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期总结,我们可以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的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军训总结范文,让我们一起来借鉴和学习。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总结篇一
我终于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总结篇二
于我看来,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就是和斯科特·派克的一次对话,仿佛自己也鼓起了勇气进行了一场心理咨询。听斯科特娓娓道来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案例,足以“触动”我的内心深处。全书分为三大部分: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最后一部分偏向深层次的人性探索和研究,深究了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是懒惰,进而讨论到了人类的进化和用“熵”理论解释人类心智问题的一些原因。实话实说,这一部分还需要更多的研读和知识扩充才能够理解,另一方面,前两部分更加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给予实际的帮助和指导,故而我想表达的感受更多的围绕前两部分展开。
一、以“苦”为乐,走向成熟。全书从最为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日常起居、工作心态、亲子教育等案例入手,开门见山的点明了人生本就充满着许多“痛苦”,并随着案例的丰富,逐渐揭开了我们内心多少存在的但却从不承认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的些许表现。然而让我欣慰的,是本着“帮助读者做出正确决定”的成书目标,斯科特为我们找到了“自律”的解决方法——推迟满足感、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忠于事实、时刻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是最为直接,也是相对最容易实现的手段。其实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很多道理皆为相通,例如“苦尽甘来”“好饭不怕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只要我们能够用理智战胜盛极一时的欲望,哪怕只是一个瞬间,一件小事,能够直接给我们带来“自律”的快感。因为当你意识到通过“推迟满足感”所造成的短暂的不开心,帮助我们距离成就内心更长远的目标更进一步时,一种潜意识的自我肯定带来的深层次心理愉悦便油然而生了。举个例子,当我在炎热的夏天忍住了不喝冰镇饮料而是喝一杯温开水时过后,那种子嗓子眼到肠胃的温润舒适的感觉让我觉得无比开心,与真正的解渴和身体的健康相比,冰镇饮料的“一时爽”被我很肯定地抛弃了。
人是社会性的,若要真正达到心智成熟,进而实现快乐生活,就需要不断做到在社会关系的维护中做到“自律”。“推迟满足感”往往仅限于自我范围或个人圈层内,而“承担责任”和“忠于事实”更多的点明了我们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相处时要不断锤炼的品质。这种品质在我们的工作中体现的尤为可贵。简言之,公司的核心是人,每一位公司的成员都有各自的职位要求,若能够各司其事,又能够做到顺畅沟通,避免出现由于责任划分问题导致的工作漏洞,公司的成功概率将大大增加。
责任心和忠于事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我认为,要循序渐进,即当做到“推迟满足感”的阶段,我们的内心已经认同了心智培养这件事,并且已经可以实现个人层面的“理性抑制”,那么再做到“承担责任”和“忠于事实”就容易的多。书中提到“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够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相符的方法。”因此,为了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断修正我们的内心地图,这关键的两步我们终究会迈出。
“自律”的过程是一场修炼,如果说前三个阶段是“术”,最后一个“保持平衡”则更趋近于“道”。我认为,自律修炼的最高境界,乃至人生的要达到的一种心智成熟的模式,就是“平衡”。以无招胜有招,舍得自如、游刃有余地经营人生,就像《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追求的不是武功高低,而是人生真谛。在“痛苦”的人生中不断修炼,化茧成蝶,随着心智逐渐成熟,方能体验到“乐”在其中。
二、爱由心生,温暖世界。如果说“自律”是因为我们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的具体措施,那么“爱”,就是我们毕生追求幸福的和自我实现的根本动力。为什么要不断绘制人生地图,为什么有生活的追求,因为我们有爱,有大爱。所谓大爱,是爱自己,爱家人,爱工作,爱社会,爱祖国,爱自然,爱世界的一切美好。因为热爱,我们才会追求,才会努力想方设法的活得更好。
获得真正可以帮助他们生存的技能;爱工作,就是用心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完成团队的共同使命,努力向公司目标迈进;爱社会,就是遵守社会秩序,让周围的人和事更加和谐;爱自然,就是做到节约每一粒粮食,不乱扔每一片垃圾……但是,每一份爱,都充满了真实的意愿和真诚的付出,都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爱不是无原则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有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区分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者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心智的成熟。
