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礼的举行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达的方式。对于参与者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典礼的意义和目的,积极参与其中,并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为了更好地展示典礼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一系列成功案例的分享。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一
24.83+51.6=76.43(元)小49.5-32.48=17.02(吨)
24.83数49.5
+51.6点-32.48
—————对—————
76.43齐17.02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6.43元。答:大田村比黄桷村多出售小麦17.02吨。
(设计理念:让学生记住,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设计,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二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31+67+19=31+19+67
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知道了李叔叔后四天每天计划要骑的`路程,要求的是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问题:1.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2.谁能说一说你对这种解法的理解?
3.比较两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
4.后一种方法为什么计算起来比较简洁?
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一)尝试解决问题
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已知昨天、今天看的页数和整本书的页数,要求还剩多少页没看。)
(二)比较观察,发现规律
问题:1.这两位同学算得都对吗?
2.具有这样特点的式子你还能写一些吗?
3.234-66-34和234-(66+34)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23页练习六,第5题。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三
教师在备课中经历了学习新课标,探讨新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制电脑课件等艰辛的过程。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实际教学中“表演”成功,收获很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巩固应用,体验成功—开放训练,拓展思维—小结反思,布置作业。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导入,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动机。探讨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旧知计算温差,对比观察,发现、总结、验证规律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生共议例题,两轮比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有理数减法法则。趣味数学题的设计,培养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生参与设计精美的钟表时热情十分高涨,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利用数学知识有服务于生活。作业“超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反思小结,浓缩知识要点,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通过本节课,使我深深感悟到实施新课标,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活动来看,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形式看,学生口答,笔答,抢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好朋友间探究等形式多种多样,气氛活跃,积极性高。比较充分的体现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回顾平时教学,虽然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实际教学中却经常不知所措。今后应继续钻研,不断探索。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四
1、使学生掌握计算万以内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师:除了同学们说的这几种外,在我们的祖国,还存在着这样几种珍奇动物: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生看教材主题图]这几种动物分别属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你想不想知道这四类动物在我们国家存在的具体情况?好,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点屏出示下表)。
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表,看看你能从中了解什么?
师:你知道什么是特有种类?
生一脸茫然
师:中国特有指的是这些动物种类仅仅在中国生产,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
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表,看看你能从中了解什么?
生1:我知道了哺乳类一共有110种。
生2:我知道了两栖类一共有30种,爬行类一共有25种,还知道鸟类有98种。
师:根据你知道的这些,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1:哺乳类和鸟类一共有多少种?
生2:爬行类比两栖类少多少种?
生3: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就能解决,还有一些问题等以后我们再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
师点屏出示:
1、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2、鸟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问题列出两个正确的算式吗?
(生说算式,师板书:98+25= 98+30=)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个算式里面,你喜欢哪一个,就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看看应该怎样做。每组挑选一个,在小组内合作探究题的做法。
(生汇报方法。)
生1:我们小组做的是98+25这道题,我们先用100+25=125,因为多加了2,所以再用125减去2,就等于123。
师:哪个小组的做法和他们不一样?
