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通过致辞致谢可以表达我们的谢意和对他人的肯定。在致辞致谢中,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展示被感谢人或机构对自己的重要作用。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致辞致谢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一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优缺点如下:
针对班级中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文字较差的现状,从开学初我就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突出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名不离篇。教学中,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尤其是对一些易混淆的字,我主要采用比较法、归类法、重点突破法,使学生牢记在心。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因为从以往的作文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这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许多事实证明,从不同角度、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即变换角度指导作文,能使学生有更多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观察事物,想象丰富。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尽量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指导有些少,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朗读指导的设计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语文课的朗读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的运用问题。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二
展示“美丽的校园”图之后,先让学生随意看、随意说,自由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指定内容,让学生“看看,说说”,全面了解画面的内容,并把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等思想品德内容渗入其中。
然后让学生由数画上的物体到数身边的实物,体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数一数”的学习活动中,注意关爱每个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我能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数一数”这节课,也是入学教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美丽的校园”的画面资源,指导学生看图数数。由学生自由观察数数到有序观察数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由老师反复提问“还有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数数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三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1、重视学生课前预习,并作引导,把课文生字词学习在...
1、重视学生课前预习,并作引导,把课文生字词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落实体现。
2、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在朗读感悟时把重点放在“感”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所感触。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发现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引导,都存在诸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小组合作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合作交流,主要有分工不合理或不会倾听等不足。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尤为重要。今后的教学中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四
1.请问,你有没有cd 唱机?
2.我有一本英汉词典和几本汉英词典。
3.那些书架上现在摆着很多vcd。
4.我刚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历史的书。
5.他过去常常花很多钱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不是吗?
6.书给我们知识还带给我快乐。
7.他走几步,思考一会 ,然后带着书离开。
8.下个星期我要去北京。
9.第2天他忘记把书还给图书管理员了。
10.你还没有找到那本借来的书吗 ? 没有。
11.我已经到处都找了,但我还是没有找到。
12.很可能有人会在校园里找到了书签,迟早会归还的。
13.更糟糕的是,如果我不能按时归还的话,我将要为那些不见的书赔钱。
14.当他蹋进草地的时候,他看到一张10圆的钞票躺在地上。
15.那个图书管理员想到一个好主意,能够帮助我找回丢失的书。
16.你出过国吗? 从来没有。
17.你能不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来鼓励外国人来中国旅游。
18.让我在电脑上找找看谁拿走了它。
19.我难过的拾起那盘录象带。那是我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啊。
20.你有没有别的颜色啊?对不起,我们没有其他的颜色。
21.她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
22.你要的书我没有,但是让我看看能不能想点别的办法。
23.作为一个妇女,她发现很难得到好的报酬。
24.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经验。
25.那个11岁大的女孩没能游过那条50米宽的大河。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中的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背诵读文。
2、 认识比喻句和反问句。
3、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轻轻地 ,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歌曲导入。(合唱《春天在哪里》。)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二、读文识字。
(一)自读课文。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二)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只小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躲)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二、品读课文。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
(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
3、背诵1--3自然段。
三、写字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字词: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把爸爸妈妈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伙伴听。
【自愿展示学习收获,充分发挥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品读课文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
例: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4、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三、背诵
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四、拓展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五、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2、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六、课外拓展:
朱自清的《春》(节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七、作业
1.让父母当评委,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并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方法与过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朗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三)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三、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四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古诗〈草〉。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三)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四)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三、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四、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五、课外知识。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六、作业:
1.让父母当评委,背诵古诗。
2.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并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 笋 芽 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方法与过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童话中蕴涵的意义。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小时层层包 ,大时节节高 ,初生当菜吃 ,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笋)见过吗?(出示笋的图片)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板书课题)同时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二、学习课文:
(一)、自学
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查(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二)、合作交流
1、正音: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按偏旁归类读-扩词读-同桌互考,全读对的同桌奖励一颗小笋。
2、展示方法:
如:猜谜:两辆车--轰;尹戴竹帽--笋
动作演示:唤/揉/扭/钻/抚/辫
3、读文: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质疑:自学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朗读感悟
1、读一读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呼唤笋芽的段落,想象他们呼唤的语气一样吗?
