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永恒的价值观和深远的思想内涵。为了写好一篇经典作品,我们需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经典之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颂。
彝族用彝族字写篇一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他们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为了加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参加了一次彝族文化培训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和学习彝族的传统文化,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遗产,增进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二段:培训内容和学习经历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彝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和节日等方面。我们学习了彝族的特殊语言文字“彝文”,了解了彝族服饰的特点和制作工艺,还学习了一些彝族传统音乐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编排。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彝族的传统节日,如“彝族三月三”和“火把节”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彝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第三段: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彝族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首先,我深刻体会到彝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丰富多样性。彝族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服饰和音乐舞蹈,这些都是他们独特民族特色的体现。其次,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彝族的传统文化是他们历史的见证和传承,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只有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才能让彝族文化在不断变迁的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第四段:对于自己的意义和影响
这次彝族文化培训活动对我影响很大。首先,它增强了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学习彝族文化,我更加明白自己是一个彝族人,这使我对自己的身份和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这次培训也让我认识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和重要性。作为一个彝族人,我应该积极参与到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去,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丰富和繁荣的民族文化。
第五段:对于彝族文化培训的展望和期待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只是一个开始。我期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去,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进一步认识和领悟彝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彝族文化,让彝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通过彝族文化培训,我对彝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强了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我将积极参与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丰富和繁荣的民族文化。我相信,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彝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彝族用彝族字写篇二
从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提拉巴,两人都有拔山之力,没有人能够摔倒他们。斯热阿比听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领,就从天上下来,和他比试。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门,临行时,他对母亲说:“天上的大力士来找我,请老人家抬一块铁块招待他,就说这是我吃的东西,请他尝尝。让他等一会儿,我马上回来找他摔跤。”
说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会儿,斯热阿比来了,阿提拉巴的母亲真的抬了一块铁块给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咬了一口,怎么也咬不动。他想:阿提拉巴吃铁块,他的力气一定比我大。想罢,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来以后,他母亲把经过说了一遍,阿提拉巴听说斯热阿比咬不动铁块,就知道力气一定没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刚刚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来摔跤,那咱们就比试比试吧!”
