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教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的感恩心态,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在展示感恩的总结时,我们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突出重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感恩的诗歌:让我们通过文字的韵律感受到感恩的美好。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一
工作之余有幸读了爱德华·狄泊诺博士《六顶思考帽》这本书。慢慢地被带入深不可测的思考境界,它把思考归纳成六种帽子,简要的说:白帽是”显示器“,红帽是天真的”小孩“,黑帽是”医生“,黄帽是”乐天派“,绿帽是”发明家“,蓝帽是”军师“。写得很简单,而思维通常是抽象的、枯燥的书中却提出了这一多彩、有趣的思维方式。还有一点最有新意的说法就是:混乱是思考的最大敌人,要求思考者只能在同一时间内使用一顶来思考一件事情,解决问题还是协同思考,所有人一个目标一个帽子,一个思考方向。
对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有切身体会。往往很多时候在思考一个问题,并且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会理不清头绪,突然之间灵光一闪,冒出一个念头,而你却抓不住它;或者总是不够全面,失之偏颇;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却发现越想越乱,结果还是没有结果,可是却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思考的困惑。
而如果,按照作者的建议,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只戴上一顶某种颜色的帽子进行思考,那么你会顺利的,专注的解决每一方面的问题,借助于蓝色帽子对整个思维过程加以控制,将各个思考结果加以综合,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决策就不是困难的事了——因为整个思考的过程是全面而理性的。
我认为这本书中提到的,易于操作的思考方法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很有价值,可以避免讨论时的方向混乱,提高效率。戴上不同颜色的帽子进行思考,只是让思考的过程更清晰、更条理、更高效、更全面,这个思考的过程决定的只是做出决策的过程,而决策的内容并不是由这个过程所决定的,是由团队共同的价值判断决定的。
用”六顶思考帽“来考虑我们公司存在的问题,是不是也会起到意外的效果呢?从目前我所在的岗位来看,”六顶思考帽“让我知道该如何管理和运用好自已所拥有的智力资本。做为一名重要客户部主任兼集团客户中心主任。首先,我应运用好”白色思考帽“,用它搜集各管理台席的信息,收集各个台席存在的问题,找到基础数据进行思考。然后,带上”绿色思考帽“,集思广益、开拓创新,提倡所有管理人员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大家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办法、好的建议、好的措施。比如说,面对竞争对手运用非正常手段的疯狂营销,大家以创新的思维提出的方法也许有的不对、甚至无法实施。
但是,运用创新的思考方式就是要跳出一般的思考模式。接着,分别戴上”黄色思考帽“和”黑色思考帽“,对所有的想法从”实用性“、”光明面“和”良性面“进行逐个分析,对每一种想法的的”不可实施性“、”危险性“和”隐患“进行分析,找出最佳切合点付之以行动。到了这个时候再戴上”红色思考帽“,从经验、直觉上,对已经过滤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做出决定或是决策。在这一过程中,还应随时运用”蓝色思考帽“,对整个过程的顺序进行调整和控制,甚至有时还要刹车。因为,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会进入死胡同。所以,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应随时调换思考帽,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讨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有的人偏向于保守(爱用黑色思考帽),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但缺乏建设性;有的人比较感性,凭感觉做事(常戴红色帽子),却常常会显得冒失和偏激。因此说,这六顶帽子不能偏向任何一项,否则思考的'过程就会片面。如果我们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这六项思考帽,经常实践和检验自己,慢慢地会形成一种更科学,更全面的思考方式。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决定企业命运的要素越来越集中在智力资本的管理与运用方面。思考是生产力,思考是智慧的源泉,只有充分掌握思考这门艺术,挖掘和利用这一科学的充满理性和文明的”软“资源,学习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完成自己的任务!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二
读完公司推荐的爱德华·德·波诺博士的《六顶思考帽》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思考,思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发源地,是人类最根本的资源。我们应该对思考的追求永止境,不论我们思维有多全面,我们总想变的更全面。
要想真正读懂这本书,你必须边读边对比自己现有的思维模式,我感觉我们大多人在思维的时候,都是从某个状况,根据自己的推导演变成另一种状况,就好象农民种田一样,先耕田,再播种,然后施肥、浇水,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纵向思维,它的特性就是连贯性,必须环环相扣,如果哪一环出错,都不能得到理想的思维结果。
传统的纵向思维在我们身上已经根深蒂固,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所以爱德华·德·波诺博士推出新的思维模式“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有有创造力的,其目的是移动,即从一种看事情的方法移动到另一种方法。横向思维并不去认定哪种解决方案才最适当,而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方案。记得方总曾经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在一辆快速奔驰的地铁上,所有的乘客都在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站停的时候,上来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上车后,一直都在上窜下跳的打闹、做游戏,严重影响了其他乘客的安静。而这位父亲任他的孩子为所欲为,不去制止孩子的行为。看到这里大家会去怎么想这位父亲及他的三个孩子呢?这时,有个看书的乘客忍受不下去了,便去质问这位父亲,为什么你的孩子打闹,您不去制止他们呢,难道您不知道他们影响到其他乘客吗?而这位父亲的答案确是令人震惊的,那三个孩子刚刚失去了他们的母亲,我不想让他们一直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我想我们大多人,也会象这位乘客那样从习惯的纵向思维思考三个孩子及父亲的行为。从而更加证明纵向思维只是在需求判决、证明,以便去建立观点。与此相反,横向思维总是带着希望,希望可以经由重新组合而达到更好的模式。横向思维绝对不是要尝试证明什么,而只是要探寻、引发新想法。简而言之,纵向思维是在寻找答案,而横向思维是在寻找问题。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的《六顶思考帽》用六顶颜色不同的帽子为比喻,把思维分成六个不同的方面,这六种思维方式并不代表六种性格的人,而是指每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都可以扮演六种不同的角色。
