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聘是一种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展示个人能力和才华的形式。竞聘需要我们准备充分,掌握面试技巧和沟通能力。以下是一些竞聘面试的常见问题和回答技巧,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面试准备材料。
父亲的背阅读短文答案篇一
去年,我给83岁的父亲买了部手机。
直到今天,父亲用起手机来,还是不太熟练。昨天,是父亲的84岁生日,我和妹妹都急着从城里往老家赶。见了父亲,妹妹就焦急地说:“爸爸,怎么给您打手机也打不通?”父亲说:“没听着,让你哥哥看看手机怎么回事?”父亲说着,就把手机递给了我。我接过手机解开了锁,试着向我的手机打了两次,又用我的手机回拨了两次,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又递给了父亲。这时父亲就说:“我一直不太会用,要不就不要了吧?”我连忙说:“哪能不要了啊?不要了,怎么和您联系?”
手机,那可是我们联系父亲的唯一通信工具,是一条表达亲情的纽带。用手机同父亲相互传递着信息,连结着感情,其实,连结的是一颗颗心。八十多岁的父亲,不要手机怎么行?万一有个闪失,这是做子女的罪责。
父亲原来是有座机的,而且在二十年前就有了。那时,父亲从村文书岗位退休,在村里干起了邮政储蓄代办员,在600多户的大村里干储蓄,业务很红火,邮政局里就给免费配了一部电话,为了乡村百姓夜间打电话方便,又给拉上了分机。一则为了储蓄业务联系方便,二来为了代收村民电话费,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真是红火了好多年,储蓄的,打、接电话的络绎不绝,有时还排着号,尤其是到了过春节、元旦的时候,打电话、接电话的,一个接一个,还有深夜来电话的,父母就忙去叫着受话人来接电话,父母真个跑遍了整个村子。打、接电话的多,邮政局收入自然就多,电话维修很及时,只要一个电话,马上就到。自从有了那部电话,父母虽说辛苦些,可乡村百姓方便,自家用起来也方便多了,我往家打电话联系父母方便多了。后来,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来打公用电话的越来越少,直到绝迹。前些年,父亲上了年纪,就不干邮政储蓄了,便把那部电话也买了下来,开头几年电话挺好用的,可随着年久失修,经常出故障,有时连续几天修不好,电话打不通,这可急坏了我,因为自从母亲去世后,我更担心孤单的老父亲的身体。
去年的一天,在又一次焦急等待维修电话的时候,妻子建议不用座机了,买手机,我觉得这个建议好,也一起动员着父亲不用座机了。我和妻子几乎跑遍了小城的手机店,最后,挑选了一款较为适合父亲用的老年机,声音大,数字大,简便实用,整体看起来也不错。
为父亲买好了手机,就高高兴兴地往家赶,为了尽快使父亲用上手机,联系方便。父亲一见到新买的手机,脸上绽开了笑容,可接过手机反复按了按键,脸上又添了愁容,感到手机上的键太复杂,这么难掌握。起初我也没想到,父亲学用手机会这么难,我认为父亲在村子里当了多年文书,拨拉了大半辈子算盘,也算得上村子里的文化人,学用手机很快就学会了,可父亲却真让这小小的手机难住了。于是,我反复地教着父亲用,妻子教、女儿教、弟弟教、侄子教、妹妹教、外甥教……全家人都教过他数遍,时常围坐在父亲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教父亲用手机,在年轻人看来,很简单的按键转换,在父亲看来,就觉得太复杂了。有时刚会用了,过一会儿又忘了。后来我想,这可能是人上了年纪,记忆力减退的缘故。不管怎样,父亲现在总算接听电话没什么问题了,只是有时打电话还不太熟练,以后慢慢就会熟练起来。这样,我心里还是有了些许安慰。比起那一周“一小病”、一月“一大病”的座机好多了。
