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教师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经济法基础总结知识点篇一
已满10年不满20年,年休假10天
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不享受当年年休假情形: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
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不扣工资的;
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
3年以上固定期和无固定期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5年以上的为6个月
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6个月;
5年以下10年以下的为9个月;
10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为12个月;
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为18个月;
20年以上的为24个月
医疗期计算方法:医疗期3个月的按6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6个月的按12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9个月的按15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12个月的按18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18个月的按24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24个月的按30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注意:病休期间,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包括在内
医疗期待遇:病假工资或治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但最低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合同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公式: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 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满1年支付1个月;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支付1个月;不满6个月半个月)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支付3倍的数额,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
劳动仲裁
经济法基础总结知识点篇二
本章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
1、劳动合同的订立;
2、试用期;
3、劳动合同的解除;
4、劳动合同的终止;
5、经济补偿;
6、劳动仲裁。
本章需要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
1、办理支付结算的基本要求;
2、基本存款账户;
3、银行卡;
4、国内信用证;
5、票据权利的取得;
6、票据的记载事项;
7、背书;
8、承兑;
9、保证;
10、商业汇票。
本章属《经济法基础》最重要的一章了。本章需要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
1、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2、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3、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4、消费税的税率;
5、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6、营业税的税目;
7、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8、营业税的税收减免。
本章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如下:
1、企业所得税所得来源地的确定;
2、企业所得税的免税收入;
3、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
4、工资、薪金所得;
5、劳务报酬所得;
6、稿酬所得;
7、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经济法基础总结知识点篇三
初级经济法基础知识包含哪些内容呢?你是不是也很想了解呢?快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初级经济法基础知识
经济纠纷的概念与解决途径
(一)经济纠纷的概念
经济纠纷,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争议。它包括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
(二)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必然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由于各自的经济权益相互独立,加之客观情况经常变化,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权益争议,产生经济纠纷,如合同纠纷、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就纳税事务发生争议等。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必须利用有效手段,及时解决这些纠纷。在我国,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解决当事人争议的方式,但适用的范围不同。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适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采取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仲裁与民事诉讼是两种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发生争议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解决方式。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这在法律上称为或裁或审原则。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方式的选择则与纠纷的性质有关。根据法律的不同规定,有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也可以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再起诉;有的则只能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还有的则只能通过行政复议的方式解决,由行政机关对纠纷作出最终裁决。
仲裁的概念和特征及适用范围
(一)仲裁的概念和特征
1、仲裁的概念
仲裁是由经济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对纠纷依法定程序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的活动。
仲裁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2、仲裁的特征
1、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
2、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
3、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二)仲裁的适用范围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下列纠纷不能提请仲裁:
1、关于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3、下列仲裁不适用于《仲裁法》,不属于《仲裁法》所规定的仲裁范围,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
(1)劳动争议的仲裁;
(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
仲裁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由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合法合理原则。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
3、独立仲裁原则。仲裁机关不依附于任何机关而独立存在,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一裁终局原则。即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法院不予受理。
经济法基础总结知识点篇四
目的:
教学重点:法的概念及特征
导入
一、法的产生(板书)
1、国家的产生
2、法的产生
3、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法的概念(板书)
1、法是体现传统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4、法是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案例p2
分析提问:小李认识的不正确性?
拓展提问:我国法代表性谁的利益?
