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可以帮我们梳理逻辑,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在制定提纲时,可以尽量避免过多的细节,保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如果你正在为提纲的编写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下面小编为你准备的案例,或许能帮到你。
写元宵节的散文篇一
春节刚过,不觉元宵节又临近了。脑海里时常回忆起过元宵节的情景。元宵节,在我很小的时候,都叫正月十五,也很有意义,标志着正月过了一半,值得庆祝。可能因了正月十五吃元宵,也许是因了一句“正月十五闹元宵。”而文明起来,现在大都叫“元宵节”了。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春节过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是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经历了50多个不同的元宵节,便想写一写我心中的元宵节,一打开记忆的闸门,脑海里汹涌澎湃,浮想联翩。
儿时的元宵节,过得有滋有味,那时候,虽说没有现在城市里多彩的烟花,却有着乡村里的明月当空,没有城市里的观灯、猜灯谜,却有着乡村里的跑高跷、舞狮子,缺少城市里的文明味儿,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挥洒着不尽的童稚野趣。那时候,白天的元宵节就很热闹,男人们顺着大街上溜达,孩子们跑到大街上玩耍,大闺女、小媳妇凑到大街上显摆着新衣服,老太太们迈着“三寸金莲”到大街上看光景。
一会儿,舞狮子的来了,只见两个狮子张开欢欢喜喜的大口,摇头摆尾地迎面而来,时而一左一右,时而一前一后,把个狮子舞得十分活跃,游走在元宵节的大街上,街东头喝彩,街西头叫好,平添了元宵节的浓厚氛围。才送走了“狮子”,又从大老远就看到高跷队来了,男男女女,花枝招展,正缓缓地走来,走近一看,他们脚下都踩着长长的木棒,足有一米高,有的还要长一些,我当时看了既惊怕,又怀疑,惊怕这么高会摔伤的,怀疑他们是怎样“站”起来的,怎样保持平衡的。再一细看,还有两个男女高跷手,比我只大几岁,却在高跷上面无惧色,神态自若,如履平地。这一群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纯是为了逗笑,有扮演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还能翻两个筋斗呢,假如今年来表演这场“猴”戏,就更有意义了。还有“穆桂英挂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偏僻的乡村里,竟有扮演穆桂英的高手,记得这可是在高跷上表演啊!且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不断,我当时直为她捏着一把汗。看完了“孙悟空”、“穆桂英”的“武戏”,别急,后面还有“文戏”呢,只见文质彬彬的“诸葛亮”迎面走来,羽扇伦巾,英姿勃发,高跷上的“诸葛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难忘。这些演员们还跟大街两旁看热闹的互动,嬉笑打闹,真是滑稽有趣。有的就说:“那不是xxx的闺女?”“是啊,那个是xxx的儿子。”元宵节里的高跷表演真是热闹,百姓们拍手叫绝。说着、说着,又来了秧歌队,乡村里上了点年岁的妇女都爱扭秧歌,元宵节里扭秧歌,那是必须的,随着秧歌的扭来扭去,元宵节的气氛更浓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就更多了。
儿时元宵节的夜晚又是一番光景。那时候,农村里普遍很穷,买不起贵的烟花,其实,就见不着太贵的烟花。那时候,普遍都买一种叫“滴答金”的烟花,可以一根根的放,也可以一把把的放,放起来一滴答、一滴答地发着金星、金光,儿时元宵节,常一根根地粘到灶台上放,听着“噗拉、噗拉”地一声声响,看着满屋金光闪闪,煞是好看。有时还拿着滴答金跑到街门外,和小朋友一起凑热闹似的放,有的拿在手中一根根的单放,有的拿着一把在夜空中摇着放,灯火在各个角落不停地闪烁,有的把滴答金从胡同头粘到胡同口,直接连到南大街,从高处看,这条远近闻名的大胡同如一条长龙,闪着金光,成了那时夜晚的一道小风景。有时还点着滴答金串门放,串了这家串那家,街坊邻居几乎都串遍了,到了哪家,哪家的夜空就飞出了欢声笑语,也留下了浓浓的烟花味,其实,也就是元宵节的味道。
写元宵节的散文篇二
新年过后,好似节日的气氛就淡下来了,等到元宵节的时候,又会出现一股很浓的节日气氛,今年元宵节本来是不放假,而且还不是休息日,但是我们学校特别放了半天假,让我们回家过元宵节。
