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案的实施需要全面配合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不同的小学教科书都有对应的教学实施指南,下面是一些实例范文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理解这部独幕剧揭露的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及其对军阀混战罪行的控诉。
2、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容丰富的语言。
1、对本课的教学,教者可根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1、重点
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2、难点
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与两个儿子形象的理解。
3、教学突破
本课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读练结合”的原则。讲课时,以讨论为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重点讲清学生理解不透彻、含糊的地方。
充分利用话剧的特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课本剧的表演能力。
多媒体设备等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大家也许听说过著名的作词家田汉先生吧,他是现代著名的话剧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部独幕剧——《江村小景》。
首先请同学们听我介绍一下这部话剧的主要思想内容:
这部独幕剧的主题是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主题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表现:一是弟兄之间互相枪杀的故事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
请大家思考: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思考并讨论,后交流)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2、指名同学回答。
(参考答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老母依旧在做活”,主要写母女对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第二部分从“已而闻叩门声”到“不,孩子……这些日子这儿查得很严”,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第三部分是剩下的部分,写兄弟互相残杀。
3、教师分析讲解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通过母女的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和铺垫。先是由女儿要进城读书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再由母亲对女儿命运的慨叹引出大哥这个人物,女儿的联想表达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也是后文情节暗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无一闲笔,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和下文的情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
问:请大家思考——我能说说女儿的性格如何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答案:女儿的性格较为鲜明,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在那些日子里,她一心想着要进城去读书,外界的思想丝毫不能改变她的想法,表现出她对新生活追求的执著。)
4、女儿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值得人们同情,那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形象代表了当时更为普遍的广大群众。她最大的理想是让儿子结婚,传宗接代,这样的理想在当时是很普通的理想,但最后也破灭了。)
5、指导学生联系全文,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戏剧气氛。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在气氛上和第三部分不同。尽管是动乱年代,但母女的对白还洋溢着温馨的气氛,这和第三部分兄弟互相残杀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古人评论的话来说,是以喜写悲,愈见其悲。
6、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段对白。
三、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当兵经历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歹,不知是非,养成了一种土匪习气和兵痞性格。他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酿造了兄弟相互残杀的悲剧。他即使不是死在弟弟的枪口之下,也很快会莫名其妙地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
2、请几名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情节。
(学生揣摩,表演)
四、分析第三部分
1、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并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先写长子对妹妹的调戏,然后写兄弟之间的冲突,最后写母亲的哭诉。)
2、引导学生思考:兄弟俩矛盾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流氓习性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最终使兄弟俩的'矛盾激化。)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哭诉,揭示了主题,即老百姓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出路的。)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刚巧在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刚在在母亲出去借便服的时候,女儿回家,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的时候,次子回来,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了枪的瞬间,母亲才回到家。这样的时间安排,如果有一个发生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5、组织血色怀念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五、引导质疑,明确主旨
1、引导学生思考:剧本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有人认为,这个独幕剧的情节有许多地方不太合理,一是巧合太多,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凑巧的事情,二是长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对回来的妹妹调戏不太可能,即使不知道是自己的妹妹,调戏到自己家里的女孩子也不合情理,但一般认为,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强调的是在事理发展的逻辑上能够成立,而戏剧艺术更追求的是结构的紧凑与矛盾冲突的激烈,容许情节超越常规地发展,甚至是夸张式的发展。
2、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理想是什么?其理想的破灭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理想是给儿子结婚,延续香火。但她这样普通的理想最终都破灭了,说明了在那个时代老百姓是没有出路的。)
六、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的主要特点:情节典型,主题深刻;故事紧凑,结构严谨;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通过一个家庭弟兄互相枪杀的故事,抨击了动乱时代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七、布置作业
课后联系与《学习与评价》
江村小景
情节典型主题深刻
故事紧凑结构严谨
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1、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学习从媒体及身边的生活中获得信息,并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
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图片、教学课件
一、自学《世界真奇妙》。
二、看
认真观察两幅图,说一说他们都在干什么?
三、读
读一读讨论的内容。
四、说
你知道哪些新奇事,讲讲,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写
选择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写一写。
要求:
1、时间,即在什么时候。
2、地点,即在什么地方。
3、你发现的是什么事物。
4、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六、评读一读内容
1.根据内容自己对照文本思考。
2.落笔书写。
七、作业
本学期你所学到的知道情况。
板书设计:世界真奇妙
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2、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精读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
(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
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即能正确理解词义,会读,会写,会打指语,会看口形并学习使用。)
2、能拼读新音节pu,ping,juan。
3、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使用词语。
4、正确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
5、正确地朗读句子。
6、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7、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2、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教具准备:卡片图片多媒体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习“白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白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习“油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油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习“卷心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卷心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习“卷心菜”
(1)教师再联系实际,问学生这是什么?
