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人们心中的明灯,它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理想的写作要注重自我反思和思考,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理想是人们对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优美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如何实现理想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合适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实现理想的故事,希望能给您一些启发和帮助。
四书的读书笔记的篇一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情都有它的次序,明白他们的先后顺序,就可以借鉴事情的发展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译文】:人在心静了之后才能心安,心安之后才能安定,安定了才会聪慧,聪慧自会慧悟,能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7、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
11、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孟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4、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6、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译文】: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对,接受人家对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好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译文】: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加利害。
1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挚爱但还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节操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四书的读书笔记的篇二
周末我又看了一遍四书。精确的说,除《孟子》没看,《论语》、《大学》、《中庸》我又看了一遍。虽然我很反对孔子的为人和他的思想理论,但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又看了一遍。不过总的来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能静下心来看国学书了。特此,表扬一下自己!
每次看孔子都有不同的理解,这次也有新鲜的认识。其实这类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哲学和历史,因为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人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读孔子仁德之时,我突然想起“易牙献子”典故,使我困惑不解。当时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霸主,整天荒宴无度,生活奢华无比,导致厌食。于是,易牙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掉然后蒸好,献给齐桓公吃,来满足国王的口味。而还有一个人叫“竖刁”,他为了在齐桓公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把自己的生殖器割掉。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便放肆活动,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然后封锁宫廷与外界的联系,把齐桓公软禁起来,活活把齐桓公饿死了。当齐桓公被发现的时候尸体已经腐烂不堪,到处是驱虫叮咬痕迹,惨不忍睹。
我想,这就是人性的伪装,贪婪,凶狠,狡诈,而且残忍。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做的最好!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历史上的人物能杀了自己的儿子给皇帝吃?割掉自己的生殖器伺俸自己的君主?惭愧地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人!
再回想孔子提倡的仁,孝,德,礼,哈哈..........笑的我是乱七八糟!!
四书的读书笔记的篇三
学习了王老师主讲的《中庸》的教育思想,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尤其我们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三五年的学习,都还只能说是入门阶段,千万不要素隐行怪,为了名利,去搞些稀奇古怪或者是华众取宠的事。要真正地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帮助学生老老实实力行好《弟子规》,每件事都认认真真去落实,而各种各样的花样表演,做形式,都是要尽力避免的。我们做传统文化,就特别容易流于形式,特别喜欢做面子工程,表面上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孩子们的德行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反而还长养了浮华,都是极不可取的。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体现在孩子们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都彰显着孩子们的德行,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吸引别人的眼球,不是搞一些大型的活动去吸引新闻媒体的关注,给自己脸上贴金,而是让孩子们的良好行为感染着每一个家长,让家长们发自内心地点赞,称扬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知不觉地跟着学习,不断地修身,给周围的邻居作出榜样,为社会称道并传扬,这就达到了“化民成俗”,这才是真正地做传统文化。
我们任何一个做传统文化的都会面临这样的考验。一开始参加培训以后,内心里充满了感动、激动,满腔热血,要利国利民,准备回到单位大干一场。可是真正行动起来,真的千难万难,因为不是每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我们会听到各种声音,不理解、不认可、嘲笑、指责、非难,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自身的根基还不是很牢固,我们的内心里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压力,很多人都会在一年两后就打退堂鼓,真正能勇猛精进,坚持到底的只在少数。这种退心的想法,我自己都有过若干回,但是,只要抱着对自己不放弃的态度,一直坚持努力修学,一遇到问题,就潜心学习,就能把自己定在道中,不会轻易退转。其实越学就会越坚定,越学就会越觉得以前所遇到的困难其实不是困难,完完全全就是帮助我们历事炼心专设的一个情境而已。这样子,我们对任何境况都会充满感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恨。的确任劳容易任怨难,如果不能任怨,就肯定会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的。
“君子之道,费而隐。”再高深的境界,也要从小处修炼。我们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往往学习上很精勤,每天在功课上花很多时间,却没有时间去处理一些繁琐的小事情,也许他认为小事情没有那么重要,还是学习传统文化,搞清楚生命的意义比较重要。读书笔记。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其实样样都需要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证得,不然那都只是知识,而算不上学问。比如,一心学习《中庸》之时,母亲打电话来了,跟你说家里发生极其细小的事情,你会不会生烦恼?会不会不耐烦地打断她?如果你这么做,你就已经不孝了,你根本就不具备学习中庸之道的前提。另外,对待学生也是,有时处理一个学生的思想问题,会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半天,甚至一天就耗进去了,我一开始就会内心里很焦急,生烦恼心。后来才发现,自己每处理完一件事情,就会增长一些智慧,而且每一次沟通,都是自己临阵磨枪的好机会。一是考验自己的耐心,二是考验自己的慈悲心,三是考验自己的智慧。所以再小的事情都不是小事,小事情中蕴含有大道理,舍不得弯下腰来,从小事入手,就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也不可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哪怕是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识,也只是学个皮毛,反而滋长傲慢之心。而那么越是道行深的人,反而行在低处,所以高人不露相,就是这样的道理。
