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语要有创意和独特性,能够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企业标语要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观,让人们产生共鸣和认同。诚信为本,永续发展!
奉茶的礼仪篇一
递物、奉茶,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是一种流传甚久的传统仪式,也是一种表达赞美、尊敬和敬意的方式。这种礼仪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仪式感,为了更好地展现出递物、奉茶礼仪的风采,我参加了一次专门的培训,从中深刻体会到这种礼仪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第二段
最基本的礼仪行为是从站立的姿势进入侍奉的姿势。侍奉时,必须面对受奉于者,要将身体微微向前倾,以示尊重。接下来,我们要将物品或茶具放置在主人手边,然后恭谨地行礼。如果是奉茶,我们需要先展示并介绍茶叶、茶壶等物品,再行动手沏茶。在奉茶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好茶水的温度、泡茶的时间和口感的判断,以便给主人带来更好的品茶体验。
第三段
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递物的礼节。递物的前提是要先向主人问好并寻问是否需要开门、搬椅子等服务,虽然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举动,但却是礼仪的起点。拿着礼物向主人走去时,我们需要先放好自己的物品,对主人行礼。在递物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尊重主人和礼物的价值,避免礼物的瑕疵和任何疏忽。礼物的最后一步是要将其放置到预备的位置,并向主人鞠躬致谢,表示我们非常感激这次难得的机会。
第四段
同样重要的是礼仪的外表表现和仪态,这不仅是向主人展示出自己的文明素养,同时也能让主人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态度。比如,我们要注意站姿、行走方式、穿着打扮的得体。为了更好地展示我们的美好形象,我们要保持微笑,语气要温和优雅,坐立要端庄姿态优美。
第五段
总而言之,递物奉茶礼仪是对主人最高尚的赞美,是我们展现文明素养、为人处世和修养的窗口。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注重仔细、周到、细心,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到位。同时要学会适当的沟通、问候,从而让主人感受到我们真心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这些礼节行为虽然看似十分琐碎,但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宝藏,更是我们群体凝聚力的纽带。
奉茶的礼仪篇二
首先,茶具要清洁。
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
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
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
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感到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添茶。
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奉茶的礼仪篇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递物奉茶礼仪则是茶道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社会对于茶文化的重视度逐渐升高,而作为茶道礼仪中的核心环节之一的递物奉茶,更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重视。在多次参与递物奉茶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从自己的实践角度出发,分享一下关于递物奉茶礼仪心得体会。
第二段:递物奉茶礼仪的基本规范
递物奉茶礼仪涉及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故其礼仪规范显得更加严格。首先,在视觉上,递物奉茶要注意服饰整洁、仪态端庄、微笑自然等基本礼节。其次,在听觉上,递物奉茶要听从主人的安排、遵守礼仪规范,不可嘈杂、吵闹。再次,在嗅觉上,应保证身体清洁、茶具干净、茶水清香,令客人闻到舒适愉悦的气味。最后,在味觉上,递物奉茶要在传统茶道礼仪的基础上,善于细腻的品味茶香,通过味觉感官渗透理解情感、传达心意。
第三段:递物奉茶的心理感悟
递物奉茶不仅仅是一套固化的规矩与流程,更是一种传承文化、传递情感的心理互动。在递物奉茶的过程中,递茶者要展现出端庄自重的风度,而接茶者也应当以慎重而谦虚的态度回应递茶者,展现出接纳和感激的态度。递物奉茶的心理感悟不仅仅体现在礼仪的执行过程中,而是透过一系列细节感受到的。从递茶者的轻盈动作、到接茶者的微笑回应、再到茶水的香醇滋味,递物奉茶的每个细节都散发着深深的情感,引领初次接触者进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四段:递物奉茶在促进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递物奉茶不仅能够传承人类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深入。在递物奉茶礼仪中,茶友之间可以通过茶道的演绎感受和讨论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内蕴,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沟通应运而生,关系从互相点头、相互交谈到真正的共同体验。在志同道合的茶友之间,递物奉茶礼仪更是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也丰富了花样百出的茶道文化。
第五段:结语
递物奉茶礼仪是我国茶文化中独特而古老的礼仪外在形式,它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美学特色,也透过茶道的方式渗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和文化传承的承袭性。茶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应当借助递物奉茶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得以深入,达到文化的传承和个人精神体验的升华。