中午放学回家,我本以为爸爸和妈妈都没在家,谁知道他们正在等着我呢,说是领着我出去玩,这可是我最渴望的了,因为平日里,爸爸和妈妈都很忙,有的时候星期天都不休息,难得这次他们都休息,所以我们全家出动,去杏花公园了。
刚一进大门,就看到很多人在放风筝,我们也买了一个大风筝,今天风很大,一会儿就放上去了。风筝在空中自由飞翔,突然从南边飞来一群鸽子,有白的、紫的多可爱。爸爸说:“我们去喂鸽子”。我和妈妈赶紧把风筝收下来。
哇!鸽子还真不少,它们还有漂亮的房子。很多小朋友都在喂小鸽子。我也买了一袋玉米,我蹬下来把玉米放在手心,可鸽子一个也不敢上前吃,我把玉米撒在地上,一群鸽子都来抢,嘴里不停的叫“咕咕咕”真好玩。
等晚上的时候,我们就回奶奶家过元宵了,吃着奶奶煮的汤圆,心里真是美呀!由于玩了一下午,今年的灯展就没去,陪着爷爷和奶奶在家看元宵晚会,虽然没能看灯展,但是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这是我过的最开心的元宵节了!
写元宵节的散文篇三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看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红彤彤的笑脸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有的人家不仅只挂着大红西瓜灯笼,而且还有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把整个上烟村照的如同白天一样。
看礼堂这边更热闹,花灯更漂亮。这儿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
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
看那金猪灯,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金猪就立刻展现在了眼前,再看那已过了时的扇灯,虽说它过了时,可还是那么青春年华那么有风度,有气魄。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啊!
呵!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而炸,仿佛使天空炸开一个洞,满天的星星从天空一下撒了下来。快看啊!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上烟村。这时,在场的人都惊呆啦,这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啊!还真有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味道。渐渐的火花“飞”走了,天空又一下子变暗了,刚才那一番情景,就如同梦般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听,一阵阵锣鼓声不断的吸引着我,使我不得不来转一转这“迷魂阵九曲黄河”,我来到阵口一瞧,一边引人耳目的写着入口,一边大大的写着出口,我便从入口走进了阵中,阵阵锣鼓声敲打着我幼小的心灵,我抵不住诱惑,不由自主的双脚生风超越了前面的人,蹦跳着走完了这“迷魂阵九曲黄河”。
我在这浓浓的喜庆之中,度过了一个欢欢喜喜的元宵节。
我看到的元宵节真美啊!不过我相信在这个发达的祖国里,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灿烂,更辉煌!
写元宵节的散文篇四
年过了,元宵节到了,假期结束了,我们又要上班了。离开老家,奔向四面八方。浓浓的乡愁,永远有童年的守候。
那充满胶东风情的平房,虽不似楼房般挺拔,却也有自己独特的温情。多少人期盼着在门上贴上大大的“福”,不小心贴倒了,也会很开心来句“福到了”。那红红的春联,带来一年崭新的面貌,你是否还如同小时候般挨家串户的看春联、数对子,“跃马迎春春风扑面,抬头见喜喜气盈门”,“出门求财财到手,居家创业业兴隆”。
铿锵的锣鼓,欢快的舞步,大秧歌扭起来,过年就是这么热闹。
点烟花、放鞭炮似乎也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部分,不管男孩女孩,围在一起,堵着耳朵听着鞭炮噼里啪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中,送走一年迎来新的一年,孩子们长大一岁,而老人们也又年老一岁。
只有元宵节才燃放的花火,招远人叫“解闷儿”,有意思吧?想起自己的童年。环保宣传语 打冻、炸面鱼、挂族谱、挂灯笼、放烟花、扭秧歌、看大戏。这些充满年味的传统民俗千百年来一直在延续着。
不知你是否已离开家乡,又踏上奋斗的归程,乡愁将是你永远的守候和牵挂,它将在心灵深处永远陪伴着你。愿你新的一年在奋斗路上可以给自己点时间享受日出和日落,多给老人打个电话,多回家看看。加油!