自从父亲有了手机:方便、放心。每次从老家回到单位后,我和妹妹都会隔三差五地给父亲打电话,问一问父亲的身体状况,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手机里父亲那亲切、温暖的声音,使我们心里更踏实,更放心,也就心中有数,尽心孝敬老父亲。打电话时间长了,听着手机里父亲的.声音、语气、语速,我就能大体判断出父亲近来的身体、心情情况,一次,我在手机里听出父亲传来沙哑的声音,我便立即询问父亲,是不是感冒了?结果真是。我接着便催促着父亲去输液,很快就好了,这就是手机带来的安全感。可也有让我焦虑和担心的时候,有一次,我给父亲打手机,连续打了五、六遍,始终都关机,我心中就开始焦躁不安起来,因为父亲毕竟八十多岁了,而且那个阶段身体还不太好。我接着就给居住在父亲附近的弟弟打电话,弟弟正在田地里干活,我就催促着弟弟早点回家,看看父亲什么原因关机了?弟弟提早赶回家一看,父亲的手机没有信号了,判断可能是没电了,充上电后才还原如初。后来,我对父亲说,平时把手机充足电,因为手机不只是关乎你自己,打不通手机我们都担心。
此后,父亲对手机充电很上心,也让我放心了。可有一天上午,妹妹告诉我,给父亲打电话没人接,我也接着打了几次,始终没人接,我就对妹妹说,先等等看看吧。我俩焦急地等了一个多小时,直到11点左右,我又给父亲打手机,这才传来父亲有点气喘的声音,我和妹妹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原来,父亲到东大桥去晒太阳而忘带手机,到家听着手机响,这才想起忘带手机了。
父亲的背阅读短文答案篇二
也许是上帝的捉弄,父亲小时候因玩耍伤害了一只眼睛。一天和邻居家的孩子在一起玩“弯弓射箭”,当玩得起兴时一不小心父亲就被玩伴射飞来的箭剌伤了右眼,后来没有很好的医治,时间长了那只眼睛便失明了。当父亲长大了,因为眼睛的原因性格由自卑变成内向,在众人面前不爱多说话,但父亲靠着健壮的体魄、憨厚的性格、顽强的意志,他用一双手撑起了一片天,他用一个坚韧的脊梁扛起了一个家。
父亲的肩膀厚实宽大,父亲的脊梁坚韧挺拔。记得,小时候我的小腿上害了一个东西发炎了,父亲和母亲带我到锦西公社卫生院治疗。那是一个初冬的时节,刚刚下过一场雨,天越来越寒冷,道路是非常的泥淋,公社卫生院离我家有十五里的路程,父亲和母亲轮流地背着我到了卫生院。医生看完之后说没什么只是发炎而己,随后配了一些药就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索性把我两条腿叉开坐在他的肩上扛着我,那时感觉到父亲的肩膀像沙发一样宽大厚实而又温暖,我俯视父亲脚下沾满了又粘又大的泥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着,仿佛行走在昭泽地里一样艰难,父亲的两只手抓住我的两只手,顿时感觉到一股暖流传到我的手上,又传遍全身。天虽然寒冷,父亲扛着却我走得满头大汗,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父亲的脊梁,也是我第一次触摸父亲的那双温暖的手,那是父爱的传递;第二次接触父亲的脊梁时是一个夏天,父亲和一位社员在小河里揽河泥,我在河绑上玩,看到一只蜻蜓落在花草上,我就伸手捉蜻蜓,一不小心掉到水里,父亲一看赶紧上岸伸手把我从水里捞上来,一没打我二没骂我,把我背回了家,然后替我把衣服换掉了。还有我印象最深的是到外婆家拜年,因是冻冻化化的土路,我实在是走不动了,父亲就背着我,后来干脆用箩筐一头是我一头是妹妹用肩膀挑着,尽管父亲累得汗珠子往下掉,但也不停下来歇会,一口气就把我们挑到了外婆家。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力壮的父亲总有干不完的话,肩膀上总是不离扁担,扁担不离肩膀。为了多挣工分,常常披星戴月地干活。夏天里,生产队收割麦子的时候,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吃完早饭,父亲就扛着一支扁担,扁担上挂一幅麻绳,戴一顶草帽就到麦田里挑麦把去了,人家社员一担挑十梱麦把,他一担就挑十二梱麦把,扁担在肩上压得弯弯的。夏日的太阳有时像火球一样,汗水湿透了衣服,连裤腰也湿了一半,脸上的汗珠任凭它滴在土里,有时人家收工了,他还加挑一趟,这样一天下来拿到的工分最多。麦子收完了,麦田里开始下基肥,记得那时没有化肥、尿素、复合肥等,就是田头一个草塘,草塘里是农闲时搞的草和泥一起发酵的草塘泥肥料。父亲用簸箕在草塘里自挖自挑,一担簸箕满的约一百几十斤的重量,一天能把几个立方的草塘泥挑完,到了傍晚一块麦田里,黑压压的肥堆就像小土丘一样一个挨一个。
