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也是教师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一种方式,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成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高中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一
诗词领域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它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作为小学生的诗词学习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难点,每两周都会安排两首诗词的教学,孩子们也能背诵一些经典诗词。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是终生学习,教育是让学生把学会变为会学。举一反三应是学习的高境界,本人试图通过校外教育文学欣赏班的这块阵地,探索一些适合小学生诗词学习的新路子:
1、培养小学生对诗词爱好,培养他们的书卷气。
2、花少时间,通过读读,背背理解诗词。
3、渗透欣赏诗词的`方法,比如:比较法、体会情绪法、资料搜集法、了解背景法、重点词句法等。
4、完成学习诗词,欣赏诗词,从学诗中学会做人。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毛主席的《咏梅》,托梅寄志,表现了梅花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的品格,表明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无私无欲,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本诗词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领会梅的特点、品格。
难点:借物言志,感悟毛主席借咏梅所抒发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咏梅》,理解诗意。
2、能力目标:了解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3、情感目标:热爱诗词,培养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图画、音乐,采用小学语文课的特质学习方法,以读为主。采用范读、诗词整体感受反复练读、个别体会理解诗意。有感情诵读、议议、评评。深刻理解毛主席笔下梅的品质比较同一体裁陆游咏梅的情绪。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对文字的体验、理解。以学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力求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观看课件、谈感想。
(2)板书课题、揭示主题。
2、以读为主,理解诗意。
(1)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受。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练读,理解诗意。
重点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3、品读、吟咏,体会诗词的情感,熟读成诵,深入领悟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学生交流、评价、学习的感受。
3、对比赏读,提高能力。
(1)学生自学陆游的《咏梅》,试用关键的字、句表现诗词的情绪。
(2)交流、评价,鼓励学生表达。
4、迁移训练,拓展思路。
(1)收集有关描写梅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
(2)读读描写梅、兰、竹、菊岁寒四友的诗词,并抄写下来。
教学过程流程图
观看课件
导入课题
以读为主,欣赏诗词
比较学习,提高能力
迁移、扩展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看、天、大、白”4个生字。
2、认识笔画“竖钩”,能说出“看”和“白”的笔顺。能在田字格里正确描写“白,天,大”。
3、能认读韵母aoe。
4、能正确地朗读儿歌,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看,天,大、白”4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唐朝的骆宾王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咏鹅》。你会背吗?
2、咏鹅中说的是大白鹅,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天鹅。
出示课题:《看天鹅》。
3、学习生字“看”、“天”。
(1)看:启发学生会意手放在眼睛上做远眺状。
(2)给“看”找朋友。
(3)天:大字加一笔。
(4)书空,念笔画。
4、齐读课题。
5、说话训练:谁能介绍一下你印象中的天鹅是怎么样的?(学生说话时意思能基本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二、学习儿歌
1、听儿歌,思考:谁在看天鹅?学生交流,出示句子:阿姨带我看天鹅。
2、再听儿歌,思考:看到的天鹅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读词:小天鹅大天鹅一群白天鹅。
3、天鹅湖里的白天鹅真多呀!有的小,有的大。出示儿歌。
4、学习“白”。
(1)一字开花。(白天、白菜、雪白、洁白)
(2)学习新笔画“横折”。复习学过的笔画名称。
(3)指导书空。
(4)在书上的田字格上描写一个。
5、做给字宝宝点名的游戏。师抽点,生齐读。(出示:“看、天、白”)
6、多美的天鹅湖。下面,请大家看着图片听老师来为你们介绍吧!师背诵儿歌。
三、感情朗读儿歌
1、我们把字宝宝送回家,再来读读儿歌。(出示儿歌)
(1)师生轮流读、四人小组合作读、指名读(读正确音,不加字,不漏字)
(2)分角色,做动作朗读。
(3)(表演读)师扮演“阿姨”,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我”、“小天鹅”和“大天鹅”。)要求其余同学认真看,仔细听清每个角色讲哪几句话。
(4)两只天鹅够不够?为什么?(再请三位同学演天鹅)
(5)其他学习小组排练。
(6)比赛读。
2、指导背诵儿歌。
男女生比赛读。
试背儿歌。
四、复习拼音aoe
1、出示拼音卡片。
老师带读三个声母。
指名学生读,老师正音。(重点o的口型与发音)
2、完成p23页的连线题。
3、完成课后练习:听一听,看一看,选一选。
五、写字指导
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白、天、大”。(由于时间限制,允许学生课后照样子独立书写。)
课后习题
再次背诵古诗《咏鹅》
板书设计:
1看天鹅(生字卡片)
小
大
一群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重、难点:
