”(朗诵第一段歌词)
师:“我夸了我的小鼓,怎么样?想不想一起来夸夸你的小鼓。”(师幼共同朗诵第一段)(放鼓)
教师范唱第一段歌曲
(3)讨论:什么时候不可以敲鼓呢?”(幼儿自主回答)
师:“说得对,我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4)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欣赏。
师:“刚刚我们敲鼓可开心了,接下来听一听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朗诵第二段)
师:“你听到了什么?”“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是怎么说的?懂懂懂是什么意思?说的是懂懂懂,是什么意思?”
师:歌曲里的小鼓也像小朋友一样懂事,看到妹妹在小床里睡觉,马上就轻声的说懂懂懂。
(5)教师完整范唱。
师:“你喜欢这个懂事的小鼓吗?我们完整的听一听这首歌。”
(6)教师与幼儿共同朗诵歌词内容,巩固记忆。
师:“好听吗?”“猜猜它的名字叫什么呢?”
共同演唱歌词内容。
(7)教师幼儿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师:“老师唱第一句,你们来唱第二句。”
“小朋友记得真清楚,这次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
(8)幼儿尝试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并敲鼓。
个别幼儿、集体展示。
(三)结束部分:
教:“谁愿意当小演员,把这首歌曲表演给客人老师?幼儿边演唱歌曲边敲鼓离场。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说课稿篇四
这是一节一年级音乐课,音乐的'三拍子强弱是一个重点,学生必须明确掌握。因此我循序渐进,从单小节的三拍子强弱(xxx)过渡到两小节的三拍子强弱(xxxxxx颍,让学生真正掌握起来。
其次,这是一节新授课,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学生还没有完全做到,一年级的学生识字有些困难,在演唱过程中,有的学生的发声感觉不好,听上去好象是跑调,今后还要在学生咬字、吐字上加强训练。
另外,本课要求在欣赏《是谁在敲》时,认识强弱(f、p)两个力度符号,并用两种不同力度进行演唱。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从中也感受到,进入他人房间要礼貌地敲门,声音不能太强,从而使学生受到礼貌教育。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举牌游戏,让学生提前制作两个圆,并且标记上f和p,然后用不同方式巩固。比如:手势和声势,以及其他学生喜欢的方式。本环节不足是,上课前的打击乐器准备不足,影响了教学开展,学生多,乐器少,虽然尽量让学生都能敲一敲,听一听,试一试,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只拿到一种乐器,很遗憾。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说课稿篇五
这节音乐活动,歌曲叫《小鼓响咚咚》。我在幼儿对圆鼓、铃鼓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小鼓。但发现效果不怎么理想。如果有一个小鼓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相信一定会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没有实物,如果有一个图片让孩子们认识小鼓的模样也是好的。可惜的是,我没有为他们准备,这就是教师备课不充分。
课后,我反思着,音乐活动该如何开展呢?我想:首先,幼儿歌曲本身也有很大的客观因素。如果是活泼有趣,贴近孩子生活的歌曲。我想幼儿学起来肯更感兴趣,积极性会更高些吧。所以,教师以后在选择安排歌曲时,也应考虑到歌曲本身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其次,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跟唱。音乐活动中也应与幼儿学习活动相结合。设计活动也要有趣活泼,能吸引幼儿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中,并达到学会歌曲的目的。最后,我想教师本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要学会大胆放开自己,让自己充分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语态,优美的歌声等等。这些都是一节好的音乐活动所必备的。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说课稿篇六
1、歌曲:小鼓响咚咚
2、读谱知识
3、综合训练
4、欣赏:一根竹竿容易弯
1、指导学生以亲切、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教育学生要懂得关心别人。
2、认识高音谱表第四间的d,唱准其音高。能快速、准确的排列出以学过的各音的高低顺序。
3、培养学生为打击乐器选择适当的节奏型并能准确的为歌曲伴奏。训练一定的合作能力。
4、通过欣赏,领略湖南民歌的风采。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以亲切、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认识高音谱表第四间的.d,唱准其音高。能快速、准确的排列出以学过的各音的高低顺序。
录音机、磁带
1、复习提问:我们都学过哪些音符?