生2:我们是先十位和十位相加,90+20=110,然后个位和个位相加,8+5=13,最后,用110+13=123。
生3:老师,可以用竖式。
(当学生说出几种方法后,老师重点讲万以内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出了几种方法解决98+25这道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想说一下98+30这道题的做法。
(生汇报98+30的计算方法后师小结。)
[截选原教案,流程大致相近,学生使用的口算方法多数为相同数位相加的,或是先加个位,或是先加十位。这真正要思考的是小组合作该如何有效得实施。我认为再这个环节的小组交流的任务是:组内同学相互介绍自己的算法,不要求多种算法。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说的机会,而不是比“拿一小组的算法更多”。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是来自洪洞县有理数的加法大槐树一中的数学教师,我叫fwsir,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第一节。
我们知道有理数是整个代数的基础,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又是初中数学的基本运算,因此可以说有理数这一章,是整个初等数学的奠基石,它所隐含的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中学阶段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谈一下几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六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得数是6加法》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的课题是《得数是6的加法》,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之后,进一步学习数的加法运算。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我在设计《得数是6的加法》时,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1、认知目标:使幼儿学会利用6的组成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幼儿对数的运算的兴趣以及大胆表现、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根据6的组成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知道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采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按照心理学常识,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课一开始进行复习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加减法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最能干,(点出复习题)最先做出老师出的这些题,好吗?在这种刺激下,人人都想当老师眼中的小能手,兴趣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这是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这是复习6的组成。
出4+2=6和2+4=6,再脱离小棒的帮助通过组成计算得数;最后直接出示算式3+3=让幼儿利用组成计算得数。本课的难点是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感知具体事物的.数量,引导幼儿填空,找出另一个加数,再过渡到利用6的组成想出另一个加数。
本课通过图片和实物的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得数是6的加法;最后通过提高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最后,对于说课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我也是处于摸索阶段。我今天和大家交流,探讨,只是一个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七
今天为我们数学组听课日,通过这种形式,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互相促进,提高。一天内,我听了将四节数学课,受益匪浅。老师们的教学环节设计,教材处理,教学语言等许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我们四年级卢老师展示的是《小数加减法》,这是整个小数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结合卢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我的一些感受。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和自己的方法。卢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设计了,两道整数加减法的计算题,并复习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预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大亮点:
一、 体现了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模式
在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了预习反馈,在预习反馈过程中,卢老师是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和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卢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了这种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通过学生独立尝试板演后,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你是怎样对齐数位的 ?
2,小数加减法关键是什么?
3,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正是这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领会了小数计算的重要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二、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形式多样体现在设计的练习有基本的竖式计算,找错,解决问题以及拓展题,同时也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设计的第二题练习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这三道题目的设计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加减法中容易出现的三种情况:(1)漏写小数点;(2)整数没有与小数的整数部分对齐;(3)当两个小数相减时,整数部分为0,但0漏写了;这里把小数减法的重难点得到落实和突破。
新课标中有提到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卢老师如果把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是否会好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有不对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一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试题。下面我从三个环节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课标对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并进行简单的整数两步运算,要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其中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意图:
由于是计算教学,所以教材的编排是按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分三段。
首先安排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接下来安排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不进位的口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教材61页例1,采取了两种情况对照着出现,35+3和35+30,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加在个位上,是几个十就加在十位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然后,教材出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教材62页例2,教材中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的编排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类似,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上册已掌握了计算顺序。这里的教学内容,仅是参加运算的数由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关于“用数学”的编排。穿插在计算中,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编写体例:每节内容的编写结构大多数是: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其中例题是以图文并茂的的形式出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做一做活动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理解。练习是为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设立的。另外,老师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课堂上让学生汇报,大家共同解决,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单元的知识结构(知识树):
本单元知识结构可归结为四大分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是融入到前三步计算中)。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融入到前几部分内容中。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中,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关于用数学的编排,首先,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节中,编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编入了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内容。
