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运动会可以培养我们的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如何打造一个独特且吸引人的运动会宣传方式?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独特的运动会宣传语,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灵感。
家庭教育随笔家长篇篇一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师随笔我见到家庭教育方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孩子,自一出生,与之相处时间最长的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他们的第一个“学校”,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
小外甥今年6岁,上幼儿园小班,是个懂礼貌,人见人夸的小朋友。在闲暇之余,我也关注他的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总结如下:
一、言传身教,教出文明的孩子
经常会看到有些家长说脏话,有些孩子听见了跟着学,家长听见了也不斥责,反而以此为乐,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便与脏话为伍。小外甥有个舅婆,特别喜欢说脏话,还喜欢让孩子跟着学。刚开始,小外甥爸妈不知道,突然有一天,小外甥冒出一句,妈妈惊住了,细想,很少在孩子面前说这些,孩子怎么会说?经过询问孩子,才知,原来是舅婆教的。妈妈没有训斥孩子,而是给孩子讲了脏话的意思,以及脏话的危害。虽然小外甥似懂非懂,但从此也知道了“说脏话是不好的”。从那之后,妈妈尽量少带小外甥去舅婆家,同时,和家人商定,谁都不能说脏话,要在孩子面前做榜样。
是啊,孩子的道德观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不懂得教导和培养孩子的的道德感,孩子则很难具有自己的道德观,有时候,父母的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在一生都烙下难以磨灭的道德烙印,甚至决定孩子一生的方向。父母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言行习惯的时候往往是以言传为首选,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身教也很重要,需通过言传身教,教出文明的孩子。
二、以身作则,教出诚信的孩子
很多时候,大人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忘记答应孩子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不相信家长,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守信。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小外甥从小经常生病,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总是哭哭啼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了,心疼得不得了,就哄他说等病好了带他出去玩,买好吃的。然而,有一次,因为他爸爸妈妈没空,就想取消,但奶奶发话了:“这次不带他出去玩,以后他就不相信你们了。”最后,还是抽空带他去了游乐园。在之后,无论什么时候,他们只要答应了小外甥,都会做到。虽然,从小外甥身上还没有怎么反映出诚信的品质,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他必定会做到。
“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计算机”这个比喻形象地告诫我们,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因此,为人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三、宽容鼓励,教出快乐的孩子
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小外甥对什么都好奇,积木、玩具汽车、电风扇,什么都是他的玩具。每次,他都会把一些玩具汽车拆成一堆,又不会拼装,结果最后总是一堆零件扔在地上。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肯定会训斥孩子,但小外甥爸妈从不会。每次,爸妈都会和他一起组装,鼓励他自己完成。在组装多次之后,小外甥也能完成得像模像样,然后就会受到表扬。每次受到表扬,小外甥都非常开心,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动手。
孩子容易犯错误,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并经常与孩子亲近,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乐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全方面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应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不仅要求家长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家庭教育随笔家长篇篇二
“妈妈,江南在哪里?”接孩子回来的路上女儿问我。
“江南啊它是一个区域,在我国的南方。”我也说不清楚所以就这样答复了孩子。
孩子没有纠结我说的区域不区域,而是接着说:“妈妈,我想去江南,我都没有去过江南。 ”
“妈妈也没去过呀。 ”我有点疑惑,“你听谁说的江南?”
“我们今天学了《忆江南》。”
“噢,原来是这样。为什么要去那里?”
“因为那里美。”孩子不假思索地说。
“你咋知道它美呢?”
“我们老师说的。”
“老师说它怎么美?”我问。
“不知道。”
“那你会不会背这首诗?”