斯热阿比听了他的话,就张开双手,猛地抱住他,两人就开始摔跤了。他们的力气真的非常惊人,大地被他们震得格格的响,那些山峦、树木都抖动起来。斯热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跄一下,被斯热阿比压在地上。但他的背脊还没有着地的时候,阿提拉巴一个挺身,从斯热阿比头上翻过来压在他的身上。斯热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输,还要求再摔一次。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个骑马式,斯热阿比用力摔他,他的两脚像生了根,一动也不动。阿提拉巴乘对方不留神,抓住对方的一只胳膊用力一摔,斯热阿比被摔出两丈多远,趴在地上动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热阿比口吐鲜血,已经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里,哪知天菩萨知道斯热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后,非常生气,但又没有办法对付阿提拉巴,便派来大量的虫子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
在位于弥勒县的立山与巡检交界地方有一堵陡峭的石壁,石壁上有个洞,人们叫它金银洞。金银洞上有一个石门,可是却被鹅卵石严丝合缝地封住了。据传说里边有很多金银珠宝,所以人们才叫它金银洞。关于这个石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很久以前,离金银洞不远的地方有个小寨子,寨子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双,阿双的阿爹早死,只有个年老的阿妈。娘儿俩相依为命,靠阿双每天砍柴度日。
有一天,阿双到山上砍柴时迷了路,不知不觉来到一座深山里,怎么也找不着回家的路,太阳快要落了,他还在树林里转。后来他转到一个洞跟前,听到里面有说话声,他就朝里面走去,向人家打听一下出山的路。走到里边他看见有两个老馆在对阵下棋,连人走进来都晓不得。阿双上前跟他们问路,他们只点点头说:“等一下,等一下”,连头也不抬一下。
看他们那集精会神的样子,阿双也不知不觉被他们的棋阵迷住了。等到两位老馆下完棋抬起头来,问阿双有什么事的时候,天差不多就要黑了。阿双这才惊醒过来!“阿呀!咋个整呀,今天光顾在这里看人家下棋,连问路的事也给忘了,再说今天连一根柴也没有砍得,明天吃哪样呀!”他慌里慌张就要往外走。俩位老馆急忙拦住他,说:“小伙子,不要回去了吧!天已经快要黑了,摸不熟这里的路,最好在这里随便过一晚上,明天再回去。”
阿双想: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就在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阿双要回去的时候,两位老馆对阿双说:“小伙子,昨天怪我俩耽搁了你一天的工夫叫你砍不成柴,这样吧?你今天也不消砍柴了,我们这里什么都有。金银财宝,吃的用的,要嘛你拿点哪样回去,你娘俩度日子吧!从此以后就不用再砍柴了。”说着把阿双领进洞子的里层。
一到里边,只见金光闪闪,金银珠宝,金碗银筷,金玉米银谷子,满洞皆是。阿双看了,不知道要哪样才好。
这时两位老馆对他说:“阿双,要哪样你就拿吧,要多少拿多少”。
阿双是个诚实的小伙,他认为自己有一双勤劳的手,可以靠劳动来过日子,要那么多金银整哪样?因此他只拿了一些金玉米和银谷子。
回到家以后老阿妈看见他回来就哭起来了:“孩子,你可回来了,你已经有七天不回家了,寨子里的人也已经找了你七天,孩子你到哪里去了?真叫人挂心啊!人们都说你可能死了……”阿双听了非常奇怪,明明自己出去才一天多,咋个会就有七天了,就把经过的情况跟阿妈讲了,说:“咋个会有这么怪的事?!”阿双拿出带回来的金玉米和银谷子说:“阿妈,你看,我还拿回来一些金玉米和银谷子呢!”阿妈一见就说:“这可是宝贝呀。
孩子,你一定遇仙人帮助了。”妈妈又说:“孩子,你不在的这些天,多亏了乡邻们照护我,我们要好心好报,你拿一些给乡亲们做种吧!我们不能只顾自家呀。”
自从那以后满山满地长满了金玉米和银谷子,一到成熟的季节,满山金光闪闪多叫人喜欢啊,从此寨子里的人们就不愁吃穿了。人们都感谢阿双给人们带来了幸福。
再说寨子里有一个贪心不足的富人,看到寨子里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人欢欢喜喜的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因为在这以前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寨子里的人们就会来向他借钱借粮,到秋后他就发了财。可是自从阿双带回了金玉米和银谷子后,人们一年到头有吃有穿,再也不来向他借钱借粮了。他恨死了阿双,但也毫无办法。然而,财主的心永远是黑的,他要找到仙人洞,把里边的金银财宝全搬回来,可又不知道仙人洞在哪里。没有办法,他只好向阿双打听。阿双是老实人就直直地告诉了他,这个贪心人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扛了一条大口袋进山去了。他顺着阿双讲的路走啊走啊,走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河边有一个石洞,他想这可能就是仙人洞了。就装作也迷了路的样子走进洞里。总算叫他找到了,这就是阿双来过的仙人洞。两位仙家还是象那天一样在下棋。那贪心人也象阿双一样耐心地在旁边等着、等着,直到他们下完了棋才抬起头来问那贪心人,来整哪样。那个贪心人装出可怜的样子说:“我家中很穷,只有一个八十岁的阿妈,靠我天天砍柴来养活她,今天进山砍柴迷了路,回不去了。请两位老人家让我在这里过一夜吧。”
第二天他要回去的时候,那两位仙家说:“你今天不要砍柴了,我们这里金银财宝有的是,你拿些回去算了,要多少,拿多少?”贪心的财主一听,心中高兴得差点发昏。他咀里说着好好,还没等仙家把话说完就一个人跑进里层,从身边拿出准备好的大口袋,急急忙忙地往里边装那些金银珠宝,那些金玉米银谷子他连瞧也不瞧。
两位仙家一见这个人贪心的样子,心中马上明白了一切,他们对贪心的人说:“喂,还不够吗?”贪心人却说:“还没有装满半口袋呢,你们不是说要多少拿多少吗?”两位仙家听了冷笑一声,就朝外走去,贪心人也不管他们,只顾自己装财宝。只怕拿不完满洞的金银财宝。
过了一会,突然河水猛涨,河水夹了石头向洞中扑来,贪心人赶紧往外跑,只见洞口已经被封住了,他再也出不去了。
不知过了几朝几代,洋人把“洋路”(铁路)修进中国来,他们听说金银洞里有无数金子就想把石门打开,夺取里面的金银。因为石门离地面将近两丈来高,他们就从岩子上面用绳子吊下去,打炮眼,要想放药轰开石门,哪里想到石门没有轰开,人却摔死了不少。这就是金银洞和石门的传说。金银洞和石门至今依然还在那路边的石岩上,里面到底有没有金银,至今也没弄清楚呢。
彝族用彝族字写篇三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彝族,他们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一直以来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我亲身体验了彝族的美食之后,我深深体会到彝族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第一段:多样化的食材与独特的烹饪方式