4、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本册书计算内容有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和本单元100以内加减法,从横向内容来讲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的范围由原来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扩展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另外,从纵向上整个学段来讲,为下册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做到铺垫,同时也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比如借助教材提供的买新书、买玩具等活动资源,教师可以把它做成课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这样把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了《标准》的理念,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一般都展现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第56~57页)时,教师可以做为前置性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场景图和书上相关信息和问题,学生能看懂并解决相应问题,自己思考计算方法,练习说,等到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可以采取互相提问,互相解决的方法,在汇报计算方法时,学生可能有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有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等等,总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同时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第57页“做一做”)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也正符合生本课堂的要求。
对教材及处理方式谈两点认识:
(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62页的例2。
这一内容是这一单元中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两种摆法,,一是先把4根和9根放到一起是13根,把10根捆成都1捆,再和原来的2捆加在一起,成为3捆,再加3根,二是把9根分成6根和3根,24根加6根得30根,30根加3根得33根。从而得到计算方法。教学时,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操作,突出无论是哪种计算方法,都要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例3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关键是让学生会观察图,会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课前先自己看书,结合书上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去找的其它的信息,然后根据书上的问题去提出其它问题,并试着解决,课堂上,同学们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追问在这个问题中是“谁与谁比”、“怎样比”,让学生在讨论回答中明确比的方法。教学中,还可让学生结合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同样多”的概念,使他们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实际上就是用大数去和小数比,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多的部分是几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这时教师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反过来看,小数比大数少几呢?这样就突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摆的基础上,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无论是算还是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都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等问题的思考,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尽量让学生说,老师少说,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自己人去理解,去感悟。
(二)评价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表扬:学生们在汇报中动手操作中,积极参与,表述清楚,思路清晰的,教师要做到及时表扬和鼓励。
2、运用不同尺度评价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要求他们回答问题时,说清解题思路,而且语言精炼,要说完整话。对于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说出正确结果,尽量让他们说出理由。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对本单元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垦请各位专家评委多多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九
今天为我们数学组听课日, ,通过这种形式,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互相促进,提高。一天内,我听了将四节数学课,受益匪浅。老师们的教学环节设计,教材处理,教学语言等许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我们四年级卢老师展示的是《小数加减法》,这是整个小数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结合卢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我的一些感受。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大亮点:
在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了预习反馈,在预习反馈过程中,,卢老师是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和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卢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了这种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通过学生独立尝试板演后,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你是怎样对齐数位的 ?
2,小数加减法关键是什么?
3,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正是这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领会了小数计算的重要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形式多样体现在设计的练习有基本的竖式计算,找错,解决问题以及拓展题,同时也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设计的第二题练习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这三道题目的设计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加减法中容易出现的三种情况:(1)漏写小数点;(2)整数没有与小数的整数部分对齐;(3)当两个小数相减时,整数部分为0,但0漏写了;这里把小数减法的重难点得到落实和突破。
新课标中有提到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卢老师如果把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是否会好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有不对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例3、例4,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5~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求算式中未知数的含义,知道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
2、使学生学会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进一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掌握求未知数x的书写格式,能正确地求出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七第5题,每组口算时写出加法的得书得数。提问:每组题里的和减一个加数,等于什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139+()=1421+()=26
()+5=15()+4=18()+6=15
上面每题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未知数
(1)像刚才一组求()里的数叫未知数(板书:未知数)让学生说说第二行算式里的未知数是哪一个数。
(3)同学说复习题里的未知数怎样用x表示,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让学生用x表示未知数,把下面的两道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你能想出怎样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吗?
a)揭示课题
应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出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我们就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的关系,来求加法算式中未知数x。(板书课题)
(4)教学例3
a)出示例3,求未知数x,第一步先要将原来的题抄下来。提问:x在加法里是什么数?根据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一个加数要怎样求?这里的x要等于什么?(板书:x=5035)说明:第二步是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得来的,等号要与第一个等号对齐。
b)根据x=5035,算出x等于多少?强调等号要与上面两个等号对齐。求出的x=15对不对呢,让学生把x=15放到x+35=50里算一算,看15+35的结果是不是50。
(5)做想想算算第2题。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6)教学例4
a)出示例4,在这道题里,哪个是要求的数?用什么数来表示?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这道题的意思。教师画线段图。这幅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要求的数用x表示后,也就是200加上什么数得430?根据200加x430,可以写成怎样的式子?x要怎样求?请大家试一试。