白色思考帽像白纸,代表中性和客观。它思考的是客观的事实和数据。
红色思考帽像火焰,代表情绪、直觉和感情。它提供的是感性的看法。
黑色思考帽像法官的黑袍,代表冷静和严肃。它意味着小心和谨慎,它指出了任一观点的风险所在。
黄色思考帽像阳光。它意味着乐观、充满希望的积极的思考。
绿色是草地和蔬菜的颜色,代表丰富、肥沃和生机。绿色思考帽指向的是创造性和新观点。
蓝色是冷色,也是高高在上的天空的颜色。蓝色思考帽是对思考过程和其他思考帽的控制和组织。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推出《六顶思考帽》是为了改变我们试图同时做太多的事情,经常让思维处于混乱的状态,影响我们作出最佳的判断或选择。“六顶思考帽”的要旨在于,不要同时去做很多事情。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一次只戴一顶帽子,一次只用一种方式进行思考。将复杂的思考过程划分成六个方面,从而使思考简化。
六顶思考帽,白色、红色、黑色、黄色、绿色、蓝色,象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喜、怒、哀、乐,我们只有通过戴上不同颜色的帽子,才能使我们作出最佳的判断,自然而然的形成结论。同时,六顶思考帽它也是一种化解争辩,让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推荐大家看看这本让人生缤纷多彩,让工作更有效率的书。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三
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四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则名叫《兄弟争雁》寓言和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寓言的梗概是:从前有兄弟二人外出打猎,老大看到大雁从头顶上飞过,便要拿弓射。将射之时,老大说:”射下来煮了吃。“老二反对说:”鹅应该煮了吃,大雁应该烤着吃。“二人争论不休,只得请过路的一位老人做裁决。老人让他们把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兄弟都表示同意。等他们再去找雁时,大雁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是:企业中要做什么决策的时候,高层们要不停地开会,开会再开会地讨论方案。
德·波诺指出:”思考的最大障碍在于混乱,我们总是试图同时做太多的事情。情感、信息、逻辑、希望和创造性都蜂拥而来,如同抛耍太多的球。“在思考的时候,我们往往同时顾及许多方面:要照顾事实,又要建立其中的逻辑关系,同时又不能忽略感情因素,这些都经常造成我们思考上的障碍,影响我们作出最佳的判断或选择。”六顶思考帽“的要旨在于,不要同时去做很多事情。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一次只戴一顶帽子,一次只用一种方式进行思考。试想,如果《兄弟争雁》里的兄弟俩采用”六顶思考帽“的思考方式,肯定能尝到美味的大雁肉了;企业做决策的时候,也能减少开会的次数了。
在现代的企业中,人们很注重团队合作的精神,并想利用大家的智慧来促使企业发展得更好。而往往在会议中,决策中,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性格、立场等而造成思想有异,所以在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上也会有差异。从这方面来看,讨论很混杂,领导很头疼;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很狂妄,有的人缺乏自信,有的人保守,有的人开放,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有的人有创意,有的人很呆板等等,大家都知道,做事先做人,做企业也得先做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把人的各项优势潜能挖掘开发出来,并改造人的缺点,是很有意义的;现在的重要会议一般都需要好几次才能最后敲锤定音。做事小心谨慎诚然是好的,但很多工作都是重复性的,没有很多实质意义。六顶帽子的戴与取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帽子一个帽子的来,思维程序化,能引导大家一起创新,一起积极的想着利好的可能,一起考虑到事件的不利之处,可谓是解决了团体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书上说”不追究行为发生的原因,只要需要行为的发生“,这句话很经典!虽然忽略了人性的根源,但是更能促进和谐。
作者爱德华· 狄泊诺博士”六顶思考帽“的方法,用平行思考替代了以往对抗和相反的思考,解放了讨论者的思维,使这些思维以更富有建设性和更强有力的方法操作。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五
六顶思考帽教会我们要多角度想问题。那大家怎么写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六顶思考帽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当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时候,眼球立刻就被封面的字眼吸引住了——“全球创新思维训练第一书”、“20世纪最有价值的商业书籍之一”、“迅速搭建智力资本扩张的平台”,拜读完之后觉得这种水平思考法的确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公司把这本书放在培训计划的首位也不无道理。
因为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对所有的方向都保持敏锐,而“六顶思考帽”恰恰允许大脑在不同时间对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的敏锐度达到极致,所以从敏锐度的角度考虑“六顶思考帽”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条理有目的有效率地去解决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到多人开会时我们为了达到让对方信服自己说法的目的,有时故意隐瞒不利于自己的证据或者想尽一切办法证明对方是错的,而实际上有可能这两个人说的都是对的,只不过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如此这般的会议我也参加过不少,深有体会,如果“六顶思考帽”真的应用在会议上的话不但可以大大缩短开会效率,对全面认识、分析议题以及得出全面的结论和解决方案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想中兴现在开会应该也用这种方法吧,不过前提是与会人员必须都熟读这本书每顶帽子的具体使用方法,否则效果不会特别好,我想这也是公司让我们熟读这本书的目的所在吧。
白色思考帽——事实与数据:白色思考帽的目的在于搜寻和展示信息,所以是中立的,不讨论事实与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和含义。我们所陈述的事实可能涉及两种,经过验证的事实和未经验证的事实。在第二种人们相信为真的事实中如果我们在陈述时加上真实程度的副词的话会十分有帮助。在具体的会议中,需要信息的人应该采取集中式提问的方法来获得信息,填补资料的空缺。一般在思考过程的开始阶段为其他思考帽做铺垫以及在结束的时候评估目标与现存信息是否相符。
红色思考帽——情绪和感觉:红色思考帽让情绪和感觉合法地成为思考的重要部分。红色思考帽可以让思考者提问,了解对方的情绪和感觉。思考者在使用红色思考帽的时候,千万不要想为自己的感觉辩解,或者为它们找出逻辑的根据。红色思考帽包含两类感觉。一类是普通的情感,包括强烈的恐惧、不喜欢和比较微妙的感觉(如怀疑)等等。另一类是较复杂的感觉,比如预感、直觉、知觉、品味、审美观和其他无目测的感觉等等。只要是适合这两类感觉的意见,都适用于红色帽子思考法。