当然,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爱给我们带来了对世界美好的感悟,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风险,包括失落的风险,独立的风险,投入的风险,冲突的风险。但这些风险本身就是一种心智成熟的阶梯,是我们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新的拓展。
跟随着斯科特进行了一场心灵旅程,回来看看脚下,我仿佛知道了未来的一点点方向,对世界有了新的理解:世界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但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生活和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抱怨,困难,无助,烦恼,但这些恰是我们经历的过程。要怀有一颗大爱之心,做好“自律”,心智不断走向成熟,人生地图越来越清晰,深层的快乐幸福随之而来。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实现对周围人的带动和积极影响,公司将更加有效,社会也讲更加和谐。心怀大爱,锤炼自我,好运在前,感恩世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总结篇三
读《少有人走的路》一书,看到一段话,主要意思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我的意愿,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我们生孩子,是因为自己想要孩子;我们对人好,是因为想被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去爱别人,是因为自己需要去爱人;我们爱孩子,是因为自己想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如果我们常常对人说,你看看我对你多好、看看我有多爱你,那么,说明我们并不真正爱这个人,我们爱的只是自己,我们不停地提醒他人:看,我这个人有多好!我这样还不值得你来爱我吗?!
现在,我已经不再对学生说,我这样是为了你好,因为我现在觉得这句话是世界上最假的一句话。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自以为对学生“好”的时候,其实是想通过这种“好”,让学生考得更好、做得更优秀,然后我们也会被认为是优秀的。因此这种所谓的“好”,其实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想被人认为是“优秀”的需求。让我们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任何人来评价你的教学,你还会对学生“付出”那么多吗?你还会对学生那么“好”吗?发自内心、对学生无条件的好才是真的好,这种好,不用我们多说,学生也是能感受到的。
我研究教学,只是因为觉得地理教学还有点意思,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不研究教学,不研究如何将一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会不愿意听课、会捣乱,会没人听课,我的心情就会很差,我在课堂上就会度日如年。所以,我不断研究教学,想尽一切办法将课上得更精彩,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难道不是吗?当我上完一节精彩的课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不是很愉快吗?当我照顾好了自己的感受,学生也能从中获益。一个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的老师,是很难教出一群快乐、幸福的学生的。
所以,亲爱的同行们,别再说“我怎么怎么努力,是为了你们”这样虚伪的话了。说实话,现在的我再听到这样的话,会脸红。
对儿子,我也要慢慢进化成绝不说这句话。是为他好、还是为我自己舒服,不用说出来,孩子天生就可以感受得到。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总结篇四
前几年我有个网名叫“做快乐明白人”,儿子嘲笑说一看就是中年妇女的名字,过了几年后想想是多么地不知天高地厚。你想要努力理解一些人和事,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需要你放弃旧有的认知,重新开拓一条新的认知之路。何谈快乐?而当你理解了一些人和事,繁华,坚强,热情……表象之下是辛酸,妥协,自私,虚伪……怎能快乐?可过了几年回想却又是另一种滋味。付出与得到,相对自私与相对无私,你眼中的虚伪其实有可能是人家划定的距离……这也不能算释然,只能说终于懂了。
献祭的耶稣,悟道的释加牟尼,心智成熟的将军,都是或都有一枚硬币的两面。人有多伟大,就有多痛苦。从外界来说,誉满天下时毁满天下,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就会收获意料之外的收获。从自我来说,路是走过最重要,结果是什么都接受。因为我想表达的,已经一路播洒。如果献祭能使众生善良,我愿为牺牲;如果布道能使众生开蒙,我愿奔波;如果伤万人可以活亿兆,我愿日夜煎心。如果我愿无错,即便曾万箭锥心,我亦甘之如饴。