(7)做想想算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6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六第7题。
3、做练习十六第8题。
4、做练习十六第9题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9题第(2)题,第10题。
家庭作业:想想算算第1题,练习十六第8题。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一
听了施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课如其人,施老师的课朴实、实在,她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诸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施老师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二
《加减法的验算》小学新课标实验课本第五册教材中的内容。本教材的安排据有以下特点
(1)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
(2)本册教学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3)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
教学本节内容,首先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例如,根据一幅图画,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可以想加法算减法等,教学中要从这些已有认识出发,去探索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要注意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应有的资源,设计如下的教学进程
一、准备铺垫
利用学生已经熟练的加法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转换对新授进行较好的铺垫。使学生在讨论加法的验算方法时更水到渠成。
二、新授
1、利用课件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解决新知。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讨论归纳加法验算的几种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反馈练习:第2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三、巩固练习
1、通过第27页“做一做”进一点巩固验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2、通过“数学门诊部”来运用各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3、结合刚刚结束的残奥会我国奥运健儿夺取的奖牌数设置一道更为灵活多样的习题,更广的训练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对学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一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试题。下面我从三个环节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研说。
课标对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并进行简单的整数两步运算,要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其中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1、教材的编写意图:
由于是计算教学,所以教材的编排是按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分三段。
首先安排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接下来安排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不进位的口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教材61页例1,采取了两种情况对照着出现,35+3和35+30,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加在个位上,是几个十就加在十位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然后,教材出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教材62页例2,教材中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的编排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类似,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上册已掌握了计算顺序。这里的教学内容,仅是参加运算的数由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关于“用数学”的编排。穿插在计算中,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编写体例:每节内容的编写结构大多数是: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其中例题是以图文并茂的的形式出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做一做活动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理解。练习是为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设立的。另外,老师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课堂上让学生汇报,大家共同解决,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单元的知识结构(知识树):
本单元知识结构可归结为四大分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是融入到前三步计算中)。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融入到前几部分内容中。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中,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关于用数学的编排,首先,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节中,编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编入了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内容。
4、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本册书计算内容有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和本单元100以内加减法,从横向内容来讲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的范围由原来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扩展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另外,从纵向上整个学段来讲,为下册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做到铺垫,同时也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说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比如借助教材提供的买新书、买玩具等活动资源,教师可以把它做成课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这样把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了《标准》的理念,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一般都展现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第56~57页)时,教师可以做为前置性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场景图和书上相关信息和问题,学生能看懂并解决相应问题,自己思考计算方法,练习说,等到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可以采取互相提问,互相解决的方法,在汇报计算方法时,学生可能有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有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等等,总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同时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第57页“做一做”)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也正符合生本课堂的要求。
对教材及处理方式谈两点认识:
(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62页的例2。
这一内容是这一单元中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两种摆法,,一是先把4根和9根放到一起是13根,把10根捆成都1捆,再和原来的2捆加在一起,成为3捆,再加3根,二是把9根分成6根和3根,24根加6根得30根,30根加3根得33根。从而得到计算方法。教学时,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操作,突出无论是哪种计算方法,都要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例3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关键是让学生会观察图,会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课前先自己看书,结合书上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去找的其它的信息,然后根据书上的问题去提出其它问题,并试着解决,课堂上,同学们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追问在这个问题中是“谁与谁比”、“怎样比”,让学生在讨论回答中明确比的方法。教学中,还可让学生结合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同样多”的概念,使他们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实际上就是用大数去和小数比,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多的部分是几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这时教师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反过来看,小数比大数少几呢?这样就突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摆的基础上,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无论是算还是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都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等问题的思考,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尽量让学生说,老师少说,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自己人去理解,去感悟。