奉茶的礼仪篇四
茶道文化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向来以讲究礼仪见长。递物奉茶,作为茶道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不仅要求,茶具的摆放整齐,茶叶的精选独到,还有就是要有一套完整的高雅的礼仪体系,能够使进餐的人倍感舒适和愉悦。所以,在茶道文化中,递物奉茶礼仪尤为重要,也是茶道文化魅力的体现。
第二段:了解递物奉茶礼仪
递物奉茶的礼仪,是一门严谨而详细的技巧和礼仪。正如茶道中的其他环节一样,递物奉茶也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首先,餐具的摆放有规定,餐具的大小、位置和相互之间的间距等等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摆放;其次,递物的要点有很多,要有正确的姿态、手势、反应等;最后,茶水也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选择好的茶叶,还要掌握好水温和茶水的配比等等。
第三段:实践递物奉茶礼仪
经过学习了解递物奉茶礼仪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后,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去体会了。在递物奉茶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诸多细节,比如,递物需要注意适时、适量、适人;奉茶则应该注重过程的仪式感,注意背部挺直,姿态端正。同时,掌握好餐厅中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也非常重要。
第四段:感受递物奉茶的美好
递物奉茶礼仪是一门艺术,它可以带给人们很多顶级的享受。递上一盘小点心,敬上一杯精致的茶水,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也真正体现了茶道文化的高雅。同时,递物奉茶礼仪还可以促进客人和主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出一种和谐氛围,让大家更加愉悦自在。
第五段:总结
递物奉茶礼仪是令人印象深刻、细腻而令人向往的礼仪。在茶道文化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茶文化里面最完美的表现之一。通过学习、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带的美好和享受,也真正理解到茶道文化的独特魅力。
奉茶的礼仪篇五
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以茶待客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了解掌握好茶礼仪,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
1、俗话说:酒满茶半;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2、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3、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4、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5、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6、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
7、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
8、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
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
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
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各种茶盘中。
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态。
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奉茶的礼仪篇六
致,以示茶刀公正平等,无厚此薄彼之义。分茶时,茶杯多放于客人右手的前方。
9、茶满欺客
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10、最后为自己添茶
习惯上,最右方的茶原是尾席,斟茶适量,每一泡茶,都应由茶主人进行扫尾。茶主人应随时关切每一道茶汤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泡茶要素,以更好的发挥茶汤的品质。
11、续茶
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若茶汤已现水味,应及时换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适当注意观察,在喝的尽兴时候,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
12、茶点
正规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点,并不推荐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13、安排座位
为了配合长幼有序的礼节,尽量安排长辈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原因是这样一来,斟茶将会按照顺序,自左向右,最后到自己,如果将主宾安排的位置不对,则斟茶过程中如先给主客斟茶,则顺序将被打乱,从而变的无序。
14、烧水壶蓄水
如遇宾客多需要助泡协助烧水壶蓄水时,可以在需要蓄水时适当打开壶盖示意,避免高声要水,那样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15、放置茶壶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16、茶壶擦拭