黑色思考帽——谨慎与小心:黑色帽子思考法是偏向事物消极和否定方面的。黑色思考帽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确定风险。任何被建议的行动都是在将来采取的。“纯学术”思考与“现实世界”的思考是完全不同的。在纯学术思考中,只要有描述、分析和解释就足够了。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却有一个行动的因素——我有时称之为“操作编排”。在决定是否采纳一个意见的时候,可以使用黑色思考帽:我们应该采纳这个意见吗?在意见形成的时候,也可以使用黑色思考帽:我们需要克服改正的缺点有哪些?黑色思考帽罗列出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果我们采取行动,会在哪些地方出差错?黑色思考帽也强调“符合”。这个意见符合我们过去的经验吗?符合我们的政策和战略吗?符合我们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吗?符合我们的资源条件吗?符合已知的事实和他人的经验吗?黑色思考帽也可指出思考过程本身的错误。但它不等于争论,必须与争论区分开来。黑色思考帽如果只作为思考的惟一模式,那它就可能被过度使用和滥用。
黄色思考帽——正面、建设性思考:黄色帽子思考是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思考。它可以做出具体的建议和提案。它关心的是如何操作,如何让事情成功。建设性的黄色帽子思考的目标就是取得效果。黄色帽子思考法具有前瞻性,寻求各种机会。它也允许幻想和梦想的存在。黄色思考帽既不是红色思考帽那种纯粹的积极乐观的情绪,也不是绿色思考帽那种直接的创造新想法。
绿色思考帽——创造性思考:绿色思考帽的价值就在于让每个人都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创造性不再是提建议的人本身的事情,坐在会议桌旁的每个人都可以创造新想法。当使用绿色思考帽的时候,每个人要么就努力创造,要么就保持沉默。而人们都不喜欢保持沉默,所以他们常常会跃跃欲试。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首先使用一些不合逻辑的创意性思考,然后通过这些思考引发符合逻辑的创意性思考。有种简单的方式可以设立诱因,即逆向思考。找出事物经常发生的方式,然后进行逆向思考,或者使它回到起点。
蓝色思考帽——思考的控制与监督:通过蓝色思考帽,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定义和描述,将各种定义寻找出来,指明思考的目标,以及讨论应该缺得的成果。我们可以详细制订关于思考虑过程和顺序的整体计划。它的最主要的层面之一就是集中,思考的目的是什么?光知道一个笼统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提问的方式同样是优秀的办法,问题可以分为两类:1、钓鱼式提问;2、射击式提问。对一个问题最实际的是寻找多种定义,而不是最好的。 具体用法,可以在开始,也可以在结束,在结束可以给出最后的结论。 另外书中给出了一个如何组织六项思考帽的一个基本顺序,当然可以参照具体情况来进行思考。 白色帽子—黄色(列出提案和建议,这时蓝色和黄色可以穿插使用,白色也可以随时说明),然后用蓝帽子找到需要新概念的问题,然后绿帽子去寻找新的办法。然后可以混用白色、黄色、和绿色以便进一步进行讨论。在之后似乎黄色的评估,加上黑色的反对意见。然后是蓝色帽子进行全局总揽,选择路线。然后红色思考,让大家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后是黄色和黑色的综合思考,找出最符合需要的做法。最后自然还是蓝帽子来选定可以采取的行动。
总而言之,六顶思考帽中每种帽子在使用时如果不注意都有可能偏离每种帽子自己的使用条件,使水平思考法会议效率减慢。而仅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能还是不会有太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希望在今后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思考方法。
《六顶思考帽》是著名的英国创新思维家爱德华. 德. 博诺的作品,它被誉为全球创新思维训练的第一本书,它通过六种不同颜色诠释了六种不同的观点,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甚至有着各自不同任务目标的人,能在六顶思考帽的指引下,当需要逐一带上某一种颜色的帽子思考时,大家都会逐一朝一个反向去思考,从而达成建设性的共识,完成团队的智力资源整合。
我觉得思考帽对个人的思考方式也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做房地产市场研究时不能片面的思考问题,前几天看到有人预测20xx年的房市会大跌,依据是中国的租售比不正常,拿了很多数据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推断出房地产存在大量的泡沫,20xx年房价会大跌。
我想这个朋友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断言,是只戴上了红色的、黑色、蓝色的三顶思考帽,他没有戴上白色的思考帽,没有客观的反应:1、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以政策为风向标的市场,历年来房地产的涨跌都是受宏观调控的;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房地产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3、地方政府经济来源主要为房地产税收等等。更加没有戴上黄色的帽子积极的思考。
看完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人的一生中思考是很多面的,做什么事都不要单想一面,多考虑几个方面做事才不会放弃,从而得知帽子只是人们行为上的一种模式,而不能经帽子来将人们分类,从而得到了一种特别的感想。
六顶思考帽它注重的是人的行为而不是分析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只能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不能力图改变人们的思想,每个帽子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所以我们以后做什么事都好,都要多想下,一个办法不行再想下个办法,把六顶帽子都运用起来,相信做什么事都会达到事到功陪的效果,六顶帽子中包含了思维中的控制和组织,思维创新,人性看问题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和主观都有。
因此,那些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的人都应该熟悉每一顶思考帽的意义,一旦它们成为了共通的语言,就会产生最好的效果。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六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比如书中要求受试者一边看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这都会让人或多或少不开心,这样相当于关注两个任务。人潜意识中反而会想着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当你的认知、情感、或身体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个任务,那么会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专注的力量。
通常常见的无意识的系统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所以佛家说要不迎不拒)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的直觉性判断结果。这也就说明了引子里说的话,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的思考系统因此就会决定了我们做的投资决策,例如我们都比较喜欢确定的获利,但遇到坏的选择,多半会更愿意去冒险。
你会选择确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机会拿到1000元?