时间到了土地承包制的年代,我家分得了十五亩多地和一头牛,农活就更多更忙了,那会爷爷是负责耕田,每年家里十五亩田收割起来的麦把和稻把全都是父亲肩挑到晒谷场上,每天从田头到晒谷场来回地挑,像骡子一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肩膀上挑了多少的重量,只知道父亲每年要换几根扁担、几个簸箕、几条麻绳和几双磨破的鞋子。有一次,麦田里下肥料,由于夏季是抢收抢种,赶季节的农活,田多白天来不及干,父亲就挑灯夜战。父亲在自家猪圈塘边点了一盏火油灯,母亲在猪圈塘里用铁锹给父亲簸箕里打猪屎肥,母亲怕父亲吃不消就打得少些,父亲说,没有事多打点干完了就早点休息,满满的一大担猪肥料像小山一样,父亲就借着月光往麦田里挑,刚走没多远就听“咔嚓”一声毛竹扁担压断了,父亲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坚韧的肩膀被毛竹尖划破了一道口子,鲜血染红了衣衫。我就趁父亲包扎伤口的时候,从家里拿来另一支扁担换上,想替父亲把这担肥料挑到麦田里,可是,当扁担压在自己肩上时,我怎么用力也站不起来,这时才感受到父亲的.脊梁是那么的坚韧有力。母亲看到我熊样子走过来,将那担肥挑到麦田里去了。父亲处理好伤口后,轻伤不下战场,还坚持着用另一个肩膀挑。月光下我望着父亲的背影感慨万千,那是责任,那是担当,那是一条压不垮的脊梁!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儿女们也个个成家立业了,苦也到头了,幸福也来了,可是,父亲的那双手像落地枯黄的枫叶青筋可见,父亲的那脊梁也被压得弯弯的了。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像一头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大半辈子在辛劳着,用透支的体力拉着套,苦苦支撑着这个家。
“夕阳无限好,只是己黄昏”暮年的父亲还是保持着那份艰苦扑素、勤俭持家的精神。岁月的沧桑给他的肉体上留下了很多的创伤,风寒的腿疼痛不已,出门经常以蹬三轮车代步,看着父亲的样子,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内疚。我常常跟父亲说,现在条件好了,你在家不要干活了也该享福了,没有事就逛逛马路散散心。可是,在父亲的观念里,人活着就该劳动,不劳动就是罪过。
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那年父亲七十四岁,那年是火热的夏天,我起早出差,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多钟才到家,吃完午饭,在外忙干活的妻子跟我说,咋到现在没看到你父亲回来呀?到哪里去了?我说是不是骑三轮车上街了,妻子说即使上街这个点也该到家了呀,于是妻子沿着河边到田里找了一遍,没有找到,这时己是两点多钟了,我有点紧张了,又到家北面田里找,正沿着田埂往前走,突然前面发现一辆三轮车,车上两梱麦把,麦把上一把镰刀陷在缺口里,这不就是父亲的三轮吗?我三步并着两步跑到跟前一看,惨了!只见父亲躺在田里,嘴里鼻子里全是白沫,我赶紧抱起父亲,一摸父亲的胸膛,心早己停止了跳动了。这突然的打击,我一下子傻了,我紧紧地把父亲抱在怀里,看着车里的两梱麦把,看着那把镰刀,呆呆地发楞,您连一双新鞋子一件新衣服都没有来得及穿,就这样带着一身的泥土走了!许久,我回过神来,仰天一声长啸,任凭泪水倾倒,然而,淌不尽的泪水再也唤不醒父亲了,我默默地对父亲说:“走,回家去,小时候您用脊梁背着我看病,背着我到外婆家,背着我……现在也让儿子的脊梁背您一次吧!”就这样我一路洒着泪水将父亲背回了家。
父亲就这样悄然走了,离开我们已经10多年了,但他那慈祥的音容笑貌、那弯弯的脊梁背影,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要把父亲那肯吃苦、勇担当的“脊梁精神”传承下去,直到永久。
父亲的背阅读短文答案篇三
人生的旅程上,有许多的风景。每一个驿站,每一道征程,都有着他们各自的味道。酸、甜、苦、辣我们都要一一品尝。生活,给不了你一世的无忧亦不会给你一世的苦涩。我们累过、痛过、伤过,但那些都是生活的味道,是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最真实的味道。