请学生上前将所过的音符写在黑板上。
集体复习五线谱的五线四间。
2、请同学将学过的音符填写在五线谱内。
教师讲解d并将其写在五线谱内:
记写在高音谱表第三间上的音唱做高音d。请同学跟琴唱一唱感觉音高。
请同学们将小鼓响咚咚一曲的d找出来。
1、教师将书上的几个音符分别弹弹,请同学跟着唱一唱熟悉一下。
2、教师将书上的音符任选两个弹弹,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弹的是哪两个音。并将这两个音符用线连起来。
3、请同学将书上六个音符按照高低顺序写在五线谱上。
4、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自己试着拍击第二题。然后全班一起拍。
1、同学们,大家认识了许多乐器,今天我们来听听小鼓在做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小鼓响咚咚》。
2、听录音范唱。回答,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唱法学习。注意:附点音符处唱法,重点练唱。
3、歌曲处理:
讨论: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力度来演唱
分析这首歌曲的两段歌词意思,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
练唱
4、听录音伴奏演唱,并做动作,和用乐器伴奏。
1、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首歌曲。
听录音范唱,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
2、读一读歌词,说说讲了什么?
3、复听乐曲,请同学随着音乐拍手。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说课稿篇七
1.了解交通警察的职责,理解交警的辛苦。
2.能根据音乐节奏大胆表现交警指挥交通的动作。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交通警的音乐、课件等。
活动过程
1.以图片的形式导入,了解交警的职责并理解交警的辛苦。
(1)你在哪里见过交警叔叔?
(2)交警叔叔在马路上干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3)交警叔叔做的动作是什么意思?
2.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熟悉音乐旋律。播放交通警音乐,学习随音乐节奏做交通警指挥交通的动作,。
(1)教师随音乐做示范,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特点和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干练。
(2)教师可鼓励幼儿创编动作大胆表现。
3.引导幼儿在布置的马路场景中随音乐做游戏。
(1)请幼儿分别扮演交警和汽车司机,随音乐节奏做交警指挥交通和司机开汽车。
(2)司机根据交警的指挥做开车和停车的动作。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角色区扮演警察,开展小小交通警的游戏。
活动反思:
教师在活动前或活动中对幼儿有效的规则约束和必要的安全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安全意识是指对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
文档为doc格式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说课稿篇八
设计意图: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在组织中班幼儿观看发射实况后,孩子们每天都津津乐道谈论”嫦娥一号“,看到他们对人类的飞天梦想兴趣如此浓厚,我抓住这个难得的教育契机,开展了《会飞的火箭》这一科学活动。通过给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动脑想一想,激发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获得早期科学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感知空气的存在。
2、尝试探索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自制火箭、雪碧瓶与幼儿人数相同,ppt一个,图片2张。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结合课件的播放,激发兴趣。
今年的10月24日,我们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小朋友想不想再看看发射过程?(想)你们要仔细看看,卫星是怎样飞上天的?(播放ppt)
2、第一次操作后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师:今天教师也带来了许多枚自己做的火箭(出示并介绍火箭、瓶子助推器)。小朋友们每人拿一枚火箭、一个瓶子助推器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你们的小火箭飞起来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起来的?
(3)为什么我们一拍瓶子,小火箭就能飞起来?
(4)小实验:瓶子里的空气。
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瓶子里装有许多空气宝宝。我们一拍瓶子,空气宝宝被挤出来了。出来的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起来了(附动作,结合图片)。
3、第二次操作师:小朋友们再去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都能飞起来。
4、第三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的小火箭都飞起来了。
师: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的?又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的?
幼儿再次带着问题操作、尝试。
小结:当我们很用力地拍打瓶子时,里面就出来很多空气宝宝。这些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得高;当我们轻轻拍打瓶子时,里面的空气宝宝出来得少,火箭就飞得低。
活动延伸:
刚才,小朋友都让自己的火箭飞上了天高不高兴?(出示瓶盖)如果我们盖上瓶盖,小火箭还能发射吗?请你试一试。
幼儿园科学教案二:拓印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拓印可以复制物体表面的纹理,掌握拓印的方法。
2、愿意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积极探索拓印的奥秘,对拓印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树叶拓印范例画一幅。
2、各种各样的凹凸物若干,如树叶、雪花片、盖子、钥匙等等。
3、白纸、颜料、废旧报纸、图形片。
活动过程:
一、范画导入
1、请幼儿看范画,从中找出树叶的形态。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奇怪的画,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幼:树叶。
2、引导幼儿大胆猜测画中的树叶是怎么变到画纸上的,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力。
师:猜猜这些树叶是怎么变到纸上去的呢?