1、能通过朗读来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2、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第二段),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看图认识“春笋”。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卡通式的春笋娃娃。
这就是春笋,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2、知道春笋的一些小知识吗?教师作适当些补充。
3、(播放竹子的图片)这是春笋的爸爸妈妈,春笋是它们的娃娃。春笋慢慢地就会一节一节地往上长,长成竹子。
(边讲边播放课件:春笋一齐争着向上长的情景。)
4、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书,去读一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小节号。
(3)根据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词。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安卡片。
指名认读后提醒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笋”:是读平舌音。
“再”:也是平舌音。注意“在”--“再”是同音字。
“迎”:是后鼻音。
“声”、“冲”:也是翘舌音。
“块”、“外”:注意声母之间的区别。
(2)出示词语。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3、指导读长句子。
(3)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4)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再读读课文。
5、老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好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课文。
6、师生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这些生安中哪些是上下结构的字:(声、笑、节)
3、教学偏听偏旁。
声:上面是“士字头,士兵的声音真响亮,所以是“士字头”。
“电”:跟哪个字很相近?怎样区别它们?
4、看课后笔顺表,记忆这3个字的笔顺。
5、师查、反馈。
6、给这3个生字找朋友。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3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2、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声:上面的“士”字头约占田字格的1/3,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略宽些。
笑、节:同样的,偏旁部首都是约占田字格的1/3,“节”下半部的“”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字,生描红。
4、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5、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教学后记:学生初步了解春天的景色。笑会写成少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春笋那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4、学会剩余的生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
二、新授。
(一)教学第1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春笋的力量大不大?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3)“冒”的动作谁会做?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呢?
(4)“一个一个”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现)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师配解说词:瞧,春笋在雷爷爷的呼唤下醒来,冲破了覆盖在它们身上厚厚的泥土,掀翻了重重的石块,一个接一个往上长,冒出地面。
2、指导朗读。
(1)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能把春笋这强大的生命力读出来吗?自读,同座位互读。
(3)指名朗读,评议。师相机指导。
“一声春雷”要读得稍慢,清晰有力。
“唤醒”要重读,突出“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作。
(4)指名朗读。(大多数学生)
(5)全班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创设情境,拓展内容。
(1)现在,我们就是春笋娃娃,来,跟音乐做动作。
教师带领学生做春笋的动作。
(2)春天来了,可有的春笋娃娃还没睡醒,我们一起作春雷爷爷把它唤醒,好吗?
(4)呀,小春笋醒了,它冒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呢?
4、指导背诵。
(1)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愿不愿意把这段背下来?
(2)老师会给你们一些帮助:
(出示)一声春雷,()了春笋。它们()泥土,()石块,()从地里()出来。
(3)自背,同座位互背。
(4)指名背,全班齐背。
(二)教学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段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2.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
(1)齐读第一句话。
(2)看图理解“浅褐色”,动作常演示“裹”。
(3)指导朗读。
b.指名读,评仪。
d.师生赛读,全班齐读。
3、指导背诵。
(1)春笋是什么样儿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师采用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引导背诵,让学生边看边背。
(2)自由练背,同座互背、指名试背、全班背。
三、教学
1、读一读生字卡片。
2、教学新偏旁。
冲:是两点水旁,注意与“氵”的区别。跟读两遍。
破:是石字部,跟读两遍。
外:是夕字部,跟读两遍。
3、看课后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
4、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提醒学生“迎”里面部分没有一点。
5、你能为哪个生字交朋友?