2、重点指导春雨和雷公公呼唤的语气。
范读--指名读--评读---练读--齐读。
(2)谁来做雷公公呼唤沉睡的笋芽儿?他和春雨姑娘的语气一样吗?(声音粗重,带有鼓励)
练读--挑战读--分组读--齐读。
(3)笋芽儿苏醒时什么样?通过做动作、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揉伸"撒娇扭一个劲地钻等词语。
模仿读--加动作表情表演读--男女声竞赛读--评读--自愿展示读。
(4)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前四自然段。
三、写字
1、练习书写"喊、呼唤、笋芽"五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2、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打等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读给大家听。
2、分组竞赛读文。
二、朗读感悟:
1轻声读课文: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2、你能读出春天的美景吗?(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感悟春光的美好。
3、仿句训练: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你还能像书上那样说几句吗?
三、想象
1、默读课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株健壮的竹子,你最想说什么?(可以对春雨姑娘说,也可以对雷公公说……)
四、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教师巡视指导。
2、班级推选表演好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
五、写字
1、学习写"冈、世界、轰"四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冈"字的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轰"字左边的"又"字捺要变成点。
2、学生练习书写,组内互相评价。根据同学的建议,把自己写不好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全班交流展示,评选"小小书法家"。
六、作业
1、读一篇童话故事,把故事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2、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课外阅读:
《一粒种子》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在叫我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4、小鹿的玫瑰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方法与过程: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感悟黄莺和微风的话,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难点:
1、 识记生字,分角色有感情读文。
2、 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实物导入。教师手拿一束玫瑰花,让学生看看、闻闻:喜欢这份礼物吗?(指导"瑰"的读法,并书写"玫瑰")关于玫瑰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玫瑰、花骨朵儿"的读法。
3、开展识字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4、开展读课文比赛, 看谁读得通顺,没有错别字。
(二)、讨论
1、找出描写鹿弟弟的话,引导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开始鹿弟弟说玫瑰花白栽了,后来又说没白栽?)
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说玫瑰花白栽了?
(2)当小鹿跌伤了脚,没能看到玫瑰花开,又会想些什么?
(3)此时鹿弟弟又会怎么想?体会他"惋惜"的心情。
(四)、朗读课文
1、自由读: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
2、交流读:向学习伙伴请教--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3、竞赛读: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读,大家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五)、练习
结合课文情境进行写话训练:
1、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看谁说的句子和别人不一样。)
三、写字
学习"弟、哥、骨、微、渐"四个字。
1、学生观察:写这几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指导"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时横折,下面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的"车"下面变横为提,笔顺是先竖后提。
3、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个人自评最满意的字-同桌互评最满意的字-小组评选"写字能手"-全班展示自己的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以"摘果子"的方式复习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
1、指名读黄莺和微风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挑战读。
3、教师小结:小鹿自己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玫瑰花已经开在别人的心田里,别人感到快乐,小鹿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所以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
三、表演
1、同桌之间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研究角色的表情和语言(可以适当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全班比赛,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最佳风采奖"和"最佳创意奖"。
四、练习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请你替他写几句台词。
五、写字
学习"抽、拐、浇、终、静、躺、谢"7个字。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2、学生观察后联系已有知识,教师进行迁移式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等。
3、学生书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
2、积累生字、词语、春联。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自读自认生字新词;通过组词等练习分辨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3、训练孩子口语交际的能力。
4、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
2、积累生字、词语、春联。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自读自认生字新词;通过组词等练习分辨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我的发现
1 读题,明确题目意思。
2 你发现图中有哪八种事物?
3 读"泡泡"里的话,学生自主发现,按照"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的句式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调动孩子发现的兴趣。
4 你发现八种事物中还有什么想什么?