幼:画上去的;描的;印的。
3、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是画的,有的小朋友说是描的,还有的小朋友说是印的。
(出示范例画,引导幼儿欣赏,观察,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画的独特之处,产生好奇,从而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他们猜想出了很多种把树叶变到纸上的方法)
二、引导幼儿去尝试。
1、师:老师这里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树叶,请你们选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把它变到纸上去。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探索过程。
师:树叶变到纸上去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把树叶变到纸上去的?
幼1:我是画的。
师:你是画的呀,真棒。你呢?
幼2:我是把树叶放在纸上,就这样、这样把树叶变到纸上的。(幼儿边说边演示)
师:哦,原来你是把树叶放在纸上面,用笔描出来的。谁和他们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幼3:老师,我是印的。
师:哦,原来你是印的。那你是怎么印的?
幼3:我把树叶放在纸下面,用笔涂涂树叶就变出来了。
幼4:我。
4、引导幼儿将两幅画放在一起作比较,探究拓印的方法。
幼:她乱涂,涂得一塌糊涂。(其他幼儿都表示认可)
5、教师小结:告诉你们呀,其实这里是有秘密的。我们拓印时,一定要把凹凸不平的一面放在上面,再用白纸盖好了,使它们紧紧地贴在一起,记住千万不能移动。拿好笔,看清楚哦,(教师借助投影仪边说边演示拓印的正确方法)树叶拓印出来了。
(这一环节给了幼儿一个验证自己猜想的机会,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可行不可行,是否和范例上的树叶是一样的,关键是叶脉的呈现效果,从而突破只有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东西才可以拓印,以及了解拓印的方法。在这里我给予了幼儿充足的时间,鼓励幼儿在“碰撞”中对不同观点进行相互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慢慢地学习拓印的正确方法。但是我借助于投影仪进行范画的时候,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孩子们看得并不是那么清楚,对下面的环节有些影响)
三、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多种材料尝试拓印。
2、幼儿采用拓印的方法再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老师个别指导拓印画,讲明拓印手法。
(用树叶的反面进行沾染颜色,可以用拇指扶住叶柄或用镊子沾染涂色,涂好之后,把树叶轻轻地放在纸上,不能移动,用大拇指扶住叶柄,用另一只手按一按小树叶,也可以把整个树叶都印下来,叶子上还有颜色,再换个地方印一印)
4、师:你选了什么东西?拓印出来了吗?
幼:我选了雪花片,看,我把它变到纸上来了。
师:恩,你可真棒!你呢?
幼:盖子,我把它全都印出来了。
师:从这幅画里,你们看出来他选了什么东西拓印吗?
幼:钥匙。
(提供第二次操作,让幼儿在第一次失败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拓印方法,体验到成功拓印的快乐。)
四、延伸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师:拓印有趣吗?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东西也能够拓印成美丽的画,一起去找一找、试一试吧!
幼儿园科学教案三:有趣的扭扭棒
活动目标:
1、探索用扭扭棒组合制作各种物体,认识扭扭棒能够随意造型的特点。
2、能用绕、弯、扭等不同方法表现物体的造型,发展幼儿动手创造能力。
3、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难点:能用扭扭棒进行各部分合理连接、组合。
准备:各色扭扭棒、幼儿剪刀人手一把、课件、轻音乐
过程:
一、直接导入
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你可以把扭扭棒变成什么。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
1、提问:你们刚刚用扭扭棒做了什么?幼儿回答
提问:刚才小朋友在制作过程中都很投入,有谁遇到什么问题吗?
请幼儿回答,并请同伴一起动脑筋解决。
2、教师小结扭扭棒制作作品的一些方式方法。
“绕”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的动作,绕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弯”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弯的动作,弯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扭”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扭的动作,扭好的扭扭棒可以做什么?
三、播放ppt,欣赏扭扭棒其他作品
扭扭棒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呢?想看吗?(播放ppt)
四、幼儿再次操作。
在活动之前老师要提出几个小要求:
1、可以用多根、单根扭扭棒组合制作,制作时请小朋友注意长短,长了可以用剪刀剪,注意色彩的搭配。
2、如果你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自己和小组都不能解决的困难,可以求助老师。
五、幼儿制作活动,教师观察指导。
六、小组代表介绍活动作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