(2)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芹菜。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5.学习“马铃薯”
(1)教师出示马铃薯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拼音和图片,马铃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教师指名朗读
3、小组朗读,个别朗读
4、游戏巩固法:(1)一个学生拿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
(4)教师说词语,一个学生找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一个学生找拼音。
5、师生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学生自己书写,教师指导
3、学生上来书写,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讲解书写的笔顺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词语,再一次来朗读。
2、作业:(1)词语各抄写三行。
(2)生字各写三行。(3)书写笔顺抄写三行。
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20xx年下半的面试又要开始报名,最近微信里陆续接到一些考生的面试问题,尤其是第一次准备面试的考生,问题比较多,大家关注最多的就是试讲教案的问题,10分钟写什么,写多少,怎么设计,那么今天朱老师和大家聊一聊试讲教案那些事!
问题一:有考生问我,朱老师我们是10分钟的试讲,那10分钟的试讲教案你有吗?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考生这样想,而是很多考生都是这样去理解10分钟试讲,第一次准备面试的考生可能都是根据面试的字面意义去理解10分钟试讲。
这里面存在着一些理解误区,我们先来明确下试讲教案的复习目的;
首先面试的要求是随机抽题,不限版本,不限内容,随机知识点给到大家,你抽到一个题目,要20分钟备课,去设计教学思路,对于零基础的小白,没有接触过课堂教学,没有备课经验,那么拿到的题目就不知道如何设计重难点,教学过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参考试讲教案,并且是详细的试讲教案,不是10分钟,记住不是按照时间去找试讲教案。
因为是随机,因为是不知道会抽到什么,那么你需要根据你的科目内容,不同的知识点自己要通过详细试讲教案来做复习,比如语文,可能会给你一篇文章,比如英语,可能给你2个单词,那么也要讲10分钟,对知识点不熟悉,那么10分钟内就没东西讲,知识点也拓展不出,这样解释现在是不是理解为什么要看详细教案,而不是找10分钟的试讲教案。
所以,试讲教案不是按照时间去设计,正确理解10分钟试讲,是根据咱抽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在10分钟内展示你的授课技能的。
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来看,贴近生活,符合现实。基于教材的特点、语文素养培养的一般规律,执教本课的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为: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变化。3.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注意积累语言。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站在引领者的角度上辅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把体验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体现“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本课教学可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整体感知,读通读熟教材,理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思路以及概括文本的内容为主要目标;第二课时以有感情的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内化吸收,体会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
1.谈话:同学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所以每个人也都有生气、发怒的时候,但是我们也常常遇到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冲动发怒,过后又后悔的情况。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简短的交流之后,指名发言。
师生对话。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学生平等沟通。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气、发怒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同的是面对自己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态度,往往就有不同的结果。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一个伟大的人物的故事。(板书课题:成吉思汗和鹰)同学们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谈一谈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对鹰的认识。
学生发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播放下面的资料,但要注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资料:
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他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一生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大多认为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因此有学者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成吉思汉曾经说过:“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尽管后人对他残酷的攻城掠地多有微词,但这并不影响他做为马背天骄的伟人的地位。
鹰——内蒙古大草原上正义的象征。它强健、凶悍,是猛禽之一,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幼鹰常常被牧民驯养,成为猎鹰,帮助人们捕抓野兔等猎物。
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自由读书,结合教材后面“生字条”,给文中出现的生字注上拼音。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如:悠闲自得、宠爱、满载而归、懊悔不已等。
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初步读书的感受。
找出“鹰四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的部分,反复阅读。
2.生生交流,反馈学习情况。
在学生独立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发现问题。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适时找出重点的语句段落,指名朗读。让学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抄写课文中你认为应该重点记住的生字和词语,不太熟练的可以多写几遍,但一定要注意工整规范地写好每一个字。
2.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括号。
( )的泉水 ( )的季节
( )的天气 ( )的狩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成吉思汗_______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于是他就__________。结果把那只鹰_________射杀了。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感到_____________ 。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听写下面的词语:
悠闲自得、狩猎、手腕、拧断、懊悔不已、宠爱、小心翼翼、满载而归