5 出示句式"我发现 像 。"学生口头补充句子。
6 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7 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
8 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
请用"……像……"的句式说说。
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
二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3、说:给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然后再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读读背背
1、读读。学生自己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注意读的节奏稍慢,上联和下联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学生模仿读、对读、齐读、想象读。
2、背诵。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对联。
3、展示。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我会说
(1) 出示" 的春光",教师语言提示"怎样的春光",填上"美好",提醒孩子要搭配准确,用词优美。
(2) 出示" 的天空 的阳光 的田野 的小溪 的枝条"
(3)小组交流,汇报。
(4)我们学过的课文有这样的短语吗?
( )的嗓音 ( )的世界 嫩绿的( )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 自读17页方框里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春天里的发现》。
二、在春天里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
要求:(1)可以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入手。
(2)发现要"新",尽量与众不同。
三、小组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去观察。)
全班交流汇报"新发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或者专注于某一种事物,把它说具体。如对小草的发现可以从开始探出头来说到长出嫩绿的小尖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说到绿草如茵的景象。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四、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具慧眼"奖。
五、把自己的新发现整理一下写出来,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注意指导写话的格式,如:每个自然段前应空两格。教师适当提醒学生先想想写话的顺序再动笔。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分享写话的快乐。
第三课时
一 展示台
1 读学习小伙伴"泡泡"里的话,明确本次展示的内容。
2 展示孩子们收集的词句、书法作品,予以评比。
3 在春天里,你还想展示些什么呢?(诗配画等形式均可)
二 宽带网
1 学生自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 让学生了解"市花"的相关知识。
3 你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城市的市花?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
4 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树吗?
三、拓展
1 收集我国各个省市的市花,越多越好。
2 收集有关春天的诗、词、句。
作业:
写一段描写春天的话。
课后反思: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六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习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 学 过 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二、展开认识米
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1)介绍米尺
(2)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3)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实践活动
1.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2.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2、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二.测量线段的长度
1.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2.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3.线段“直”的特征。
三、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四、指导线段的画法
五、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六、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七、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八、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九、布置作业: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鼎湖山听泉》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2课时《飞红摘翠记黄山》2课时
《画山绣水》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
自由阅读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交流
4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点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林中小溪》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能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之美。
4、收集对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只是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种表现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以此为重点,是要在巩固的同时,学生能把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名家的评论开始做起。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鼎湖山听泉》导入:1、背诵第八段。2、复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背诵、复习提问。
3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主体部分,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个别同学读,并对他们的朗读作出评价。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新思维小练习:
1、由涓涓溪流你有何独特感
悟?2、生活中还有哪些美景会给你联想?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反复诵读,感作者所感,生自己所悟。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收集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并阅读《大地的眼睛》
2、背诵优美段落(自由选择)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反复诵读,评析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检查学生背书情况学生轮流背诵
2教师补充及归纳对作者有代表性的评价学生交流有关作者及评论家对他作品风格的评论。
4组织交流、指导评价交流、评价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阅读普里什文的另一部作品,比较、进一步体会其作品的风格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进一步修改课堂上的评论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山、桂林的资料