你会选择确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结果多数人都选择确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再比如当我们的股票有盈利的时候,多数人倾向卖出,尤其是获利比较丰厚的时候,但是当我们亏损时候,就会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价,因为当亏损实现之后会产生后悔或错误的感觉。这种直觉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决策。
上面的几个例子也只是管中窥豹,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实验,指出了什么时候能够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工作种做出更好的决策,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失误。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七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在之前就读过,这次edp培训万炜老师推荐后我又重读了此书,给我一些新的收获。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将得主。书中作者将人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两个一快一慢的系统,系统1是一个无意识的运作,所以它的运作速度比系统2要快,系统2是受控制的运作,是一种更趋于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由于它要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所以其动作速度比系统1要慢。真正要完全读懂此书还需要其它相关的阅读进行辅助,因为里面的信息量和思考方式有大量的佐证来进行的,但此遍读此书确实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收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很多事物都有一个快与慢的分配,快与慢会形成一个过渡和转换。在此对我的一些思考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首先,我们的工作到底是要追求快还是慢?我们要做到快慢有度,做好到客观事实的把握。我们发现在工作中我们相对比较欣赏哪些反应敏捷对外界事物敏感的人,不论他们的反应正确与否,这种思考或行动的速度确实会吸引我们的一些目光。相较而言我们就会比较不看好那些看似反应较慢的人,认为他们缺少激情,其实是我们对这些反应慢的人缺少足够的信任和了解。这时我们的出发点就会着眼于快与慢的表现形式而忽略我们需要掌握的真正的信息。有时反应慢的人其实他正在基于一些有利于公司平台或更好的方式的思考,而我们其实工作中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快与慢后面的出发点。因为思考的快与慢是可以转换的,快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慢思考也不一定完全错误。快与慢是基于不同思考模式的两种思考方式而已,我们不能简单的被方式所吸引,我们应该更关注思考背后的东西,提倡将更多的信息收集好后形成快思考模式。所以,快与慢的方式在管理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它只是一种方式,是基于不同模式下的思考方式,我们要允许两种方式并存。
其次,思考的快与慢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快与慢的成长是一个相互转换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情时总会很快,当然或许会基于历史经验会比其它人快。但对一个全新的事物总是先从慢开始,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尝试才会将慢转换为快,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开车,学习开车总是会从开慢车开始,不会有某一个人学习开车首先从开高速120码开始。这种模式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我们人成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已经熟悉的部分处于快模式,不熟悉的或突发的完全陌生的会处理慢模式,然后还有一部分处理两者的转化阶段。以邵阳分中心客服为例,除客服主管是比较有经验的外,其他人员均是没有接触过此行业的人员,对她们的成长必然会经历快与慢模式的转换,首先她们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和一些工作要求,肯定从慢的节奏开始,但我们发现她们身上会有一些快的品质,譬如做事的风格、办公软件使用速度等,在她们的快模式中会不断加入他们在慢模式中学习到的东西,逐步形成与公司要求要符的快思考模式,但是当她们的思考模式已经达到足够快时,是否要求更快或者达到一定的快之后便终止转换,或者不断的补充慢思考,同时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回到我们所说的第一点,快思考与慢思考都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不能简单将思考的快与慢来判断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和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会要求形成快思考,但我们同时会发现,偶尔有人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也会犯一些很看似幼稚的错误。那么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的这各种成长模式是否出现了偏差?因为我们之前的思考简单的认为将慢思考转化为快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或者是一种近乎完美而且在不断追求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可逆的并在不停转换的。在一定的时间我们有必要将快模式重回到慢模式,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时间经验不一定完全有用,或者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可完全复制,因时因地制宜。但如果让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事情可能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没有机会去尝试你的新想法。我们总会基于经验或一些快思考来做事情,似乎展现自己快人一等,特别是某一个经验的作用似乎有效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基于快思考来放大这个经验的效果。有些基于慢思考的一些建议会被忽视,即使这些思考会是有益的。我们不仅要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我们同时也要敢于将快思考放入慢思考模式,用慢思考的方法来重新检视。这样的相互转化与促进才能更好的决定我们的成长。
最后,思考的快与慢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信息,尤其是来自外部的信息来指导我们的决策。思考看似是自己的事,思考本身是无法独立运行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入新的咨询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思考。诸如此类的。包括我们自己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我们也会发现不停的有重复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有时对这些信息是排斥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便限入了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中。似乎在不停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始终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永远都只是一种似曾相似。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所获取的信息来进行思考,不能对信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否定的态度来接受信息,我们要用开放的态度来加工信息,不能在还没有获得信息之前就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在筛选的信息上进行加工。正是因为我们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我们才会需要进行慢思考与快思考,并在两者之间转化。如果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限定了一个信息的标准,那么即使是促进了思考的发展,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考始终打不开,就是因为我们为我们的思考设限了。思考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加工加工过的信息是否有效?回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所获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加工过的,事情的全貌很难从一个人口中得到的。如果我们仅仅从片面的信息中进行快思考,或许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这种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的。我们必须有开放的心态接受信息后才能进行有效和回馈。