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与“再”的不同用法。
四、指导写字。
1、“冲”、“破”、“块”左窄右宽。“块”的“土”写小点,并略微偏上一点,“一长横”变为提。
“迎”:“之”的捺要长一点,包住里面的部分。
“外”:左右等宽。
2、教师范写“迎”、“再”、“破”,学生描红。
3、学生描红,临写其余生字,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几个句子学生较难把握其节奏。
2.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了春笋具有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春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四
下载地址:点我下载/四、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实例
虽然教学设计方案一般只有表格式和记叙式两种,但是由于教师教学风格、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的不同,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总是多种多样,或风格迥异,或同中有异。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多方面考虑。努力编制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以确保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的《春笋》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春笋》教学设计方案(记叙式)春笋》教学设计方案(记叙式)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五
蒲松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板书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
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2.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冬天已经来到了吗?是啊,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的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比如“海市蜃楼”,即使在现代社会也要借助照相、摄像等技术才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在古代则是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古人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古人是如何记录这种奇特的景观的。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记述。异:奇异的故事。
4.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范读,指名朗读。全文读3遍。
5.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一、二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指名三个学生翻译全文,呈现重点译句。
6.全班齐读课文。
7.启发提问,理通文意。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一共出现过几幅画面?(用原句回答)
“山市”的全程变化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时间顺序
请同学在原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明确: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
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用原文回答。(板书)
3)、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
8.课件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在哪里能见到这样的景象?(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关于海市蜃楼:大气中存在着光的折射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就会透过密度不同的空气而发生折射,这样,空中就会就会出现了远处物体的影象。)
9.小结
全文中作者采用虚实、详略、动静相结合的笔法,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山间蜃景中变幻莫测的各楼各景,写得极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10.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观察以上六幅海市蜃楼的照片,任选其中一幅,用现代文仿照课文的写法,描述你观察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
发生塔和宫殿
发展城郭和其他建筑
高潮危楼一座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自读文言文课文,内容新奇生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始终不脱离文本,在一课时内以读带讲,以学生为主体,全文的阅读至少四遍,文意的串讲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强调重点实词的积累和落实,重点突出、效果明显。并且初步训练了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我想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文言文课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坚持的教学环节。
[山市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六
一、导入(幻灯片第一张)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天鹅》。作者是――学生:布封。
教师:很好!课前我们都做了预习,搜集了很多资料,下面请资料组代表周伟成同学为我们展示。
二、资料组展示
学生1: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分组搜集了很多关于天鹅的资料,下面由我代表我们组向大家展示。我将从天鹅的意志、爱情、传说这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美丽的天鹅。
学生1:我们六班同学的成绩都很好,也很聪明,谁知道天鹅能飞多高?(全班寂然)
学生1:那好,再问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珠穆拉玛峰的高度吧!全班回答:8848米
学生1:这个数字是前些年测量的,因为全球变暖矮了4米,现在是8844米。(学生1的幽默把全班同学逗乐了)
学生1:那我告诉大家天鹅飞的高度是9144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出整整300米。天鹅凭借他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飞越了人类一直不断想征服的山峰。(全班唏嘘)
学生1:而天鹅每年飞越珠穆拉玛峰,就是为了来到天山脚下的这片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天鹅湖栖息繁衍。大家请看,在群山环抱的蔚蓝的天鹅湖中,三只小天鹅在湖中漫游嬉戏。而天鹅要想飞越千山万水、崇山峻岭凭借的就是它这对强劲有力的翅膀。天鹅的意志让人类动容,而天鹅的爱情更让人向往。
下面我们一起见识一下天鹅的爱情。在幽静的湖面上,一对白天鹅互相依偎着,守护着它们的爱情。古往今来,我们总是在歌颂我们人类伟大的爱情,如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想当大家了解了天鹅的爱情之后,会觉得相较之下人类的爱情就显得渺小了很多。大家来看,在昏暗的灯光下,这对相爱的天鹅在共同孕育它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看到这张幻灯片,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用它来形容这个画面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天鹅会始终陪伴在伴侣左右,就像这个画面上的两只天鹅相互扶持,直至终老。
如果其中一只不幸死去,那另一只会怎么样呢?它会为之守节,直至终老,多么坚贞不渝的爱情!天鹅的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人类,我们用美好的身姿演绎着天鹅的爱情,又用动人的故事诠释着天鹅的爱情。这就是《天鹅湖》中的一个画面,美丽的公主幸福地依偎在王子的怀里,舒展身姿,那种沉浸于幸福之中的陶醉叫人羡慕。
同时古希腊人也为我们杜撰了宙斯化身为天鹅,向勒达王妃求爱的故事,在宙斯的努力下,最后宙斯实现了他求爱的愿望,并和王妃幸福地在一起。据说天鹅座就是宙斯为了向勒达求爱而化身为天鹅的形象。天鹅座全身浸在银河系中,与牛郎、织女星座构成了美丽的夏夜大三角,装扮着美丽的夜空。
有关天鹅的资料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布封,找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布封简介。学生2: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布封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宣传者。布封通过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眼光,将动物拟人化,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表现了他对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不满,寄托了他对“开明君主”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理想。他的动物肖像具有寓言的含义,而其中的寓意又渗透了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学生1:我就为大家展示到这里,谢谢!(全班学生鼓掌表示感谢。)
三、问题组展示
学生3:下面由我代表我们组为大家展示。课前我们做了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同学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我们资料组同学将这些问题浓缩成了三个问题。下面找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三个问题。
学生4:1、天鹅的美质和美德分别是什么?
