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工作心得可以提高我们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加我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们在范文中深入思考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尝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一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二年级三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一个也不能少》。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孩子,课桌、椅子都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孩子们的脸蛋是红扑扑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长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并吩咐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一个叫张慧科的同学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凑钱买票但钱不够,不得不去混车,结果半路被识破推下车,她走呀走。
一路上买纸写寻人启事,风餐露宿,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在电视台前那一遍遍地问:“你是台长吗?”然后她在电视台发出了呼喊:张慧科,你快回来!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因为魏老师的愿望只有一个:全班二十八,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慧科找到了,大家还给小山村捐了许多物资,渐渐地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与那个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二
这个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老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以前我没有完整地观看过。这次为什么推荐给孩子们看呢,我想是让孩子们了解下农村落后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对比他们自己的生活,从而珍惜他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不少的孩子泪光闪闪,他们都被深深地被打动了。
弱小的魏敏芝被村长带到了水泉小学为孩子们代课。她只有13岁,刚刚小学毕业,比孩子们大一点。虽然她没有合格的学历,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但是我认为她是个好老师。
首先,她高度负责,忠于职守。
高老师在临走的时候告诉她,26个孩子必须照顾好,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当县里的体育老师来学校选拔苗子要将林新红带走的时候,她毫不畏惧“权利的压迫和威胁”,连村长的面子都敢驳,任性地将那个女孩子藏了起来。但是她毕竟年轻,斗不过“老奸巨滑”的村长,村长还是想办法知道了林新红的藏身之地,“偷偷”又“明目张胆”地将孩子送往了县城。
由于她不懂任何教学方法,更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根本教不了孩子们什么。于是她按照高老师的'交代,每天给孩子们抄课文。每天,总是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一黑板。然后她关上教室门,守在教室门前,不把课文抄完谁也不能出去玩。
农村的孩子很调皮,但是她并不屈服。张慧科为了逃避抄课文,溜出了教室。她追着那个男孩子在校园里不停地奔跑,最后孩子无计可施,跑到了厕所里说要上厕所,她就固执地在厕所外等候。可想而知,张慧科最后还是乖乖回教室里抄课文去了。
家庭贫困的张慧科辍学了,她亲自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去找这个孩子。连村长告诉她不用管这个孩子,他的家庭太困难了。但是她依然去市里找这个孩子。虽然她从没有去过市里,连去市里的车费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踏上了寻找学生之路。
我想,她的这一切所为,只是她记住了高老师的话,每个孩子都不能流失,到高老师回来的时候依然是26个孩子。她没有过从业的经历,但是却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其二,她懂得教学相长,不会的让学生教。
魏老师为了去将张慧科从市里接回来,她不知道车费是多少,因此她在班上问孩子们车费到底是多少。罢了,又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怎么挣钱。带着孩子们搬了一天砖,却发现弄错了车费。
于是,她带着孩子们重新计算来回一共要花销多少路费,该搬多少块砖,该搬多长的时间。魏老师大概在上学的时候,数学也不及格。不过这难不到她,她不会的就让学生到黑板上计算。她自己发现不了错误的就让学生自己检查。而且当学生发现计算的错误,她还人云亦云地说:“你看你,又多加了一个零。”
其实,那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数学课,让课程来源于生活,并让孩子自己教孩子。因此,村长在门外看得乐呵呵的,说自己请的老师真不错,还会教数学。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随时准备当学生》,作者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一名教育顾问。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非常困惑的数学问题,孩子不知道如何将物件分类,他们的分类让老师无所适从。于是,作者前往这个班级,然后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了树叶、花和草引导孩子们分类。作者将树叶、花、草分成了三堆,但是孩子们并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因为他们认为它们都是会生长的东西,这样分是不对的。作者感受到了明显的挫败感,但是他想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老师无法教导学生,那就由学生来教老师吧!”于是,作者请孩子们自己分类。结果,作者对孩子们那么分类迷惑不解,孩子们说出了分类的依据。就在那一刻作者觉得自己确实不如那些孩子,因为他想不出分类的其他方法。后来,孩子们又做出了其他的分类,而每次分类作者都无法猜出其中的道理。这次经历让作者深刻领悟到了“老师应随时准备变成学生”的道理,并一直将这个宝贵的教训当成了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指导方针。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故事,忘记初次看这个故事的感受,但是这次读的时候,让我震撼。虽然我们经常将“教学相长”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没有真正认可“学生老师”。偶尔,我们只不过会承认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强,接受新事物快。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更新更广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能助我们打破常规,开创新局面。孩子在很多时候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很有见地,只是被我们所忽视,被我们的习惯所忽视,被我们的经验所忽视,被我们的粗心所忽视。