《飞红摘翠记黄山》
学习目标:1、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景导入:播放有关黄山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看影片,并交流手中资料
3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诵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朗读、为说话练习作准备。
2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3思考:1、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4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继续完成课堂小短文。2、背诵精彩语段。
《画山绣水》
学习目的:1、能说出本文在选材和组材上的独特之处。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3、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重难点分析: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是难点,因而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参考评论家的评论,三可以和《林中小溪》比较。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黄山导入。交流手中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说出本文在选材上和前面文章的不同。读读、思思
3组织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交流
三、拓展迁移、质疑探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探究所得形成文字。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归纳写景散文的一般路数,常用的表现手法归纳、交流
2指导探讨练习一到三题小组合作探讨,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把前面布置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整理出来,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下节课探讨。
第2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探讨第四题学生讨论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常州的相关资料。
第3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巡视、指导各组的活动组内交流资料,补缺补漏,并确定展示形式,分工写作
第4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判标准和要求各组交流,评判
2学生推荐师生互动评判
3组织优秀作品出展板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八
复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高尔基-苏联-《海燕》《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魏巍——《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
脱脱——元代——《赵普》-《宋史》
二、字音字形字音:发绺( ) 两颊( ) 诅咒( ) 踱( )步 地窖 赫( )然 窘迫 踌( )躇( ) 摩挲 颓( )唐 抖擞( ) 揩( )油 虐待 恣( )情 剔透 遗孀( ) 聘( )用 牛犊 遴( )选 轩然大波 萦系( )( ) 抉择 勘( )察 笨拙( )字形:弓弦-炫耀 即使-既然 后悔-教诲 跻身-拥挤多音多义:颤抖-寒颤 提问-提防 调动-调节 模样-一模一样 恶毒-厌恶-恶心 盛放-盛开负荷-荷花三、词语积累1.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课文注解中的词语2.教师强调注意的词语:颓唐:精神萎靡 恣情:放纵感情 诅咒:咒骂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轩然大波:比喻打的纠纷或风潮。四、古文阅读 《赵普》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解,一边读课文,一边疏通文意。2.词类活用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使……碎裂)2.古今异义词龌龊( )( ):古义: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颜色: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3.一词多义乃:(1)太祖乃悟( ) (2)见渔人,乃大惊( )虽:(1)虽多忌克( ) (2)虽乘奔御风( )以:跪而拾之以归( ) (2)乃以瓦布之( ) (3)虽乘奔御风(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4.解释词语a、阖户启箧( ) b、卒用其人( )c、普少习吏事( )d、寡学术( ) 碎裂奏牍掷地( ) e、既薨( )f、读之竟日( )5.用原文语句填空文中写赵普刻苦读书的语句是: 晚年手不释卷 ;表现他精力旺盛的语句是: 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表明赵普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 刘重庆
亲爱的老师朋友们:
你们好!
在这里,我不是专家学者,我们是同行是朋友,我刚带完六年级,送14个学生到外校去了,用的也是新教材,在这里我定的基调是:真实的感受;切实的体会;朴实的建议,希望和大家共享。
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研读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研读学生,重视数学思考的过程性》。想法是:教材是理念的文本体现,是实施教学的一个载体,需要研读;学生是从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去活化教材,赢得自主发展,这是目的,需要研读。
六上主要内容:
这册教材一共有8个单元:本册教材共有8个单元,其中
数与计算有四个单元,它们是: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五单元 百分数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空间与图形有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 位置
第四单元 圆
统计与概率有一个单元:第六单元 统计
综合运用有两个内容:确定起跑线 合理存款
另外,还安排了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下面我先和大家一起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的教材作简要说明。
第一单元 位置
教学内容: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学生已有基础(本单元教材的地位):
本套实验教材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编排共有4次:一年级下册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会在具体情境中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三年级下册是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年级下册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本册教材则主要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我个人学习的体会是:
《位置》这个单元的编排是在一年级下册用行列来确定位置的基础上和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元素来确定位置的这两个知识基础上的来进行教学,本册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这实际是一个深化和提高。
内容结构:
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教学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座位的位置;
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题解读及教学建议:
解读:每个问题的目的指向哪里? 教学的 落脚点在哪里?
思考:我的学生现有的起点在哪里? 他们比较喜欢哪种方式?
关于例题1: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提出了两个问题:
(1)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每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落脚点在哪里?