2、驯天鹅和野天鹅有哪些区别?为什么将二者进行对比?
3、为什么人们坚信天鹅会在临终绝唱?天鹅之歌、天鹅之死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3: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四、阅读文本,课堂研讨
教师: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文中第5段提到“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那么这美质指的是什么?美德又表现在哪里?(学生思考)
学生5:美质是承接第四段的内容,写出了天鹅的美,柔美的动作。它的美德就是前文中说到的它的勇敢和气力。
教师:天鹅的气力是在前文提到的么?
学生5:是在后面提到的。第五段的第一句话是个过渡句,自由的美德是后边提到的,美德是自由和勇敢。
教师:刘晶同学把这句话的作用说得很明白,是过渡句。刚才刘晶同学将美德概括为自由和勇敢。关于美质,谁还能补充一下。
学生6:我认为天鹅的美质是从第二段开始写到的,外表、姿态,还有它的气质来写的。
教师:你能展开说一下么?外表、姿态、气质分别怎么样?学生6:面部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雍容自在的样子,看见它在水上活动的那么轻便、那么自由,就不得不承认它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
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丽,所以很自好。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七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春天是美好的,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新偏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思想:了解春笋的成长过程,知道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的道理。
2、知识:学会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字和偏旁“士”“石”“夕”“ン”。
3、能力:真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了解春笋的成长过程。
2、认识新偏旁及由这些偏旁组成的字。
课时:2课时
教具:生字卡片挂图
导入新课:
沙沙沙,沙沙沙,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乐曲。这时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板书:课题春笋(出示挂图)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能借助拼音自渎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着”语气词,读轻声“zhe冲”注音声母是ch
3、自己练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并画出有几个自然段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数数共有几句话。
(2)两人一组,分别读每句话。说一说你们能读懂哪句话的内容。
(3)创设情景
学生分组讨论,集中汇报。
(4)看挂图
(5)指导朗读
a、自由朗读
b、指名汇报读,个人读
四、总结全文
春笋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困难,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我们从中也应该学习它的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五:课外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画一幅春笋图
3、你喜欢春笋吗?说说原因。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与欣赏学生喜欢的语段,感受科学家布封笔下天鹅的美丽。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布封对天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积累并学会运用优美的词语。
4、学习从外形与内在两方面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天鹅的美丽,产生对自然的亲近与动物的喜爱。
教学难点
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科学家布尔写的一篇文章,《天鹅》,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作者笔下的天鹅的特点
大家刚才说出了天鹅美丽、雪白、高贵、优美等特点,真是不错。我相信,在我们学习了法国科学家布封的《天鹅》后,对天鹅的认识会更加丰富。
三、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天鹅是什么样的。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读时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对天鹅的认识更丰富了,把这些语句画下来。
(二)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概括地说一说作者眼中的天鹅是怎样的?