2.用一句话说出《成吉思汗和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1.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把自己的个性理解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抓住“悠闲自得”、“他最喜爱的鹰”、“它在前面飞行,它认得回家的路”等描写,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又要抓住“渴的急不可耐”与“正准备一饮而尽”来理解成吉思汗的境况,来体会他的情绪。
从“嗖”的一声、“这只鹰前前后后飞了好几个来回,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等描写便不难体会到鹰是怎样“想”的。
2.用学习“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阅读指导上。
学生可能各抒己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但又不要盲从学生的认识,特别是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可能存在分歧:成吉思汗既有叱咤风云的一面,又有凶悍暴戾的一面,但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吉思汗生活的年代和背景来全面认识伟人的形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安排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
1.学习《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2.搜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材料,扩大阅读量,总结经验。
(出示课件)学习《成吉思汗》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1、阅读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选择。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教师绝不先将自己的结论交给学生,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执教《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抓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
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语文七色光”是每个主题单元之后的一个独立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园地。这一单元主题是“同情弱者”,其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并设计了四项语文活动,意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七色光”包括四项相对稳定的栏目:1.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2.日积月累;3.知识窗;4.大家一起来。
在创设一定的情境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遵循语文积累的内化过程,掌握方法,为语文实践活动的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激发兴趣?摇?摇遵循方法?摇?摇培养习惯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并积累成语、名言警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近义词、反义词。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单元主题的名言警句以及古诗对应句。
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两项内容。)
1.热身:又到“语文七色光”的时间了。先让我们重温本单元的经典佳作吧。“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悲惨、凄苦的命运令人同情,“卖炭翁”的劳苦、艰辛同样叫人可怜。但是他们的生活时代已经远离我们,他们的故事也已成为了过去。而“快乐读书屋”中两篇发生在现代社会的事例却让人感动。好!带着这一思绪,让我们共度宝贵时光吧!
2.看“爱心大使”乐乐来了。(出示课件)
同学们,我们来共同加入“献出爱心、关爱弱者”的公益活动中吧!今天我带领同学们先到社会福利院去看一看。
1.学习第一板块的内容
(1)出示一组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照片。(先让学生观察描述)
社会福利院里生活的病残孤儿,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小”群体,他们的命运让人“同情”,但他们在党的关怀下,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下生活也很“愉快”。
设计意图
(2)填词比赛。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胜出者奖励“爱心卡”;小组比赛中,选词说话,如能运用多个词语组句成文,再次奖励。
设计意图
2.学习第二板块的内容:日积月累。
乐乐带我们来到了敬老院。(出示社会上对敬老院老人关爱、帮助的画面。)
(1)读下面词语。
与人为善 无微不至 助人为乐 雪中送炭 乐善好施
麻不不仁 无动于衷 盛气凌人 恃强凌弱 横行霸道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词:如齐读、轮读、赛读等方法记忆词汇。)
(2)创设情境,用词语说话,达到记忆的目的。(看画面用词汇说话)
设计意图
敬老院的老人需要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古训吧。
(3)读名言警句。(出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
《论语》是过去启蒙教育的必备书。今天我们读来依然言简意赅。它是谁的作品呢?(生:孔子。)
设计意图
同学们下面就自由读一读这几则关于品德修养的古训吧。
通过学生查资料,师生共同解释句意,进一步加深对名言警句的记忆。
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品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呢?
学生回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比赛。这里不强求学生全部接受,要因人而异。
设计意图
文言文读来感觉深奥,但读古诗我们却能品出其一二来。好!下面读一读这样几组诗句,体会其对应的妙处。
(4)读诗句,体会韵律美,找出诗中对应部分。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杜甫(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柳宗元(唐)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小结: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啊!看一看“乐乐”又来了。(出示课件)
同学们,我们的活动要告一段落了,就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关爱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只要你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观看多媒体画面。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感动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你的语文知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领域。就让我们课下走近孔子,也亲自读一读《论语》,去感受儒家学派的“仁义”;在聆听古人教诲的同时,也同外国作家对对话,像“知识窗”中的安徒生,你也会感受到异样的社会不同的人生。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到社会的大课堂里去寻找语文资源,抱着爱心,感恩他人,回报社会。
完成“知识窗”和“大家一起来”的内容。
语文教案设计篇八
1、能较准确地把握《手拿碟儿敲起来》哀怨忧伤的情绪,并深情地演唱这首歌,边唱边表演“敲碟儿”。
2、能比较听赏〈手拿碟儿敲起来〉和〈凤阳花鼓〉,在细腻的情感体验中区别,学会读谱演唱〈凤阳花鼓〉。
3、了解与歌曲有关的鄂、皖相关文化。
用淡淡哀怨的情绪演唱湖北小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并参与表演。
“敲碟儿”的表演活动。
了解鄂、皖的地理位置及简称
1、提问:(出示中国地图)
指导学生观看地图,找到湖南省的位置。湖南简称什么?