“会!”说完,女儿就流利的背起来。
“那你觉得这首诗中那些句子是说江南美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没想到孩子还说的很对。 “那你知道不知道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景物吗?”我又问。
“不知道,反正我觉得美。妈妈,我想去。”孩子又一次表示向往。
诗词的魅力不仅仅是它为我们展现了美的意境,它还传达出我们不能表达出的那种情感。当好友离去时,我们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互相劝勉;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我们会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自我抚慰;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会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自我砥砺;当我们执着不被他人理解时,我们可以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来激励自己继续坚守信念……诗词的魅力还在于它精炼它唯美,它细腻它智慧,它传情它哲思……我们每一个诗词的后人,都应该常读诗词,让诗词浸润我们的思想、浸润我们的灵魂、浸润我们的人生。
家庭教育随笔家长篇篇三
我的班主任徐老师,不但人长得漂亮,气质非凡,而且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她就是我们班每个人都喜欢读的一本“书”。
课堂上,徐老师是一本《知识大全》,同学们的问题从来没有难倒过她。她不仅教会了我们书本中的知识,还教给我们许多课外知识。她把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们的大脑中,满足了我们求知若渴的心。
课外活动时,徐老师是一本《幽默王》。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讲笑话,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这些游戏不但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增长了我们的生活常识。
生活中,徐老师好似一本《战国策》。每当我在管理班级中遇到困难时,她不会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和我们几个班干部一起商量。她总是先听我们的想法和意见,然后提出几个建议让我们自己去选择并实施。无论班里的哪个同学遇到困难,她总是有办法和其他同学一起为他排忧解难,让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其实,徐老师更像是一本《品德与社会》。她经常教育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更要老老实实做人。她告诉我们:帮助别人时不要想着回报,而应该想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徐老师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我们需要读什么书时,她就变成什么书,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指明了方向。我们从这本“百科全书”中不断汲取成長的养分,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家庭教育随笔家长篇篇四
本站:不管生活的境况如何,我们多少要活出一点主人的模样。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不要做一个游荡在路边的局外人》。
前几个星期,辅导女儿做数学作业,发现她不少问题不太会做,小妞甚至把正方形的周长等于面积,还振振有辞地举例说边长是四的时候,它的周长和面积都是十六。看着小妞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就估计她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想想小妞的专注度向来不高,我给她上作文课,也就几个人,她也时常走神,更不用说学校四十人的班级。这种神游天外,游离于当下语境的状况在很多情形下都不是一个理想的生命姿态。
光简单地批评显然是没多少效果的,我要和小妞好好聊聊。
我告诉小妞,课堂上课就像一群小伙伴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做游戏,刚开始可能不那么好玩,甚至有些累,有些无聊,但随着游戏的展开,慢慢就会觉得好玩。如果因为刚开始时不那么好玩,就跑开了,玩别的事,那慢慢地就没法理解大家的游戏规则,也跟不上游戏的节奏,渐渐地就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看不懂大家在玩什么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就像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刚开始是不想和小伙伴们玩,觉得不好玩,后来是想玩也不能一起玩了,最终只能看着小伙伴们一起快活地玩耍。我告诉小妞,没有一个小朋友不想和小伙伴一起玩的,小妞表示同意。
人生或许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游戏连缀而成,在每一场游戏中,我们都应有一定的参与度。想起那篇一度很红的网文——《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是的,一个生命不一定要走向中心,寻求成为游戏的主角,可以成为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但不要做一个游荡在路边的局外人。一个飘荡的游魂就像没有方向的船儿,即便没有大风大浪,打横倾覆都是早晚的事。
新年伊始,学校新书记走马上任,雷厉风行,整治教风与学风,其中有规定课堂上不许玩手机,不许睡觉。为了强化效果,学生课堂玩手机、睡觉,任课教师要负连坐之责。本来,我对学生玩手机,睡学也不以为意,都大学生了,还要时时提醒实属不必,况且,我也不以为自己的课堂内容一定比手机里看到内容更重要,往常我只是强调不能浪费青春,不能愧对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但时势比人强,我也得做些什么,希望能求得学生的理解,收敛一二,上下内外多少可以交待。
前个星期,学院有四位老师因课堂上学生玩手机被学校通报批评。我借题发挥,在课前,拉拉杂杂讲了近十分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学生能明白一个过来人的一些人生感悟。
我从女儿没有专注听课说起,讲到人生过程中生命的边缘化问题。上个学期给这班学生上了中国现代文学,讲到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以及郁达夫的《沉沦》等作品时曾经讨论过一个生命在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化话题。这次,我联系课堂情形老话重提。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刚开始还会偶尔关注课堂内容,偶尔参与课堂话题,也能明了同学们有时会因何而笑。但随着对自己小宇宙的过分沉迷,慢慢地开始游离课堂之外,有时被笑醒惊扰,抬起头,茫茫然环顾四周,一时间不知今兮何兮,惊觉“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门课如此,两门课如此,类推而往,在大多数的课堂中,这个人就成了一个游荡在路边的局外人。课堂学习如此,课外生活也估计相差不多,于是,在寝室生活,在班级活动中,都渐渐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佛系青年,哪个圈子都进不了,哪家的门都拒之于外,世间事都成了尘埃。这样的生命自然也就成了普希金和郁达夫笔下的多余人、边缘人,这样的生命不会走多远,不会走多久,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像《沉沦》里的主人公一样了无生趣,生无可恋,蹈海而亡。
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和狂人是一种被边缘化,带着一份宿命和无奈,而郁达夫《沉沦》里的“我”则是对社会生活的主动疏离。这种自我放逐貌似情怀高远,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其实何尝不是当下“丧”文化的一种早期源头。不分日夜地打游戏,白天课堂上睡觉,睡醒继续玩手机游戏,考试不及格无所谓,不毕业也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放弃生命也是一个可能的选项,这与郁达夫笔下的颓废、自渎,行尸走肉般的青年有何区别?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没有了生命热度的游魂只是徒费口粮而已!