——题记
(一)
九岁以前,我并没有太多关于父亲的记忆。那时依稀记得父亲离开家的第一天对我的叮嘱:“在家乖一点,听你妈的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父亲的背阅读短文答案篇四
立冬后,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山巅那片红叶红得愈发灿烂了,真是应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还有,挂在枝头的火晶柿子,一个个红得透亮;摘下一颗,啜上一口,冰凉黏甜,这火晶柿子可是我父亲的最爱。每年这个时节,我都会摘上满满一篮子给父亲送去,刚好父亲的生日也临近了。
今年,父亲七十二岁,本打算好好地给他老人家热闹热闹;可是母亲却坚决反对,说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这些都是农村迷信的说法。因为母亲的忌讳,所以生日宴也就不大办了。父亲倒不在意母亲说的那些,只是淡淡地说:“过个生日,就简简单单的,一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看着你们都成家立业,小日子都还过得去,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比什么都让我高兴。”我们也只好遵从父母的意见,只是想想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到老了,我们却没有时间陪在身边孝敬二老,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
父母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村人,生活在秦岭脚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了大半辈子。其实要说起来,我们这一家子也可以说是河南人了,父亲年少时和我奶奶逃荒,从河南辗转到这里落户,一路上所受的苦难可想而知。后来又接来了从河南来的母亲和外婆,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个家。所以,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有时也会说:“我是生在陕西长在陕西的河南人,嘻嘻嘻!”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经受的苦难太多,还是性格所致,父亲做人做事总是不急不躁,平平稳稳,总是跟我说“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急躁不会起任何作用,有时反而坏事,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都会过去的”。或许真得是受了父亲的感染,以至于村里人都这样说“这才是亲亲的父女俩,说话办事讲道理,干脆又不拖拉,连走路身形都一个样儿”。只有我知道,我比父亲差远了。
记得小时候,我对豆腐过敏,吃了就头晕。那时候日子过得苦,临近年关时家家户户才磨豆腐,每家做上几十斤,好在正月里有的吃。而我又是个馋嘴的丫头,总是不记嘴,背着父母偷吃豆腐,偷吃的`结果就是让父亲背着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奶奶笑着打趣:“这丫头,嘴馋的都不怕自己头晕难受,以后可怎么办呦?现在有你爸背,长大了谁背你?以后找女婿一定要找个身体好的,能背得动你的。”我还不服气地小声嘟嘟:“到那时,就不拜年了,吃饱了就睡觉,还不用谁背。”“哈哈哈”惹得一家人大笑。只听父亲说:“晕豆腐这毛病,或许长大后就好了吧。要是好不了,就记住别再吃了,让家人都跟着担心。”我也就乖乖地“嗯”了一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真得对豆腐不过敏了,现在的豆腐还是我最喜欢吃的菜。