综上所述,思考快与慢只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思考的本身不仅仅是为了思考,思考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能够放弃任何一种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的分类会有助于我们重新面对信息和加工信息。我们有成长离不开外界信息的获取和思考的进行,我们只有用开放的心态进行信息获得后进行有效的快与慢的思考,并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思考快与慢的转换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成长。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八
?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一部著名的作品。书中的故事曲折离奇,惊险万分。
故事的起因是世界各地的海洋出现了一个怪物,它比鲸鱼还要大,有人认为它是“独角鲸”。于是,美国的“林肯号”巡洋舰特地去追捕这个怪物。并邀请海洋学界知名人士皮埃尔·阿龙纳斯还有他的仆人孔塞伊和加拿大捕鲸能手内德·兰德。
在追捕过程中,阿龙纳斯、孔塞伊、兰德不幸落水被“独角鲸”救起,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海洋中的怪物是一艘构造精密的潜水艇——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带他们只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的海底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遗址、海底森林……但是,最终还是落入迈尔大漩涡里,而阿龙纳斯、孔塞伊、兰德乘坐小艇而幸免落难,将所知道的海底世界公布于世。
凡尔纳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
这本书很好,有时间你也来看一看。它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定会深深吸引你的。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堪称一本东方实践版的批判性思维读本。批判性思维在欧美大学教育中基本上就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在中国、日本等典型东方文化国家和地区批判性思维是较为稀缺的,因为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顺从集体、遵从权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基因在文化里边其实是很少的。但是大前研一恰恰与众不同,与大多数人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是一个特别有个性、棱角分明而且思想独立的人,甚至被自己的同学调侃为“真空中培养出来的”。显然同学们当时认为他不通世事,日后肯定是要吃苦头的。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前研一居然年少成名,成长为一名闻名全球的咨询专家和学者。对于自己的成功,大前研一把秘密归结到了自己那被别人不看好的特立独行。
而在这本书里大前研一把自己的真东西拿了出来,向读者倾囊相授,一方面较为完整的阐述了自己总结出来的对一个人成长进步至关重要的解决问题之思维方法和这种思维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又把自己人生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府对重大社会事务的施政举措作为案例来详细阐述应该如何按照他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思考。
他所推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实就是科学方法,遇到问题先要分析现有数据,然后提出假设,这时他强调的东西上场了,不要在这个时候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而要去再找通过做实验、搞调研获得进一步的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只有假设经过验证以后,才能被当作可以用来使用的结论,否则一切还只是假设。
相对于《学会提问》、《有话好好说》、《批判性思维教程》和《批判性思维工具》等经典批判性思维教程,大前研一的理论远谈不上高深,甚至应该算得上浅显。但是把这种科学思想应用到企业经营决策中,这就算得上一种突破,即使不是思想上的突破,也算得上是习惯上的突破,模式上的突破。因为人们,尤其受东方文化熏陶的人们,往往很少去质疑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尤其是有些模式、有些观点来自于一些事实数据后,更是容易让人们深信不疑。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管主观上对这个观点多么肯定,我们都不要忘记在进一步的验证前,所有的观点都只是假设,或者本质上还是假设,不管这种假设多么有吸引力,后边的验证才是让这种假设过渡为结论的唯一途径。否则基于这个假设的金字塔不管建设的有多么高大,多么恢弘,都免不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结局。
与前面基本批判性思维畅销书相比,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案例中有不少部分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所以读起来更加亲切温馨,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些事一样,令人舒心而神往,而读者就在这种开心的体验中理解和消化了作者的思想和一片苦心。还有一些案例则是作者对于日本政府对社会重要事务的一些失当举措的尖刻批评,正是通过这些失败案例的解读作者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了逻辑思考力的重要性。
这本书很有趣,既讲了批判性思维,又讲了自己的故事,还讲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可想而知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也是多方面的。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十
最近一段时间在尝试减肥,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管是少吃了一顿饭,还是去运动了半小时,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称。
如果发现自己的体重减轻了,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功于昨天的节食或者是运动。但如果体重增加了,我们只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减肥哪有那么快的,然后一转眼就把体重秤上的数字忘记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个月,直到有一个朋友问我,你最近老是打卡跑步减肥,体重到底有没有变化啊。
我突然发现,虽然自己觉得运动是有效减肥的途径,但实际上我的体重一直上下波动,甚至可以说基本保持不变。
罗尔夫·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变成了确认偏误的受害者。
1、什么是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一种思维误区,它让大脑更倾向于把新信息和我们当下的观点相兼容。
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和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要写一篇文章,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个公司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个时候作者就会去挖掘其他类似也有企业文化,并且已经取得成功的公司资料。但事实上,就算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最终却是失败的公司也不在少数。而且还有一些公司没有专门去搞自己的企业文化,但也获得了成功。
这两类公司都会被作者忽略,这就是确认偏误带来的影响。
这个问题在写作中特别突出。
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洋洋洒洒就是好几千字,但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多。编辑让他去删减一下字数,结果他觉得每一段话都不可或缺。
作家亚瑟说过一句话:“干掉你的宠儿。”你越是喜欢什么,就越是要小心什么。
聪明的作者都不会在删文这件事情上优柔寡断,因为他们知道文章最后是呈现给读者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看的。
2、如何克服确认偏误?
如果想要克服这种思维误区,其实是很难的。
曾经有一个教授让自己的学生做过试验。首先教授把一组数字展示出来:2、4、6,然后学生需要不断报出数字来猜测这组数字的规则,大多数人想的是8,也有人说是10或者12,教授都说符合规则。于是大家少数服从多数,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是:“后面的数字比前面多2”.
但很遗憾这个规则是错误的,其中有一个学生试探了很多不同的数字:
4→不符合规则。
7→符合规则。
-24→不符合规则。
最后他猜测规则是:后面的数字要比前一个大。这个学生用的方法,就是先思考出一个答案,然后去尝试验证答案是错误的,不断地去寻找反驳的证据。作文互联网是第二个人脑,它帮我们过滤了更多相反的意见,如果你经常逛淘宝就会发现,它会给你推荐你喜欢的东西而不是讨厌的东西。而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进入一个同类人的圈子,但是确认偏误对你大脑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强。