(二)评价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表扬:学生们在汇报中动手操作中,积极参与,表述清楚,思路清晰的,教师要做到及时表扬和鼓励。
2、运用不同尺度评价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要求他们回答问题时,说清解题思路,而且语言精炼,要说完整话。对于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说出正确结果,尽量让他们说出理由。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对本单元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垦请各位专家评委多多指正。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四
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的这节数学课,我又有了心的收获,张老师那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亲切和蔼的娇态,简洁的语言,对我启发很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张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张老师这节课很成功,我觉得这节课有三大特点:一是实,二是放,三是活。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吧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信息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上节课王叔叔骑自行车这一故事的延续,引出新课,生成一个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具有时效性,在合作中充分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倾听,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1、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选择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交流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合理化。比如例题中学生们一共想出了6种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简便的计算方法,也达到了这节课运用定律的教学目的。在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张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时能细致观察,耐心倾听,洞察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算理,也让其他学生听的明白。
本节可通过放手,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互相学习了各自的思维方法。
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这节课虽然是计算教学,可是学生都动起来了,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把知识进行了理解和升华,知道了如何运用定律使计算更简便更快捷。
通过普通计算方法和运用定律方法的对比,学生会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数学活起来,孩子会发现,数字交换位置合并起来会如此的简便快捷,都想想出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算法,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的很开心。
2、习题设计活性化。比如,第一题是基础练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第2、3题选择和找朋友,具有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整节课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建议:课堂中完成的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有代表性,层次性。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是来自洪洞县有理数的加法大槐树一中的数学教师,我叫fwsir,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第一节。
我们知道有理数是整个代数的基础,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又是初中数学的基本运算,因此可以说有理数这一章,是整个初等数学的奠基石,它所隐含的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中学阶段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谈一下几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初中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掌握了算术运算,而前边的学习又初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立在小学运算的基础之上的,又与小学加法运算有很大的区别,如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不但要计算绝对值的大小而且还要确定结果的符号,由算术到代数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而有理数的加法又是有理数运算的主要内容是初等数学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数学及其他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共分2课时,这是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归纳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区别有理数的和与小学运算的和的不同,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目标:
倡导有理数的加法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全过程。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培养能力为宗旨。从教材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学思维为出发点。我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力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数轴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绝对值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体现化归的思想,以及适度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启发式教学原则用发现法和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有理数加法中结果符号的确定。
二、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学生动、有趣、高效,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形成性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共用,考虑到学生目前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相应措施。首先,我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必要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看的清楚,听的明白逐步从图形的直观向深化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其次,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深刻性这既是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观察、归纳思维能力的过程,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认知结构的建构,培养学生活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提出问题,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法则。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尽情创造性的学习,无论在法则的形成,还是法则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都避免教师的灌输方法,有意识的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及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2、然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利用动态演示带领学生进行新课探索,首先我提出问题“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用什么方法呢?接着我提醒学生注意审题,暗示学生题中没有明确小明朝那个方向走,通过暗示,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里,为了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我们规定向东走为+,向西走为-”南无小明共有几种走法?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有“同向”“异向”两种情况,【我在这个问题中,没有明确提出小明的走向,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接着动态演示图像情况,在演示之前,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演示过程。“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接着看图形的第二种情况“小明向东走了-20米,也就是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也就是向西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通过演示,很容易得出两次一共走了-50米。得出算式,之后,去我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得出同号的加法法则。在总结出同号的加法法则后,我又引导学生讨论逆向的情况,在这里仍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演示过程。“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学生讨论得出-10米,通过演示,接着让学生思考第二种逆向情况:“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得出走了10米。得出算式“(-20)+(+30)=+10”通过两次演示逆向运动,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及思考后,得出两次运动的和,师生归纳出异号下的加法法则。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经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在这里,我通过简明的动态演示,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本身,同时问题的演示,更容易突破难点。
