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征文不仅可以获得奖励,更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撰写征文作品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征文样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苏轼,宋代文学家、文化名人,一生以豪放洒脱的诗才和清正廉洁的为人著称。苏轼在历经风雨的人生道路上,打破常规,以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为笔,洒下了无数动人心魄的文字。然而,令人敬佩不已的还有苏轼一如既往的诚实廉洁,他以自己的行为示范了廉洁的态度。在今天这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诚信破败的情况下,苏轼廉洁的心得体会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与思考。
第二段:苏轼对廉洁的理解(250字)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廉洁两个字,他坚信一个人如果没有廉洁的品质,就无法做到真正的成功与快乐。他认为个体的廉洁是建立在自律、节制和谨慎等道德原则之上的,正如他的诗中所写“忠恕所以事君子,公私所以为君子。”只有以诚实和正义为准则,全面践行君子之道,才能真正具备廉洁的品质。
第三段:苏轼廉洁的道德原则(300字)
苏轼生活的年代,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廉洁道路,鲜明地对对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保持拒绝的态度。苏轼在官场上多次因拒绝收受贿赂而陷入困境,但他心中的清醒和正直从未动摇。他坚决抵制任何贪污和权力滥用的行为,而以自己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廉洁的心得。
第四段:苏轼廉洁的历程与经验(300字)
苏轼的廉洁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人生的磨砺而逐渐完善的。苏轼在他的一生中屡次受到贪污腐败的诱惑,但他始终能够守住廉洁的底线。他深知腐败所带来的危害,明白自己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苏轼也通过自己的诗词不断提醒和唤醒他人,引导他人走向廉洁之路。
第五段:苏轼廉洁的启示(200字)
苏轼的廉洁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苏轼的诗词为后人留下了深远的艺术影响,而他的廉洁品质更是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道德财富。苏轼的廉洁给我们一种启示,那就是诚信与廉洁是一个人成功与快乐的基石。只有坚守廉洁道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
结论(100字)
以苏轼为例,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廉洁的价值和意义。廉洁不仅仅是反贪反腐的一种举措,更是对一个人品格和道德标准的要求。只有以廉洁为中心,才能培养一个正直、诚信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苏轼廉洁的心得体会对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二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唱—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三
苏轼大家都知道,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有一个身份是官员。作为一个文化人物,他的思想深刻,对人生也格外有感悟。而如今,苏轼的名言也成为了颇受欢迎的培训教材。我最近参加了一场以苏轼名言为主题的企业培训,得到了很多收获。
第二段:自我介绍
我叫李华,是一名市场营销专员,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比较大。这场苏轼培训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有了很深入的思考,并且帮助我找到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训中,我结合了个人经验,做了认真的思考,并加以总结,并且也了解了其他同事的心得体会。
第三段:培训内容
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苏轼的名言和散文,辅以实例的解析和讨论。我们首先介绍了苏轼的作品和生平,初步了解了他的为人处世和价值观。随后,我们便开始详细地讨论对应的名言和散文。例如,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名言让我认识到,我们人生中的欢乐和快乐,要尽可能珍惜和享受,不要让自己的过度忙碌而错失了一切。同时,也不要因为虚荣和贪欲而深陷疲于奔命的日子,因为这种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苏轼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方向,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工作和生活的重要。
第四段:收获和体会
我得到了苏轼培训的许多收获,并且对工作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我经常在工作中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牵扯,有时候也会陷入到一些烦恼中。而现在,我会更加注意及时解决问题,珍惜自己的时间,同时不要忽视自己的内心状况,要时常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第五段:总结
如今,学习和成长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苏轼的名言对于个人的成长、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真正的成大事者并非是那些过分干漠冷酷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尊重和关注他人的人。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发扬苏轼的精神,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成长,同时也珍惜自己的成长和改变。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四
引水是一种旧时候建设水井的一种方法,通过引引引水水水从较高的地方运往较低的地方,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饮水问题。苏轼在《次文臣京兆府饶州城东引水试井八首》一文中,详细记述了引水的过程和心得。通过阅读苏轼的这篇诗文,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引水的技术,还能够领悟到人生智慧。以下是我对苏轼引水心得的一些体会。
首先,引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苏轼在文中写道:“北山终拔天,尽收江海风”,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引水的决心,还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应该有的信念。北山在这里代表着高山,苏轼要将水从高山上引到饶州城的井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然而,苏轼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引水的实验,最终成功了。这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其次,引水需要学会借助外力和利用机会。苏轼在文中写道:“始自同州饶州八十里,应因东山险阻力难移”。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利用周围环境来帮助引水的智慧。城东的东山是一个具有险阻的地方,导致引水非常困难。然而,苏轼却借助这个地方的环境,采用了更加复杂的引水方式。他把涌泉引入到东山的最高处,经过山体自然流到饶州城中,解决了困扰了人们数年的饮水问题。这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善于借助外力和发现机会,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引水需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勇于尝试的精神。苏轼在文中写道:“无奈巨龙党关堵,湍湍泠泠不可临”。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在引水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阻力。龙党是指困扰引水工程的问题,湍湍泠泠表示水流湍急,不容易控制。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借助文中提到的“未能遂全之想交予童生”这个创新的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最终,苏轼的创新取得了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创新能够带来改变,想要实现不同的结果,就需要有勇于尝试和创新的精神。
