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与家长和管理者沟通,展示教学的计划和目标。阅读小班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一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能背诵古诗。
录音,幻灯片
一课时
一、学习《营州歌》
1.出示古诗,听录音
2.简介作者高适
3.小组学习
(1)读通全诗
(2)理解诗意
4.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营州少年从小就习惯了茫茫的原野和丛林,旷阔的原野孕育了他们粗旷豪迈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时时可以见到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骑在骏马上奔驰猎射的矫健身影。这种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让人叹服。听说,他们个个好酒量,千钟万杯也修想灌醉他们,而且,十岁的孩子,就都会骑马奔驰了。这可真叫我们中原人感到惊奇,甚至不可思议了。
5、朗读,试背
二、学习《望岳》
1.听录音
2.自由朗读,理解意思
3.诗意:
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告诉你,在整个齐鲁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伟绵延的山势。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丽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参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也尽入眼帘。啊,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顶,去领略那眼底的群山变得低矮、渺小师的雄伟景象。
4.对照诗意,朗读理解,尝试背诵
5.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甫的诗
三、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二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
2、填空
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学习《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2学习《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5)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三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诗中哲理的理解;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朗读法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六年级上)复习指南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
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
3、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
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
5、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7、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七八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全诗以“望”字为线,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气。
《望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就写于这一时期,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报复。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骗术,使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古诗《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绵延不绝,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一联是远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丽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有阳光,故说晓。山北不见阳光,在晓犹昏。“割”字用的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这一联是近望泰山所见。一二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层层的云气飘荡在胸前,形容泰山极高。眦指眼角,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写泰山的幽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明确: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爽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和家人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文档为doc格式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四
1.学习《望岳》这首诗,朗读、背诵这首诗词。
2.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重点:(1)朗读、背诵这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说你对杜甫的了解。
三、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2、分组学习,学生合作探究。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
3、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评析诗句。
4、背诵指导。
四、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五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诗中哲理的理解;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朗读法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六年级上)复习指南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
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
3、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
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
5、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7、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七八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全诗以“望”字为线,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气。
《望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就写于这一时期,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报复。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骗术,使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古诗《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绵延不绝,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一联是远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丽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有阳光,故说晓。山北不见阳光,在晓犹昏。“割”字用的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这一联是近望泰山所见。一二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层层的云气飘荡在胸前,形容泰山极高。眦指眼角,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写泰山的幽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明确: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爽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和家人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岳七年......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六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
《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七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复习指南
《望岳》(六年级上)复习指南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
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
3、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
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
5、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7、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七八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全诗以“望”字为线,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气。
《望岳》课堂实录
《望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就写于这一时期,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报复。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骗术,使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古诗《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绵延不绝,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一联是远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丽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有阳光,故说晓。山北不见阳光,在晓犹昏。“割”字用的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这一联是近望泰山所见。一二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层层的云气飘荡在胸前,形容泰山极高。眦指眼角,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写泰山的幽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明确: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爽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和家人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八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凶狠)妇(凄苦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九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十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一课时
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古诗四步法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凝望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十一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十二
一、导入(复习导入)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十三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知识点归纳:
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望岳教案幼儿园篇十五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2、给生字正音。
逾邺戍妪咽
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六、学生活动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