3、接着我又提出问题2“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2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利用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之后我又提出问题3“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从而利用上面的演示过程,归纳出有一个加数为0的法则。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
意义上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数、式、形的静变为动,以增强法则的直观性,加深法则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增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在归纳出法则后,我有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的特点,并总结规律“两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为符号和和两部分组成,加法运算的关键是福海的确定,符号运算一旦解决,余下的就是小学算术的加减问题了”在这里,我给出两个具体的实例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得出:
(-4)+(-8)=-(4+8)=-12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和的过程
(-9)+(+2)=-(9-2)=-7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符号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减的过程
总结:同号两数之和——名副其实的和——做加法
异号两数之和——表面是“和”实际上是做减法。
运算步骤:1、先判断类型:同号还是异号;2、确定和的符号;
3、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简单归为:8字诀——符号法则+算式加减
通过以上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则中难点问题的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运算步骤,然后又教师归纳出加法法则。
6、接下来我又设置了一道改错题:
【设置问题,强化关键
判断正误,并改错
它是专为学生在运用法则时易出错的问题而设计的为促使学生在引用时仔细审题,通过分析辩误,抓住关键。
7、为了完成从掌握知识到引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与智能训练相结合,我设置了以下例、习题易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计算能力,下面的这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其目的在于巩固法则,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练习2通过强化与训练,使学生熟中生巧、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计算下列各题:
例题1、(-6)+(-8)2、5.2+(-4.5)
练习: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1)、(-4)+(-7)
(2)、(-4)+(+7)(3)、(+4)+(+7)
(4)、(-4)+(+4)(5)、(-9)+0
练习:2、计算下列各题:
(1)、15+(-22)(2)、(+0.9)+1.5(3)、(+2.7)+(-3.5)
10、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课题: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法则小结
步骤与口诀布置作业
结论
以上是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有理数的加法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对本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再次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六
今天盛老师的课让我收获颇丰。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计算,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比较,让学生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去逐步抽象,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举不完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不完全归纳的思想,体会数学符号感。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我们的课堂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思考,静静的思考,然后交流,让学生在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学习才有意义,才有思维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思维活动开展的条件,多途径思考是规律发现的保证。盛老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提出列式计算的几种方法。然后,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几个算式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把特殊的数学现象推广到普遍的数学实事,从而归纳出加法的几个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有特殊到一般,学生在列式、计算、观察、比较、验证中理解和掌握了定律并形成共识。
练习的每一道题设计的比较合理,每一道习题深入钻研,对于重点题目重点分析,丰富学生的认知,整合两种运算律,进行推广应用,体会学习运算律的作用,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整个练习有层次型,有深度,扎实有效。
整个过程,在问题情境中深入,在充分的举例验证中展开,通过多次的对比,逐步抽象出不同等式的共同数学特征,最后在运用中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与感悟。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七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试题。下面我从三个环节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研说。
课标对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并进行简单的整数两步运算,要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其中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1、教材的编写意图:
由于是计算教学,所以教材的编排是按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分三段。
首先安排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接下来安排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不进位的口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教材61页例1,采取了两种情况对照着出现,35+3和35+30,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加在个位上,是几个十就加在十位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然后,教材出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教材62页例2,教材中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的编排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类似,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上册已掌握了计算顺序。这里的教学内容,仅是参加运算的数由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关于“用数学”的编排。穿插在计算中,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编写体例:每节内容的编写结构大多数是: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其中例题是以图文并茂的的形式出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做一做活动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理解。练习是为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设立的。另外,老师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课堂上让学生汇报,大家共同解决,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单元的知识结构(知识树):
本单元知识结构可归结为四大分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是融入到前三步计算中)。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融入到前几部分内容中。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中,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关于用数学的编排,首先,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节中,编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编入了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内容。