最后,引水要具备细心和耐心。苏轼在文中写道:“东山萦回水无穷,膏泽于今动八邻”。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引水过程中细心和耐心的特质。水源从山上流向饶州城,经过了很长的路程,中间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和难题。苏轼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检查引水的情况,确保水源正常流动。他的细心和耐心为饶州城带来了充足的水源,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细心和耐心,才能够做好引水这样的复杂工程。
综上所述,苏轼引水心得体会不仅是一种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对人生智慧的诠释。苏轼的引水过程中,他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善于借助外力和机会,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同时又细心和耐心。这些品质不仅适用于引水这个具体的活动,更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启示。我们应该以苏轼为榜样,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信念,勇于创新,在细节中用心,耐心追求目标的实现。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五
满江红作者:苏轼朝代:体裁:词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六
满江红作者:苏轼朝代:体裁:词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七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独特的艺术才华而闻名于世。在苏轼的一生中,他被贬谪多次。而其中《归田赋》一文,记录了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时的心路历程。本文将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苏轼在归途中所得到的心得与体会。
第一段:反思人生价值
在归途中,苏轼四处旅行,与百姓交流,亲身感受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他看到了贫穷、饥饿、疾病和苦难,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和义务。他在《归田赋》中写道:“宁曰亩之封吾主哉!尘儿虽败,犹有馀香于其间者。”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位文化名流,应该以自己的才能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仅仅局限于享乐。
第二段:追求自我价值
苏轼在归途中不仅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还开始反思自己个人的价值取向。在《归田赋》中,他写道:“尝辩儿女智愚差。不以衣与食之信骇人。”他在这里表达了他对金钱财富的淡漠态度,并指责那些只追求物质利益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尚的精神追求,追求自己才华的发挥和个人的精神境界。
第三段:审视国家政治
在归途中,苏轼不仅反思了自己的一生和个人的价值,还对国家的政治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在《归田赋》中写道:“顾国难而不避,逢艰厄而愠怒敛。”他对北宋政权的腐败和奢靡生活表示强烈的不满,并呼吁君主要注意国家的治理,关心民生,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苏轼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是和君主的治理能力和思想决策紧密相关的。
第四段:倡导教育发展
苏轼在归途中还关注到了教育的发展。他在《归田赋》中写道:“纵使人谓再不肖子,纵有胆力犹将从受夫罚”,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下一代的期许。苏轼提出了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而不是强调考试分数。他认为,只有培养出既有道德修养、又有才华出众的学生,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第五段:再度追求理想
在归途中,苏轼重新拾起了他的理想和抱负。尽管被贬谪、遭受困境,但苏轼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决心。他写道:“吾流涓微,又何足取”。他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在归途中,苏轼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了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他不仅关注了社会民生,还担忧国家政治和教育的发展。尽管遭受困境,但他依然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苏轼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在困境中不仅要反思自己,还要关心社会和民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八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才华广为人知。然而,苏轼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在被贬谪至黄州后,苏轼最后的归途中,他对人生和自我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份心得体会无疑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苏轼归途的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不同看法。苏轼在幽居期间通过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渐渐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他写道:“两个蒂阴阳盛废蜡,千年萧索不相往。”这句诗表明了他对时间的洞察力和对生命的反思。苏轼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并以此理念对待自己和他人。这一点让我们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在于我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珍惜眼前的一切,才能过上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其次,苏轼归途的心得体会还表现在他对命运的重新认识上。在生活中,苏轼遭遇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积极面对困境并从中汲取力量。他曾说:“我命本苦寒岂怕,自当行乐无穷。”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命运的重新认识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苏轼将命运视为一种挑战,他相信只要自己尽力去做,就能够克服困难并实现目标。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无论遇到什么困境,我们都要坚持去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积极面对未来。
此外,在苏轼归途的心得体会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苏轼在黄州的日子里交到了许多朋友,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并共同度过了人生的艰难时刻。苏轼写道:“一棹春风归故里,江湖任我漫游。”这句诗反映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情谊和对友情的珍视。苏轼通过与朋友的交往,体验到了人际关系的力量,并由此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的重要性。这一点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懂得感恩和珍惜身边的朋友。