我小时候,母亲身体一直都不太好,有几年都是卧床不起。我们姐妹几个都还在上学,父亲是既当爹又当妈的,忙完了地里的庄稼,还要照顾母亲和我们姐妹三个。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懂事,也可以帮父亲分担点力所能及的活。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虽然不苟言笑,尽管生活这么苦,但是从来没有发过脾气。记得那时每次吃饭时,父亲都会提醒我们“吃饭不要吧唧嘴,也不能用筷子把碗碟碰的当当响,日子虽然过得恓惶,但也不能让别人说咱家没有家教”。现在在公司餐厅吃饭,同事们都说了,看人家燕子吃饭,不紧不慢,静悄悄地不出一点声音。其实这些好习惯,都是因为当时父亲时常提醒才养成的。
这么多年,我就后悔过一件事,那年母亲病重,我被迫辍学,当时埋怨父亲,我住在果园一个多月都不回家。然而,吃的用的都是父亲隔三差五给送来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放下东西就回家了。当时小,不能理解父亲的心情和难处。等长大成家立业后,也经历过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艰辛,才知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是真得存在的现实;才体会到父亲那时的艰难和肩上担子的重量,就更为自己当年的不懂事悔恨不已。天下没有父母不为自己的儿女着想,不到万不得已,定然不会让儿女受一点委屈的。
十一月初五这天,老天格外开恩,连阴了好几天,突然放晴,暖阳高照。虽然没有宴请亲朋好友,但是父亲也是格外开心,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都七十二了,已经赚了几年。我这身子骨,再看你们几年不成问题。”母亲红着眼睛拽着父亲的袖子说:“这好的日子,跟娃们说这些干啥?”父亲却说:“我说的都是实话。再说了,跟自家的娃们说话,有啥不能说的?”听了父亲的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父母老了,我们做什么事有什么话都不再向他们汇报了,以为他们就可以少操点心,却不知,我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放眼看世界,而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我们,他们的子女。
在家里陪了父母两天,又要赶回去上班了。父亲执意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车。当班车缓缓启动的片刻,我看到了父亲眼底的那抹混浊,心里一酸,扭头抹了抹溢出的泪水,连再见都已经说不出口,只是朝着父亲的方向挥了挥手。
父亲的背阅读短文答案篇五
年过花甲的父亲,痴迷于音乐,就像我痴迷于文字。父亲不是指望音乐扬名立万,我也不是奢望文字能让我出人头地。父亲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上勤学苦练,我在自己喜欢的文章里笔耕不辍。尽管父亲对基本的韵律都一窍不通,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懊恼,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尝试,慢慢记住哪句歌词应该用哪一个音符,我佩服父亲孜孜不倦的精神。
父亲爱音乐,也爱乐器。他把音乐当作生活的乐趣,演奏得好坏他不计较,只要演奏音乐,他全身就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兀自陶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快感里。
父亲喜欢收藏各种各样的乐器,有长笛,有二胡,有电子琴,有葫芦丝,有鼓,有唢呐等。都整整齐齐、有模有样的摆放在客厅的柜子上。父亲尤为喜欢二胡,在记忆中,他已经拉坏几把二胡,父亲是个敝帚自珍的人,如果还能修补,他是不会将二胡扔在一边不闻不问的。看着父亲手中的二胡,琴膜已经脱皮,琴杆也布满大小不一的裂缝,父亲用透明胶裹了一圈又一圈,发出的声音支离破碎,有些颤抖,我告诉父亲,要给他买一个质量上乘的二胡。对音乐人来说,二胡像侠客手中的剑,像文人墨客手里的笔,像石匠手中的锤子,同样尤为重要。可惜如今还没能如愿,也许父亲心里还是有些失望,尽管他嘴上也再三拒绝。我知道父亲舍不得花钱,随便在街上买一个地摊货,对父亲来说,也许只要能发出声响就心满意足了。
