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成长,让我们从中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仅要写自己的感恩之情,还可以提出对他人如何感恩的建议或呼吁,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感恩的好处和意义,希望能够让你有所收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一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
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二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三
(一)、读准5个生字,读准读通古诗,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二)、理解诗句,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朗诵古诗,会默写。
(三)、培养搜集信息、自主学习、想像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感受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的感情。
二、 课前准备
(一)、学生
1、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2、预习古诗,要求:
(1) 读准读通古诗,听写诗中的生字
(2)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3) 提出不懂的词语或者疑问作标记
(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去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你们搜集到了什么信息呢?交流后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们俩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教学古诗
1、 课件出示古诗,读准读通,整体感知古诗。
(1) 课件范读古诗后,学生自由放声模仿读,读准读通
(2)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3) 读了古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
2、 交流古诗的预习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古诗的第二句。
(1) 提问: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理解"之"、"故人"、"尽"、"唯见"等词语)
(2) 想像"烟花三月"的美景,播放课件中烟花三月图。提问:如果李白想了扬州的如此美景,会说什么?(学生美美地读读"烟花三月")
(3) 提问:你还有什么词语不懂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借助课件的"地理位置图"理解"西"、"下"的特别含义)
3、 理解古诗题目和第一、二句,把一件事说清楚。
(1) 提问:古诗的题目写了一件什么事?(古诗的题目写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的事)(板书:叙事)
(2) 古诗的第一、二句写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词序变换练习说话)(板书:――古楼送别)
(3)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第一、二句诗句
4、 理解古诗的第三、四句,升华诗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朗诵。
(1) 播放课件"动画配乐朗诵"后,提问: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情景?(板书:写景)(一只孤单单的小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中,只见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板书:――孤帆江水)
(2)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变换角色,激发情感,语言训练。
同学们,此时此刻,们就是大诗人李白。
此时此刻,李白抒发了什么感情?(板书:抒情――依依惜别)
(3) 运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两句
5、 播放课件"配乐朗诵",配乐感情朗读朗诵整首诗(齐读两次齐诵一次)
(三)、改写古诗,课堂练笔
同学们,如此深情的诗篇如果改写成短文,那该是一篇多么精彩的文章啊!
1、 课件出示改写要求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改写古诗
(2) 在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像
(3) 叙事、写景、抒情的文字融合在一起
2、 上台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改
四、 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的结束部分,布置作业:"同学们,'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请你们课后搜集一些离别诗同学之间互相传诵。还有,大家把这首诗默写两次。"
五、 板书设计
叙事――古楼送别
写景――孤帆江水
抒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四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课外延伸:
阅读《黄鹤楼送别》,它是一篇文包诗的作品,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六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七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设疑自探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1.简单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缘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这天,他们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互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怎样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尽”“唯”三字?
孤:单独的。尽:消失了。唯:只。这三个字汇聚而成一种浓浓的惆怅之情。
更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章推荐阅读: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及整体赏析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散文改写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析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多篇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原文
8.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感
10.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500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八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九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1)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八、拓展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课后习题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十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录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二:交流资料,资源共享。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师: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借助注释,弄懂诗意,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五、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指名读2全体齐读。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视篇十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