四书的读书笔记的篇四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颜渊篇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宪问篇第十四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卫灵公篇第十五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德治国的道理;季氏篇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阳货篇第十七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子张篇第十九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尧曰篇第二十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
纵观全书,《论语》很全面的阐明了孔子的思想,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也!”,也主张“克己复礼”;在自身修养上,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弟子的同一个问题,他给出不同的建议,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即使如何困窘,他为弟子们始终树立榜样,并时刻不忘对他们的教诲。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说明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治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与贫富无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对礼的遵守,那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
而孔子在《论语》中反复作为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给人以最朴实的启发的。从孔子对孝的阐释——“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中,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是不会比其他孔子所教诲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细细读了这些话,我们的心中,是会产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到的原来远远不够。所以,从这一刻起,更加爱我们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谆谆教导为心中的指标,时刻问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当然,孔子毕竟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了,那是一个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奴隶社会,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最终理想,是要恢复周礼,维护奴隶阶级的统治的,无疑,甚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都不是一个进步者。虽然,封建统治者在孔子死后,突然将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独尊地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读书笔记但那时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个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后来又被朱熹越解释越离谱。所以,在孔子自身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是很进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确实不是完全能让人认同的。比如他说如果父亲坐了错事甚至犯了罪,儿子不仅不应该揭发,而且还要帮助努力隐瞒。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谋、共犯了吗?他还轻视妇女,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我们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摆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轻视劳动和农事,樊迟问稼桑之事,就被他称作是没什么大出息的人。
总之,《论语》中,有值得学习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进的,但它无疑是伟大而杰出的。一点小瑕疵掩盖不了它强大的光芒。
四书的读书笔记的篇五
穆文,1983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其专栏“四书笔记”将以经典选读或以主题阐释的方式解读《四书》。
《四书》的读法
阅读《四书》,需要讲究方法。
关于《四书》的读法,历代学者研究甚多。《四书》体系的建立者,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四书》应当依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
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这就好比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大学》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一个“大人”不仅体贴、理解天地万物,省察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而且心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大人”将万物、自身与天下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并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所以,朱子强调,《四书》应当先读《大学》,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构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进去。
次读《论语》,以立根本。《论语》是孔门诸弟子答问的记录,孔子的语默静动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因此,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并体悟圣人中正平和之道。
次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中庸》一书难读,初学者未当理会。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朱子在《中庸章句》中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因此,《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
《四书》的阅读次序,不仅包含了朱子对于《四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蕴涵了朱子自身立教教人的深意。关于《四书》具体的阅读原则与方法,朱子曾说:
讲习孔孟书。孔孟往矣,口不能言。须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将孔孟心作自己心。要须自家说时,孔孟点头道是,方得。不可谓孔孟不会说话,一向任己见说将去。若如此说孟子时,不成说孟子,只是说“王子”也!