?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了达尔文的方法。他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一旦发现和自己的理论冲突的观察,就如实地把他们记录下来,认真地去研究观察背后的原理。这是一个不那么舒服的方法,但作为聪明人,我相信你不会逃避。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十一
某天,在想到明星与代言品牌的时候,突然发现:姚明的运动品牌代言广告怎么好像在中国比较少啊?以前,这个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上网搜索一下他是代言什么品牌,以及相应的推广情况。而这次,我不是如此,我先问自己:他代言什么?锐步鞋子知道。是不是就全部都代言锐步?为什么不代言耐克和阿迪达斯?如果是代言锐步,有在中国推广吗?为什么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广告?如果没有在中国推广,那是为什么?如果是代言其它品牌,为什么在中国也是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广告呢?之后,我去分析每一种问题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情况,最后我再去查询一一证明。
今天,看《勇闯夺命岛》,以前我看电影两个习惯:一是看介绍,希望通过介绍就评判出结果;二是直接看结果,然后再返回去看过程演化,看完之后无丝毫的思考方向。这次不是了,我会根据故事情节,一直问自己:假设最后这个人死了,会是宣扬什么主题?假设这个人最后赢了,又会是宣扬什么主题?如果想兼顾两个主题,应该怎么发展?然后带着这些疑问随着情节一步步进发。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要修改一下调研报告,因为它不符合作者提出的结论一定要做到:“只要这么做,就能解决问题”这一点。并告诉自己:“不能作为解决对策的就不是结论。”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明白了咨询项目向上销售不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提出的向上销售案太泛,客户粗想也能想到,不能让客户觉得这个项目有必要立案。而如何实现这点呢?那就是在提项目案的时候,能够做到:“只要这么做,就能解决问题。”
要建议客户“压缩投资”,就必须证明“衰退”的假设是正确的。而我们很多咨询案中,在证明假设环节往往很虚,多半采劝直接借鉴”的“抄袭”和“假设”证明假设的方法。我们缺乏这种证明能力。如何证明呢?业界、业内、公司自己。
真正的原因只有其中的一个,而其它都只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现象。我们对于找原因有着对于提建议一样的热衷程度:n多的原因+n多的建议。而且: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企业改善各种现象,只会使业绩不升反降。
一个建议就够了(建议必须能细微到零碎的执行);有事实为证;提案的必要及充分条件;一开始就提出整体结论;提案的构成应该有:业界的动向;其他竞争公司的动向(尤其是获利空间较大的竞争对手掌握业界动向和顾客的方法,更是说明时的重点);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改善条件;解决之道;建言;实行计划。
应该注意到: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而是对方能理解的顺序;避免“罗列的问题只不过是现象,而解决对策只不过是逆转现象”;不可仅凭现象做判断;语言说服力比视觉花招更好(试着没有ppt做个汇报);达成一个结论的“金字塔结构法”。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就能明白原来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大家想法或者说是目标不一致,而是下属或者是同事没有想法,最怕他们只会说:没办法,不知道。想法不一致可以互相激发,但他如果不愿意想,结果自然也就是不愿意改变了,那岂不是更糟糕。细致分析会发现,导致他们这种局面原因有二:不愿意思考;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学校的功能就是培养孩子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对于无解的问题设法
一种是没有足够证据就无法得出结论的人,一种是只要一小部分证据却可以得出结论的人。
因此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微软总喜欢出一些没有答案的面试题目了,原来考核的是这个人的思考能力。
区分规律化和不能规律化的事情,并把可以固定化的事情一律固定化。把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思考,如此生活才能得以喘息。
左边的眼睛与右边的大脑有关,坐车坐左边看路边风景;走走“不同寻常路”,发现新鲜东西,刺激大脑思考;思考的时候必须有紧张感(杜克电力公司的邀请);拥有可以互相否定对方的朋友(让自己置于同质的群体中,就会因为缺乏训练而失去思考的能力);看看别人是如何使用一样东西的,其使用习惯是如何的。
我们如何在没有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去推测经济的动向?一是思考原来经济推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就哪些?现在影响因素的数量是否有变化?强弱有何变化?或者是从一个产品的功能角度去思考,应该融入哪些功能,其实也就相当于客户的需求会有些什么变化,这就要求具备一定的客户需求调查与理解能力,因为忽略使用者的想法是不会实现的。
:对人不对事,只忠于自己的立尝自己的部门,而不忠于事实。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十二
英国作家edward de bono 所著《六项思考帽》,该书系统介绍了各种管理资源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六顶思考帽”分别是白色帽、黄色帽、红色帽、蓝色帽、绿色帽、黑色帽。这六种帽色分别代表了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1、白色帽代表了中性和客观,是思考的客观事实和数据;
2、红色帽代表情绪、直觉和感情,是一种感性的看法;
4、黄色帽代表阳光和价值,意味着乐观和充满希望的积极思考;
5、绿色帽代表草地和蔬菜的颜色,代表丰富、肥沃和生机,它指向的是创造性和新观点;
6、蓝色帽是冷色,也是天空的颜色,代表对思考过程和其他思考帽的控制和组织。
以上是对六顶思考帽的简述,不难看出它概括了6类不同人对于问题的六种思考方法。它注重人的行为而不分析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它直接关注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不力图改变人们的思想个性。
六顶思考帽核心的观点就是对于问题和所做决策而采取的方法,不同背景不同经验的人对于同一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六顶思考帽代表了这六种思考模式的群体,也就是所说的“水平思考法”,对于同一决定不同方面所做的分析有助于全面的考量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最后在通过“蓝色帽”组织和控制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决策往往更贴近事物的本质规律,决策的成功率相对较好而且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节省了会议时间提高了决策的成功率。
实践证明,多数创新都不是完全由个人完成的,都需要依靠团队的智慧和经验共同完成。在集体讨论中,由于各种目标任务不同,加之知识结构的差异,每个人只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特点,就不能有效的达成一个具有建设性的共识,不能很好的完成团队智力资源整合。六顶思考帽把构成企业特有核心能力的主要技术专长和知识技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得以释放,是智力资本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思考最大的敌人就是复杂,因为它会导致混乱。如果有非常简单明了的思考方式,思考就会变得更富有乐趣和成果。六顶思考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使用。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十三
花了一些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六顶思考帽》,感觉有些收获。
《六顶思考帽》是针对许多会议时间长、达成结论难的一种解决方法,发明创造者为爱德华、德、博诺博士。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这种方法证明在解决多人议题是有很明显的成效,对个人而言,养成按照《六顶思考帽》所传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找出问题解决路径,也是非常好的。
对于个人而言,人生中要做很多决定,而做正确的决定非常重要。而我却在过去匆忙间做了很多决定,虽然最终有成功、又失败,但成功在哪里、失败原因是什么,却不是很清楚。因此,学会全面思考,多方验证,尽量做出正确决定,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六顶思考帽》给了一个正确的方法。