最后说一点我对宗教的看法。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愿意去理解。在我看来,宗教是创立者想引导众人向好向善,但道理还一时不容易说清,因此用了一些更易为人接受的方法。然后在历史不同时期为各种统治阶级断章取义地片面强化解读了。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总结篇五
暑假期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少有人走的路》。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一名杰出的心理医生。读毕,便觉着要是不为它写一篇读后感,心里总是痒痒的,像是欠了什么似的。
全书分为“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四个部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分中的“过时的地图”。这一章主要写了一个男性电脑技术员,三十多岁,因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去而向作者求助。男子坦白:失去妻子并未让他痛苦,但失去孩子却让他无法接受。在他的心里,孩子的意义远远大于妻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他读书时曾因为打架、斗殴等罪名三度入狱,他却毫不在意:“那些老师都是伪君子,和警察没什么区别。”他头脑灵活,却频频更换工作,他总说:“你不能相信任何人。”这个男子的心病就是心灵地图过了时。
原来,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总是违背对他的承诺,甚至忘了他生日,却不认为有多严重。父母的漠不关心,让他的童年充满阴影,开始认为父母是不可信任的。于是,一切的根源便从这里开始。“不相信任何人”,这是他的心灵地图。即使妻子温柔贤惠,可那样的心灵地图始终充斥他的每一根神经,他不愿敞开心扉,再一次信任他人,因为他胆怯与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害怕再一次受到伤害。
不止书中,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父母过时的心灵地图:要给孩子最好的,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晚上为孩子收拾书包,吃饭靠喂、吃菜靠夹,早晨还背着书包一直送到校门口。这样的父母表现看来不放心,实际是没有勇气修订过时的教育心灵地图。这样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社会的“巨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成为一个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妈宝男”、“妈宝女”。最近一档很火的综艺节目《变形记》里的一个女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十六岁的大姑娘了,吃饭还要靠姑姑来喂,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花父母的钱也觉得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
同样,一些我们常说的“直男癌”也是这个这样。这一类男性保持着封建的传统的观念,只忠于自己过了时的心灵地图。“女人不就应该呆在家里好好带孩子吗?要那么高的工资、那么好的工作干什么?”“女人要什么化妆品,素颜才最美。”“什么?发烧?多喝热水。胃痛?多喝热水。扭到脚了?多喝热水就好了啊!”这些经典语录便是他们所信仰的心灵地图。即使他们找不到女朋友,也从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只会抱怨现在的社会风气败坏,没有他们心目中所谓的“好女人”了。殊不知,这些过实的观念组成的过时的心灵地图,才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真正的绊脚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正视自己,忠于事实。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要想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就要有勇气面对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学会自律吧!只有通过自律,完全地牢牢地控制住自己,才能克服现实的痛苦,产生修订心灵地图的勇气,逐步成长。
然后,是最重要的坚持。尽管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是请别灰心,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正如老师常常说给我们听的一样: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勇于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吧!趁着咱们正年轻,一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自己走。生,就要如夏花之绚烂。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总结篇六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有两本,但是只读完了一次。不过听完樊登老师的解读,我感觉自己真的白读了:我只读出了自律的部分,却没有明白最伟大的一个字:爱。
爱真的太伟大了,她允许、包容、倔强又理智。她让人生在无常中多了一点涟漪,也让这点涟漪照亮了这个世界。话说回来,这本书是通过自律这条路,来讲述了爱是什么,怎么去爱。
