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教案的编写应该遵循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教学活动的系统性。想要提高自己的教案编写水平吗?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指导。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一
1、通过朗诵诗歌,初步领略问答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2、要求幼儿较有节奏地朗诵诗歌,读出问句的语调。
3、巩固有关的知识。
1、节奏卡片。
2、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图片。
3、课件: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本领和生活习性。
1、游戏《小蜂窝》。问:是谁飞走了?答:蜜蜂。瞧!蜜蜂又飞来了。
2、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幼儿按节奏拍手。出示四种飞虫的图片,引导幼儿按语言节奏说出:xx飞来了,欢迎xx的句子。
3、创设情景,理解诗歌内容。请小朋友说说都有谁?它们都有什么样的本领和特点。通过幼儿讨论,教师总结四这种昆虫的本领。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我们说的对不对。引导幼儿观看课件。
4、游戏《看谁飞的快》,按照飞虫不同的特点飞到相应的图片旁。
5、学习诗歌,教师结合图片提问,幼儿用填空的形式回答提问。教师示范读,教师注意读出疑问句的语调。
6、分段欣赏,指导幼儿读出疑问句的语调。
7、将幼儿分为两大组,一组读问句,一组读答句。
8、创编:结合以上学习的形式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儿歌《什么圆圆》。
什么圆圆红彤彤?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响咚咚?小鼓圆圆响咚咚。
什么圆圆蹦蹦跳?皮球圆圆蹦蹦跳。
什么圆圆空中飘?气球圆圆飘空中。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二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三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两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对话平台
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忄、木、矢、攵、尸”五个新偏旁。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偏旁。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
4、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自己热爱春天的情感。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磁带、录音机
情境法、谈话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
看图学古诗
二 课 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画: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2、老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春晓)
3、师解题:“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4、过渡:理解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师:上学期我们都已经把这首诗背下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自读《春晓》。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感悟欣赏
(想象画面,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读后评议)
3、师指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现在,让我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吧!
四、学习生字“春、知、少、处”。
1、师范写,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师:课下,请大家再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在下一节课上交流。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春晓》。
2、全班背诵。
3、教师导言:春天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不仅我们喜欢春天,古代的诗人也喜欢,他们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优美古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好景象的古诗。
4、板书课题: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题意:村(农村)居(居住)。
二、认识生字,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从诗句中圈出生字。
2、学生汇报,教师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练习读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村居 杨柳 春烟 儿童 散学 放纸鸢
(4)引导学生结合挂图,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5)分句指名读诗句。
(6)全班齐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读懂古诗
1、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认真看图想象图中所描写的景物。
2、说说你读懂了哪几行诗句?
3、学生反馈,练习朗读相对应的诗句。
4、指名将各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想象,读好古诗
1、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这首诗中哪几行诗句是写景的,哪几行是写人的?
2、指名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抽读生字:放、忙、居、村
2、练习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4、学生逐字仿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把本课的两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1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五
1. 反复诵读并背诵二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 学习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难点: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学习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代表了他诗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4. 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颌联诗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作者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个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颈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联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帕抹眼泪,免得让人笑话。
这是一首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但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的胸怀,体现了高远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二)已亥杂诗
写作背景:诗人龚自珍生活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他渴望改革,写了许多文章,指出许多办法,但不被重视,被迫辞官回家。当时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陆续写了315首绝句,回忆了他平生经历的哀乐,这些诗集结成册即为《己亥杂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写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_________。“浩荡”修饰“离愁”写出了“离愁”_________。“白日斜”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种____________的感觉。诗人知道此次一别实际上就等于永远告别朝廷、告别仕途、告别京城,所以产生了一种永远离开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诗人移情于物,赞美落花、赞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花”“护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诗人以花___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执着追求。
3.陆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龚自珍的思想境界更显高远。
三、 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谁背得更快。
四、学(教)后收获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六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课文插图。
:两课时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 默写两首古诗。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七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 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3、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精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4、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齐读第一句
6、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7、齐读第二句。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
有感情地背诵。首诗赞美了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二、学习新知:
验收责任
请学生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二节
教学责任
朗读背诵课文,学会诗中的生字。
一、亮责任
背诵默写课文,学会诗中生字。
二、落实责任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学生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请学生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 民 耳 帝
(2)请学生说出新字。
晓 眠 闻 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没有点。
5.看图读诗,体会文中意境,注意语气。
三、验收责任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5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三节
教学责任
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再让学生练习写一写。
收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一、亮责任
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并能写成一段话。
二、落实责任
1.指导学生说话。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2)花、草、树有什么变化?
(3)小动物有什么变化?鸟及自己所见到的动物有何变化?
2.教给学生说话方法。
(1)注意说话次序,回忆上次《春天》看图说话的次序。
(2)要加进想象和形容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
3.广泛让同学练习说话。
(1)单个说。
(2)同位子说。
(3)请同学到前面说。
4.提出写话要求。
(1)格式。
(2)注意标点。
(3)不会写的字用音节代替
三、验收责任写一段话。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九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一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十一古古一居亡一忙因一烟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对一树一村睡一眠闪一问一间一闻屋一居
醒一醉亲一童外一处岁一多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chu村san
首sh6u醉zui
处shi散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多处知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春晓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闻啼鸟。(3)花落()()少。
(2)夜来风雨()。(4)()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二
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来自网!http://
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别
叫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三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借助注释和课外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从诗句中想开去,通过对南宋历史背景资料的交流,以及陆游其他诗句的映照,深入体会诗人因祖国分裂而悲伤,因人民遭受苦难而悲痛,因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而悲愤以及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无比渴望的思想感情。
3、在体会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反复呤诵诗句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对陆游多首诗的渗透学习,了解诗人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建起诗人鲜明的爱国形象。
1、跨越时空,走进南宋那段历史,并借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一课时
1、公元1210年元月,中国农历年的腊月,在浙江杭州,这个南宋王朝的都城里,到处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因为一年中最浓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忙着喝酒、送礼、看歌舞,但在离杭州不远的山阴的一所房子里,一位85岁的老人躺在床上,病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他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宝剑,唤来儿孙,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出示《示儿》配图陆游)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学习书写“宋”“翁”
【陆游资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自大家”。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朱自清称赞其为我国古代最爱国的诗人。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指名回答,古诗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牵挂和叮咛?