我想,魏老师真的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的时候还要让孩子们教我们。
其三,她对孩子好奇,有探究的欲望。
张明先是学习委员,她在日记中谈到了自己对新来的小魏老师的看法。日记被班上的一个调皮鬼发现了,然后两人在教室里争夺。小魏老师并不看重什么师道尊严的。当她听说日记中批评了她的时候,她就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让小调皮张慧科读日记,当时小魏老师很尴尬。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对张明先生气。半夜的时候,她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要他向张明先道歉。这一细节,其实蕴涵着不少可以品味的东西。或许,魏老师对张明先日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一直思索到了半夜。最终她觉得她错了,因此她在半夜那样的举动。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这个细节中知道魏老师虽然没有亲自对张明先和全班同学说对不起,但是这其实是她独特的道歉方式。她等不到天亮,就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当张慧科不肯认错的时候,她是坚定的,她是倔强的,并且申明,不道歉就不准张慧科睡觉。或许,她强迫张慧科道歉,也是自己在向孩子们道歉。魏老师本身就只是一个孩子,我是理解并认可她的道歉方式的。
当然,从这件事中,我看见的是魏老师对学生的好奇之心,对学生探究的欲望。她明明知道,张明先的日记里“批评”了她,但是她并不因此而逃避。有个性的她听到的是张明先对她的“指责”,她并没有因尴尬而大发雷霆或者是河东狮吼,而是沉默着接受了一切。因为好奇,她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好奇,她才意识到粉笔在这所乡村小学的重要。
当然,这只是魏老师的无心之举。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对所有的孩子多一份好奇之心,多一心了解的愿望,多一些探究的欲望,或许,这样我们更能走近我们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说本是责任促使她去寻找张慧科。但是,当她知道张慧科和同村的人走散了,“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这个孩子。这就不仅仅是责任了吧,更多的是爱心。我们也看到,她在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时候是泣不成声,表达了她对这个孩子的思念和担心。这,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她对孩子一份纯真的感情!
当她打算写“寻人启示”的时候,她掏出了仅有的6.5元,全部买了毛笔墨汁和白纸。她并不考虑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市区她该如何继续这几天的生活。她只是一门心思要找回孩子。
为了到电视台播广告,她不知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冷落,看了多少白眼。一个乡下姑娘,没有见识,没有文化,没有基本的费用,我想是她的爱心和善良之心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最终她找到了张慧科,并将这个孩子带回了学校。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地位是每况愈下,而微薄的薪资在这个物价日见上涨的今天让我们更觉寒酸。于是,教师中消极怠工的状况是愈加严重,埋怨之声此起彼伏。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一颗爱心和善良之心后,我们就不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因为,孩子都是无辜的,家长都是无辜的!我们如何工作,都应该想想是否对得起孩子们,而不是思考是不是对得起我们的工资。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靠金钱来衡量的。在金钱之外,在物质之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享受。
当然,魏老师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她身上的那些可贵的闪光点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三
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感受颇深。影片中反映的是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高老师因母亲病,不得不暂时请假回家。村长找来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也就是刚念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魏敏芝来代替高老师上课。她年纪少,不懂得备课、上课,甚至连一支完整的歌也不会唱。高老师只好吩咐魏敏芝每天在黑板上抄写课文,而且每天必须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全班共28人,学习委员张慧科由于家里穷,母亲又生病,他不得不到城里去打工挣钱。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号召同学们一起凑钱去找他回来。魏敏芝到达城里后,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张慧科,这些山区的孩子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看完影片后,我有几点体会。