看着柜子上五花八门的'乐器,父亲都可以在村里组建老年人乐队了。他还真当一回事,闲暇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老人,准备组建“夕阳红乐队”。不过在农村,多数老人没这闲工夫,要么在山上忙农活,一天到晚累死累活。谁都不愿意再干这些无足轻重的事,要么就是在家里帮儿女带孩子,也都无暇顾及。父亲知道,在村里组建乐队也是无稽之谈,他就一个人在家里自娱自乐。
父亲也不是游手好闲的人,每天像大王巡山,有时候拿着锄头背着背篓去山上挖些草药,有时候也背着手去庄稼地里检查母亲的工作,回家像一个老领导,给母亲做指导,下命令。其实种庄稼,父亲是个门外汉,毕竟他大半辈子在外闯荡,他也不知道哪块地种什么收成好,该施肥多少,他就爱瞎指挥。母亲也常常会嫌他碍手碍脚,只管叫父亲回家拉二胡。
父亲就带着他心爱的二胡在附近的核桃树下如痴如醉的拉起小调来,其实我往往听不出父亲拉的是什么调子,不过那首《东方红》是父亲演奏的必备曲子,虽有些跑调,但还是能听些大概。父亲拉二胡曲的时候,我也常常会想到阿炳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会耐心地坐着倾听。只要父亲一拉二胡,村里的小孩子也会被他的二胡声吸引。还会请父亲拉他们喜欢的曲子,可多数的现代流行歌曲父亲也手足无措,心有余力不足。
幺妹回家的时候,总会给父亲带来曲谱,父亲就会按照曲谱上的“数字”聚精会神的摸索。后来女儿生日的时候,父亲居然用电子琴演奏《生日快乐歌》,我的泪眼一下子夺眶而出。我激动,也被父亲的执着所感动,我们对待生活中的难题,只要像父亲一样,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勤学苦练,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相信什么困难也都能够迎刃而解。
我的女儿似乎在襁褓中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哇哇大哭的时候只要听到父亲的音乐声想起。她就会马上停止哭泣,所以后来女儿每一次吵闹,父亲就会打开他的电子琴,女儿安静地坐在父亲旁边,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后来,她还会用手拨动琴键。这孩子说来也奇怪,跟父亲的感情特别深,在家里谁都不让抱,可看见父亲,她就主动伸出小手,还会亲吻父亲脸颊。
我要感谢父亲的乐器,感谢乐器给父亲带来的快乐,替我在父亲孤独寂寞的时候陪伴他,看到父亲演奏音乐时脸上流露出的喜悦,我在远方会少些牵挂。生活也像父亲演奏的音乐,虽不是完美无瑕,惟妙惟肖,但每发出一个音都像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蜜,那才叫甜。
父亲的背阅读短文答案篇六
母亲的生日过去半个月,就是父亲的生日了。
父亲已六十有三,却看去比实际苍老的多。尤其是那一双粗糙干裂如柴的手和一头蓬乱的灰白发以及黑瘦多皱的脸庞,让人望上去尽是一身的沧桑......
早在前些日子,母亲就正告我和妹妹,父亲生日时,不要回来。他忙着干活,就三四天的活,干完就没有了。今年活少,不容易找,好不容易有个活干,就不因生日耽搁了。并且在外村干,中午也不会回来吃饭......
到生日邻近了,母亲又打电话一个个告诉我们,生日时不要回来,父亲不在家,她也忙着干活,没功夫,我们回去了她也麻烦,还得给我们做饭.......
于是,中午我们谁也没回去......
晚上下班,觉得还是回去一趟好......
到了家里,院内黑洞洞的,只有父母住的东屋透出浑暗的灯光。推门进去,母亲正在用油烹芥菜-----那种用大量芥菜樱叶子切碎焖一大锅后加许多盐放在大盆里存储起来供冬季无菜时吃的菜,这种我从小吃到大的菜----母亲正要用油烹一下......再有就是锅内漂着的几缕清水挂面和几个馒头......
父亲则坐在床上......
见我进门,母亲就责怪我回来,说好不让回,又回来了。又怪我买东西-------其实只不过是一条父亲爱吃的鱼和给爱吃肉的母亲买的一只炸鸭,总共还不到四十块钱。另外就是妻子买的两双鞋......