写元宵节的散文篇五
说起元宵节,我们肯定会想到吃汤圆以及赏灯了。但是今天说的就是赏灯了。元宵闹灯历来是故乡的习俗,只是,成年后外出求学,而后漂泊他乡,与故乡越走越远,每次回乡过年,年的味道还在,我却不得不打点行装,匆匆赶往另一个城市,终是错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闹灯。
元宵又至,窗外声声鞭炮淹没了电视里正在直播的晚会的喜庆。虽搅了安宁,却也遮了愁绪,于是索性放开缰绳,跟随思绪的野马驰骋在故乡灯节的大街小巷。
在故乡,一年的节日里,最为隆重的要数除夕,但最热闹最有情趣的还是元宵节。除夕是一个庄重的仪式,祭祖、拜年,每一个程序都充满了虔诚。而元宵节与除夕不同,元宵节这天,大街小巷,无论寻常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几乎不分贫富,家家门前都挂一盏或数盏花灯,用以渲染节日的喜庆热闹。更有专门的元宵灯广场,彩灯万盏,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万民观看,欢呼声赞叹声不绝于耳,将大年的气氛推向极致。
在乡人的观念里,只有过完元宵节,这个年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完了,过完了年,该外出务工的才外出务工,该动土的也才动土,因而,在元宵节这天,很多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新一轮的杀鸡宰鸭,比如吃元宵,比如观灯等,而挂灯则显得尤为讲究,只有将自己买来或自制的灯挂稳挂端正了,这一年才能讨得“好兆头”,也才能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可谓月圆灯如昼,合家春满堂。
幼时过元宵节,除必需的用品外,花灯一般是不在采购的行列的,一则经济条件有限,二则父亲觉得自己做灯更能感受节日的欢愉。元宵节这天,母亲的忙碌自不必说,但我的兴致却全到了父亲这边。我犹记得那年父亲用红绸布为我制作的小兔拔萝卜灯,制好后,内置一截蜡烛,华灯初上时,点上灯,才走出门,就引来了小伙伴的围观,这给我带来了长久的惊喜。因为喜欢这给自己带来无限荣耀的小灯,赏灯这夜,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舍不得让别人碰触一下,因而,过罢元宵节,小小的灯依旧完好如初。过完节,母亲将我的灯笼用布包好,然后小心地收起来,以备来年再用,直至上了高中,小巧的花灯才随着那堆复习资料流入小贩筐中。
有旧戏说某地正月十五观花灯、猜灯谜引出了一段才子佳人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更写出了一对青年男女相约元宵夜的悲欢离合,成为千古传颂的爱情绝唱,通过去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今年“不见去年人,泪满青衫袖”对比,表达了深深的悲叹。
当然,旧戏里也不乏借元宵赏灯而结成秦晋之好的典范。
在故乡,元宵灯广场虽不像古代那样成为有情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但那风格各异的元宵灯却也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媒介”。赏灯这天,人们聚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今年的灯与去年的灯的不同,一边已借赏灯将节日的祝福融进了彼此心中。元宵灯,在不知不觉中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牵在一起。
转眼时光匆匆,父亲离世三载,而我依然无法温暖母亲清寂的晚年,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再也看不到自制的花灯,在一切都速成的今天,那些带着父爱的灯盏在我记忆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又是一年元宵节,故乡,他乡,长长短短的聚散,让人顿恨别时容易见时难。然而,纵是卧榻,也终是浅浅的睡意,总也不能让人忘却离别之味,旧罗裳,泪两行,悠悠心事无人知。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闹”中的雀跃,想必我是无福消受了,那么,就购一盏花灯,寄托这无处安放的牵念。