问题一:首先通过让学生找出坐在第二列、第三行的张亮同学,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探究的过程,在学生多种方法描述张亮同学位置的过程中,体会多样性基础上的优化。
问题二: “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实际是给出了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讲授法,接着通过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表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的活动,使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学生位置的方法,通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思考,不难发现王艳(3,4)和赵强(4,3),两个数相同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体会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时候,两个数是有顺序的,是不可颠倒的。不那看出目的有:(1)确定行列的一般方法。(2)进一步确定,数对中间的数是不能交换的。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束后,通过“小精灵的话:确定一个学生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引导学生自我回顾小结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例题1教学落脚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已有生活经验,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建议:
“学起于思”,对于例题1的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的,都会考虑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处理方法,我也听过很多节优质课,而我本人比较赞同的是:
尽量利用平常的教学情境,按照常规课的要求,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材的情境非常好,但用书上的图画指导学生来学习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学生的目光在书上,和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睛在书、回答的同学、老师三者之间切换有点频繁,容易让学生注意力游离,为了让整个活动更加有效,我个人建议也是这样做的,感觉效果还不错。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座位情境图直接变为我们的学生座位,来研究用数对表示某个同学的位置。(案例附后)
关于例题2
教材通过呈现在动物园示意图上确定各场馆位置的情景,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两个问题:(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星星馆(0,3)狮虎山(4,3)
对比例题2和例题1:例题2相对来说抽象一些,把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也就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了。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是列和行,它的起始位置和例题1都是一样的,这需要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我们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把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与例1中的列和行建立起联系这一点,学生并不难,这点抽象能力还是有的。正因为如此我建议:
教学建议:
1、例题2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两个问题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给出位置用数对表示,二是给出数对找到位置,有了例题1的基础,学生独立完成并不难。
2、教师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适当引导学生做些拓展和探讨: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1,4)和(6,4)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4,并结合动物园示意图,明确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教师还可以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让学生发现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教学感受:
1、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重在能力培养。
本单元的知识并不难,我在一年级小朋友中进行过实验,他们只要明确相应的规则后也会用数对来表示某个物体的位置达到本例题甚至例题2的教学要求都不难,但我感觉到对于知识点不难的课,我们教师的任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关键性的问题和活动中,让学生自我去探究表示位置的方法,在学生多样化表示的基础上去优化,体会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明、方便的优点,这个过程应该有,而不是一开始就用讲授法的,这是其一。
2、学生易错的不一定是重点,但要心中有数。
其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两个地方学生会出现问题,(1)第一个问题使学生可能习惯用排和行等来表示位置,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一般是先列后行,这和中学的直角坐标系是一致的。(2)是学生在今后的练习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不习惯用括号把行列括起来,也就是书写的时候,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心中始终要把握的是:
1、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一般方法,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
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数对中的数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第1题。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涂出来是一个小丑,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留足时间,学生感兴趣的教师要舍得给时间,体现“玩中学”的思想。
2、第2题和第3题。
3、第4题。
需要说明是第2小题,学生在描出下列各点后,容易在“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的时候,有的按照abcde的顺序连成的是五角星,有的是按照六个字母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连接后形成的图形是正五边形,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4、第6题、第7题。
第6题和第7题,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属于综合应用题目,第6题学生容易出错。错的地方是一类是平移5个单位出错,第二类是审题不仔细,不能完整解答。题目要求“(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顶点的位置,在分别画出三角形向右和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2)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题目有好几个要求,很多学生都不能完整解答,有的是只画了一个平移后的图形,有的是画好图形后不标出图形顶点的位置等等。而对于向上向右平移,数对中行列的变化,感受变与不变的道理,教师需要启发引导,学生反而比较活跃。
为什么会出现情况呢?给我们教师的感受是: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了,而细致解题的品质弱化了。
本单元教学建议:
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教学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1、重视对相关知识回顾,让知识系统化。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列确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
2、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如练习一的第6题和第7题,就综合了以前学过的平移、方位、路线图等知识,可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强对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注意学段衔接,但不要拔高要求。准确把握好教学要求,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不要介绍直角坐标系,那是中学的内容。
研读教材 研读学生的体会:
有研究指出:生成的精彩15﹪来自概括性问题,40﹪来自课堂学生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式评价,45﹪来自预设。我们研究预设主要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备学生和备教材及备大纲”。
研读教材,研读学生的我经常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自我浏览教材,做自我理解。拿到书我一般是把整册整体浏览一遍,包括哪些章节的内容。具体到一个章节,我先重点看例题,每个例题就自己的意思理解,旁批。课后习题加以完整。
第二步,找教学的起点,把学生活现在眼前。具体到例题,要思考我的学生已经会什么,哪些对于我的学生是陌生的,对这个知识点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形成初步的教学思路。
第三步,研读教参,对比教参的讲解,找到自己的理解偏差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四步,调整思路,形成相对成熟的思路,旁批在例题和习题旁。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向自己提问:要教给学生什么?通过什么载体去教?侧重点在哪?学生已经有了哪些基础等等。
而这些在写预案和教学前,有个环节非常重要,“课前到学生那里去备课”是我们把研读教材和研读学生结合起来的好方法。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把握好编写的意图,例题的落脚点,重难点,知识的起点和延伸点,把握好知识的地位,这样会有一种站得高的感觉,那么你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都相应地会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应然产生,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多样的回答才会沉着,才会如鱼得水,因为你知道“路”何去何从。
我想无论是研读教材、研读学生、研读大纲、都要追求一个“透”字。 重要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研读“自我”,也就是教师的本身。让我们一起携手,相信我们的努力能迎来“百花齐放”。
附录:
案例:
有位老师课前把学生不分组按照秧田式整齐地排成象课本中在多媒体教室摆放的那样。
师:同学们,在我们班的小伙伴中,有你最要好的朋友吗?