最后,在苏轼归途的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我价值和慎独的思考。苏轼在黄州时,面临许多困境和压力,但他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独立和自尊。他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句诗表明了他独自面对困境时的心态和态度。苏轼深知自身价值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通过慎独来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坚持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我们来说,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学会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保持自信和坚守自己的原则,坚持底线,不忽视自身的价值。
总之,在苏轼归途的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命运、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的思考。他的反思和心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相信自己,重视人际关系和保持自我独立。苏轼的归途心得体会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并追求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九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海棠的赏析:
海棠即海棠花。海棠花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海棠花这一审美意象表现了游子思乡、离愁别绪之情。苏轼的《海棠》这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作。全诗如下: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与上文的“月转廊”形成照应,月光照不到海棠,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来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不让海棠睡去,更加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其中的“烧”和“照”,不但表明了诗人对花的喜爱,也表现了自己害怕孤独和寂寞情感。当然,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人为地去“照”,就更是表现了诗人对痛苦的超脱,对生活的豪迈之情。
在艺术上,首先,典故的运用,提高诗歌的含蓄性和深沉性。其次,结构上起承转合,使诗歌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再次,动词的运用更增强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第四,以花喻人,形象生动,内蕴丰富。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于1094年因谏言上疏而被贬至岭南地区,期间他被派往惠州任职。在惠州的三年时间里,苏轼对于这个地方有着深入的了解与体会。本文将通过五个段落逐步展示苏轼对惠州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
苏轼被贬至岭南后,被派往惠州。抵达之初,苏轼对于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心与期待。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自然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对于苏轼来说,惠州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的学识、才情是否能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格外的发扬,这成为了他心头的疑虑。
第二段:渔洋山水之美
苏轼抵达惠州后,第一感受就是这里的山水美如画。惠州以其众多的渔村而闻名,交织的河流、清澈的湖泊以及壮丽的山脉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卷。苏轼曾在《念奴娇·春情》中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些诗句完美地表达了他对于惠州山水之美的赞叹。苏轼在惠州漫步山水之间,不仅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也从这里的动人景色中汲取灵感,使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段:人文风物的韵味
苏轼在惠州不仅陶醉于山水之美,也深深被这里的人文风物所吸引。惠州作为千年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苏轼参观了惠州西湖和东湖,欣赏了西湖边的兰亭和横河书院,感叹其雅致之境。他也去了西山和黄丰寺,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熏陶。苏轼如此描述惠州的西山:“远离尘嚣,山间林木茂盛,清风拂面,悦耳鸟鸣扑耳。”这样的人文景观深深地触动了苏轼的心灵,激发了他对于文化的思索与挖掘。
第四段:惠州名人的故事
乍一看,惠州似乎没有出过太多的文化名人。然而,在苏轼的体会中,他发现这个城市却蕴藏着许多优秀的智慧和才华之人。苏轼曾与惠州世族的宴宾一起聚餐,结识了当地的名士。他们无论在诗词、书法还是绘画方面都有着卓越的造诣,对于文学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苏轼在交流中与这些人互相启发,不断探索、学习,这对于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创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轼也因此对于惠州文化的包容与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第五段:结语
苏轼在惠州的三年时间里,通过对于山水之美、人文风物、文化名人的体会与感悟,逐渐的解除了对于这个地方的陌生与担忧。他的心灵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滋养,同时他也为惠州带来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在惠州的这段时间中,苏轼的文学创作与艺术创建达到了顶峰,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他对于惠州之美的赞颂与感悟,也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文化的底蕴与价值。
总结:
通过对于苏轼在惠州的体会与感悟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与学者在新的环境中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与作品,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将一个陌生的地方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源泉。苏轼在惠州的经历,也让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的重要性,一个城市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鉴苏轼的故事,去探索、体验与传承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的文化,来培养和发扬我们自己的精神与才能。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一
王朝云,字子霞,北宋之时西湖名妓。因为家境贫困,所以王朝云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到西湖边上的歌舞班子里学习歌舞。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朝云的姿色越发美丽,而歌舞更是西湖一绝,于是很快就打响了名声,成为西湖名妓。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后人常称其为苏东坡。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大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词、散文、书、画都是一绝,可谓全才。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作方面,开创了豪放风格的词派,与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善书而工于画,受到世人追捧。
一个女子竟然给人两种不同的感觉,苏轼因此有感而发,得出后来传颂千年的经典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个时候,我们并不能知道苏轼是否对王朝云起了男女之情,毕竟王朝云当时年仅十七岁。不过后来苏轼的夫人王弗却觉得王朝云不错,主动将其赎入府中。入了苏府之后,王朝云是以丫鬟的身份在苏府过活的。