面对问题时,要知道问题是什么,这就需要用到蓝色思考帽,全面界定问题,理清应该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全面收集资料,客观公正的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这就是白色思考帽。基于事实和材料,展望美好的未来,找到解决问题好的途径和方法,并运用逻辑思维,使这些路径和方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是在运用黄色思考帽。在此时,还可以运用绿色思考帽,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可以从一个想法出发,而不拘泥于这种想法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可以坚持结果导向。之后运用黑色思考帽,对之前找到的资料、得出的结论进行质疑、批判,找出其中存在的隐患、危险,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既定的目标不能顺利达到。最后,运用红色思考帽,对做出的结论进行感觉,做出是否实行的评价。以上各个步骤,可以重复,可以跳过,也可以提前。
这就是《六顶思考帽》给个人做决定提供的启示,但严谨地实施起来,是个困难。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搜集资料、不厌其烦的从各个方面去思考、自我否定、自我肯定……都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但这种方法对正确的决定,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想起来,这种方法对解决家庭争端,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前提是两个人都接受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六顶思考帽,值得好好思考。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十四
说道这本书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六顶思考帽》原创作者,他是英国的爱德华·德·波诺。他是牛津大学心理学、医学博士、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他的特殊贡献是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是思维训练领域的国际权威。他被誉为20世纪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缔造者,是创造性思维领域举世公认的权威,被尊为“创新思维之父”,德·波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创造力和新思维的象征,世界各个领域的很多精英对他的著作推崇备至。
思考是人类最根本的资源,而思考最大的敌人就是复杂,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对立而单一的思维,在同一时间内考虑多个方面的事情,而且这多个方面是相互冲突的,每一方都试图批判对方的观点。而《六顶思考帽》的作者却提出了并行思维的思考程序,即在一定的逻辑顺序下多个方面只是陈述各自的观点,它们都是对主体的合作性探究。六顶思考帽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它只能允许思考者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它要求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进行思考,这样就会简化我们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们做事更有效率,更加专注地运用智慧的力量。重要的目的之二,就是戴上任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它让思考者可以自由变换思考形态。这六顶思考帽的恰当运用,将会使得我们指导自己的思考如同指挥一个乐队一般,科学的运用它将助于使我们脱离思维的俗套而对事物产生新的看法,它创建一套方法教会我们既能周全又能简洁迅速思考,它可以让我们唤起自己想要的。这六顶思考帽的思考方式的性质和作用描述如下:
“六顶思考帽”的主要功能在于为人们建立一个思考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思考,可以极大地提高团队与个人的效能,降低会议成本(节省会议与决策时间),使我们将思考的不同方面分开进行,取代了一次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推荐一个懂得如何运用六顶思考帽主持人,带领大家将思考过程分解成六个重要的环节和角色,每一个角色与一个特别颜色的帽子相对应,然后在脑海中想象按照一定的顺序一顶顶的换上不同颜色的帽子,就会很轻易的做到集中分析信息(白帽)、利益(黄 帽)、直觉(红帽)以及风险(黑帽)等,使人们可以依次对问题的不同侧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考虑。如同彩色印刷设备一样,先将各种颜色分解成基本色,然后将每种基本色印刷在相同的纸张上,最终得到对事物的全方位“彩色”思考。
本书虽然有点罗嗦,但是它的确告诉了我们一些方法,既然它属于是方法范畴之内,按照一定的操作要求都是可以学习掌握, 对于我们咨询师而言,在进行方案设计前一般都需要对咨询对象进行企业诊断,为了我们能发现企业问题的本质,保证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虽然我们会采用调查问卷、现场访谈、资料收集与分析,以及现场观察等多种手段进行提取事实信息,可是由于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我们得到的信息很可能都是经过调研对象将真实信息进行演绎的结果,难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甚至扭曲,所以要想获取完全真实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难度,它往往需要我们多方位的对关键资料进行交叉验证。我第一次有意识尝试六顶思考帽的思考方法,是在ndxp项目中关于销售序列薪酬讨论定稿之前,虽然关于区域销售经理的提成工资核算方式,已经深得客户认可但是我总觉得有点不可控,于是我就按照六顶思考帽的方式,引导参与现场研讨的项目人员,先带上白色思考帽对寻找企业相关的实际数据,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核算结果;再用黄色思考帽分别站在区域经理和企业的立场上研讨其各自的利益;接着用黑色的思考帽再站在区域经理和企业的立场上思考该方案潜在的缺陷;然后后带上绿色思考帽考虑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案;最红将红色思考帽带上,让大家发表一下对这几种方案的直观感受;因为在整个研讨的过程中,我也没有告诉他们这就是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所以研讨的过程非常需要主持人的掌控,依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控制与协调,结果是我们利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把即将定稿的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感觉结论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虽然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一样,很难控制住车行的方向,但是让我也觉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它让我有些窃喜在这个关键时刻,这种思考方式给了我很多的实惠和启发。但是现在想来,如果在一起研讨一个设计方案时,如果每个人都了解这种游戏的规则,每一个人把它变一个共通的语言后,它显而易见的就是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就是它最具有利用价值的时候。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十五
这本书堪称一本东方实践版的批判性思维读本。批判性思维在欧美大学教育中基本上就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在中国、日本等典型东方文化国家和地区批判性思维是较为稀缺的,因为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顺从集体、遵从权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基因在文化里边其实是很少的。但是大前研一恰恰与众不同,与大多数人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是一个特别有个性、棱角分明而且思想独立的人,甚至被自己的同学调侃为“真空中培养出来的”。显然同学们当时认为他不通世事,日后肯定是要吃苦头的。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前研一居然年少成名,成长为一名闻名全球的咨询专家和学者。对于自己的成功,大前研一把秘密归结到了自己那被别人不看好的特立独行。
而在这本书里大前研一把自己的真东西拿了出来,向读者倾囊相授,一方面较为完整的阐述了自己总结出来的对一个人成长进步至关重要的解决问题之思维方法和这种思维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又把自己人生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府对重大社会事务的施政举措作为案例来详细阐述应该如何按照他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思考。
他所推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实就是科学方法,遇到问题先要分析现有数据,然后提出假设,这时他强调的东西上场了,不要在这个时候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而要去再找通过做实验、搞调研获得进一步的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只有假设经过验证以后,才能被当作可以用来使用的结论,否则一切还只是假设。