一、魏敏芝虽然是一个代课老师,待遇很低。但她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工作高度负责。已经接近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魏敏芝初中还没毕业,对一些计算题都不精通。但她却能让学生通过全班28人每人捐5分甚至5角钱该怎样计算,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她虽然不懂数学,但她能知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思考,使课堂变得更有实效。魏敏芝有一个执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马不停蹄地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让她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目标,那么我们就要大胆地去实现。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四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次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
13岁,正是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代课老师竟然可以是13岁,魏敏之就是这个代课老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面对那么多调皮的小孩子,魏敏之虽然管不住,可她坚持一个信念,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当张惠科因为家庭贫困,到城里打工时,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处寻找张惠科,她终于感动了电视台台长,最后找到了张惠科。期间,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结果当她知道自己做的纯属徒劳时,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阻挠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中,还有个情节触动了我。
粉笔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笔,她印象中的高老师,连一个捏都捏不住的粉笔头都不肯丢弃,能多写一个字也是好的,所以当魏敏之教训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惠科时,把本已摔断的粉笔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让张惠科道歉,并买了一盒新粉笔。
看到这儿,我十分惭愧,因为我有时也背着老师,偷偷用粉笔砸人,如果说电影中的学习委员是个爱惜公共财物的人,我就象个品德低下、没公德心、不珍惜财物的人,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爱惜粉笔,爱惜一要教学用品。
相比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五
今天上午,我们班又迎来了难得的看电影的课,还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组织的,因为只有他才有可能带我们看电影,其他的老师根本免谈,今天看的电影名称叫《一个也不能少》。
这场电影讲的是农村的一所小学里发生的事,这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理所当然也只有一位老师,他姓高。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生病了,他想回家去照顾他母亲,找了个代课老师,姓魏。高老师把一切事项告诉魏老师后就回老家去了。他们那的学习是每天抄一篇课文,高老师回去26天,交个魏老师26根粉笔说:“每天最多用一根粉笔,不够自己想办法。”
高老师走了,魏老师在第一天抄了一篇课文让同学们抄,大家都说不会,魏老师硬要大家抄,说:“没抄完不许回家。”看到这,我觉得魏老师蛮不讲理,学生不会硬要让学生抄,但她也是遵从高老师的意思,让同学们抄而已。这时,我想起以前自己也遇到像电影里学生同样的事,我不禁对这群学生产生同情之心。
农村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穷,导致不能上学,这所学校就有一个学生叫张慧科的因家里穷,上不了学,于是跟别人到城里打临时工,魏老师知道后,便想进城把张慧科找回来,因为原本高老师有交代说在他回来前不能少学生。前几天县里来把一个擅长跑步的女学生招过去了,学校已经少了个学生,如今张慧科又不见了,高老师回来怎么向他交代啊?于是魏老师决定进城把张慧科找回来。在学生们的计算后,高老师的来回车票费一共要20元,他们去村里帮忙般砖头,等赚到20块后得知一张车票就要20元钱,于是他们准备混车过去,但到了半路被识破,被赶下了车,于是,魏老师便步行进城。这时,我被她的这种坚强的毅力所感动,也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不再认为她蛮不讲理了。进了城,到了张慧科住的地方,得知张慧科早在车站丢失了,她便叫那个和张慧科一起进城的人和她一起去找,看到魏老师这种精神,我感动得差点流下眼泪。这时,我知道老师平时辛辛苦苦地备课、上课、改作业,有时还有私事,就因为我们的一点点错事而使老师生气,这非常不应该。
还有,我最难忘的也是最感人的一幕是:魏老师为了求电视台台长替她登广告,在电视台门口一个人一个人问,看是不是台长,每个从电视台出来的她都问,饿的时候路边自来水喝几口就当吃了一顿,甚至在路边滩吃别人吃剩的面条,晚上不是睡在车站的椅子上就是睡在路边,天亮了又继续在电视台门口问。这件事被电视台台长知道了,台长非常感动,不但免费替她登广告,还让电视台访问她,使她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找到张慧科。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六
你相信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会有失学儿童吗?有!不信的话,你去看看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设问开头,“引”得很巧。)
家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地方,可魏老师为了找到张慧科,在外奔波了三天三夜。电视台那“狠心”的门卫大妈并不同情她,任由她睡在大街上。看到这一幕,我的鼻子酸酸的,实在看不下去了,真想走上去帮她一把。对了,把自己的零用钱分给她一点吧,这样她就既可以把肚子填饱,又可以找个地方睡好,养足精神……(这些话虽然不够现实,但是也可见你那颗善良的心。)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像魏老师这样负责任的老师。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的谭老师,在关键时刻,张开了双臂,护住了四个孩子,却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此,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关心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只要你献出一点点爱,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幸福。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七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程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的春天。而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春天有足够的甘露为他们浇灌知识与快乐!这是我在_年6月6日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最深的体会。