父亲见我回来,起了起身,就不让母亲去烹那芥菜,让吃我带来的鱼和鸭,可我还是让母亲把菜炒了。
在地桌上摆好鱼和鸭以及母亲炒好的芥菜,母亲盛了两碗面,最多的则给我。而父亲却没动,仍然坐在床边。一问才知道,父亲今天没有去干活,而是给别人家过白事帮忙去了,中午喝的熬菜,一直忙到晚上,又喝的熬菜......
桌上的鱼和鸭,父亲母亲只催促我吃......
母亲先用筷子动了动鱼和鸭,我也动了一两筷就放下了.......
饭桌上,母亲说起明天父亲还得给人家帮一响忙,八十多的人了,挺不容易的,说不在就不在了.......
我无语,只是默默吃着母亲用油烹过的芥菜,满嘴都是酸酸的........
父亲的背阅读短文答案篇七
因为父亲的宠爱,我是同年龄中第一个拥有救生圈、望远镜等那时农村稀罕的玩具的小孩,大概也是学校第一个由父亲给过上生日的农村孩子。
那时,我读初中,因为我的顽劣,倒是拥有了一批拥护者。不管男女,都是班级里成绩优秀的同学。那些不会读书,又不大会玩的,我是看大不上眼的。所以当父亲跟我说,这个周日给我过生日的时候,我就想着该请哪些人。
第二天是我的生日,也正好的礼拜天。我穿着父亲给我的生日礼物,一件大红的外套,高兴地在村口来回了好几趟,才把那些个“狐朋狗友”全接到。
那个时候的小镇,物资实在是匮乏,老爸一早到街上,还是没买到令人神往的奶油蛋糕。还好爸爸急中生智,买了一些像现在的虎皮蛋糕一类的小蛋糕充数,尽管也有奶油,但是切蛋糕的滋味却没有了。这可是我想了一个晚上的动作。
不过看着大家狼吞虎咽地吃着蛋糕,还有男生大声对我父亲说:“再来碗面!”看着父亲忙里忙外地忙碌,头上沁出了些许汗珠,心里禁不住地骄傲。
父亲为了给我们个自由的天地,给我们做完了一捉丰盛的菜之后,跟母亲两个人躲在厨房匆匆吃完了饭。
我们高声谈笑,没有老师在场,初三的我们很少这样的聚会机会。那天,记得大家都很尽兴。
我最要好的朋友,送我的是一头“肥猪”,哦,那是一个很漂亮的储蓄罐。至今我还保留在老家的书桌上。现在看多了商场里各种各样的精美礼物,我还是觉得那个质朴的储蓄罐给我带来的欢乐是无穷的。那时,我把父亲母亲给的零钱小心地存到“猪猪”里,心里很有成就感。现在的孩子,连10块钱的人民币都不正眼看一下。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生日宴,过去了近20年,但是当时的许多情景都历历在目。
因为父爱,因为第一次,因为友谊。
亲爱的父亲,你在那边还好么?
亲爱的朋友,你们在各地都过得好么?