相对于《学会提问》、《有话好好说》、《批判性思维教程》和《批判性思维工具》等经典批判性思维教程,大前研一的理论远谈不上高深,甚至应该算得上浅显。但是把这种科学思想应用到企业经营决策中,这就算得上一种突破,即使不是思想上的突破,也算得上是习惯上的突破,模式上的突破。因为人们,尤其受东方文化熏陶的人们,往往很少去质疑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尤其是有些模式、有些观点来自于一些事实数据后,更是容易让人们深信不疑。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管主观上对这个观点多么肯定,我们都不要忘记在进一步的验证前,所有的观点都只是假设,或者本质上还是假设,不管这种假设多么有吸引力,后边的验证才是让这种假设过渡为结论的唯一途径。否则基于这个假设的金字塔不管建设的有多么高大,多么恢弘,都免不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结局。
与前面基本批判性思维畅销书相比,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案例中有不少部分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所以读起来更加亲切温馨,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些事一样,令人舒心而神往,而读者就在这种开心的体验中理解和消化了作者的思想和一片苦心。还有一些案例则是作者对于日本政府对社会重要事务的一些失当举措的尖刻批评,正是通过这些失败案例的解读作者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了逻辑思考力的.重要性。
这本书很有趣,既讲了批判性思维,又讲了自己的故事,还讲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可想而知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也是多方面的。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十六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有些例子特别让我兴奋,感觉自己又认识了世界的一角,就像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又一块局部那番惊喜。前天晚上11点20分,我还迫不及待的想和儿子分享,只因儿子已经睡觉,电话没有接听。昨天在qq上我给儿子分享了下面的内容: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赢了,法国队输了。两个句子含义一样又不一样。理性看,描述的是一个事件,一个结果。但前句让人联想起意大利队为赢得胜利所作的努力画面,后句让人联想到法国队为什么失败,包括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人的画面。从这个意义看,它的含义不一样。我和他说:儿子,我们说话、写作(文字表达)不一样的说法引发不一样的联想,给人的直觉判断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因为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直觉判断)在工作,系统2偷懒(需要脑子付出劳动)。所以,在评价事件(人)的好与差(优与劣)时,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呵呵,妈妈就联想到我们在表达自己时,如果思考一下会很不同。你们工作中经常说话写作,话的顺序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说法不同效果就更不一样。比如:在评审团审判时,律师说dna判断血缘关系准确率是99。9%,与1000个里有一个是例外,说的是一个理,但不同的案件律师会选择不同的说法,效果就自然有差异,呵呵。儿子,生活中,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在工作,甚至是经济学家也逃不脱这个。直觉因为常用而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如何传递信息,让别人直觉反应较好;思考别人给我们的信息时,我们却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包括对数据进行加工,可减少直觉对我们理性判断的干扰。看来你反应慢真的是好事吔。
儿子留言:不是好事哦,我觉得说话还是有待提高。
呵呵,学以自用,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噻,尤其适宜我们这种语言天赋不好的人群。
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十七
大概两年前的时候,进入职场一段时间的我,逐渐有了很多困惑,于是想方设法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找的过程中渐渐喜欢上了读书。以前也读书,但是当时是在学校里,为了考试而读,是被动的。
而现在读书,则目的性更强,是主动的。这两年读了有7、80本书,于是对读书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今天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没有对错,仅作交流。
市面上的书种类非常多,内容也良莠不齐。我把书大体上分为两种:休闲类和学习类。
休闲类,顾名思义主要是为了消遣看的,比如《不生病凭什么》《求人不如求己》等,
当时主要想买了送爸妈看,没想到我闲着没事也看了一遍。
一些小说也可划在这类里面,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
这类书看起来不用讲什么技巧和方法,随意地看就好。
学习类,是指带着很强目的性去看的书,一般是对某方面比较感兴趣,有针对性地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去看。
比如商业管理、市场营销、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税法等等。
读这类书往浅了说是希望自己能了解一些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而更深一层的目的是希望提升能力,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完善自己的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
爱思考的猫的读后感篇十八
面对一屋子散乱的玩具,妈妈们应该怎样做?是帮宝宝收拾好?还是教宝宝自己整理?勤劳的妈妈注意了:将整理的机会让给宝宝吧!因为整理物品可是提升宝宝思考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哟!
为什么会整理的孩子更会思考?
人的大脑前额叶包括前区、中区和后区,是一个重要的神经组织区域。前额叶能分析并处理进入大脑的信息,与思考力紧密相关。让宝宝学习整理,可以活化前额叶机能,让宝宝拥有更强思考能力。打个比方,在宝宝整理物品时,他需考虑哪些东西要放到书桌上,哪些东西要放抽屉里;什么东西是厨房用品,什么东西要放在卫生间。
宝宝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会涉及决定事情的先后顺序,以及整理的方法,而这一连串的思考,不但能帮宝宝学会正确判断,正确执行,更能活跃大脑前额叶机能。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力将直接提升宝宝的学习能力。事实上,一个无法将周围物品妥善整理的人,他们脑袋中的想法也常会和周遭环境一样混乱。所以,请妈妈牢记,尽可能让宝宝完成力所能及的整理工作。
为什么宝宝不喜欢整理?
在妈妈印象中,小家伙只会将屋子弄得一团乱,从不会主动整理物品,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宝宝集中精神时间较短
小家伙集中精神的时间很短,而且常常不会只玩一种玩具,喜新厌旧是他们的专长。一旦妈妈送给小家伙新玩具,那些旧玩具就会被堆在角落了,“整理”这件事从不在他们思考范围。
原因二:宝宝接踵做事感觉困难
如果妈妈只告诉宝宝要收拾好玩具,却没告诉宝宝如何整理时,小家伙的思绪会仍停留在刚才玩玩具时,以至于面对满地的玩具毫无头绪。
原因三:妈妈与宝宝看法有异
宝宝东西随处摆放,让妈妈一个头两个大,可在宝宝看来,被这些物品包围着却很幸福;
妈妈会将物品一件件摆放好,而宝宝的整理规则是将喜欢的东西堆成一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随时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便已是整理了。
帮宝宝提升思考力,妈妈这样做
方法一:避免双重标准
宝宝在幼儿园会很听老师的话,将自己的物品整理好,可为什么回到家却不这样做呢?其实,这和妈妈有直接关系。只要宝宝耍赖,闹情绪,妈妈们通常就会“服软”,这会让宝宝觉得妈妈的话是可以商量的,而在幼儿园,老师的话却没得商量。在不同标准下,聪明的小家伙肯定会选择挑战容易攻破的标准了。
注意事项:
标准不严格的妈妈容易在宝宝偷懒时自己将事情做好,如此只会破坏宝宝主动整理物品的意愿,错失提升宝宝自理能力,提升思考力的机会。所谓能干的妈妈常会养出懒宝宝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二:营造教育环境
假设妈妈带宝宝到图书馆,看到图书馆整洁的环境,宝宝也会注意将看过的书放回原处。如果妈妈只是叮嘱宝宝要爱干净,要学会整理物品,但整个家庭环境却脏乱不洁时,宝宝很难建立起良好的整理习惯。
注意事项:
家居整洁依靠的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妈妈要特别注意保持家居整洁。
方法三:分解任务
如果任务如“山”,宝宝一听就跑掉了。所以妈妈要学会将任务一一分解。比如叠衣服,妈妈可教宝宝先折衣袖,再折衣身。这样分解步骤,有助于宝宝更好地完成任务。妈妈在指导练习时要注意多设计几个问题,让宝宝认真思考,提升宝宝的思考力。
注意事项:
宝宝年纪越小对整理越没概念,妈妈要给宝宝多多练习的机会,不要认定宝宝一次就能做好。
方法四:由小范围起步
注意事项:
宝宝太小,对空间感缺乏概念,妈妈指导宝宝整理物品时,应具体到物品,同时切记物品应从小到大进行,并以宝宝的物品为主。有助于让宝宝成为管理自己物品的小主人。
温馨提示:宝宝一点点学会整理后,妈妈要注意给予宝宝更多的赞美与肯定,从而培养宝宝的自信心,让宝宝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更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