关于自律,我是从不久前才开始理解的,也是从点滴开始做起。三年前,我开始健身,不断的健身,让自己的shenti一直不停的突破;一年前,我开始写作,到现在也有两百来篇了吧;不久前,我开始练习演讲与分享,接受别人的反馈,提高自己的技能。我天天听樊登读书会、学习ppt、早起跳绳准备健身餐、晚上又去健身与更新公众号,然后早睡。
在别人看来,我是极度自律的。其实我自己知道,我只是选择了另一种想要的生活方式罢了。
书中说自律的四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自律并不是绝对的自律,而是要平衡需要、目标与责任,找到平衡点,保持人生这辆车一直行驶在对的方向上。而爱是什么?爱就是不断扩宽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孔子讲仁爱,“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就是仁爱。
自律是通往,而爱,恰恰也是自律的养分。通过不断的完善自身,通过理解来走向仁爱的道路。这样的人,少有,且值得珍惜。
继续保持正念,一直坚持前行,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学习与享受这段人生,也就够了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总结篇七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时间不同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但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己的主宰,用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总结篇八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己,获得心智的成熟。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用心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们最多的是勇气,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责任感,直面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总结篇九
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最后一个章节《恩典》那天是个周五,第二天我需要早起回老家给亲人过生日。周六的闹钟定在6点40,一个早于平时工作日的起床时间,把百般不情愿的我叫醒。像往常一样,起床后我第一时间拉开了窗帘,没想到被窗外一片光景惊呆——一道弯弯的彩虹,直勾勾地挂在对面新建的楼顶,再映衬着从东边折射过来的橙红色彩,整个西边都被朝霞所浸染,煞是美丽。
我迫不及待想留下这一刻的永恒,拿手机拍下了这个瞬间,并起名为【6点40起床的恩典】。为何会为“恩典”,还得回到《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上。
起初的我抗拒早起抗拒坐长途车,没想到真走到这一步时,上天却在一天之中的最美好之际给了我这么美的风景。要我说来,能见到彩虹的机会并不多,清晨6点40的彩虹更是这辈子唯一一次的际遇,借着前一天晚上阅读的内容,我当时心想,这,大概就是书里所说的“恩典”了吧。
其实,我的阅读记录显示早在2011年我就读过这本书,当时的自己青涩,心智远不成熟,并不能懂这书里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草草地为其短评“其实不太爱看这类书”。直到九年后再重新翻开这本书,以前对于这本书的记忆几近于零,仿佛是重新读了一本新书,特别最后一个部分——【恩典】,更是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人和事。
之前我对【恩典】这个部分是特别抗拒的,因为我觉得它太难描述太难掌握了。作者说它的根源独立于意识和主观思维之外,无法用科学理论和法则进行解释,我更觉得它像一种类似神明的东西,或是“看不见的手”,摸不着,猜不透,当它突然来临的时候,你却知晓,哦,这是恩典的降临。嗯?好像有点“玄”的感觉,不是特能理解。但越是不理解,越让我好奇。
后来去特别研究了“恩典”的底层含义,包括作者谈到“熵”的能量和影响,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抗拒接纳恩典这件事,所以才会顺其自然被自然界的法则所带走,或被懒惰的天性影响,比如被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吸引,切迈不开运动或保持健康的步伐;或被恐惧诱惑,害怕未来的变数,表现为不具备爱和成长的意愿。
那真正地接纳【恩典】这件事,所以是需要自己坚持与外界抗衡的,包括我们常常说到的具备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崭新的、更大的责任,愿意自律,与懒惰的自己作斗争,更是心中充满爱。此举才能让自己值得被爱,并做好接受爱的准备。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更值得被爱,反而活成了围绕别人打圈的影子,这,岂不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后来逐渐明白,真要希望得到爱,被爱,首先自己就得具备被爱的资格和状态。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让自己足够自律,愿意反省,每天进步一点点,变成一个足够强大足够有魅力的人。1.01的365次方等于37.8,而每天退步一点点,0.99的365次方等于0.03。当你坚持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进步的时候,你还害怕自己无法拥有爱吗?说不定在某个时刻,你张开双臂,拥抱别人的同时,也拥抱了【恩典】这件事,你所期待的,悄然而至。那么,你与恩典的共生,就是真正是一个最佳的理想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