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教案应该具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具体的教学步骤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阅读这些五年级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5各数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在学习完角的认识之后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本节课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巩固对直角的认识。学生画直角有一定的困难,方法虽然会了,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力不从心。如,在画另一条直角边时,由于尺子不好按牢,画出的边不直;又如:从顶点出发画另一条直角边,因为尺子有厚度,画出的边不能和边相交。要让学生多练习画,熟练后就能找到技巧了。
文档为doc格式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四
今天是上课的第一天,由于校长要求第一节课一定要上新课,所以我开始上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昨天就已经让学生回家进行了预习,“读、写p2-4”,今天上课时却发现学生直到三年级下册了都还不会读书,他们仅仅是读了课本上所写的文字,没有去思考这节课的知识点与以前所学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运用这些新知可以怎样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当我问学生:“如果你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站立,如何介绍你周围的景点”时,郑呈东第一个站起来说:“我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站立,在我的后面是毛主席纪念堂,左边是人民大会堂,右边是历史博物馆”,我又问:“还可以怎么说?”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复习到了前后左右,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连想都不想一下,就马上想着去念课本上的文字,什么北面、东面的,连问了好几个,就是不知道如何去介绍,最后是我自己说:“我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面站立,”话没讲完,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说“那么我有背面就是升旗台,左面是历史博物馆,右边是人民大会堂”,另一个学生跟着说:“我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站立,在我的右面是毛主席纪念堂,后边是人民大会堂,前边是历史博物馆”,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根本就不去想老师提的问题。
好不容易上完了“东南西北”,学生又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的,我就兴致勃勃地介绍柳州,讲到了以河为界,分为了河南、河北两个大片,河北就是柳州的北面,“河北有什么建筑物呀?”工贸、广场,……“我们面向北边坐,哪边是南面?东面?西面?学生又是一个滚瓜烂熟,我很开心,觉得学这节课学得不错。
放学了,带着排街队的学生走到学校大门,突然灵机一动,问:“你们说一说,北面在哪里?”所有的人齐刷刷地指向他们的前面,“这里?”我都要晕倒了,因为他们所指的方向是“南面”。
他们为什么会是那么机械地指着前面说“这是北面呢?”我想问题就出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上面,学生仅仅是机械地背书,根本就没有考虑要用到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你要面向北面站立”,要不然你面向东边站立,你指着东边说“这是北边”怎么行?我想,上课不仅仅是要求老师精益求精,学生也要训练、自我反思怎样接受、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读课文(预习)的重要性,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赶紧开始吧!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五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东西南北》。
2、教材简析:《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起始课。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路线图奠定基础。从小学会正确的辨别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学好本课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3、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位置,知道地图上的方向。(2)借助现实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1)教学重点: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策,能准确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5、教学难点: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二、说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互动、游戏活动等既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趣味性的方式构建新知。融观察实践、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学习方法和气探究。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加强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发现能力,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设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就抓游戏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复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实际观察、感受方位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从“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谁说:你是怎么找到东的?“”你还能找到其它三个方向吗?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辩认学校的四个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说一说这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最后让学生随意转身,面向各个方向指指说说。如”我面向东,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和合作与互助,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的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
写有东、南、西、北的标牌各一张,校园平面示意图记录纸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全班学生分四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给各组取组名)
第二组
第四组
第一组
第三组
3.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描述这四个组的位置与方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2)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小时侯学过的.辨认东、南、西、北的儿歌……。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
(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组明确自己的方向后,把标牌放在各组的面前。
2.初步体验东、南、西、北
(让学生体会到:无论面向哪个方向,东、南、西、北是确定的,前、后、左、右会不断发生变化)
3.在游戏中辨认东、南、西、北
教师站在正中间,带领学生做游戏下面的游戏:
(1)东面的小组拍拍肩,南面的小组抬抬腿,西面的小组弯弯腰,北面的小组点点头。
(2)所有小组面向东,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西,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3)你们发现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有哪些有趣的关系?