1、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默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画出有困难的地方。(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学生说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2.出示南北宋版图对比,帮助理解“北定”。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3.师:对于这首诗你们理解了吗?
诗陆人游在临终之前未了的心事是——不见九州同
他临终前仍然在期盼的是——北定中原日
4.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了陆游此时此刻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回答。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
2、出示清明上河图
感受九州统一时的北宋繁荣安定的生活
3、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范读思考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感受被禁并统治的大宋百姓受尽屈辱的生活。体会陆游的悲痛
再读全诗。
4.出示《题临安邸》,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师:那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那宋朝朝廷的皇帝和大臣们呢?他们都在干什么?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看到了。
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你能看到林升所描绘的那幅景象吗?
中原河山沦陷,遗民泪尽,可在杭州的西湖边朝廷权贵们却还在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那么现在,诗人的心情仅仅是悲痛吗?不!是悲愤!
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这些情感胶着在一起再读:《示儿》。
师过渡:这样的朝廷做不了什么,但是诗人绝望了吗?从哪句诗可以感受到。
1、指导读好三四句。
2.出示陆游诗句,加深对诗人爱国之情的体会。
多媒体出示,并引读:
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高官,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板书:听不到还要听,盼不到还要盼,这都源于他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爱国至死不渝
3.师:诗人爱国情怀至死不渝,让我们大家一起发出陆游心中的期盼:诵读《示儿》。
清末梁启超对陆游这样写道:
(多媒体出示)有一种厚重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叫爱国,有一位伟大的无法不敬仰的诗人,是陆游。
此时此刻你想对陆游、对自己、对大家说些什么?
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带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一样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有屈原、杜甫、范成大、文天祥……让我们从小立下爱国志,续写新时代的爱国诗篇。
作业:搜集爱国诗篇,制作爱国诗集,或者开朗诵会。
示儿
南宋悲
陆游爱
放翁盼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四
本课选编了唐(送孟浩然广陵)李白和(出赛)。王昌龄;宋(泊船瓜洲)各安石和(秋夜交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各两首古诗。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情以及忧民的爱国之情。
1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课文。
1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意思。结合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诵读时能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朗读古诗:
1请四句同学分别读古诗,大家评议。
2齐读四首古诗。
二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投影出示,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读句子,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遗民泪尽胡尖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指名读字义,全班齐计字义
3分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每人讲一讲古诗的意思,互相补充。
4质疑
对着注解,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
5指名讲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三看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1提问:
(1)每幅插图中年描绘的情景,体现了哪些诗句的内容。
(2)观察每幅插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1)第一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幅: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四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要点:
一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二热爱故乡,思念故乡。
三希望过和平的生活,反对战争。
四希望收集失地,热爱祖国。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
飞将在
出塞不教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
迎凉有感南望
2读句子,练习能正确地读出古诗中的意境。
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齐读四首古诗
2思考;
(1)画出每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
(2)每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全班讨论
板书:
(惜别之情)
(思乡之情)
(爱国之情)
(忧国忧民,爱国之情)
五背诵古诗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惜别之情)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思乡之情)
飞将在
出塞不教(爱国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忧国忧民)
迎凉有感南望(爱国之情)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五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区分“春”“村”的读音)
板书:春晓村居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练习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六
1、指导学生学习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认识8个汉字,会写6个生字。
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梅花》。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它们在什么季节开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梅花》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反复练习朗读,想像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洁白的特点。
9、师
小结:这首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冒雪开放,赞扬了梅花坚强的品格。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识字朋友吧!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独、梅、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避让。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宝盖头,三条横线间距要均匀。
四、作业
背诵古诗。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七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八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一切是那么充满生机。春天在人们心中是那么地美好,在画家、诗人的眼中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诗人把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感受融入到一句句诗句中,谁能背几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指名背诗)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句,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江南春》。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3)介绍时代背景:唐代贵族统治者大兴建寺之风,妄想借神佛保佑,长治久安,这使诗人想到了南朝统治者的覆灭,所以诗人在诗中借古讽今。
1、自读诗歌,扫除字音障碍。
2、根据诗句、插图,想想诗句意思。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品读一、二句
诗歌以哪些景物表现江南春色?
(莺啼、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师补充: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2、品读三、四句
从诗句中可以知道南朝什么很多?
师补充介绍南朝为什么有这么多寺庙。
现在这些寺庙怎么样呢?
(并不都在,有的倒塌,有的破损,飘摇于苍茫的风雨之中)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眼前是一派美好春景,将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多么令人陶醉!诗人随之而来的触景生情,联想起历史上南朝兴寺而亡,而今的.唐朝依然重蹈覆辙,怎不感慨横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鸟的教案大班篇十九
教材简析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反复诵读。
4、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让学生课上易于观察,读懂诗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三、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四、学习《游山西村》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五、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选做【创造实践】:
自己出一期手抄报。主题是:走进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