影片中的魏敏芝,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承担了照顾其他孩子的重担。她总是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屋檐下,在同学们的怨恨声、吵闹声中安静地注视着沉默的空间里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责任,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自己到底是为挣得那50元钱,还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差事。她说:“班里一个都不能少。”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承诺,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像风一样飞速追着汽车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疯窜;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毅然决然在没钱坐车而被撵下客车,抛弃在马路上时坚持靠双腿,一步,一步向城里走去。
有时,我们会和魏敏芝一样,做事没有目的,只因一种责任。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的“我们可以从这里离开,却不能从这里逃离,有的东西哪怕你远走天涯也是无法从中逃离的。”守信、责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的。一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能是那个人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代替谁负起责任。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八
这个星期我们看了一部《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讲的是中国落后的状况。但也觉得很真实,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特别是那位老师的执着与坚定,让我情不自禁的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敬意。
记得让我最感动的是老师流落街头的场景,为了寻找学生,吃了数不尽的苦。
她没有钱吃没有钱住,因为她没有想过她自己该怎么用钱,她一心只想该怎么用钱找回她的学生。这段辛酸史让我感动了。当她偷偷跑过去吃别人剩下的面,当她睡在街头,当她用手写了一百份寻人启事,当她站在广播台下站了三天,我就彻底的被她感动了。
她没有想过放弃,没有回家。因为心中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个人学生都不能少。她必须做好她应该做的事,她必须尽好她应尽的责任。
我觉得她真的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老师,值得人欣赏的老师。形容老师最好的一句话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她,就是这句话的代言人。执着是她的代名词,所以她最后能成功。能够找到她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学习应该也这样,不言放弃,执着的走向成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九
在上星期的电影课上,我们看了部电影:《个都不能少》。它是著名的导演——张艺谋的作品。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娘棉桃,不幸落入土匪刘八爷手中,病重的母亲,村里只有这个老师,棉桃逃跑的路上,个也不能少剧情被追逼无奈跳入村长从邻村找来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替高老师代个月的课。高老师嫌她年龄小,怕她上不了课,村长说找个人很不容易,能凑和个月就行了。个都不能少介绍水泉小学原有学生三四十人,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下28个人了,高老师临走再三嘱咐魏敏芝,定要把学生看住,个都不能少。不能没有你剧情介绍魏敏芝每天让学生抄课文,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也不例外。学生们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个都不能少故意跟她捣乱,教室里乱哄哄的,魏敏芝只是守在门口,不到时间不让学生走。十岁的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个也不能少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个不能少电影魏敏芝牢记高老师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只身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历尽各种艰辛,遇见各式人等,个都不能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不辱使命,将她的学生找了回来。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如果你经受不了挫折而放弃,最终就会事无成。
毅力可以改变切,让我们现在开始磨练意志,据有和魏老师样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毅力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虽然它很坎坷,但我们可以用毅力把坑洼的地方填平,我们要起加油努力,起走向美好的未来,胜利的曙光正在迎接我们!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
今天上午,我们班又迎来了难得的看电影的课,还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组织的,因为只有他才有可能带我们看电影,其他的老师根本免谈,今天看的电影名称叫〈〈一个也不能少〉〉。
这场电影讲的是农村的一所小学里发生的事,这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理所当然也只有一位老师,他姓高。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生病了,他想回家去照顾他母亲,找了个代课老师,姓魏。高老师把一切事项告诉魏老师后就回老家去了。他们那的学习是每天抄一篇课文,高老师回去26天,交个魏老师26根粉笔说:“每天最多用一根粉笔,不够自己想办法。”