1.从东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南、西、北。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教师把东、南、西、北的标牌收起来,请学生站在正中间,并蒙住他的眼睛转三圈,然后告诉他面向的是哪一个方向,让他指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其他同学当裁判。
4.绘制校园的示意图
(1)看一看、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确定操场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场,并让每个学生完成下面的校园示意图。长方形中填写主要建筑场,正方形中填写相应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学生可以面向东、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写。
教学楼
体育馆图书馆
大门
(3)收齐学生的校园示意图,把全班学生带回教室。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2.第3页例1。让学生想像自己是小明那样站在操场中间,完成例1中的填空。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辩认东、南、西、北?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你家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
2.练习一第2题。要求用东、南、西、北进行描述。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东南西北》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为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依据目标明确了本课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4、教学难点:实现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转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并应用新知,体会数学的现实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本节课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本课中体现如下特点1)多重感官刺激;(2)学生全员参与,凸显个性化差异(3)使用方便,易于操作;(4)师生交互性强。
四、说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问题现实化”理念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确立了如下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3、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4、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播放动画:思思在野外旅游迷了路。在“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她”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认识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情不自禁地向往、关注、投入。
第二环节: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辨方向)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在电脑上输入他所知道的辨认方向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判断、提示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回忆起关于方向的已有知识、经验,也使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点击北极星、太阳、树冠和积雪观看动画。交流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来辨别方向。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创设了含有3个游戏的学习资源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游戏1、2,感知学校内部及周围建筑物的方向,会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
并让学生在肢体活动中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东——南——西——北右转圈。
2、识地图:
小游戏3的操作让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在中国地图上说出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这4个省在山西省的哪个方向。通过点击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形成平面示意图,使学生感受实物图与平面示意图的关系,更进一步体会地图上的方向。为以后学习绘制平面示意图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参与受限,学生个性化差异不利体现的弊端。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全员参与,使抽象难懂易混淆的知识现实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个整合点。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学生操作学习资源包找宝:东西南北算算术,学生口算然后根据规则点击方位,做的对的老黄狗会自动离开,否则会原地不动。即强化了学生口算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闯出计算关后,进入森林根据指令判断方向找到宝物,即参赛入场券。
设计意图:这个操作平台由易到难,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教学重难点得到巩固。达到了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拿到参赛入场券,挑战设计大赛。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活动来设计,通过鼠标拖拽完成设计。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展示小组设计成果,并用方位词汇报设计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激发了创新灵感,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写出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这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二个整合点。
五、三点说明
1、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东西南北
北
西东
南
板书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辨方向”第二部分为“识地图”
2、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约2分钟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约15分钟
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约5分钟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约13分钟
3、设计特色:(教学反思)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现代数学教学所需要的。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八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幼儿园大班数学说课稿《认识时钟》。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笼统的因此,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为:
1.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识别整点、半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协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钟,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之间的运转关系。
为了协助幼儿掌握幼教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活动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幼儿人手一只钟,实物中一只。
活动中我防止了一言谈”和“自问自答”注重幼儿主动的观察,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1.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
2.认识整点、半点,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本环节中,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让幼儿观察,比拟,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3.看图拨时间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请幼儿看几张照片,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惯例习惯的培养。
每组中评出一个聪明娃娃,再到户外跳舞祝贺他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1.教师或家长可向幼儿叫介绍多种钟、表及国内外有关钟表趣闻,丰富幼儿的知识。
2.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游戏时间,5点种到下班了。
3.教室可设置时钟,以及请家长配合提醒幼儿按作息时间活动,如:起床、进餐等,协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九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让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热爱劳动的教育、爱集体、讲卫生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尺子等。
1、组织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个人计数或指名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1、( )、( )、4、( )。你能说出下一个数是谁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新朋友,就是6和7。出示6、7揭示课题。(板书:6、7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1、打开多媒体,出示第42页的主题图:
2、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以下问题。
要求学生先观察图中的内容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说说图中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指导。)
3、汇报刚才交流的情况。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可提示:先数什么,再数什么?)