4、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本册书计算内容有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和本单元100以内加减法,从横向内容来讲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的范围由原来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扩展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另外,从纵向上整个学段来讲,为下册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做到铺垫,同时也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说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比如借助教材提供的买新书、买玩具等活动资源,教师可以把它做成课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这样把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了《标准》的理念,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一般都展现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第56~57页)时,教师可以做为前置性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场景图和书上相关信息和问题,学生能看懂并解决相应问题,自己思考计算方法,练习说,等到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可以采取互相提问,互相解决的方法,在汇报计算方法时,学生可能有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有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等等,总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同时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第57页“做一做”)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也正符合生本课堂的要求。
对教材及处理方式谈两点认识:
(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62页的例2。
这一内容是这一单元中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两种摆法,,一是先把4根和9根放到一起是13根,把10根捆成都1捆,再和原来的2捆加在一起,成为3捆,再加3根,二是把9根分成6根和3根,24根加6根得30根,30根加3根得33根。从而得到计算方法。教学时,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操作,突出无论是哪种计算方法,都要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例3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关键是让学生会观察图,会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课前先自己看书,结合书上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去找的其它的信息,然后根据书上的问题去提出其它问题,并试着解决,课堂上,同学们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追问在这个问题中是“谁与谁比”、“怎样比”,让学生在讨论回答中明确比的方法。教学中,还可让学生结合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同样多”的概念,使他们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实际上就是用大数去和小数比,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多的部分是几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这时教师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反过来看,小数比大数少几呢?这样就突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摆的基础上,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无论是算还是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都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等问题的思考,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尽量让学生说,老师少说,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自己人去理解,去感悟。
(二)评价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表扬:学生们在汇报中动手操作中,积极参与,表述清楚,思路清晰的,教师要做到及时表扬和鼓励。
2、运用不同尺度评价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要求他们回答问题时,说清解题思路,而且语言精炼,要说完整话。对于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说出正确结果,尽量让他们说出理由。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对本单元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垦请各位专家评委多多指正。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八
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谈一下几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初中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掌握了算术运算,而前边的学习又初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立在小学运算的基础之上的,又与小学加法运算有很大的区别,如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不但要计算绝对值的大小而且还要确定结果的符号,由算术到代数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而有理数的加法又是有理数运算的主要内容是初等数学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数学及其他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共分2课时,这是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归纳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区别有理数的和与小学运算的和的不同,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目标:
倡导有理数的加法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全过程。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培养能力为宗旨。从教材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学思维为出发点。我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力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数轴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绝对值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体现化归的思想,以及适度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启发式教学原则用发现法和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有理数加法中结果符号的确定。
二、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学生动、有趣、高效,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形成性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共用,考虑到学生目前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相应措施。首先,我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必要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看的清楚,听的明白逐步从图形的直观向深化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其次,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深刻性这既是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观察、归纳思维能力的过程,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认知结构的建构,培养学生活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提出问题,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法则。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尽情创造性的学习,无论在法则的形成,还是法则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都避免教师的灌输方法,有意识的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及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2、然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利用动态演示带领学生进行新课探索,首先我提出问题“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用什么方法呢?接着我提醒学生注意审题,暗示学生题中没有明确小明朝那个方向走,通过暗示,引导学生思考。
3、接着我又提出问题2“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2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利用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之后我又提出问题3“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从而利用上面的演示过程,归纳出有一个加数为0的法则。