三、法的种类
1、宪法
2、行政法
3、刑法
4、民法
5、经济法
6、婚姻法
7、劳动法
8、行政诉讼法
9、刑事诉讼法
10、民事诉讼法
四、法的解释
1、概念
2、分类:正式解释
非正式解释
举例:事法出台“轻微犯罪不处罚”的解释
五、法的实施(板书)
1、法的适用
原则、规范:时间空间对人
2、法的遵守
六、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板书)
1、有法可依
2、有法必依
3、执法必严
4、违法必究
小结布置课后练习:法的概念[法的产生法的概念及特征社会法制要求
法的特征
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
反思:《法律基础》课已学过的内容同学较熟悉可以加快加深讲解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地位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经济法概念,了解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经济法的概念,
掌握我国经济法的法律体系
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3、调整对象
4、地位
教学进度复习并导入:法的概念法的体系?(提问)
一、经济法的概念(板书)
1、经济法的含义
调整一定经济关系的各种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
2、我国经济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1949年1978年十五大2003年
1、调整的概念
运用法的形式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违反了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2、经济关系
1)国民经济管理关系
税收法金融法会计法
2)经营协调关系
合同法案据法证券交易法
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
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
二、经济法的地位、作用(板书)
1、地位:独立的第二层次法律部门
2、作用:制度上市场秩序对外经贸企业
三、经济立法的概念(板书)
1、定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领导、修改和废止经济法律的活动
2、层次:国家人大及常委
国务院
省人大及常委
民族自治地方
经济特区
国务院各部门
四、经济法律体系(板书)
1、法律――最高地位
2、行政法规
3、地方性法规
4、规章
5、国际条约
五、我国经济立法概况(板书)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发展
1、取得的成绩
2、存在不足
3、改善经济执法的对策
小结
经济法
调整对象:经济立法经济立法弊端
作业经济法经济立法经济执法
反思:学生能思考现状,但较少提出对策
经济法基础总结知识点篇五
(1)会计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得少于24小时。
(2)吨税执照期满后24个小时内不上下客货的船舶免征吨税。
2日/48小时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2)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应于2个工作日内对开户银行报送的核准类账户的开户资料的合规性予以审核。
(3)备案类结算账户的变更和撤销应于2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报备。
(4)银行在收到存款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申请后,对于符合销户条件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办理撤销手续。
3日
(1)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3日前请求延期开庭。
(2)存款人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自正式开立之日起3个工作日后,方可使用该账户办理付款业务。
(3)托收承付的承付期“验单”付款为3天。
(4)汇票上未记载承兑日期的,应当以收到提示承兑的汇票之日起3日内的最后一日为承兑日期。
(5)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的3日内,依法向票据支付地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提起普通诉讼)。
(6)人民法院决定受理公示催告申请,应当同时通知付款人及代理付款人停止支付,并自立案之日起3日内发出公告。
(7)存款人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自正式开立之日起3个工作日后,方可适用该账户办理付款业务。
(8)拒绝付款时,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应自收到委托收款及债务证明的次日起3日内出具拒绝证明。以单位为付款人的,应在付款人接到通知日的次日起3日内出具拒绝证明。
5日
(1)备案类结算账户符合开户条件的,银行应办理开户手续,并于开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备案。
(2)存款人更改名称,但不改变开户银行及账号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向开户银行提出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申请,并出具有关部门的证明文件。
(3)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住址以及其他开户资料发生变更时,应于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开户银行并提供有关证明。
(4)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通知是否受理。
(5)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在5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
(7)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8)仲裁庭应当在开庭5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
(9)主管税务机关在5个工作日内发给发票领购簿。
7日
(1)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应在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的7日内,到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2)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应当在次月的7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3)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
10日
(1)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10日内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
(2)托收承付的承付期“验货”付款为10天。
(3)支票的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0日内提示付款。
(4)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
(5)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或者见票后定期付款的票据,自到期日起10日内向承兑人提示付款。
(6)契税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税收征收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15日
(1)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2)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3)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15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4)当事人不服诉讼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5)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予以审核,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件。
(6)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应当在海关签发税款缴款凭证次日起15日内(星期日和法定节假日除外),向指定银行缴纳税款。
(7)应税船舶负责人应当自海关填发吨税缴款凭证之日起15日内向指定银行缴清税款。
(8)纳税人自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者其他存款账户之日起15日内,将其全部账号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
(9)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一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
(10)纳税人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登记。
(11)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按规定设置帐簿。
(12)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税务机关备案。
(13)纳税保证人应当自收到税务机关的纳税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履行保证责任,缴纳税款、滞纳金。
(14)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中了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
(15)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自遗失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
(16)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17)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在项目完工、离开中国前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30日/1个月
(1)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2)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30日内,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社会保险登记。
(3)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4)对于按照账户管理规定应撤销而未办理销户手续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银行通知该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人自发出通知之日起30日内办理销户手续,逾期视同自愿销户。
(5)银行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1个月。
(6)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提示承兑。
(7)见票即付的票据,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
(8)申请人缺少解讫通知要求退款的,出票银行应于银行汇票提示付款期满1个月后办理。
(9)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10)已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11)根据规定可不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12)获准占用耕地的单位或是个人应当在收到土地管理部门的通知之日起30日内缴纳土地增值税。
(13)烟叶税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纳税。
(14)海关应当自受理退税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通知退税申请人。
(15)《外管证》的有效期一般为30日。
(16)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自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经济法基础总结知识点篇六