因此,阅读《四书》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要“将心比心”。读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贴孔子、孟子的心。古人古书不会说话,如若任凭自己的私见、偏见去读,最后所得,也只是自己的私见、偏见而已。所以阅读《四书》首贵虚心,如此才能看出古人下字的用意,才能领略其精神妙处。
其次,阅读《四书》时,必须要做到“沉浸专一”,每一书都要熟读、精读,要做到“一书不完,不读另一书”。读《论语》时,如无《孟子》;读前一段,如无后一段。否则的话,读这里,又想那里,纷纷扰扰,无有终始。
第三,看《孟子》的时候,与读《论语》不同,《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因此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读,涵咏在心,仔细思索。《孟子》文章则是一大段一大段,首尾通贯,熟读则文义自见,不能象读《论语》时一样逐句逐字的理会。
第四,《四书》中圣人言语的意思一重又一重,需要深入去看。人们通常只看到第一重的表面意思,便不去追究第二重含义,只有看得到言语的缝罅处,深入进去思索,才能透彻其中的意思。
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阅读《四书》要在平实的生活中去体悟领会,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著切体认,更要在行为上去努力践履。《四书》所讲无非都是平平正正的生活。《四书》的“阅读”不仅仅是“知”,更应当是“行”。所以,《语类》论读书法的第一句,朱子便说:“读书只是学者第二事。”
四书的读书笔记的篇六
《光之四书》收于林清玄散文,林清玄是中国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光之四书,收于林清玄散文,这四篇文章分别是是借光线来反省人性的沦陷,城市的进步所致人对自然感知力的退步,对于自然的漠视,第四篇是对阳光的忽略。主体是人与太阳所代表的自然,以人为,和谐社会,中国台湾的作家大多有这良知,能够对人有所关怀,私以为这才是作家之本。
“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社会在进步各种表层上所显示的迹象的特征都在说明这个社会亦或是民族正在进步,朝着一个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的目标行进着,可能不得以实现,但现实是行进着就好。光鲜亮丽的表面很好看,大家也很高兴,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会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虫残骸,是的我说的是人们日渐缺少的作为一种生物的感知自然的能力与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教会人们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怜。“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蝴蝶,轻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对于蝴蝶的印象无非是这些,活力。这是指人吧我想,苍白没有血色,人怎么可以这样呢,但现实确实如此没有什么可以申辩的。林清玄大致上便是如此的一人,只想充实人,从内而至外。只是想让蝴蝶恢复亮丽与血色而已,他选择了铅墨这条路,执意行走到底,义无反顾。
四书的读书笔记的篇七
四书拼音
【注音】:sishu
四书解释
【意思】: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南宋朱熹著《四书集注》,科举时代认为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造句
1、“四书”必修课教育如果成功,兴许以后能增开新的内容,将诸子百家都加上。
2、八股文是明代影响广泛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内容源于“四书”,能够“代圣贤立言”。
3、《四书反身录》为清初著名思想家李颙(二曲)晚年“心解”著作。
4、两宋时期的理学与《四书》学之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
5、四书学的有关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6、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
7、第一部分介绍了杨简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并介绍了四书的成书过程。
8、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讬《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9、第六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杨简四书学思想的学术价值。
10、此外,对与船山四书学思想颇有关联的《船山经义》之内容和写作时间也作了细致考订。
11、“四书五经”及后来在此基础上繁衍的学说,都是制约每一个中国人包括皇帝、领袖在内的经书。
12、这两种“书”被认为是另一个集合的一部分,被称为四书。
13、袁宗道是公安派中的首开风气者,他通过诠释“四书”,为晚明文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凭。
14、加拉太、以弗所、腓立比和歌罗西,四书合成一组,构成新约神圣启示的(心脏)。
15、宋代已名列“四书”的《论语》具有普世价值,对语言艺术也有精辟的论述。
16、南宋四书学的经学文化史实表明:经学是依缘经典本文的诠释阐发之学;
17、四书和五经的.权威书籍,儒家思想在我国公元前3前写。
18、本书含《四书五经》,包括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版。
19、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20、学者诠释《四书》更具自信,并勇于对朱注提出质疑与批评;
21、小学的课程还是四书五经那一套。由于祖父早先的训诲,赵树理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22、在四书学史方面,他的论述丰富了四书学思想的内涵,体现了以己意解四书的特点。
四书的读书笔记的篇八
在贫穷的村长大的林清玄对人生感觉是,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喝茶饮酒都能品出哲学的他,对阳光更有着独特的见解。
阳光无所不在,无所不照。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阳光下呀,令人战栗,有阳光的艺术不是诗人词家的,是画家的专利,中国一部艺术史大部分写阳光,西方的艺术史也是亮灿辉煌。
在他笔下,阳光拥有香气。你是否留心过,夏天刚在太阳下的衣服总有一股味道。其实,那就是阳光的香味,如此的沁人心脾。作者笔下的农夫,放弃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毅然决定留在乡村,只因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魅力使他魂牵梦绕。而嗅觉退化的都市人却遗忘阳光,反差之大,令人心痛。闲暇时,不妨在阳光下深呼吸,你闻到的不仅是阳光的香味,也是都市人所没有的嗅觉。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味道。文中所例举的鱿鱼;鱼翅;乌鱼子;笋干等,正是因为有了阳光,才使它们的味道特别美味。阳光的功能不仅让它们干燥,耐于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气味凝聚起来,但它们散发着不同的味道。当我们走进草药房的时候,铺子扑鼻而来的草香药香,但在从前,无一不是经过阳光凝结而成的。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人具备敏感的舌头,能辨别出阳光的壮烈与阴柔——阳光那时刻像是一碟精心调制的小菜,令人齿颊留香。
在他的笔下,阳光可以触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被触摸的人不仅应有生理的触觉。寓言中的那位盲者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心灵的触觉。从埃及到中欧诸国,阳光竟有着种种变化的触觉,或狂野,或壮朗,或温柔,或细腻,变化万千。一个没有触觉的人,他是体会不出阳光的触摸时的真切。也体会不出花鸟虫鱼,草木山河的快乐。
只要真正地面对阳光,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神,是万物之主宰。一语道破了现代文明的狂妄。林清玄以一贯清澈澄清的心境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传达出淡淡的伤感。他的情感犹如无波之湖中偶投一块小石,而微微泛起的涟琦,静而不死,动而不喧,生机蕴涵,让疲惫不堪而感官能力正在逐渐丧失的都市人得到一丝心灵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