此时,唯愿故乡安好。
写元宵节的散文篇六
传统的元宵节是我国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城乡现在因为有了烟花,元宵喧闹尤为热烈,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吉安的元宵也是挺热闹而丰富的。老家吉安永和乡下一带沿用正月里闹元宵的习俗。有位热爱生命和生活的好友戏耍着对我说,下辈子要做一个吉安人。乡亲们为了让亲人姐妹们过年后再相聚一回,又避免重合日子,因而闹元宵从大年初十至二月初二,各个村子俗定的闹元宵日子不同。俗称上元宵十五,下元宵是正月三十。上元宵十五是月亮圆,下元宵三十或正月的最后一天也算元月圆满了的意思。现在没有社戏了,以前我们吃过晚饭还得住上一个晚上看乡民演戏。如今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正月十五过元宵,因月圆和中秋节一样,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而按照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描绘的,也当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了,与西方的2月14日情人节相近。人们往往忙于元宵节的欢闹,忘却了传统情人节表达彼此倾心的美好欢会——明月皎皎,垂柳依依,黄昏时分,恋人相约的唯美情感。我们现在回忆从前小时候的经历,依然能够看到恋人相约的影子。
我在吉安城里工作,离老家只有十多公里路,交通方便,平时节假日抽空回乡下省亲。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城里的元宵节红火也很好看,但我总希望回家乡永和乡下,重温往日充满欢乐甜蜜的儿时元宵佳节。
西溪老家,每逢春节过后,各村喧天的锣鼓,早已传递着元宵节快要到来的信息。正月过了初十,那些活跃分子,就拖出沉睡了一年的锣鼓,敲打了起来。咚锵,咚锵,咚咚锵……,在竭力招呼着人们,搅动着那些蠢蠢欲动的心,让人们快快加入闹元宵的队伍中来。最热闹的一天就是元宵节了,这一天无论晴天雨天,白天,路上络绎不断走着行人,亲友们来了,嫁出去的女儿们,无论早嫁的还是新婚的,她们背着拉着孩子,偕同夫婿也都回到了娘家。大家趁这个团圆节日见见童年的玩伴,倾诉以往和现在的生活。女儿们聚在祠堂四周坪地上一起剔打着鸡毛毽子,做起儿时的各种游戏。
元宵节那天一大早,每家每户自备元宵。元宵的制作方法很简便,取米筛子或簸箕做滚元宵的器具,往里撒上糯米干粉,加馅球,用双手将器具滚动至粉全粘至馅上,喷水,再撒粉面,再滚动,反复多次,直至圆子成核桃大小即成元宵。家家户户吃汤圆,包含着团团圆圆之意。吃过元宵,到了晚上,如果不去看戏,大家就围在一起说说话。那些到了谈婚论嫁的男女便去约会情人。
小时候,天宽地阔,整个正月都是儿童们的天下,伙伴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大人们在忙过年过节也很少管教,大家乐得自在。乡下那时物资匮乏,人也很穷困。没有商店,没有灯笼、烟花、玩具之类的',但是,童年的我们乐于想象,勤于动手,总能找到快乐的方法和东西。当然,由于那时没有通电,自然就没有电视可看。偶尔来场电影就欢呼四起,一般也就只有社戏。如果遇到有戏看,元宵节便要闹上好几天,客人们也就跟着住上几天。
那会儿,没有电灯,村里的路也是坑坑洼洼。元宵节放焰火的事我们乡下人很少见,偶尔有从外地工作回来的带回几束焰花,大家站在祠堂大门水塘岸上看着放过一两回。大多是每逢元宵节之夜,儿童们或聚在祠堂四周,或聚在村头大树底下开始玩起藏猫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单腿斗鸡类的古老游戏。藏的心鼓乱响、追的气急恍恍、跑的汗水淋漓、乐的欢声笑语。等到玩累了,大人们在村口呼喊,孩子们呼弟唤姊,整衣叫狗,踩着月色歪歪斜斜地各回各家。
据我母亲讲,老家以前元宵节的夜里,也会舞龙灯,龙灯分许多节,一条龙灯通常有几十节。龙灯在正月十三开始出来走,十四夜十五夜里要接着继续跑。龙灯很长,跑龙灯要到遍各个村子里,路也长,分节的龙灯跑起来还容易扭来扭去,需要很多的体力消耗,所以跑龙灯通常要由小伙子们去扛。一条龙跑动就是跑龙灯;龙灯在村头村尾、大巷小巷里盘来盘去做各种有难度的动作叫舞龙;一条龙灯与另一条或者另外几条龙灯在路上碰到了,不能掉头就走,要互相用动作询答,一条龙灯要穿梭盘进另一条龙灯相互交错,一起翩翩起舞几个回合后,才能分开,按各自的行进路线继续前进。元宵节,在乡下,最热闹就是看舞龙灯,最好看的就几条龙一起串舞。大家衣着虽然不时尚,不华贵,但是很民族化,戏剧化。