有的茶主人,十分爱惜自己壶,在冲泡中,难免淋壶擦拭,把玩摩挲,甚至多壶齐养,但不知道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这些多余的动作,已经影响到了客人品茶注意力。同样道理,品茶期间,整理茶台、擦拭桌椅,也让人以为主人要送客了。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民众喜好茶,不分男女老少,四季皆饮茶,基本上和大陆南方的茶俗一样,早期中国台湾人喝茶方式近似工夫茶,转圈逐杯斟茶叫“关公巡城”,待壶中茶水几乎尽出时,逐杯点滴则谓之“韩信点兵”,这种在中国台湾传统称为“老人茶”的饮茶方式,显然是祖上从大陆家乡渡海流传而來。
中国台湾全岛几乎都产茶,北部有坪林和文山茶区、中部有梨山与冻顶茶、南部则以阿里山茶最为出名;茶叶种类以各式各样乌龙 ( 包种茶、铁观音、高山茶和东方美人茶) 和红茶较出名,其中“东方美人”茶,更是风靡海內外。针对不同种类的茶,中国台湾人的饮茶方式相当讲究,而“包容”就是中国台湾茶文化最主要的精神。
多彩多姿的正月,在中国台湾也叫做“端月”,近年,中国台湾人除了在日常中飲茶,也邀集好友们在此时举办“新春围炉茶会”,在茶桌下置一火盆,盆內生起龙眼炭,四周置钱多枚围成一圈,茶人围炉团聚品茗,由司茶人熟练地用滚水温烫茶具,经赏茶、置茶入壶后,再把已经放有茶叶的茶壶、茶杯以滚水浇烫一遍;第二道滚水冲茶后,倒入匀杯中,並分汤到品杯饮用,如此在新春正月的喜气中边品边饮,豈止喝茶解渴,更见品茶的兴味。
这种属于茶人间团聚的新春茶会,也越來越多茶人喜欢“静心细品”,主张在茶会进行中禁默不言语,静心品茶,细细体会主人独具的用心,也在新将到来的一年,带回无限的祝福。
广东/新加坡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北京
北京人爱喝茶,普通的日子与春节所喝的茶并无太大区别。属于北京的茶主要是茉莉花茶,就是用绿茶茶坯经过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茶,在早也叫香片。张爱玲有篇著名的中篇小说叫《茉莉香片》,说的就是这种茶。茉莉香片的也分三六九等,如 “蒙山云雾”、“双窨梅蕊”、“铁叶大方”等等,近年来比较时兴的还有“茉莉大白毫”、“茉莉毛峰”,品相和价格相处悬殊。
但老北京对喝茶的茶具颇为讲究,有一定規格。普通人家沏茶多用茶壺,一个黄铜茶盘子,擦得亮亮的,上摆一把細瓷茶壺,配六个同色花样小茶杯。茶叶罐、盖碗,需是成套的,盖碗是给贵客或家中老人用的。
老北京人喝茶也有规矩,一般富裕讲究的家庭,喜欢单用茶杯,就是那带盖儿的瓷茶杯。泡茶时主人、客人每人一杯,茶叶直接放入杯中,茶叶不宜放得太多,茶水不能太满。如果讲老礼儿,沏茶续水,永远不能让杯子里的水太满。通常的规矩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说沏茶时,水只能倒七成,倒十成就溢出来了。还有一种规矩就是“闷”茶。把瓷杯里的茶叶用少许热水闷泡好,待客人来时用开水冲开,茶香及浓。老北京人喜欢用盖碗喝茶,这里的讲儿很多。
用盖碗上茶,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用盖碗喝茶时,要一只手捧着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盖轻轻掀开一道缝儿,然后举到嘴前小啜。千万不能把碗盖拿起来,像用杯子喝水那样。如果把碗盖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对主人的不敬。主人也不能随意掀开碗盖续水。这里有规矩,只要客人把碗盖拿起来,靠在盖碗的托碟上。这个动作就等于告诉主人碗里该续水了。如果客人一直没有把碗盖拿起了,可以拿起茶壶问客人是否可以续水,不能主动把客人的碗盖掀起了续水。客人接受主人续水,要稍欠起身表示谢意,别人给您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这叫“金鸡三点头”。如果用茶壶沏茶续水,必须侧一下身,把壶拿起来,一只手拿壶,另一只手扶着壶盖慢慢地续。续水后把茶壶放到桌子上,切忌壶嘴不要对着客人,壶嘴对客人那是骂人那。
福建
福建是茶之王国,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或方或圆或扁,多式多款,上镂山水人物及花鸟,玲珑精致。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还有谁家“结牙”多,谁家最有礼的说法。客人来临,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壶浓茶,口称“泡tay,泡tay。”(tay即茶)热情地邀请你喝上几杯,然后再拉家常,俗称“喝上两杯再说”。客来无茶等于失礼。闽南人心目中甚至茶重于酒。
在闽北及闽西北山区还有一种古朴奇特、热闹有趣的“茶道”——擂茶,它足以和功夫独到的闽南“茶道”分庭抗礼。喝擂茶,盛行于将乐、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宁化、顺昌、明溪、武平等地,其中以将乐擂茶最具代表性。
擂茶,俗称“客茶”,因为它是客家人的饮茶习俗。原名叫“三生汤”(主料为茶叶、生米、生姜)。在各地还有种种别称,宁化称“米茶”,将乐称“揉揉茶”,泰宁人称“泡茶”(遇婚喜时请喝的擂茶称“喜茶”)。这些地区民众自古视擂茶为家珍,凡走亲串戚,朋友聚首,平日生活里事无大小都要喝擂茶,沿袭经年,成了当地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
福建很多人天天都在喝茶。春节的福建,应是喝各类茶最多的地方了。
杭州/上海
元宝茶最初流行于南宋临安今杭州。当时是大户人家在春节时接人待客必备的茶。它所表达的意思是祝福客人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财运亨通.杭白菊象征吉利,金橘象征富贵,橄榄象征金元宝。橄榄,金橘,菊花在碗中起伏象征对客人的欢迎,好客和祝福。
因寓意美好吉祥,元宝茶成为江南各地春节敬客普遍选择。选用泡元宝茶用盖碗泡皆多,选料时,杭白菊要成朵,不杂,不散,不艳,不碎,朵朵菊花白叶生辉,生机勃勃。金橘贵在鲜黄,结实透亮。橄榄特显黄皮,结实,透亮,果皮细腻。
沏泡完整的元宝茶又称元宝汤。茶汤金黄,汤色明亮,碗底无碎物清澈明亮,汤面无碎物,汤内没有杂碎菊花花瓣。朵朵白菊展开饱满,菊花聚散有致.显露碗中“花中有元宝,汤面有菊花”。
奉茶的礼仪篇七
我国自古就有“客来敬茶”这一民俗礼仪。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礼,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奉茶的礼仪篇八
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办公室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以茶待客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了解掌握好茶礼仪,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