说了一堆也不知有没有长效,至少眼前效应还是有一点。原先课堂认真参与的更见投入,原来要玩手机的,也给了个面子,暂时收起,坐在后边几排的实在撑不住,也不敢深度入眠。大学生果然境界不一样,似乎比我家小妞好教育多了,喷点药即可杀灭害虫。
社会是一个大礼堂,有人高居主席台,有人端坐前三排,有人叨陪末座,但即便时运不济,有时不得不卑屈地站在窗外,也要目光向内,认真地听听,或许里边的人正在讨论、审判我们的命运,焉能不管不顾,置身事外?我们不一定要和人争抢主席台,但我们一定要参与游戏,举起自己的手,发出自己的声音,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利益边界,做一个生活的相关者。要知道,即使我们身无所求,但是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当中总有一些人值得我们去争取一些什么。
大千世界需要演员和竞技选手,但也少不了观众和拉拉队。演员和选手固然能享受聚光灯和荣耀,但也需要付出好多艰辛和沉重,甚至有可能堕入万丈深渊。其实做一个合格的观众和拉拉队队员有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分享成功,可以分担失败,还能见证历史的荣光和生命的精彩。角色多多,但我们必须拒绝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局外人。
岁月如歌,人生的不同乐章都应该有我们的音符响起。人生也如同叙写一篇长文,每一段也应该有我们的痕迹,哪怕只是添加了一个不起眼的标点。
家庭教育随笔家长篇篇五
本站:家长帮助孩子成长过程中避免过度牺牲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适时地得体退出。在需要的时候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就可以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
是的,父母能够陪伴孩子的关键期没有几年,这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较多问题。但是这不能成为父母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充足理由。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与家人和社会的认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体会不到价值感,多数人会焦虑、失望或者烦躁,这样的状态对家人和孩子来讲都不是好事。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滋味母亲带着一双儿女要去跳楼,原因是丈夫出轨。我不知道这位妈妈是不是全职妈妈,但很显然她把重心完全放在家里,才会出现遇事后用这种极端方式威胁来解决问题。
我见过,也听说过很多做得特别好的父母,尤其是妈妈。为孩子包揽一切日常事务,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课余时间,为孩子学习自己重新学习中小学内容,还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不惜夫妻分离……昨天听到一位学习很好的孩子,每周额外做八套试题,中学生考试和满分差一分挨一巴掌……这样的孩子心理负担有多重!
我不是说,父母不要管孩子,适度地慢慢放手,在孩子婴幼儿阶段,陪伴很重要,家长要抽出较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但小学以后,家长就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退出,给孩子越来越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在不同状态下去调整自己心态。
同时,家长的自身发展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成长自己,发展自己。用自己积极的状态、上进的工作态度和获得的社会成就激励孩子,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和工作作风。
另外,学习成绩不是孩子成长的唯一。家庭里有爸爸妈妈,有爸爸的拥抱和幽默,有妈妈的唠叨与微笑,有爸爸妈妈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带来的幸福温暖的感觉会伴随孩子成长,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