(三)学生朗读自己画下的语句,讲述自己对天鹅新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天鹅的美好
同学们,喜欢布封笔下的天鹅吗?老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地朗读,读出喜欢的情感来。
二、老师幻灯片出示学生喜欢的段落
第一段,第二段。让学生起立朗读。学生朗读时,老师关注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天鹅美好的形象,产生并丰富画面感,以读传情。
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天鹅的美好与作者的惊叹,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做出以下引导:
指导朗读
“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使这地方美化;人人喜爱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任何禽类都不配这样地受人钟爱;”
四、指导朗读
“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
【想看看这令人无限遐思的天鹅吗?屏幕出示天鹅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天鹅的美丽。】
【多美的画面啊,就是缺少旁白解说,谁想配着美丽祥和的画面,当一名解说员?】
通过观看天鹅的视频,形象地感受天鹅的优美与高贵,配画配乐朗读课文。
五、学习章法,以助日后习作
同学们,你们觉得科学家布封把天鹅写得形象传神、逼真生动吗?他为什么会写这么好呢?
【观察细致词汇优美抓住特点层次分明】
六、作业
1、摘抄课文中喜欢的句段,然后背诵下来。
2、老师向学生呈现几组词语,每组10个左右,分别是不同小动物在外形与习性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练笔。
猫:柔软的皮毛粉红的舌头湿乎乎的鼻子锋利的爪子灵敏的耳朵
吃鱼睡大觉洗脸爱干净捉尾巴耐性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九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精读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表演,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教学用具:
鲜笋、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把《春笋》的课文读通顺了,还学会了几个生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学得怎么样?有信心的小朋友就大胆地举起小手。
2.出示词语:春雷唤醒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冒出来浅褐色
裹着娃娃迎着春风生长嫩生生笑声外衣(开火车读)
3.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二、精读、体会
1.精读第一段。
(1)春笋原本睡在又黑又冷的泥土里,那么是谁把它唤醒的呢?它又是怎样从泥土里出来的呢?(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谁唤醒了春笋?是的,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春雷公公的声音吧。[播放:雷声]
(3)你觉得这雷声怎么样?这么响的雷声,怪不得能把在泥土里睡觉的春笋给唤醒呢!(点击:唤醒)
(4)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导朗读第一句)
(5)它们醒过来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点击:冒出来)
它们从地里冒出来时劲儿可大了!看得出来吗?(点击:冲破掀翻)
冒出来的春笋多吗?是一起冒出来的吗?哪个词语说明了这些?(点击:一个一个)
(6)这些春笋冒出地面时气势强大,生命力多顽强呀!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好吗?小朋友们朗读时尤其要抓住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词。(板书:冲破掀翻冒出来)(自由练读第二句话)
(7)指名读,集体评议。
(8)齐读第一自然段。
(9)这一自然段把春笋在春雷公公的唤醒下冒出泥土的情景写得多生动呀!
我们来试着把它背下来吧,好吗?老师给你们一些帮助。(出示填空,学生借助填空自由试背)
(10)指名背诵,要带着感情。
(11))现在,我们都来做小春笋,好不好?边背诵第一段,边做动作。快,蹲到地上。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小春笋冒出来了,它们长什么样儿,是怎样生长的呢?(出示第二自然段)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实物]看,它是什么颜色的?
谁来剥剥它的外衣?[学生体验剥笋]哎呀,这衣服穿得可真多,一层一层的,包得多紧啊,课文中用了那个词?(点击:裹)
请小朋友们看看周围这些高大的竹子,和它们相比,这些刚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春笋可真像……(娃娃)它们是多么娇嫩,多么可爱呀!书上说是怎样的娃娃呀?(点击:嫩生生)
(3)你喜欢这嫩生生的娃娃吗?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一句)。
(4)小春笋冒出了地面,是怎样生长的呢?请大家再好好读读第二自然段。
(5)小春笋长了几节?长长停下来了没有?向哪儿长?是啊,它们就是这样一节,……(边做手势)真是蓬勃向上,永不满足!