生:先数教室里面清洁卫生的老师和同学有6人,再数从门口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也一共有7人。
师:你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呢?先数什么,再数什么?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4、理解6和7的意义。
(要求:抽学生到黑板数数。)
师问: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1、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2、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在投影上展示,加强认识。
3、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意义]
1、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2、通过直尺教学数序。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6和7吗?
教师也出示直尺图,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在5的后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1、用课件出示,先摆5个圆片和6个圆片,观察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
板书:56 6=""5
2、利用学具,观察先摆6个圆片和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
板书:67 7=""6
师:今天有一个有关钓鱼的做事,在一天,天气清朗,几位小伙伴们到小河边进行钓鱼比赛。经过一轮紧张的比赛,他们都钓到了许多可爱的小鱼。瞧!这就是他们的收获。
(课件出示7个装有不同数目小鱼的鱼缸。)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 。)
师:(1)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2)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3)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4) 你能给这些小猫排一下比赛的名次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1、做抢答练习。
6后面的数是几?5后面的数是几?7前面的数是几?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全面复习6和7的认识,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
2、完成练习七第2、3题。
(1)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
(2)第3题,要求独立完成,再订正。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主题图:
2、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那里找到的。
3、请同学汇报一下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
5、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小组汇报讨论过程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问题: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十三
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第一个教学内容《东南西北》,在教材第58—59页。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事物的位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以前所学过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有一些区别,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用。东南西北在自然界或地图中运用较多,但两种方式都是一种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分为二个部份,一是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二是知道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本课内容原是社会课中五年级才学习的知识,现在安排在二年级,这对于才入学一年多的小朋友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课并非单纯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前后左右上下六种位置关系,已有一定的学习位置知识的初步经验,能够初步掌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技能。但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逻辑鉴别能力还不是非常准确,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区分两种位置描述方式的区别,避免混淆。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东、南、西、北中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2、学生能通过活动辨认并描述实际生活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数学技能。
3、使学生了解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学生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确立“东”方位。
2、结合具体情境能在给定一个方位的情况下辨认出其它三个方位。
教学难点:
1、结合方位描述周围的事物。
2、从实景中的方位感转移到纸面上的方位感。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卡片“东、南、西、北”。
3、图片“太阳”。
4、8个小动物头饰。
5、作业单。
6、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校园情境图:
3、师:那老师面向什么方向?老师的后面呢?左面呢?右面呢?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们在语文课中,学过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二年的学生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对空间相对位置的描述及理解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切入,从他们最熟悉的校园入手,从校园情境中由早晨的阳光引出太阳和东方,再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牢牢的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在做中学,在玩中悟: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
1、师:刚才我们会辨认老师站在操场上的方向了,现在我们来一起看看教室中的东方在哪里?(在黑板上贴出太阳)
2、师:黑板在东方,那你能说一说哪面是西面?哪面是北面?哪面是南面?