【解释】下列事项均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1)申请仲裁;(2)申请支付令;(3)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4)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5)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6)申请强制执行;(7)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8)在诉讼中主张抵销;(9)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2、当事人一方提出请求
【解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1)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2)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3)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4)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解释1】“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等承诺或者行为,均属于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行为。
【解释2】如果“双方当事人”就债务履行达成和解(例如延期清偿协议),不应看作诉讼时效的中断,而应视为新的法律关系成立,该法律关系受法律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和解协议时,才开始诉讼时效的起算。
【例题17】根据有关规定,下列情形中,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有()。
a、当事人申请仲裁
b、当事人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c、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的承诺
d、双方当事人就债务履行达成和解
【答案】abc
【解析】(1)选项c: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等承诺或者行为,均属于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行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2)选项d:如果双方当事人就债务履行达成和解,不应看作诉讼时效的中断,而应视为新的法律关系成立,该法律关系受法律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和解协议时,才开始诉讼时效的起算。
[《经济法》法律基础知识]
经济法基础总结知识点篇七
一、法的本质和特征(选择题,判断)
(一)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贰不是每个成员的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法律反映统治阶级的一直,并不是意味着法律就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2、国家意志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二)特征
1、国家强制性(凭借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2、国家意志性(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3、规范性(概括性、利导性,确定人们社会关系的权利和义务)
4、明确公开性(可预测性)和普遍约束性
二、法律关系(选择题,判断题)
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主体、客体、内容)。法律事实是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原因。
(一)主体
1、种类
公民(自然人):有无国际不重要,是人就行
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判定的主要依据:一个是年龄,一个是精神状态,与肢体是否残缺、智力高低无关
3、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已满14周岁(含14)不满16周岁(不含16)的公民
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不满14周岁(不含14)的未成年人
4、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
(二)内容
1、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如:纳税、当兵)和消极义务(如破坏公共财物)
(三)客体
1、物(自然物、人造物、人身、货币和有价证券、物也可以没有固定形态如天然体、电力)
2、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道德产品)
3、行为
(四)法律事实
1、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3、法律行为,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三、法的形式
(一)种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规章、以及我国签订和加入的国际条约)
宪法(根本大法) 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行政法规 国务院
地方性法规 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 员会
规章:部门规章 国务院各部门等
地方政府规章 有地方立法权的人民政府
我国不实行判例制度,人民法院所做的判决书不能作为法的形式
(三)法的冲突解决机制
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即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时,以上位法为据,不再适用下位法
2、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同一机关制定法的形式,但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适用特别规定
3、新法优于旧法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的形式,但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4、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
5、同一位阶的法规定不一致
四、法的分类
按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按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按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按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按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按法律运用目的,分为公法和私法
五、法律责任
· 行政处罚:
2、税务行政处罚的具体形式包括:罚款、没收财物和违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
·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刑事责任
· 附加刑(可以与主刑一起使用,也可以独立使用):罚金、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适用于外国人)、剥夺政治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经济法基础总结知识点篇八
一、法的本质和特征(选择题,判断)
(一)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
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贰不是每个成员的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法律反映统治阶级的一直,并不是意味着法律就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2、国家意志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二)特征
1、国家强制性(凭借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2、国家意志性(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3、规范性(概括性、利导性,确定人们社会关系的权利和义务)
4、明确公开性(可预测性)和普遍约束性
二、法律关系(选择题,判断题)
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主体、客体、内容)。法律事实是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原因。
(一)主体
1、种类
公民(自然人):有无国际不重要,是人就行
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判定的主要依据:一个是年龄,一个是精神状态,与肢体是否残缺、智力高低无关
3、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已满14周岁(含14)不满16周岁(不含16)的公民
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不满14周岁(不含14)的未成年人
4、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
(二)内容
1、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如:纳税、当兵)和消极义务(如破坏公共财物)
(三)客体
1、物(自然物、人造物、人身、货币和有价证券、物也可以没有固定形态如天然体、电力)
2、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道德产品)
3、行为
(四)法律事实
1、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3、法律行为,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三、法的形式
(一)种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规章、以及我国签订和加入的国际条约)
宪法(根本大法)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行政法规国务院
地方性法规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规章: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门等
地方政府规章有地方立法权的人民政府
我国不实行判例制度,人民法院所做的判决书不能作为法的形式
(三)法的冲突解决机制
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即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时,以上位法为据,不再适用下位法
2、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同一机关制定法的形式,但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适用特别规定
3、新法优于旧法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的形式,但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4、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
5、同一位阶的法规定不一致
四、法的分类
按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按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按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按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按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按法律运用目的,分为公法和私法
五、法律责任
·行政处罚:
2、税务行政处罚的具体形式包括:罚款、没收财物和违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刑事责任
·附加刑(可以与主刑一起使用,也可以独立使用):罚金、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适用于外国人)、剥夺政治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