父亲的背阅读短文答案篇八
人老了,孤独感和寂寞感就比任何时候都强烈,而一向喜欢热闹的父亲,也许根本没有想到晚年会如此的冷清,好在,父亲是幸运的,无论任何时候,无论疾病,也无论是辉煌还是落寞,始终有母亲不离不弃的相伴,正如父亲打趣的话语一样,这么多年,因为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也几乎快成了一个高级护士。
记忆之中,父母基本都没过过什么像样的生日。因为,如果按照农历计算,父亲的生日就和我在同一天,于是,我也就刻骨铭心的记住了他的生日。
记得,在父亲五十岁的时候,他曾主动地要求我们姊妹三个,说他想要办五十大寿,那时父亲的身体也好,我认为那么年轻,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为自己过生日,请同事,请熟人,别人来了也是不大情愿的,即使碍于面子来了,但是还是会讨人骂的,而且那一场热闹之后,也没有太大的意思,最多能听见别人几声好听的话语,与其看那些虚伪的眼神和做作的笑容,何不如清清静静的在家里过,和亲人一起吃饭,吃得既安心,又不欠人情。
我知道父亲是喜欢热闹,也好面子,他不喜欢我提的建议,也很生我的气,自然因为我说的这些,他取消了想办五十大寿的念头,从此,也没有了任何过生日的兴致。还没等他到六十岁,因为糖尿病带来的一系列疾病,诸如高血脂,高血压等,最终导致双目完全失明,他也就与自己喜欢的那些热闹绝缘了。
在他六十岁的时候,我主动提出为他办六十大寿,他却没有任何兴趣,我知道,一是因为他早已经退休,不像他在五十岁那样,身边还有一些所谓的朋友相伴,另外,也是因为生病,反正也失去了那些对于面子上的热情。
今年,我提出为他过生日,其实,他心里虽然高兴,可也想为我省钱,他知道,我目前经济不太宽裕,那不多的工资,除了贷款,除了基本生活,也实在省不出多少结余,加上他身体不好,母亲也尽量让他多吃素,控制他的血糖和血脂。因此,对那些好吃的,也是眼睛大肚子小,吃不下多少。
于是,我打电话给他,他也是推三阻四的,我叫母亲做他的工作,然后我又打电话反复做他的工作,好歹让他说出了自己想吃点什么。然后,我带着先生去买鸡,父亲说不想吃鱼了,当然他也是怕浪费,因为家里人少。
因为,母亲信佛,家里就不杀生了,煮鸡肉这些事情她也尽量避免,所以,这项光荣任务就落在了先生头上,父亲还是比较高兴的,有女婿亲自下厨,而且他的厨艺也还不错。妹妹因为单位有事走不开,我的宝贝女儿在学校,也出不来,只有侄女是自由的跑校生,于是,就我们几人陪父亲吃饭,哪怕加上他也只有五人,不过也早已经超出了平时只有他和母亲两人一起吃饭的人数。
煮鸡肉的时候,母亲叫先生放了一些当归,那种药的清香飘满了整个厨房,弥漫到客厅,再飘到外面,想必有很多人都闻到了这股香味,因为,先生的口味淡,我和父亲的口味重,因此,品尝这种光荣任务就交给了我,我尝了一些,告诉他味道怎样,还需要加什么。
父亲开心地啃着鸡腿,还一边和侄女说笑。我看着他的脸上闪烁着一些欢乐,看见这种小小的欢乐闪过,我也居然能很感动,自然也非常感慨。
记得那时没有退休,也没有生病的父亲,是民族贸易公司的采购员,当时,这也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职业,随时吃香的,喝辣的,父亲身边总是有很多的朋友,随时有推不完的饭局,随时有笑脸相迎,那时的热闹和现在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也许从来没有想到,晚年会有如此凄清的局面,不过,父亲也是聪明的,他能在这种环境下看清很多东西。
有时想想父亲,也觉得他挺可怜的,不过有时也很佩服他。
如果是我,那么多年都能看见的世界,突然一片陌生,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这需要花多少时间来适应?即使我喜欢安静,但我想,那种暗无天日的日子又该如何度过?而有时我又想,也许父亲是幸福的,他失明的双眼能让他看不见世间的那些肮脏,也许又能减少了不少烦恼,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或许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幸福,好到了极致也许会变成坏事,而坏到了极致,未必不能成就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不是他,无法体味他心中的所有感觉,我也不敢问,怕触及他的痛处。
因为曾经送到医院急救过,原本任性的父亲也逐渐安静了不少,变得非常听我母亲的话,现在,他的生活在母亲的安排料理下,调理得还不错,只要保证每天按时打针吃药,基本没有犯过病,聪明的他,也知道,在医院里的日子里很受罪。
而经过了那么多的病痛和岁月考验之后,父亲的心态也逐渐改变。我想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安于现状,如何很好地过完剩下的余生,如何安然地享受属于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