3、小主持人游戏。
谁能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词语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和物体?(指名介绍,在介绍时全班共同判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十四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百分数的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性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真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会主动的将生活中的数据加以收集理解。
3、情感态度目标: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
4、个性品质目标:在学习中充分的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体现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亚运会精彩瞬间与奖牌引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习新课变成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就学会新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写法:2。5%读法:百分之十点五
300%百分之三百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分数百分数
既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
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倍数关系。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睛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文档为doc格式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十五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2、学生状况
一部分孩子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五种基本的平面图形一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而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受学前教育较差,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能力目标:在比一比、画一画、描一描等探究活动中,能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感知“面”与“体”的关系,体会“形”、“体”间的关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平面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并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
4、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掌握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5、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锥和平行六面体各一个。
剪好的纸贴画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能单纯的以来模仿与记忆,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对绘画情有独钟,于是我就以此为突破口。
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与众不同的图画,请大家欣赏,(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情境图的理解以及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找图中的信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千差万别,但都应对孩子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勇气,给予鼓励。带着孩子们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2、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活动一
(1)以同桌为单位从纸贴画学具中挑选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并介绍给同桌听。(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能从中挑选出已经认识的图形,并介绍给同桌听。)
(2)以同桌为单位到实物平台上将自己认识的图形介绍给大家听。
(3)将纸贴画中的平面图形以同桌为单位按形状进行分类。学生有可能会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也可能会把长方形和正方形放在一起。在孩子们分类的同时,走到孩子中间去,对个别有困难的孩子进行指导。
(4)汇报展示分类方法。找代表汇报分类结果,边汇报边告诉大家分类的原因。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但多媒体课件从牧童骑黄牛图上动态抽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对平面图形进行准确分类。
活动二
(1)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锥、平行六面体)三棱锥和平行六面体对孩子们比较陌生,这时可以适当做一下介绍。
(2)从立体模型学具上找出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同学们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找一找,摸一摸并把找到的图形介绍给同桌听,巡视指导孩子找图形的顺序并尽量找全图形。
(3)同桌展示从物体表面找到的平面图形。同桌举起立体模型边摸边介绍它的形状。
(4)将从立体图形上找到的平面图形画下来。为了鼓励孩子认真细致的画图,及时给孩子鼓励和评价,并将孩子们的展示给大家。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出平面图形,感受“体”上有“面”,“面”附于“体”。
3、图形的应用。
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多了,我们一起去参观吧!(课件出示街道和沿途的各种形状的交通标志牌)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的吗?孩子们想不到每天都能见到的交通标志牌里竟然也有数学知识,一下子学生纷纷讨论起来。)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这些朋友?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通过说交通标志牌的形状、找生活中的图形、说生活中的图形,为孩子们搭设一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贯彻了‘数学生活化’理念,使孩子们趣味盎然地经历了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全过程。
4、巩固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共同特点,还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我将练习分为三个层次:
(1)面向全体,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课本23页的1、2、4题。
(2)拓展延伸。课本23页3、5题。
(3)加大难度,进行尖子生的选拔和培养。课本24页第6题。
3、反馈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在师生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此课。
4、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圆锥的认识课教案篇十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为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依据目标明确了本课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4、教学难点:实现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转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并应用新知,体会数学的.现实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本节课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本课中体现如下特点1)多重感官刺激;(2)学生全员参与,凸显个性化差异(3)使用方便,易于操作;(4)师生交互性强。
四、说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问题现实化”理念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确立了如下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3、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4、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播放动画:思思在野外旅游迷了路。在“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她”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认识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情不自禁地向往、关注、投入。
第二环节: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辨方向)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在电脑上输入他所知道的辨认方向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判断、提示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回忆起关于方向的已有知识、经验,也使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点击北极星、太阳、树冠和积雪观看动画。交流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来辨别方向。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创设了含有3个游戏的学习资源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游戏1、2,感知学校内部及周围建筑物的方向,会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
并让学生在肢体活动中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东――南――西――北右转圈。
2、识地图:
小游戏3的操作让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在中国地图上说出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这4个省在山西省的哪个方向。通过点击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形成平面示意图,使学生感受实物图与平面示意图的关系,更进一步体会地图上的方向。为以后学习绘制平面示意图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参与受限,学生个性化差异不利体现的弊端。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全员参与,使抽象难懂易混淆的知识现实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个整合点。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学生操作学习资源包找宝:东西南北算算术,学生口算然后根据规则点击方位,做的对的老黄狗会自动离开,否则会原地不动。即强化了学生口算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闯出计算关后,进入森林根据指令判断方向找到宝物,即参赛入场券。
设计意图:这个操作平台由易到难,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教学重难点得到巩固。达到了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拿到参赛入场券,挑战设计大赛。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活动来设计,通过鼠标拖拽完成设计。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展示小组设计成果,并用方位词汇报设计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激发了创新灵感,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写出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这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二个整合点。
五、三点说明
1、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