分别了解湖北、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及简称。
学生认真观看地图,回答:湖南简称为“湘”。从地图上看,湖北在湖南的北面,简称“鄂”,安徽简称“皖”。
2、师小结。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湖北和安徽民歌的音乐风格。
3、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地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想去了解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1、了解湖北民歌
走近“湖北小曲”——《手拿碟儿敲起来》
师演唱湖北民歌〈绣荷包〉、〈龙船调〉等歌曲片段。
师播放《纤夫的爱》的mtv。
师:湖北是楚尾花的法院地,具有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职员,民歌更是湖北的强项。不仅《绣荷包》、《龙船调》等民歌家喻户晓,《洪湖水,浪打浪》、《纤夫的爱》等现代歌曲也传唱大江南北。
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旋律中很快进入角色,并随着mtv轻轻哼唱起来。
2、影片欣赏
(1)播放影片画面:战火弥漫,人民四处乞讨流浪。影片背景音乐《手拿碟儿敲起来》。
师:从影片里,你了解到什么?你听清楚了哪几句歌词?
(2)播放影片《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和画面:街头卖唱的父女俩。
学生认真观看影片,并随乐轻轻律动。学生描述画面、歌词内容,各抒己见。
3、学学“敲碟儿”
(1)师简单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剧情。
(2)问:谁能“敲碟子”?
(3)师示范几种最基本的敲法。
师:在湖北,“敲碟子”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民间技法,不少民缉拿艺人都身怀敲碟子的绝技。他们卖艺时边演唱碟子小调,边表演敲碟子,身受当地群众欢迎。
(4)学生自主联系“敲碟子”的技法。
(背景音乐《手拿碟儿敲起来》。)
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来敲一敲。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并自由练习。
(5)你能创造不同的敲法,随乐参与表演“敲碟子”。
(请表演得好的学生,敲法有创意的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随意性发挥,并参与演奏。
设计意图
以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然走近“湖北小曲”。
播放两段影片。以此作为感情基调抓住学生情绪。在音乐的烘托中把学生带进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通过模仿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在模仿和练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唱一唱《手拿碟儿敲起来》
1、学唱歌曲
(1)全班一起随乐演唱歌曲。
(2)歌曲难点的掌握:
a倚音的唱法。
b附点节奏。
c连线音的唱法。
经过共同探讨,学生选择用忧伤哀怨的情绪演唱歌曲。
2、情绪的掌握
师:你觉得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为什么?
(分组演唱。)
a组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
b组用忧伤哀怨的情绪演唱。
带着淡淡忧伤、哀怨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手拿碟儿敲起来》,边唱边表演“敲碟子”。
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敲碟子”。
师小结:小曲好唱口难开,“声声唱不尽人间苦”。《手拿碟儿敲起来》这首歌,歌词古朴平实,旋律温婉、流畅。平静中流溢着淡淡的哀怨,仿佛又把人带回到那艰难迁徙的历程。这就是湖北小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内涵的体验。
听赏与读谱《凤阳花鼓》1、听赏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出示妇女们手拿花鼓,沿街乞讨卖唱的画面和播放背景音乐:《凤阳花鼓》。)
(学生仔细欣赏。学生谈感受。(凄凉、悲伤……))
师:听听这首歌曲,说说你对乐曲的感受。
师简单介绍:凤阳花鼓是安徽的一个曲种,属于民歌中小调的范畴。
2、读谱延长《凤阳花鼓》
(1)请对照歌谱自由地唱一唱。
学生随乐自由哼唱。
(2)师用琴示范。
(注意情绪的把握。)
随琴认真读谱。
(3)解决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解决节奏难点:1·235|和3·56ⅰ|两处附点节奏。
3、比较《凤阳花鼓》和《手拿碟儿敲起来》在音乐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与“小曲好唱口难开”、“声声唱不尽人间苦”描写的生活相同。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两首都是民歌,都给人亲切感,都是反映老百姓贫苦生活的曲子……
师小结:这两首曲子都属于民歌中的小调,流畅上口,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它们相近的历史背景,又带给我们一样忧伤、哀怨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历史背景相近的曲子的比较,让学生在细腻的情感体验中区别、学会读谱演唱《凤阳花鼓》。
赏析新时代的鄂皖民歌
(渗透德育教育。)
(出示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城市画面和播放背景音乐——宋祖英演唱的《越来越好》。)
学生认真欣赏画面,情绪逐渐由忧伤变得活泼起来。
设计意图:
体会新社会、新世纪、新都市的美好,使忧伤的课堂氛围变得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