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不仅适用于论文、报告等学术写作,也适用于日常的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等写作形式。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提纲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赤壁读后感篇一
赤壁,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而在我这个古风迷中,不仅因为赤壁之战的激烈与悲壮,更是因为红楼梦中的赤壁怀古诗给了我无尽的遐思。上大学后的我参加了一个以赤壁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心中对这段历史和文化充满了期待,赤壁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反思和体会。
赤壁读书活动要求我们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历史小说,其中赤壁的战斗和参战文人的境况是我最为关注的。据史书记载,赤壁之战势均力敌,黄盖投敌、火攻曹操的情节更是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然而,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才发现,赤壁背后的文人境况更为动人。诸葛亮在危难之际撰写出《赤壁赋》,展现出对战争的独到见解,而闻一多因赞美曹操而被举报,被迫辞去公职。这些历史人物不仅在战场上有过较量和贡献,而且在文学创作中也有着独特魅力。他们的境遇引发了我对个体与历史的关系的思考。
赤壁之战是历史的一个节点,剑指了中国东汉末年的灭亡和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而这个节点又是因为个体而产生的。曹操谋求统一天下,而刘备与孙权则力图维护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的意志和行动直接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文人作为智慧的代表,用他们的文学才华和智慧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对战争和政治的解读,以及对个体命运的追问,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这使我理解到,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的选择和行动构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赤壁读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个体与历史的关系。这让我想起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动都将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在读书活动中,我们也讨论了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是我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发展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思考自我人生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赤壁读书活动还让我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活动中,我了解到赤壁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文化的瑰宝,对于我来说赤壁不再只是一段历史,而是一个生动而有力的形象。赤壁怀古诗为我提供了一个触动灵魂的展示场所,我可以通过它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历史和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它们会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历史,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和人格魅力。
赤壁读书心得的体会离不开对历史、文化和个体的深入思考。历史是由个体构成的,同时也是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而赤壁读书也是一种深入思考和学习的途径,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正如赤壁怀古诗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思,赤壁读书活动也给了我无尽的思考和启发。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历史和文化,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个人魅力。
赤壁读后感篇二
赤壁位于中国湖北省,这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赤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它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领导的北方军队与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的南方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引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思考和吟唱。
第二段:赤壁读书的催生
自古以来,读书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赤壁这个地方,因为历史战役的发生,更加深化了人们对于赤壁读书的兴趣。一方面,赤壁战役背后蕴含着众多英雄人物的智慧和决策,激励着人们学习历史和战争的知识;另一方面,赤壁山水博大精深,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对于艺术和人文的追求。因此,赤壁成为了读书的圣地,吸引了无数热爱文学的知识分子前来拜访和参观。
第三段:赤壁读书的体验
参观赤壁之后,我深深被此地的文化底蕴所打动。我看到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物,它们记录了无数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的千古佳作。在读完这些作品后,我感受到了远古时代的智慧和思考。这些作品深刻地描绘了历史风云和民情风俗,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了那段历史的磨难和荣辱。此外,我还参加了一些读书交流活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了读书的心得和感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还提高了我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段:赤壁读书的意义
赤壁读书对于我个人来说意义重大。首先,读书让我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赤壁这个地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其次,读书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赤壁山水的美丽绝伦,给我以莫大的视觉享受。而同时,我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了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赤壁读书使我更加热爱读书,并在阅读中寻找到了自我认同和人生意义。
第五段:赤壁读书的反思
经过赤壁读书之旅,我深感读书的力量和重要性。读书不仅让我享受到知识的乐趣,也赋予了我独立思考和审美眼光的能力。而赤壁这个地方,则更是给予了我读书的灵感和动力。赤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让我明白了知识的珍贵和无限魅力。回想起读书的过程,我意识到不能停滞,要持续学习,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通过赤壁读书之旅,我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和意义。赤壁这个地方不仅带给我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了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洞察和感悟。正如赤壁读书的名声所承载的那样,我深信读书将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带给我无穷的智慧和欢愉。
赤壁读后感篇三
赤壁,古代著名的水战之地,也是文化与历史的见证者。在赤壁,我参观了赤壁博物馆,读书心得颇多。下面,我将从历史感悟、智慧启示、文化传承、情感体会和人生感悟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历史感悟是我此次游览中最深刻的体会之一。赤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地,也是一段峥嵘岁月的见证。我在博物馆中看到了当年的战争器械、军事图谱和古代文物等,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那场战役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一代人的机智与勇气。赤壁之战也让我明白,历史是一个永恒的宝库,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赤壁之战中蕴含的智慧启示也令我受益匪浅。博物馆中展示的战略布局图让我深刻认识到,胜利并非机遇降临的偶然,而是背后智慧的结晶。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战术,更是体现了“以少胜多”的智慧,让人叹为观止。在读书中,我也意识到智慧是取胜的关键。只有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才能在逆境中找到突破口,迎接挑战。
