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它们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着它们的脍炙人口。在阅读经典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其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以下是一些经典作品的赏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加深您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以内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一
算法有其多样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性。学生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的方法,这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了5以内减法”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现介绍如下:
5以内减法是学生学习减法意义的开始,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省编义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这样的: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老师问:5-2=?怎样算?然后师生根据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5可以分成2和3,得出5-2=3。相对来说,由于省却了课堂讨论和多次指名的时间,所以课堂练习的时间多了,再经过不同层次的口算练习,达到正确口算的教学目的。但学生在计算时是按老师的方法完成运算,老师向学生提供只有一种可能或一种答案,一题一解,拉着学生按单一的思路进行算法的探索,长期这样训练则容易导致思维僵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教材关于5以内减法的教学是另一种形式,当学生列出算式5-2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倒数法,5的组成知识和数数法,虽比省编的教学思路有所发散,但我觉得还是没有完全放开。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的新编数学教材,教材重视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性和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重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5以内减法”是第一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5以内减法计算。从整体上说,课文没有给出具体详细的算法,教师可以引入自己喜爱的方法,学生也可以发展他们自己的`方法,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为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留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所以我是这样进行例题教学的:
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我问5-2等于几?
学生齐说:5-2等于3
我又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准备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乙:倒数法:4,3
丙:因为5比2大3,所以5-2=3
丁:因为2+3=5,所以5-2=3
戊:因为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己:5-3=2,所以5-2=3
(看,学生的算法是如此多样,有几种连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的。)
然后,老师不点明哪种算法好,或要求学生用那种算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有次序地,即不重复、不遗漏地把5以内减法全说出来,并看板书说说发现的规律,最后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正确口算5以内减法的教学目的。
但是,这样教学,最后练习时我只进行了一个基本练习,即看算式说得数(开火车口算)和综合游戏:帮小鸽子找家(看算式找得数)。对于新课的学习,我发现个别优生不但已会正确口算,而且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大多数学生会正确口算但不熟练,个别学困生有时还出现算错的现象。而接下去按教材编排又是新课,那么上一节课没有彻底解决拖下来的问题怎么办呢?毫无疑问肯定要到课后去补,要给学生“开小灶”。而学生由于当堂知识没有当堂消化,做起作业来,也肯定质量不高,交上来批改后又要订正,又要“开小灶”,引起恶性循环。
上面片断的教学中,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虽然算法的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每节课化太多的时间侧重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室里看上去总是热热闹闹,而老师不去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不会扎实,基本技能有没有掌握,那么学生应该会做的题目不会做,应该会解决的问题不会解决,各种考试成绩出不来,合格率和优秀率没有达标,成绩太差,在现行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或真正替代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家长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学校没有发挥优势,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取长补短? 我认为:
首先,应该端正认识,明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再者,在平时备课时我努力遵循教材编写的宗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内化过程,积极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型,即老师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以内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二
我在教学《5以内的减法》一课时,注重遵循这样一个教学思路,即由演示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完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能够正确口算5以内数的减法;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况中,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减法的含义,5以内减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减法的含义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识点的安排由低到高,由点到面,步步深入,力使学生很容易就学会解决减法问题的学习方法。从总体来看,自始至终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关注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细心观察画面,口头逻辑表达等,更明显的是重视学生的发展,为图示题向应用题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养成教育、发展观点,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进行较为具体的反思。
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直达教学目标。体会减法的含义,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找信息,并根据找到的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了学生理解图意。通过用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了4-1=3,然后让学生用根据算式说图意,找一找4、1、3在图中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这一环节的教学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含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图中发现信息,获取数学知识,在情景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用数学的目光审视问题,用数学的观点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说一说生活要用减法来解决的问题,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我吃了1个,还剩几个?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加明确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能够有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根据算式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而且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练习形式注意了由单人回答——集体练习,由点到面,层次清晰。很重视让学生看图说图意,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思考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训练学生根据知道的信息,会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往往不会提问。
训练学生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要防止说套话。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如:摘苹果,种树,小鸟图等语言表达上不一样的减法图。
在练习中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图,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如:划去圆片可以从哪划起?只是引导孩子怎样划更加方便就可以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观察来进行实际操作。
以内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三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有实际可感的、丰富的形象。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其实,他们获取、理解抽象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靠说和动手操作,我们不妨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活动,例如,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恰当地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单纯的计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以致用。
学生在上学以前获取的知识经验,可以说是完全从生活中学到的,安排生活情景,数学体现在生活中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以内的加减教学反思篇四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内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五
《5以内的减法》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学会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1.真实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我在课堂导入时,演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先请2个女生到讲台上来,再请1个男生到讲台上来,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学生说出用加法进行计算后还列出了算式。接着再演示3个同学站在一起,先请1个男生下去,问:现在讲台上还剩下几个同学?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而引出“减法”。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易懂、有趣,并且为学好新知识铺好路。
2.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本课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思考“纸鹤”一图,说一说图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了解减法的含义。通过用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了3-1=2,然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图意,找一找3、1、2在图中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这一环节的教学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含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图中发现信息,获取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说一说生活中要用减法来解决的问题,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我吃了1个,还剩几个?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加明确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整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1、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减法算理的理解,每出示一个情境,都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先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原来有(),走了(),还剩()”,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哪部分减?减去哪部分?总结要从原来的一共当中去掉飞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减。虽然有一定的好转,但仍然有不少学生不会看图,仍然用剩下的.减去去掉的,需要多加锻炼,养成说图意列算式的好习惯。
2、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大部分学生,而忽视了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对这部分学生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保护他们求知的欲望与学习热情。
3、在教学中,孩子算理说的多,但是脱离图怎样计算减法练的较少,在下节课的教学中要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口算速度。而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多练。另外,要与家长配合,每天让家长给孩子练习一定数量的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口算题。
以内的加减教学反思篇六
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小丑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创设了“把3个红气球和一个绿气球放在一起”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自主探索中自主探索让学生充分体验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合一合,说一说,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中领悟到加法的意义,记忆更加深刻,说一说这个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但要用数学的语言把图意说清楚说明白,并用列式计算的形式呈现出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问题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还是出现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匆匆地把答案说出来。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在今后教学中先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以内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七
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我刚开始觉得这些题目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前面学的内容轻松的完成,所以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还是充满了信心。
但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下了大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就是效果很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规范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看来计算教学还应常抓不懈,结合以上几点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去教导学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文档为doc格式
以内的加减教学反思篇八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习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习中的找朋友、开火车等等。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独立思、小组互助等形式解决问题。
最后力争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独特体验,注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