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能够系统化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五年级教案的精华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量教学教案设计篇一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
滴漏实验
】
滴漏实验
】
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延伸:
测量教学教案设计篇二
课题教时(47)
学习
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
重点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出示教科书第85页四幅扇形统计图。
2、试一试: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
1、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有和想法或感受?
2、第(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课题奥运会教时(48)
学习
目标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学习
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86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87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教科书第87页“实践活动”。学生活动
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板书设计
奥运会教学反思
课题中位数和众数教时(49)
学习
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学习
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月工资
经理3000
副经理
员工a900
员工b800
员工c750
员工d650
员工e600
员工l600
员工g600
员工h600
员工g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你有什么想法?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学生活动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生:650。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教案设计篇三
《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讲述的是天气日历中形容天气的另一个特征降水量。首先让学生知道降水包括很多形式,下雨、下雪、冰雹等都是降雨的形式。降水量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首先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书本上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照书本学习制作的方法。老师再提醒制作雨量器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选择的器材必须是上下口径一样大的,必须是透明的等。再讲到测量降水量,降水量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降水范围。
本课中,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酷儿”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降低难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刻度必须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楚?降雨量的6个等级的划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记住,需要多次反复记忆。学生容易将降水量的单位毫米与毫升混淆。雨量器的制作不算难,应该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测量教学教案设计篇四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测量教学教案设计篇五
课题练习七教时(50)
学习
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学习
重点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学生活动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板书设计
练习七教学反思
课题教时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解惑,设计了“初读-----略知文意,细读-----畅谈理解,精读------质疑问难,品读------升华情感”的阅读教学四步模式,以求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倡导学法指导,体会信任的重要性,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生活积累,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初读-----略知文意,细读-----畅谈理解
精读------质疑问难,品读------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公路边的告示不仅把人们引向桃林,采摘到丰富的果实,也使人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2.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语(略)
(二)板书课题
二、探究课文,理解感悟
(一)初读----略知文意
1.课件出示阅读指南
(1)读中注意“跳跃欢吠”“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出现的位置,在下文的学习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指南中的问题。
3.根据阅读指南说说你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二)细读-----畅谈理解
1.女生齐读1---3自然段,说说你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理解了什么?
(1)根据课堂生成,引道学生抓住指示游客进入桃园的告示牌这一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
(4)课件出示桃园风光,辅助理解桃园主人对人由衷地信任使得他的桃园欣欣向荣的景象。
2.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1)指导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语言的幽默感。
(2)提示学生理解“跳跃欢吠”等几个词语的意思。
(3)找出描写我们采桃时心情喜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4)直到这时桃林主人始终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却能感觉到桃林主人的存在,你觉得桃林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
(三)精读-----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中你心中存有疑虑的句段,说说你的疑惑。
2.讨论解疑。
(四)品读------升华情感
全班齐读1----6自然段,体会桃园主人信人信己、热情好客的美好情感,采桃人被人信任的喜悦心情。
三、学法指导
1.探究学法。(课件出示学法)
2.根据学习1---6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7----9自然段。
3.反馈。重点理解“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诚的地方。”这句话蕴含的深意。
四、阅读拓展
1.说说你最近读的有关真诚与信任方面的文章,谈谈你读后的感悟。
2.推荐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读书笔记:读《信任》有感
板书设计
信任
桃园:告示指路猫狗看园
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采桃:桃子自采自主付款
[《信任》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测量教学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要点:
1、学习生字,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大意;
3、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从而得到的事不要疑神疑鬼,世上根本没有鬼的启示。
重难点:通过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学会文言文译成现代文的方法。
一、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
二、给下列字注音:
()()()()
撩丞踉跄
三、对照译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赴饮4、愈益恐7、愕然
2、值5、丞8、踉跄而至
3、撩6、俄顷9、偶10、趋
四、同桌读一读,一个人读一句古文,一个人读一句译文,配合着读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重点句子
1、“疑为鬼也”,为何“疑为鬼”?
2、“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为什么会这么做?
3、“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为什么二人目瞪口呆之后,又不觉大笑起来?
六、朗读全文,梳理总结
1、再次朗读
2、讨论:联系实际具体说说从这则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七、作业
1、把《活见鬼》这个帮事讲给他人听一听;
2、“活见鬼”这个词语现在人们也会用到,找一找,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词语?
[《活见鬼》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测量教学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确定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指名口算。
10-6.9=4.2÷0.6=1.3×0.4+0.3×13=
58+36=1.08×0.5=0.8÷0.16=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1、做58页第7题。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再把调查结果课内交流。
1、做58页第9题。
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学生完成后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围绕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
有趣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