(6)能读好这两句话吗?(指名读)
(7)它们怎么会长得这么好,这么有力呀?(指名读相应的句子)
是啊,被春风吹一吹,很舒服,就向上--长一长,被阳光照一照,好暖和,就又向上长一长,在春雨里“咕嘟咕嘟”喝了个饱,就又向上长一长。春笋就是这样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板书:向上向上再向上)
(9)我们连起来读好这一段,好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10)指名比赛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
2.出示生字:笑节再
3.自学生字笔顺,指名书空生字。(重点强调“笑”的下面不是“天”,“再”的笔顺)
4.教师范写一遍,强调笔画的运笔和位置,学生按照正确笔顺进行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春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十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
【一】(l)样子
【二】(2一9)假想办法
【三】(10)发现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2。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科学家的假想,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呢?
三个方面:
l)时间,气候
2)来到河边陷进去
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疲劳和干渴--喝水--掉河里的原因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第二课时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象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以上是指导复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黄河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十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黄河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五、拓展升华。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反思
梅林中心小学詹文花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接着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秋思》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毛主席的.《咏梅》,托梅寄志,表现了梅花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的品格,表明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无私无欲,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本诗词用一课时完成。
重点:理解诗意,领会梅的特点、品格。
难点:借物言志,感悟毛主席借咏梅所抒发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咏梅》,理解诗意。
2、能力目标:了解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3、情感目标:热爱诗词,培养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图画、音乐,采用小学语文课的特质学习方法,以读为主。采用范读、诗词整体感受反复练读、个别体会理解诗意。有感情诵读、议议、评评。深刻理解毛主席笔下梅的品质比较同一体裁陆游咏梅的情绪。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对文字的体验、理解。以学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力求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观看课件、谈感想。
(2)板书课题、揭示主题。
2、以读为主,理解诗意。
(1)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受。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练读,理解诗意。
重点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3、品读、吟咏,体会诗词的情感,熟读成诵,深入领悟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学生交流、评价、学习的感受。
3、对比赏读,提高能力。
(1)学生自学陆游的《咏梅》,试用关键的字、句表现诗词的情绪。
(2)交流、评价,鼓励学生表达。
4、迁移训练,拓展思路。
(1)收集有关描写梅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
(2)读读描写梅、兰、竹、菊岁寒四友的诗词,并抄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案的关系篇十四
诗词领域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它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作为小学生的诗词学习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难点,每两周都会安排两首诗词的教学,孩子们也能背诵一些经典诗词。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是终生学习,教育是让学生把“学会”变为“会学”……。“举一反三”应是学习的高境界,本人试图通过校外教育文学欣赏班的这块阵地,探索一些适合小学生诗词学习的新路子:
1、培养小学生对诗词爱好,培养他们的书卷气。
2、花少时间,通过读读,背背理解诗词。
3、渗透欣赏诗词的方法,比如:比较法、体会情绪法、资料搜集法、了解背景法、重点词句法等。
4、完成学习诗词,欣赏诗词,从学诗中学会做人。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毛泽东的《咏梅》,托梅寄志,表现了梅花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的品格,表明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无私无欲,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本诗词用一课时完成。
重点:理解诗意,领会梅的特点、品格。
难点:借物言志,感悟毛泽东借咏梅所抒发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咏梅》,理解诗意。
2、能力目标:了解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3、情感目标:热爱诗词,培养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图画、音乐,采用小学语文课的特质学习方法,以读为主。采用范读、诗词整体感受--反复练读、个别体会理解诗意。--有感情诵读、议议、评评。深刻理解毛主席笔下梅的品质--比较同一体裁陆游咏梅的情绪。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对文字的体验、理解。以学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力求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观看课件、谈感想。
(2)板书课题、揭示主题。
2、以读为主,理解诗意。
(1)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受。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练读,理解诗意。
重点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3、品读、吟咏,体会诗词的情感,熟读成诵,深入领悟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学生交流、评价、学习的感受。
3、对比赏读,提高能力。
(1)学生自学陆游的《咏梅》,试用关键的字、句表现诗词的情绪。
(2)交流、评价,鼓励学生表达。
4、迁移训练,拓展思路。
(1)收集有关描写“梅”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
(2)读读描写梅、兰、竹、菊“岁寒四友”的诗词,并抄写下来。
教学过程流程图
观看课件
导入课题
以读为主,欣赏诗词
比较学习,提高能力
迁移、扩展
[《咏梅》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