元宵夜是龙灯天下,夜幕下的游龙更加栩栩如生。它飞舞在大巷小巷里,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给全村带来了吉祥。老婆孩子大呼小叫的,尾随其后凑热闹,路上也挤满了喝彩的人群。
元宵节今非昔比啦。大村小村通路,大巷小巷通明。元宵节放焰火已经是习以为常了。登高远眺,俯视全村,与邻村遥相辉映。焰火此起彼伏,真是火树银花,姹紫嫣红。再加上那鞭炮声声回荡上空,真的是烘托出了一个生机活力而又祥和的夜晚。
乡下的元宵节,开心惬意。劳作了一年的农民,风风雨雨的,要在这个时节喧泄出来。用力擂鼓,尽情敲锣……用他们自己的智慧,采用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诠释着他们对农村美好生活的理解。农民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正在逐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日元宵节,早上爆竹阵阵,上午风调雨停,往乡下过元宵的行人如织,道路两旁结彩灯笼,好一派喜庆气氛。只是:今年花灯依旧,不见儿时情,只附春衫袖。
赶上元宵佳节,在此,我送亲友们一碗汤圆,祝福大家圆起一场事业的美梦,圆出暖和如春的爱情,圆得家人幸福的团圆,圆来新一年出色的运程!元宵快乐!
写元宵节的散文篇七
龙灯就在人们这样的期盼中开始表演了,在那笔直的街道上开始了“拉灯”,“拉灯”就是龙尾想要当“老大”,不愿意跟着龙头走,所以倒转过来往回跑,迫使龙头往回倒,等龙头反映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当然不愿意放弃做老大的机会啦,就会使出所有的劲继续往前跑,这样一来拉锯战就展开了,哪边的人力量大,哪边的人跑得快,龙就往哪边游动,随着龙灯来来回回的游动,锣鼓鞭炮在边上不停的凑热闹,龙灯越拉得欢,鞭炮也越放得欢,锣鼓也敲得越急、就象战场上的战鼓在擂动,人们也笑得更欢、哄也起得更带劲……有些时候由于人们使出的力量不均衡,龙灯中间可能被拉断了,而两边的人们还在往各自的方向飞奔,等到龙头发现自己的尾巴不见了时,龙头只有放下架子在锣鼓唢呐声中回头寻找自己的尾巴归队,这个时候龙尾就象一只斗赢了的公鸡似的,神气地等着龙头用鞭炮和锣鼓唢呐去赔礼道歉……一直到迎龙灯的人们跑累了,龙灯才缓缓的继续前行,远远望去那蜿蜒的龙灯真的就像是一条游动中的龙,随时准备腾空舞起。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
写元宵节的散文篇八
元宵节就要到啦,在举家团圆的日子里,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元宵节经典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标题:圆
元宵节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年的喜庆气氛延续到今天,算是又一个高潮!从大年初二,街上就有人陆陆续续地选购汤圆,高中低档各色价格、品牌的汤圆琳琅满目。当然,普通百姓选择最多的还是那种包装简单、制作随便(有的甚至不够圆)、无名无牌的“大众”汤圆,因为它实惠。在每一年的第一个农历十五,人们祈祷生活就像天上的月亮,圆满美好!那一个个包裹着芝麻、花生、枣泥和糖类等各种各样馅儿的小圆球,寄托着人们无边的美好愿望和甜蜜祝福!
圆,是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的图形。从几何学上来讲,圆是中心对称图形,美观中蕴含着和谐。在人们的印象中,太阳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地球也是圆的,圆圆的太阳给万物以生命的能量,圆圆的月亮给心灵以慰藉,圆圆的地球给人类以生存的空间。所以,人们对“圆”的向往和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生活要圆满!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心想事成好运连连为圆满!