4、至此,通过师生多种情形的归纳,一起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意义上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数、式、形的静变为动,以增强法则的直观性,加深法则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增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在归纳出法则后,我有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的'特点,并总结规律“两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为符号和和两部分组成,加法运算的关键是福海的确定,符号运算一旦解决,余下的就是小学算术的加减问题了”在这里,我给出两个具体的实例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得出:
(-4)+(-8)=-(4+8)=-12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和的过程
(-9)+(+2)=-(9-2)=-7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符号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减的过程
总结:同号两数之和——名副其实的和——做加法
异号两数之和——表面是“和”实际上是做减法。
运算步骤:1、先判断类型:同号还是异号;2、确定和的符号;
3、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简单归为:8字诀——符号法则+算式加减
通过以上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则中难点问题的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运算步骤,然后又教师归纳出加法法则。
6、接下来我又设置了一道改错题:
设置问题,强化关键判断正误,并改错
1、两个负数相加,绝对值相加;
2、正数加负数,何谓负数;
3、负数加正数,和为正数;
4、两个有理数和为负数时,着两个有理数都是负数它是专为学生在运用法则时易出错的问题而设计的为促使学生在引用时仔细审题,通过分析辩误,抓住关键。
7、为了完成从掌握知识到引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与智能训练相结合,我设置了以下例、习题易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计算能力,下面的这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其目的在于巩固法则,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练习2通过强化与训练,使学生熟中生巧、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计算下列各题:
例题1、(-6)+(-8)2、5.2+(-4.5)
练习: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1)、(-4)+(-7)
(2)、(-4)+(+7)(3)、(+4)+(+7)
(4)、(-4)+(+4)(5)、(-9)+0
练习:2、计算下列各题:
(1)、15+(-22)(2)、(+0.9)+1.5(3)、(+2.7)+(-3.5)
8、到这时,整个教学过程也接近尾声了,为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师生共同合作,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小结:
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关键问题;
9作业布置:(必做)练习2、3、4、(选作)习题1、
10、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课题: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法则小结
步骤与口诀布置作业
结论
以上是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有理数的加法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对本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再次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文档为doc格式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十九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受益非浅。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张老师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整节课中,张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1、情境引入,是否有效。张老师用两个不同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其实以学生原有基础,对加法交换律掌握地比较好,并且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定律,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的意义,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可设计如下练习:
(88+19)+27=27+(88+19)运用加法的什么定律;
2、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当然,以上知识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是不是科学还有待老师们指正,批评。
加法运算说课稿篇二十
【导语】本站的会员“安静走开”为你整理了“幼儿园说课稿:学习5的加法”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上学期的基本教育活动。我选本课的原因是因为本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处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法的计算过程,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2、会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会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加法计算。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思考、表达计算过程,而难点则是幼儿学会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
第二部分: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采用了摸花片给幼儿猜的形式引导幼儿复习5的组成。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教具模型演示法,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进行操作的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我还通过讲解、比较的方法,将幼儿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找出哪一种是最好的。坚持使教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第三部分: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我教给幼儿一些学习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我对幼儿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幼儿去探索、发现,这样的学法可以让幼儿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在教给幼儿操作法的同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和幼儿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速率快的幼儿,我教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速率慢的幼儿,我教给他们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又把它分了八个小点。
第一点:复习5的组成。
数的组成贯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我准备了一个小摸箱,告诉幼儿里面装有花片,双手伸进去摸后,告诉幼儿摸到花片的总数和左手的花片数,让幼儿猜右手的花片数,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5的分合式。与幼儿一起游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又避免了单调和枯燥,做到了师生互动。
第二点:新课导入。
我出示了一张图片,告诉小朋友:“李爷爷很久都没有去看看他种的南瓜宝宝了,这天,他走到南瓜地里,远远地看到四个小南瓜在地上,他走近去看时,咕咚一声,掉下一个大南瓜,把李爷爷吓一大跳。请问小朋友们,地上一共有几个南瓜?”
创设具有色彩和声音的情境,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包含着数学知识的情景中,能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
第三点:幼儿利用学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就是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我出示了5张机器娃的图片,幼儿进行观察后,利用学具(1—5的数形小方块和符号小方块)进行操作,引导幼儿根据机器娃的特征用小方块进行列式。并让学习速率快的幼儿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速率慢的幼儿进行有序地观察。允许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算法的多样性和教法的开放特征。
第四点:课间操。边拍手边读儿歌边跳舞。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音乐及舞蹈在这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允许幼儿离开座位自由地唱和跳,更是受到幼儿的欢迎。
“1加1等于2,2个小朋友在唱歌,1加2等于3,3个小朋友做游戏,1加3等于4,4个小朋友写大字,1加4等于5,5个小朋友敲锣鼓。”
第五点:通过5以内的加法,渗透加法交换率。
我给幼儿1、2、3、4、5、+、=、7张卡片,请幼儿帮它们合理的排序。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可以有多少种排法?为什么?幼儿回答是根据加法交换率。
第六点:数学游戏活动。
我出示了信箱五只,上面分别插有数字1—5的卡片,放在幼儿前面的桌子上,每组的桌子上有一只小筐,内装有信。每人一封,并写好幼儿的名字。我说:“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写了一封信,小朋友快来看看,信上写的是什么?”请每位幼儿从自己的一组中拿出自己名字的信,信里有一道式题,得数是几就投入几号信箱。(整节活动结束后由老师检验。)
第七点:引导幼儿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我以玩数字卡片,随意出示两张卡片,说出和是几,模仿课间操的儿歌,引导幼儿进行创编。把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让数学不再乏味!
《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识字5》说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