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是对自己要在公众场合说的话进行事前准备、整理和概括的重要工具。那么,如何写一份出色的发言稿呢?在以下范文中,可以看到不同主题、不同背景的发言稿,或者是鼓励激励性的,或者是反思思考性的,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篇一
又是一年春来到,细雨如丝,我看着天上的明月,想起了老友元二。
在元二走的前一天晚上,我把他带到了一家胡人开的酒馆,要来烧酒和牛肉。和他痛痛快快的喝了一场,喝到酒馆要打烊。一想到以后可能就再也无法相见了,不禁有些心酸。外面的一切都是那么凉。春寒的料峭冰冷入骨,让人瑟瑟发抖。我俩对着月亮,和着冷风,一杯酒接着一杯酒的灌下去,仿佛这样可以减轻分别的痛楚。东边的天泛起了鱼肚白,我们就这样喝了一夜,聊了一夜。
外面还留着昨天的潮气,并且下着小雨。大地复苏,旁边的柳树弯下腰,她那翠绿的头发微微抖动着,好像在与元二告别。太阳缓缓升起,人们也都拿着农具、赶着牛从房子里走了出来。我和元二静静的站在那里,接元二的人终于来了。一切都是那么悲凉。
只见元二缓缓的从口中说出来一句:“我走了。”我呆愣在那。正打他要起步时,我跟他说了一句话:“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见不到故友了!”
我俩举杯一饮而尽,喝完仰天大笑。他终于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发呆。
一直到拐弯处,我看不到他的背影。保重,我的好朋友――元二!
月亮渐渐露出半边脸,我心中感怀,不知道我的好友元二在安西过可好?可看见这只露半边脸的月亮?我提笔赋诗一首: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篇二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时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熟悉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当时两位友人之间的情谊。接下来是按照古诗学习的方法来自学古诗。我给学生读诗的第一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将古今义进行对比。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接着,我请同学们想象诗中的情节,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诗的特点,进行儿童诗的现场创作。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师板书)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师作相应的准备:学过他的什么诗?;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他和元二之间的情谊。)
4、师生交流:安西在哪儿呢?(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词卡片:
渭城:讲解词义。
(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3、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4、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师:诗里的词和每句诗的.意思你明白吗?(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
2〕查工具书;
3〕向他人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朝雨;轻尘;客舍;更尽;阳关(古今义比较,阳关大道);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师板书:景、情)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劝君、更尽、无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师板书。)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
5、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生练习)
6、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指名读背,师为他配乐。)
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请学生上台展示书法,朗诵古诗。
3、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篇三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学古诗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
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
3、介绍古诗背景
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
(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六、小结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篇四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在“珍惜”这一主题单元中,强调友情的真挚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正逢其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即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也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时所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即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更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
熟读成诵,因诵悟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1、理解“浥、故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味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1、让学生搜集古诗中的送别诗。
2、多媒体课件:古曲《阳关三叠》、《诗意图》等
一、情境熏陶,营造情境。
课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意图》。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和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我们在这样清新的春天,走进朝雨纷纷的渭城,去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三、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轻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指名一个一个地读课文,互相进行点评。
齐读课文。
(课件出示,课件范读古诗)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就必须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句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由字到句再到篇地分析一下古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后,小组对不懂之处进行讨论。
小组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解的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课文。
师:再读这首古诗之后,你对诗或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吗?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5、精讲全诗,体悟诗情
(指名读这句诗)
这些景物都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清新明朗)(再齐读本诗前两句)
师:诗人笔下的景物,是有着盎然生机的春天的早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在为友人拂去满身的征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此景描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谐调,然而,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纵然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欣赏。(轮读大屏幕上诗的前两句,指名读本诗前两句。)
(2)纵有良辰胜景相伴,却无奈相聚无长,别离在即,所以,诗人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他对朋友说:“(大屏幕出示诗的后两句,生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倾注在“一杯酒”中,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饮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一斟一酌,虽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情却格外深重。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意生动地表现,再没人陪你喝酒了,诗句意味深长。一个“尽”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依依惜别的画面。(板书:惜别情深)那是故人一片真挚的心意!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屏幕出示地图,古诗后两句诗句,《阳关三叠》音乐响起,阳关安西荒凉图景出现,生表演读全诗后两句)
生轮读、齐读本诗后两句。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你再读一遍这句诗。
西出阳关之后,仅仅是“故人无”了吗?还从此没有了哪些?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6、师出示诗歌图解:
(王维的诗歌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其实也就是一部优美的情景短剧。课件出示如下内容,课件出示一段离愁别恨音乐)
剧目:《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场景:朝雨、浥轻尘
美工: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词: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元二:……
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7、生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主要练读诗的后两句,体味情感)
8、再读课文,深化认识。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非常精短的语言,就描绘出了如此深厚的情感的。(课件出示全诗诗句)
(小组读,轮读……)课件出现《阳关三叠》词曲合唱,学生轻轻唱诵、跟读。
四、对比探究,拓展研究读。
师:同学们演得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有真情在啊!(大屏幕出示赞《阳关三叠》的诗:阳关三叠唱不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也只有珍惜友情,珍视人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值得我们珍藏的旷世名篇。
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大屏幕出示《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二诗,齐读两诗)
生谈感受,分析异同。
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之处。(板书:景、情;别董大,凄清悲苦,豪情满怀。)
生再比较着读两诗。
五、诗句积累,交流品味。
师: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多少灿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主题就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大屏幕出示送别诗名句集锦)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学以致用,也用送别诗中的诗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的感情。
学生欣赏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也可谈自己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作诗,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要珍惜每份真挚情感。(若时间许可,可由学生说一说对朋友的祝福与送别,或者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七、作业设计,升华深化。
(大屏幕出示:)
作业超市: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名句,体会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3、六年小学生活,同学们很快就要进入初中学习,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可能也会步入不同的中学,请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同学,也写一首送别诗吧!
八、板书设计,比较研究。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景清新明朗凄清悲苦
情惜别情深豪情满怀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篇五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
课件、酒杯
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了解诗人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绘画大师。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的造诣。代表作:《 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王维和元二是好友,诗中还有一个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谁奉了谁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维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谁能给我们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还有谁补充一下,说得更具体:(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谁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咱们一起看看安西。(欣赏课件3、4:安西图片)
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
4、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三个字“朝”、“舍”“更”(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课件出示5、)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课件出示5)
2、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指名朗读古诗。(课件出示6)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这两个朋友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过了一夜,小声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课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计:小雨,柳树,客舍,酒宴。(板书:朝雨、 客舍、 柳色)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理解:浥:湿润
(2)客舍 :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8、9)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欢吗?把你的喜爱带进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诗)
结合课后注释和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从诗句中我们也知道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10: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从课题和前两句古诗中,我们知道元二从渭城出发要去安西。结合文字,我们来看地图,(课件出示11)(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渭城:秦朝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2、介绍阳关:(出示课件12:阳关图片)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3、(课件出示13:)这是从渭城到安西。它的实际距离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
4、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只有靠骑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自由想象说)
(课件出示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6、学生自读古诗的最后两句,再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元二即将远行,诗人举杯敬酒,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诗人和元二之间的临别话语。(播放课件16音乐:阳关三叠)
同桌先说,再师生互说。
2、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师:一杯够吗?不够,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师:一杯能表达伤感之情吗?不够,再来一杯。
生: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师:真无奈,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读)
师:诗人劝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从“更”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舍不得……)
4、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一个“尽”字生动地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板书:劝、更、尽)
6、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友人送别的情景读出来。 (自读古诗)(课件出示17)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收集的离别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课件出示18、播放音乐“送别”)
附送别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 更尽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篇六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课时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
路途都有什么?
这体现了什么?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