生:有
师:请你悄悄地看一看,他的座位在哪儿?
生悄悄地看并纷纷举手。
师:谁来说一说。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这时候,学生纷纷说我的朋友在第几排第几个或者是第几横行第几竖行或者第几列第几行,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就把平时大家的方法约定俗成为: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并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才使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有一致的结论。
都用第几列第几行,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师:书上也是这样的,讲授法介绍用数对表示的方法:
师:(2,3)(3,2)这两个数对来表示同学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师:你说一个数对,让全班同学猜一猜是谁?让猜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位同学的。
六上第一单元数学试卷篇十
小语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由《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及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
一、该单元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意蕴深刻集中
该单元精选的四篇课文集中反映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编排主旨。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有助于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每篇课文还配有新颖精美、富有情趣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品读这组课文犹如翻阅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能体味到古代中国狼烟中黎民百姓的痛苦生活,能回忆起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侮的屈辱,能听到中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能聆听到改革开放奏响的欢歌,能感受到改革开放涌动的滚滚春潮,能思索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能激发出中华儿女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二、课后作业题设计,凸显语文教学的特点
三、课后作业题设计,提示了学习的重点、难点
该单元课后作业题设计提示了学习的重点、难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努力方向。如第一课的第三题: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第4题:仿照这首诗的2至6节写一到两节。再如第3课的第4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等。
四、教学策略反思:
1、要强化读,尤其是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即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手段,更是检验学生对文本感悟程度的手段。而要实现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前提条件是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供学生沉下心来小声读或默读,力求读进去,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触摸语言,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钻研出文本的根本所在。
2、要注意引领学生整体感悟文本,切忌烦琐,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切入。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就可以设计“我们中国怎样”、“我们为中国这样而怎样”、“我们要为中国怎样”三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以最简约的形式来取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3、找准切入点,穿插双基教学,发展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找准切入点穿插语基教学。只要我们找得准,插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快些,掌握得牢些。如教学《郑成功》一文时就可根据语言环境辨析“慷慨激昂,惊恐万状”等词语的褒贬色彩。再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的前几节后,就可激情引导学生仿写几句诗来赞美我们的祖国或家乡。
4、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学生的质疑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漏洞”。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有个学生提出“国家就要灭亡了,肖邦为什么不留下来战斗呢?”的问题。问题一提出我便意识到学生可能只认为武装反抗才是爱国。对于文艺作品的战斗力认识不深。于是我便组织学生讨论了“肖邦愿意走吗?”“肖邦留下来战斗作用大些,还是出国创作音乐作品作用大些?”“肖邦的音乐作品起到了哪些作用?”三个问题。经过讨论学生终于认识到武装反抗侵略是爱国,搞音乐创作,鼓舞人民的斗志,催人奋起也是爱国,而且精神力量的影响往往更大,更持久。疑问的解决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当然,学生的质疑直接考验着我们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机智。我们在课堂上应有敏锐的目光,能从学生的提问中辩出深层的问题,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