爱情要圆满!有情人终成眷属、相濡以沫百年好合为圆满!
会议要圆满结束、任务要圆满完成、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临退休要为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圆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也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圆!
其实,圆就是到一个中心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的集合,是一条从哪里开始又回到那里结束的曲线!就像人生,赤手空拳而来,走过了一段岁月,又赤手空拳而去。那些走过的岁月,点点滴滴连成了生命的曲线。
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也喜欢圆、期盼圆!
圆,有时是七彩梦幻,如彩虹,总在风雨过后才能看见!
圆,有时是湍急的河流,只有走过急流险滩才能到达彼岸!
圆,有时是一首交响乐,要很多人的配合才能演奏成功!
圆,有时是一道半径为未知数的多元解的方程,有的人可能穷极一生都无法找到确切答案!
不管怎样,如果要用几何图形来演示生命的话,任何人的生命都不可能是直线或者抛物线,只能是特殊的曲线———圆。
所以,在这点上说,生命也是平等的!
我为这平等的生命歌唱,为这平等的生命祈祷,为这平等的生命祝福!
希望元宵节的爆竹声,给所有的亲人、朋友带来圆圆的梦、圆圆的爱、圆圆的心情、圆圆的日子、圆圆的运气!
标题:元宵节是年的最后疼爱
一个人不是孤独,思念一个人才会孤独,思念一个失去的家就会满怀孤独——陈樟玙璠。
又是一个蓄满念想的日子——元宵节。
元宵熟了,漂在锅里,轻轻一拨打着旋儿,像我扑棱扑棱的心跳,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心花摇曳思念的时刻。
满怀柔情,几丝眷念,花开有声,落英无语,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我在想元宵节真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日子,它是个让甜蜜和思念、离愁和失落、遥想和回忆占据春帏意闹的日子。
为了过年的圆满,今天人们又放响了鞭炮,向年发表最后的祝词,蔓延高挂的灯笼瞪着红眼乐淘淘地在春风里微笑,应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我是一个善感的人,总觉着这鞭炮声在此刻是如此的颤动思念的心,我想此时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会增添几丝念家恋亲的愁思;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是心头盘旋萦绕难以下咽的悲苦。
年啊从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远一点,从元旦起年就让人沉迷,沉醉,沉沦,撩拨澎湃着这人们的心潮。因而说每一个节气里都有约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澜渲染气氛,当然属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画,春联,糖果,饺子等。元宵节元宵成了主角,各种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来闹新春,元宵节一过你就算过完了,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
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个念想串起人们的共鸣,只因为每个节气里都蕴含着相似的温暖,不同的人内心深处里流淌着不同的眷恋。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才算完满,节日里你会被宠着,疼着,爱着,念着,幸福着,当然也会被孤单和寂寞包围着、画心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痴念、纠结,难过,但无论怎样日子都得过。
说白了年不过是一个字,元宵节也不过是个词,一个延展着生命时光与感情沾亲带故的词,人们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节啊,你知道今日又让多少人感怀吟叹,编情为经,织爱为纬,细细地密织思念的网,用丰润晕染的唐诗念你,用豪放婉约的宋词粘你,用饱满情怀的丹青妖娆你,用感人心魄的乐曲萦绕你。
元宵啊本身就寓意着团圆的圆满。所以我要说,你快乐,天天像过年,你悲伤,日日像末日。
过了今天的元宵节就算过完了年,元宵就是年最后的疼爱!但绝不是生命最后的疼爱!
标题:牵一盏明灯回家
元宵节,是我们精神的灯节。
一个个过往的日子被洗得锃亮。
我们的心灵趋光,在灯下翻晒。
今夜,将所有的美好用光挥洒。
无数心愿含蓄在光影的造型。
一条人流经过,这些停在岸边的。
灯火,俯身让眼睛上路,丰收。
吐出嫩芽,爱情挂在桃树枝头。
我们不再担忧月的缺蚀。
家是我们的最圆。
在光明的路上前行。
我会像孩子一样。
牵一盏明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