高老师走了,魏老师在第一天抄了一篇课文让同学们抄,大家都说不会,魏老师硬要大家抄,说:“没抄完不许回家。”看到这,我觉得魏老师蛮不讲理,学生不会硬要让学生抄,但她也是遵从高老师的意思,让同学们抄而已。这时,我想起以前自己也遇到像电影里学生同样的事,我不禁对这群学生产生同情之心。
农村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穷,导致不能上学,这所学校就有一个学生叫张慧科的因家里穷,上不了学,于是跟别人到城里打临时工,魏老师知道后,便想进城把张慧科找回来,因为原本高老师有交代说在他回来前不能少学生。前几天县里来把一个擅长跑步的女学生招过去了,学校已经少了个学生,如今张慧科又不见了,高老师回来怎么向他交代啊?于是魏老师决定进城把张慧科找回来。在学生们的计算后,高老师的来回车票费一共要20元,他们去村里帮忙般砖头,等赚到20块后得知一张车票就要20元钱,于是他们准备混车过去,但到了半路被识破,被赶下了车,于是,魏老师便步行进城。这时,我被她的这种坚强的毅力所感动,也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不再认为她蛮不讲理了。进了城,到了张慧科住的地方,得知张慧科早在车站丢失了,她便叫那个和张慧科一起进城的人和她一起去找,看到魏老师这种精神,我感动得差点流下眼泪。这时,我知道老师平时辛辛苦苦地备课、上课、改作业,有时还有私事,就因为我们的一点点错事而使老师生气,这非常不应该。
还有,我最难忘的也是最感人的一幕是:魏老师为了求电视台台长替她登广告,在电视台门口一个人一个人问,看是不是台长,每个从电视台出来的她都问,饿的时候路边自来水喝几口就当吃了一顿,甚至在路边滩吃别人吃剩的面条,晚上不是睡在车站的椅子上就是睡在路边,天亮了又继续在电视台门口问。这件事被电视台台长知道了,台长非常感动,不但免费替她登广告,还让电视台访问她,使她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找到张慧科。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一
《个都不能少》在近十年前就看过,这次在学校里算是复习了。个真实得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实魏敏芝踏上讲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热爱教育,个刚小学毕业的学生,稚嫩的面孔,应当来说,还谈不上什么远大梦想、高尚情操。向以来,水泉小学仅有位教师,那就是高教师,但高教师山外家中出了些事,必须得离开学校个多月,这个多月的课必须得有人站岗,于是,村长找到了魏敏芝,五十元的工资承诺,就成了魏敏芝走进教室的“动力”。
教室是所真正意义上的危房,墙壁千疮百孔。那也是所没有点现代气息的学校,旗杆用根弯曲的木杆代替,讲桌仅有三条腿,粉笔的使用精确到每天根,没有铃,只能根据太阳光在灯绳上留下的影子来确定上课和放学。魏敏芝的工作也很简单,就是每天千篇律的在黑板上抄课文,当然还有负责几个住读生的生活。
五十元的工资承诺始终没看到兑现,村长说找高教师要去,高教师说找村长要去。但高教师离开前在拖拉机上说了句“如果村长不要,我给”,前提条件是学生个都不能少。当然在之后魏敏芝的表现中,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这五十块钱。对张会科的不断寻找过程,其中所受的艰辛、白眼和好心人的帮忙,仅有她自己才能够体会。把张会科带回了水泉小学,算是她完成了高教师的嘱托,学生个都不能少——虽然还是少了个被体校带走的特长学生。
从这部影片中看到,其实很多人从事某件事情,当初可能根本不是自己的本意,个阴差阳错的开头,就将自己带入某个领域。在这个非自己本意的领域里,有的人想方设法地挣脱,结果有两种,是最终在另个领域里成了某番成就,二是挣脱后仍然碌碌无为;另外那些既然暂时不能挣脱的人,也会有两种结果,是终其所日,做天和尚撞天钟,二是从此扎根于这个非自己本意的领域,后也成了番成就。
于是想到,开头其实并不重要,起点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后以种什么样的心态应对生活。你若安好,便是晴空万里。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二
最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和代课老师的艰辛工作。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感人泪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因受老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的故事。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男学生。片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28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承担。可见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直到病倒了,还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多么尽业的教师。尽心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在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美好的前程努力,计划着自己的未来蓝图......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去花比别人艰辛几十倍的汗水,却只能拿到几十块钱的工资。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子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回想我从小到大所接受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滋味。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上了打工挣钱的路。因为老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学生们一起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因为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间去努力挣来。
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老师打消找回辍学学生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努力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领土。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只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历尽艰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课的老师找回了辍学的男学生。
