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二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昆虫音乐会中班教案及反思篇一
1、感应歌曲的固定拍。
2、通过打击乐活动引发对节拍及节奏演奏的兴趣。
3、能看着图谱和伙伴一起演奏拍子** * ** */ ** ** *-//。
1、蚂蚁、螳螂等昆虫图片。
2、乐器:沙蛋、铜铃。
3、ppt课件,图谱。
通过ppt引出故事,昆虫音乐会
教师:你们刚刚说了那么多的小昆虫,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谁来了?
看ppt出示小蚂蚁图片相应的音乐及图谱。
教师:小蚂蚁是怎么一拍一拍的演奏自己的旋律的?你们能把他的节奏打出来吗?
看节奏谱,教师哼唱慢的旋律,逐一打出来。
教师:我们用手来演奏一下他的旋律吧。用头试试吧。
1、教师:除了小蚂蚁还有一个小昆虫也等不及的要出来了,他会是谁呢?
看ppt出示小螳螂图片相应的音乐及图谱。
2、教师:小螳螂是怎么演奏自己的旋律的呢?
老师哼唱旋律,幼儿看图谱打节奏。
3、教师:谁已经能模仿小螳螂演奏的节拍。
请个别小朋友上来带着大家用刚才的办法演奏
1、播放音乐,大家一起说一说哪一段是小蚂蚁在演奏,哪一段是小螳螂在演奏。
教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咯,我放音乐,你们来告示我是谁在演奏哦。
2、找一找小蚂蚁和小螳螂他们的演奏拍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我们刚刚听了小蚂蚁打的节拍是·····小螳螂呢?
小结:那我们发现小蚂蚁是快快的拍还是慢慢的拍?小螳螂呢?
昆虫音乐会中班教案及反思篇二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 - -︳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 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 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昆虫音乐会中班教案及反思篇三
1、借助图谱学念节奏,学唱歌曲。
2、尝试用乐器进行表演,体验演奏乐趣的兴趣。
3、通过音乐活动引发对昆虫叫声的兴趣。
图谱、圆舞板、碰铃、铃鼓
森林里要举办一场昆虫音乐会,第一个出场的会是谁呢?
1、蜜蜂来了
(1)教师用衬词“嗡”完整唱一遍。
(2)谁来了?
(3)教师带领幼儿跟唱。
(4)几只蜜蜂飞来了?
(5)教师完整唱第一段歌词。
(6)出示图谱,幼儿跟唱。
2、螳螂来了
(1)第二个出场的会是谁呢?(出示螳螂图片)
(2)是谁?有几只?它们是怎么出来的?
(3)教师完整唱第二段。
(4)两只螳螂是怎么出来的?
(5)教师再次唱第二段(出示图谱)
(6)螳螂是怎么唱歌的?
(7)唱唱螳螂发出的声音。
(8)幼儿完整唱第二段。
3、知了来了
(1)昆虫音乐会还来了一种昆虫,师唱知了的叫声。
(2)是谁呀?
(3)它还会怎样唱歌?
(4)幼儿完整唱第三段。
1、我们学的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昆虫音乐会》,我们来完整地唱一唱。
2、幼儿扮演蜜蜂、螳螂、知了分组唱。
2、幼儿为昆虫选择乐器。
3、师用幼儿选出的乐器,边唱边演奏。
4、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乐器发出了声音?
5、引导幼儿边唱边拍手打节奏。
6、完整演奏。
7、交换乐器演奏。
小昆虫的'表现真棒,我们为自己拍拍手,休息一会儿吧。
昆虫音乐会中班教案及反思篇四
活动目标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4.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3)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引导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并请幼儿进行指挥.2.引导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螳螂、蟋蟀、蝗虫等昆虫的特征、习性的认识.
昆虫音乐会中班教案及反思篇五
1、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体验乐趣。
2、引发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1、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音乐cd。
2、部分节奏卡片,木鱼、碰铃、串铃等乐器。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xxxxxx/x---/。
4、出示知了,有几只?它在什么地方?声音是怎么样的?.x/xx---/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三)昆虫音乐会。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昆虫音乐会中班教案及反思篇六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6.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簦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簦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簦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昆虫音乐会中班教案及反思篇七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昆虫音乐会》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昆虫音乐会》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教学反思:
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文扩展阅读: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昆虫音乐会中班教案及反思篇八
活动目标:
1、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体验乐趣。
2、引发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音乐cd。
2、部分节奏卡片,木鱼、碰铃、串铃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xxxxxx/x---/。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三)昆虫音乐会。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