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做一次回顾和反思。在一分钟内,我们要学会平衡速度和质量,以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探究以下总结范文的优点,从而改进自己的写作能力。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一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二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三
答: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2.单倍体是指?
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单倍体特点?
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单倍体育种过程?
杂种f1单倍体-------纯合子(输出公式不便,参看课本)。
单倍体育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的定义?
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
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6.常见物种形成方式?(公式输出不便,参看课本)
7.种群是指?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
答: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
答: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答: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答: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9.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
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四
本节是植物激素调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这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问题。主要有四个重要实验,分别是由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完成的。我们需要注意每个重要实验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照思路,达尔文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的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詹森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进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温特并没有把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到1934年科学家才最终确认了这种物质就是吲哚乙酸。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均为幼嫩且生长旺盛的部位;根尖和成熟叶片合成生长素极少。在这些部位,通过一系列过程将色氨酸转化成生长素。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极少。
生长素的运输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即极性运输;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在芽尖、根尖等不成熟组织的尖端,生长素的运输也会受到外界因素(如地球引力、单侧光、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横向运输,如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五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1)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2)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3)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克里克还提出中心法则: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
(5)富兰克林——dna衍射图谱。
(6)查哥夫——腺嘌呤(a)量=胸腺嘧啶(t)量,胞嘧啶(c)量=鸟嘌呤(g)量。
(7)英国遗传学家缪勒——用x射线照射果蝇,发现突变率大大提升。
二、生命活动的调节
(1)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现代观点: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沃泰默——促胰液素分泌只受神经调节。
(4)斯他林和贝利斯——促胰液素可存在“化学调节”(并命名该调节为“激素”)。
(5)达尔文——植物向光性实验,验证金丝雀草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可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单侧光下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6)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7)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8)温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三、生态系统
(1)高斯——证明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2)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压榨和萃取。
2、水蒸汽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汽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如玫瑰油、薄荷油等(也可用萃取法)。
3、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常使用压榨法,因为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
4、胡萝卜素的提取一般用萃取法。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出有机溶剂,获取纯净的植物芳香油。
5、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所以适宜用作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6、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汽一同蒸馏。故适用于蒸馏法。
7、玫瑰精油的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目的是增加水层密度,使油水分层。分离油层后加无水na2so4,目的是除去水,再过滤去除na2so4。
8、橘皮压榨前用石灰水浸泡,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
9、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所以适于用萃取法。
10、萃取时采用水浴加热,以防有机溶剂燃烧、爆炸。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以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实验原理:
植物插条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二、实验注意事项
1. 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2. 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3. 处理方法:
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二、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或显微计数法(用血球计数板)。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六
2.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
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4.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区别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6.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7.什么是还原性糖,又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8.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
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9.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10.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七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八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
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
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6、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7、脂类包括:
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
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8、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9、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0、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1、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2、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九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十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1、碳循环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
(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十一
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1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十二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1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1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1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1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1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1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1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1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2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能够无限增殖。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篇十三
答: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
答: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
答: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答:(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
答: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答: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
答: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
答: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
答: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答: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
答: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的功能?
答: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
答: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
答: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
答:有机物和氧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
答: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是指?
答: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
答:(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9.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一般来自?
答:发育着的种子。
20.利用无性繁殖繁殖果树的优点是?
答:周期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