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解决问题、改善状况、推动发展。决议的执行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不能被困难和挫折所打败。决议的执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和逐步改进,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建议。
弟子规出必告篇一
最近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本叫《弟子规》的书,并叫大家在寒假期间认真阅读。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到了启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弟子”指的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用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道德行为规范。《弟子规》里面分别有《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些内容。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则孝》这一篇,“入”是在家里,“孝”是善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入则孝”是说在家里要善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
记得有一次,妈妈叫我吃完早餐去晾衣服,我只是嘴上答应,一吃完早餐就跑去看小说。小说内容很精彩,我看得很入迷,完全把妈妈吩咐的事情当耳边风。过了一会儿,爸爸发现了,催了我好几次,我都是嘴巴上应付,心里想着看完这一篇再去也不迟,就又拖了好久。结果被妈妈发现了,她批评了我一顿。可是我非但不听话,还大声跟妈妈吵了起来。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看到里面有句叫“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让我觉得很惭愧。后来我主动向妈妈道了歉。从此以后,父母交代我的事我都会按要求去做,再也不会拖拖拉拉了。
《弟子规》让我懂事,《弟子规》让我长大,《弟子规》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弟子规出必告篇二
在中国,有着这样一本书,书中讲让人们尊师重道、尊老爱幼、诚信待人、知恩图报……那就是《弟子规》。
“孝”、“悌”、“仁”、“爱”是《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它教导我们在家中要孝顺父母,体谅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说话也要恭敬、谨慎。为人处事要讲诚信,说话文明,尊敬他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做到“有则改,无加警”。假如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去讲求其他的学问。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它让我们这样对待父母。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则对待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也应该尊敬,礼貌,对待老人更应该尊敬,做“敬老尊贤”。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道德”。我们都应该遵守道德。
我们学习《弟子规》,不仅仅要背诵,而且还要深入理解,实施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这样明天才会更美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弟子规出必告篇三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学了“首孝悌”这一段,感悟很深。
首孝悌,是告诉我们要孝敬与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连这都不懂,就不可能尊重朋友、同学等在生活中帮助过你的人。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上有伤时,自己的亲人会非常担忧;而你的道德有“伤”时,亲人的脸面就都被丢了。我在深圳时,不小心摔破了头,妈妈被吓得脸色苍白。妈妈送我到医院,边哭边送我进手术室……。读了《弟子规》“入则孝”后,联想那时的情景,真正理解“身有伤,贻亲忧”这句话的意思。
《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它正以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当古老的钟声再次响起,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这美妙的文化经典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弟子规出必告篇四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置官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知道了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到固定位置,避免造成脏乱或穿时找不到它们。
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上床睡觉,我脱了衣服,把衣服扔到地上,起床时找不到衣服了,妈妈说:“在地上。”我到了学校已经迟到了。从此以后,我立志要做个规范整洁的孩子。
弟子规出必告篇五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背诵弟子规,写心得,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深受匪浅,改掉了我许多不好的习惯。
《弟子规》记载着许多良好习惯与良好的礼节。说到收获,我体会到的还真不少。比如“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时候,不要边写边玩,一定要学会珍惜时间并把握住学习的机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童话故事》。外婆叫我去洗我自己的脏袜子,我也不乐意去。心想:”外婆真烦人。我正在看得起劲儿呢,就装着没听见!“当我正要接着往下读时,忽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段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立刻就去洗袜子了。我发现,外婆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像这样的改变还真不少呢!现在,我常常听见外婆外公夸我比以前强多了,也懂事多了。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还明白了许多道理,对我的一生一定会有帮助,我以后会更加认真地学好《弟子规》,做一个有孝心有孝道的好孩子。
弟子规出必告篇六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因为有爱所以你的生活就充满阳光
弟子规出必告篇七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理论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小事做细、做好,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规出必告篇八
出身传统家庭的我,从小至今,出门前总会告诉家里人,“我上学去了”或者“我去___家玩去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妈,我回来了”,这似乎是一个规矩一样,也许这就是家庭教育。现在我在《弟子规》中,看到“出必告,反必面”这句话,才知道原来这条规矩出自此处,原来我一直在践行《弟子规》,只是由于无知而未知。
当我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羞愧,还没有严重到“亲有过”,只是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就已经内心十分不耐烦了,总觉得时代变了,老古董的思想应该遗弃,连听完的耐心都没有,十分羞愧。父母的养育之恩大过天,不应该如此不尽孝道。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似乎没有精力再去表达什么不满,又或者是经历国学洗礼后的我心态甚佳,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满满的关心、担心和依赖。
初入社会的我,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见识不同素质的人。遇到蛮不讲理、恶言相向的人也十分寻常,此时我总在心里默念“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倒不是真的觉得对方是“流俗”,只是以此来劝慰自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学生一般单纯友爱,不能期待所有事都顺顺利利,人总是要经受一些挫折才能成长。这让我想起来广誉远部门的张经理的一个故事。小姑娘也是刚刚步入社会,因为打电话处理紧急事件,公交做过站,同时为了能尽快返回处理,一路小跑过红绿灯,“啪”,双腿跪地、血肉模糊、鞋都踢飞了一只,经历身体和心理上双重折磨,登时让她想起弟子规中那句“事勿忙,忙多乱”,同时还安慰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真是印证了“余力学文”这一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中国国学博大精深,终有感触,从此刻起,立志学习国学,品读经典,传承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