代课老师寻找辍学学生的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很富强了,可是富的总是那些官,他们有住不完的别墅,有随时移名的机会,有上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但却从为基层的老百姓着想。随着新闻的不断爆出丑闻,他们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怜的还是老百姓,吃的任何东西都是有毒的,连药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学生的营养餐要抠到孩子吃不饱,这些种种的问题都是谁的错,又有谁能来承担责任?他们宁可为别的国家捐献上百万的物资却不愿意多造一座希望小学,总是到了出问题的时候才来严打,那之前这些部门都在做什么?真的要呼吁全社会,应该团结起来,为了自己也好,为了亲朋也罢,严厉打击那些"坏人"!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三
每个孩子的成长里程中都应该有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的春天。而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春天有足够的甘露为他们浇灌知识与快乐!这是我在2013年6月6日看了电影《个都不能少》时最深的体会。
影片中的魏敏芝,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承担了照顾其他孩子的重担。她总是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屋檐下,在同学们的怨恨声、吵闹声中安静地注视着沉默的空间里闪闪浮动的光粒子,边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责任,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自己到底是为挣得那50元钱,还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差事。她说:“班里个都不能少。”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承诺,她可以为了个同学像风样飞速追着汽车直跑,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疯窜;她可以为了个同学毅然决然在没钱坐车而被撵下客车,抛弃在马路上时坚持靠双腿,步,步向城里走去。
有时,我们会和魏敏芝样,做事没有目的,只因种责任。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的“我们可以从这里离开,却不能从这里逃离,有的东西哪怕你远走天涯也是无法从中逃离的。”守信、责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的。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能是那个人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代替谁负起责任。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四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却越来越差了。本来我也没有认识到“坚持”这点,是影片《个都不能少》是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点。
这部由名导——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它主要记叙了位13岁的山村小姑娘为了得到50块钱而来到个校设施极差的学校当代课老师,虽然只有短短个月的时间,但在这个月内,发生了系列不平凡的事情。这其中的件事情,深深打动了我。
这位老师代了两天课后,发现班里那位调皮的男生——张会科不见了。因为高老师临走前,让他看好班里的学生,个都不能少。他就去寻找张会科,张会科的母亲告诉这位代课老师会科去城里打工了。这是,她踏上了寻找会科的道路。时间天天的过去,这位女老师却因为缺少资金而迟迟不能出发。她最后发动全班同学去搬砖,得到了几块钱,可这些钱远远不够。她只好步行去城里。经过夜的长途跋涉,她终于来到了城里。她找门路、求领导却都没能找到张会科,最后她在电视台门口苦等台长,求得他的同意在电视台播放了由她做嘉宾录制的节目。张会科找到了,同时也让社会了解了乡村简朴的教学环境。山村女教师带着张会科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回来了。她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震撼着我。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不气馁、不退缩、勇往直前,就定能够克服切困难,跨越切障碍!
永远秉承我们29班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五
上周,老师利用晚自习给我们播放了部电影叫《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有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学生,学校的环境十分简陋,课桌椅都破烂不堪,老师和留校的女同学还得挤在张床上。男同学则是把几张课桌拼在起做床,所幸的是这些孩子都成长得健康可爱。学校里只有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于是,村长就找了个名叫魏敏芝的老师暂时顶替高老师。高老师走的时候,再三嘱咐小魏老师,在他回来的时候班里的学生个都不能少。
天,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张慧科,因为家里十分缺钱,就辍学到城里打工,魏老师为了找他回来上学,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回了他。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个情景是,小魏老师瘦小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她声接声地询问:“你是台长吗?”这分明是告诉所有观众,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难,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个都不会少。小魏老师很犟,犟的让人拍案叫绝,犟的让人心服口服。
这部电影十分优秀,不仅因为动人的情节,还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丰满。小魏老师的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历历在目;同学们的天真无邪,活泼淘气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每个场景与人物都是那么真实感人。
农村教育的现状,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幕幕都呈现在电影之中,让观众感到要深思反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