王弗赎王朝云也许是察觉到了苏轼对王朝云的好感,也许是自己觉得王朝云此人不错,也许两者兼有。总之王朝云入了苏府之后,很得苏氏夫妇的喜爱。王朝云因为幼时被卖入歌舞馆,所以并不能识文断字,于是苏轼便耐心教授王朝云读书写字、音乐舞蹈、诗词歌赋。
王朝云陪伴了苏轼二十多年,但实际上是在黄州的时候,王朝云才被正式抬为侍妾的。这之前,苏轼与王朝云有没有跨出那一步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能猜想的是,王朝云与苏轼最终会选择在一起,是有感情基础的。他们的爱情也许萌发在初见之时,随后在不断的相处中慢慢成长,最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苏轼喜欢王朝云的体贴,王朝云敬慕苏轼的才学,才子佳人,十分登对。
王朝云陪伴苏轼度过了人生中最为低谷的两个时期,作为患难夫妻,苏轼对王朝云有着很深的感情,王朝云对苏轼的了解和深入,绝对算的上是一位红颜知己。而苏轼呢?也为她写了许多优美诗篇,字字含情,句句入心。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二
苏轼,北宋文豪,以其豪放洒脱的诗词而广为人知。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曾经历过许多挫折和艰辛。而当他在归途中体悟到一些重要的道理时,这些心得不仅仅是对于自己的启示,也给了后人很多启迪。本文将从苏轼归途的心境、对生命的理解、人生的选择、情感的坚守和艺术的追求五个方面,梳理出苏轼归途心得体会。
首先,苏轼归途的心境是无奈和失意的。在苏轼被贬谪岭南时,他必须辞去官职,乘船南下,度过了许多漫长的途中。他被迫离开了亲人和朋友,面对着环境的陌生和寂寞。这种失意的心境使他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其次,苏轼在归途中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发现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只有珍惜和把握每一刻才能真正活出精彩。在他的词中写到:“人生如梦,一放难留”。这句词充满了忧伤和无奈,也呼唤人们珍惜时间,活出自己的价值。
第三,苏轼在归途中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在考虑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他放弃了官场的功名和地位,选择了辞官回家。他明白了个人的快乐和幸福不应该只依赖于社会的评价和承认,而是应该建立在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实现上。这种人生选择也给后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第四,苏轼在归途中坚守了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于家人、友情还是爱情,苏轼都表现出坚守不渝的态度和情感。他把这种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诗词中,表达出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也表达出对爱情的渴望和珍视。
最后,苏轼在归途中对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在隔离异乡的孤苦中,苏轼用文学来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理想。他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诗词中,创作出许多动人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苏轼归途心得体会可以归纳为对生命的理解和人生的选择、情感的坚守和艺术的追求。这些心得不只是苏轼个人的体验,更是对每个人生命的思考和启示。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挫折,苏轼都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那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人生的美好。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三
苏轼的《定风波》,大家都很熟悉了。还有一篇《游兰溪》,可能很多人不记得了: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大概就是说他前两天因为去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买的地,得病了,然后找了个聋哑人看病如何如何,这件事发生于元丰五年三月。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想起来了,《定风波》前面有一句说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我当时上课看到这里,是真的笑,笑出声。
两件事连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三月七号去沙湖看地的时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没伞,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介绍苏轼在惠州的背景和经历)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曾在1080年至1093年期间,在庆历、元丰时期担任惠州的知州。在这段时间里,苏轼深入了解惠州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并发表了一系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惠州山川秀美(介绍惠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风景名胜)
苏轼在惠州的心得体会中,最为深刻的是对惠州山川秀美的赞美。他描述了濒临大海的御濠、江福寺的观瀑、梅花山的景致以及温泉的奇观。苏轼欣赏惠州山川的壮丽景色和优美气候,赞美惠州的山水胜迹富有特色,华美异常。
第三段:惠州人文风气(描写惠州人民的善良和勤劳)
苏轼亦从人文风气的角度对惠州进行了赞美。他称赞了惠州人民的善良和勤劳。在苏轼的眼中,惠州人民坚守传统道德规范,尊重长辈和关心他人。同时苏轼也称赞了惠州人民的勤劳和坚韧精神,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努力工作,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发展。
第四段:惠州历史文化(介绍惠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苏轼被惠州的历史和文化所吸引。惠州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苏轼特别欣赏惠州的雅庙和古朴的宫殿建筑。他对惠州的历史非常熟悉,愿意通过对古人的研究和崇拜来传承这一历史文化。苏轼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第五段:苏轼在惠州的贡献(总结苏轼在惠州任职期间的贡献,并表达对惠州的思念之情)
最后,苏轼在惠州的心得体会也包括他在任职期间所做的贡献。苏轼注重改善惠州人民的生活条件,积极推行各项政策,为惠州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苏轼在惠州的任职期间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他离开惠州后对这个城市也充满了思念之情。
总结:
苏轼在惠州的心得体会展示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钦佩。他对惠州的山川、人文、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总结,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为惠州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段苏轼的经历为我们了解惠州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座城市的魅力。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五
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4.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5.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8.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9.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10.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六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苏轼主张注重品格教育、注重实践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在我看来,苏轼的教育心得和体会可以给现代教育提供许多启示。