赤壁博物馆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和战略,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馆内,我看到了许多关于诗词和书画的展览,被古人的墨宝和文字所折服。诗词、书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赤壁博物馆中,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它们的魅力。传统文化凝聚了历史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让我更加自豪并愿意去传承。
情感体会是我在赤壁博物馆中难以抑制的情绪。当我走进博物馆,看到火攻战场的复原和相关史料时,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年江山气势的壮丽和那个英雄年代的悲壮。那些战士们为了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铭刻在我心灵深处。同时,我也被他们的勇气和坚韧深深感动,提醒自己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坚持,不轻易屈服。
通过赤壁博物馆的游览,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那片曾经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历经沧桑的赤壁见证了无数英雄的生死,令我懂得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在最平凡的日子里,我应该感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要学会珍重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赤壁读书心得体会,让我从历史感悟、智慧启示、文化传承、情感体会和人生感悟等方面受益匪浅。读书是我不断进步的源泉,是我成为更好自己的力量之源。赤壁之行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吸取智慧,才能在人生的追求中茁壮成长,实现自身价值。
赤壁读后感篇四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取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如写景的一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赤壁读后感篇五
文章一开始便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明丽如画、恬静优美的环境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作者对明月的喜爱。作者与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风拂面,举杯共酌,一时雅兴大发,朗诵起描写明月的诗歌来。从游人这些活动里,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人士大夫特有的兴致和雅怀。“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是写月出的情景。作者突出地写了月出时的动态。“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以致缓缓而行。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景致。作者与客人在这样美的江面上怡然自乐,乘坐一叶扁舟,尽兴漫游,任船随水飘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这就是“饮酒当歌”。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然而一阵呜咽悲凉的箫声之后,引起了作者强烈反响。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瞬时对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生命的无法捉摸和无法把握,陷入迷茫和惆怅当中。
但是最后,就眼前的景物,作者自己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出豁达情怀,流露出随缘而适,随遇而安的思想情绪。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赤壁读后感篇六
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一种淡然。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一种洒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自在。
喜欢赤壁赋,喜欢作者的这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喜欢他洒脱的处事情怀,喜欢他对回归自我,寻找心灵净土的那种执着的追求。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处,在大自然中徜徉时,让我有了物与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觉。有时候觉得活着挺累,每天学会笑脸迎人,没笑强笑,干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自我,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虚伪的面具,纯真的笑容,在脸上显现。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大自然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找到心灵的那份净土。与大自然的幽静,清雅相比,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了。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金钱,权利,由此,啃老族出现了,富二代出现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刚;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脚踩李宁耐克鞋,就像踩着别人似地,简直高人一等,结婚买钻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名牌、钻戒被人捧起来了,价格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挣钱,捞钱,管他贪不贪,犯法不犯法,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有几个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挣得钱回馈社会。
追求过后就会发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许你就需要转一下身,回顾想一下经历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没想要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时的回归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对的。之所以向往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的生活,是因为他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压迫,没有烦恼,心态平和,满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导,为自己而活,当今社会不再是充满战争火焰的社会,我们国泰民安,不用像保尔一样,整个一生都要祖国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可以幸福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钱,有吃有喝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何必执着与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呢?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执着于追逐那些带不走的东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就像小沈阳说的,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过去了,浮华尘世,唯有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不被世俗浑浊所污染,才能无怨无悔的走过一生。
赤壁读后感篇七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读后感篇八
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赤壁》。
我最喜欢的剧中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本事可大了。决战之前,周瑜兵少,箭少,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之内交给他十万支箭,如果没有按时上交十万支箭,依法处斩。诸葛亮准备了20艘船,上面站满草人。在第三天驶向曹操的水军大营,由于雾大,曹操只看见战船,以为是周瑜来进攻,下令万箭齐发,又怕中埋伏,不敢出船追击。由于船上布满稻草,射来的箭全都插在船上,诸葛亮还悠闲地在船上喝酒。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
由于兵少,周瑜他们不能和曹操硬打,于是他们想到火攻,又是诸葛亮算准会有东风,可以火攻曹操水军。结果真的由西北风变成了东南风,周瑜他们获得大胜。这一切都离不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见他的见多识广。
我虽然喜欢看,但我还是不喜欢战争,因为战争太残酷了,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