首先,苏轼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是塑造其未来发展的基础。在他的诗歌中,反复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主张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心和公德心,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对于现代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仅有知识的积累是不够的,年轻人还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修养,才能真正面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苏轼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学习要结合实际,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和实践并重。他强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中同样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苏轼注重学生主体性。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他主张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决策。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现代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最后,苏轼提倡创新教学方法。他认为,教学应更新观念,采用与时俱进的方法,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内容。他自己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育家,他善于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写作、演讲和讨论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给现代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借鉴。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性,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工具,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总之,苏轼的教育心得和体会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他强调品格教育、实践教育、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教学方法,这些理念对于塑造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从苏轼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现代教育,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七
苏东坡爱吃肉,“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于是他自己创了这么一道糯而不油腻,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的“东坡肉”。不仅如此,他还作了一首与猪肉有关的打油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除了东坡肉,还有一道东坡凉粉。据传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到凤翔东湖避暑。夏日炎炎,天气闷热,苏东坡想要吃一些清凉爽口之物。
于是他让仆人娶了一些小扁豆,然后将豆子研磨成粉状,然后细细熬煮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此后在凤翔各地广为流传,时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于是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凉粉”。这道菜与“东坡肉”一样,流传至今。
除了东坡肉和东坡凉粉,其他与苏东坡有关的食物,还有东坡墨鱼、东坡豆腐等。
苏东坡还精于茶道,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从以上的故事来看,苏东坡绝绝对对是一个吃货。
苏轼是一个历史名人,被后人所熟知,不只是他的诗词散文,关于他的一些小故事,也在后世流传了许多。
秦少游娶苏小妹的时候,按习俗要做催妆诗,秦少游在前方就已经被为难了许久,好不容易到了新房门口,哪知道苏小妹说了一个上联,秦少游久久思考而无所得,正抓耳挠腮之际,苏东坡在一旁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灵光一现,当即对:“投石冲开水底天”。如此得苏东坡相助,秦少游才顺利娶得美人归。
苏轼自幼聪慧,少年时读书常常受到师长的称赞,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了自负的性子。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哪知道没过多久就被人打脸了,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本书前来寻问,书中那字复杂深奥,苏轼也不认识书中的字。
妇人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苏轼受了教训,知道自己并没有那么能干,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于是将那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此后苏轼发奋读书,这个故事一时传为佳谈。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八
(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四)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
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哪里篇十九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巨匠。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心得体会。苏轼的教育观可以总结为自信、创新、奋斗、勤奋和坚持,这些品质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苏轼的教育观强调自信。他在当时的文坛上自信满满,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充满了信心。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常常表现出对自己的自信,这种自信力量鼓舞着他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力,从而不断努力进取。
其次,苏轼的教育观强调创新。苏轼以他独特的才华和创造力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的作品经常给人一种新鲜感和创新感。在他的教育观中,他鼓励学生们保持创新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苏轼的教育观强调奋斗。苏轼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在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精神,使他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苏轼的教育观强调勤奋。苏轼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修炼和提高自己的技巧。他坚信只有通过勤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苏轼的教育观强调坚持。苏轼在他的一生中面临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的坚持不仅让他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坚持不懈的信念,启发他们在困难面前不轻易放弃。
综上所述,苏轼的教育观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他的自信、创新、奋斗、勤奋和坚持,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遵循的品质。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他们自信、创新、奋斗、勤奋和坚持的品质,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综合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