彝族地处山区,这里资源丰富,拥有着各种各样的野菜、炊具和调味品。彝族人民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食材,创造出许多独特的菜肴和烹饪方式。例如,“焖烧炉”是彝族人最喜欢的烹饪方式之一,他们会将食材放在烧炉中,用文火慢慢烧煮,这样的做法能够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使菜肴更加美味可口。此外,他们还擅长用香糯米做成的“竹筒饭”,用竹筒装着米饭和各种肉类,经过蒸煮后米饭更加香软,搭配着肉类的鲜嫩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段:讲究食物与天地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在彝族的饮食文化中,有一种哲学理念影响着他们对食物的态度,那就是食物与天地人的合一。彝族人相信食物是天地赐予人类的馈赠,他们将食物视为神圣的存在,对待食物时充满敬畏之心。而在享用美食时,彝族人会与家人、朋友一起围坐在一起,彼此交流,感受着天地间的美好与亲情的温暖。这样的用餐方式不仅加强了亲情和友情的联系,更让人们在心灵上获得了满足和愉悦。
第三段:尊重食材和回归田园的生活态度
彝族人民对食材的尊重和回归田园的生活态度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在彝族的传统饮食中,他们尽量少浪费食物,充分利用食材的每一部分。而在如今的社会,我们正面临着食物浪费的问题,彝族人的这种态度无疑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此外,彝族人民还以农耕为生,他们喜欢到田地中劳作,亲手种植自己所需的谷物和蔬菜。这种回归自然、亲近土地的生活态度让彝族人成为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的典范。
第四段:象征意义深远的食物文化
在彝族的饮食文化中,还有许多食物拥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他们用薏米制作的“薏仁粥”是他们喜爱的传统饮品之一,寓意着团圆和美满。而在彝族的婚礼上,主角是由五彩缤纷的食品装饰而成的“彝寿星”。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情感。
第五段:跨文化交流与彝餐的推广
通过与彝族人民的交流与交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今天的世界,不同的文化将食材和烹饪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通过与彝族人民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独特的做菜技巧和食材搭配,这些对我的烹饪技术和品味有着极大的影响。另外,在彝餐的推广上,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节庆活动、宣传片和美食展览等形式,将彝族饮食文化带给更多人,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感受到这个独特的文化。
总结:彝族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深厚的哲学背景、持守的生活态度、象征意义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都让我对彝族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一段美妙而丰富的旅程,我将继续探索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彝族用彝族字写篇四
上个暑假,妈妈带我去云南石林旅游,正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的火把节。
热情好客的彝族导游举着小红旗对我介绍道:“古时候有个魔王的堡垒久攻不下,于是改为羊群火攻,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退绑上火把,驱羊进攻,果然大获全胜。人们为了纪念这场战争,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四日就要耍火把庆祝,因此就有了火把节。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出现几颗星星。我看见年轻人们迫不及待地抱着一捆一捆的柴火,架在空地上,准备篝火。
晚会开始了,几个小女孩唱了一首民歌的开头,一唱完,全部的人都唱了起来:“咿咿娜给哟哟——哦都丽娜。”在场的彝族人民和我都穿着充满花纹的名族传统衣裳:一些壮汉和小伙子们普遍穿着颜色深沉的衣裙,宽大的衣袖上有着斜线和纹路;美丽的少女和妇女通常在头上围一块头巾,衣服的颜色艳丽,花纹是许多个月亮。男女老少们唱着欢快的民歌儿,一齐翩翩起舞,像纷飞的彩蝶。旁边的游客,也随着他们的音乐手舞足蹈,我也不列外,跟着音乐的节奏跳了起来,“咿咿呀呀”地跟着他们唱起来。随着欢乐的歌声,大家都点燃了手中的火把,我也好不胆怯地将火把点燃了。在歌声中,一个粗壮的声音叫起来:“大家一起把火把聚拢在一起!”所有人都将火把举起来,这个火团极其刺眼,黑夜被照的如同白天,火光找的每个人的脸上笑嘻嘻的。
火把熄灭了,这片空地在一起沸腾器来——人们把手在火把上的灰烬涂抹,再涂抹在自己、好朋友、家人的脸上,意思是让他人健康平安。一阵涂抹后,我和妈妈都变成了“包青天”。整个空地都充满了笑声。
多么快活的节日啊!云南的民风民俗就是这么有趣。望着那一团团跳动的火苗,心里乐滋滋的!
彝族用彝族字写篇五
近日参加了一次彝族文化培训活动,我深感有必要对这次培训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彝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性。下面将从培训的形式、内容、效果、启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思考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培训的形式很丰富多样。整个培训过程采取了讲座、讨论、实践、观摩等多种形式,使学员们能有机会全方位地了解彝族文化。尤其是实地观摩,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彝族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苗族牧歌等。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我更能够感受到彝族文化的独特和魅力。
其次,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培训的内容包括了彝族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饮食文化、服饰特点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彝族舞蹈和彝族音乐。通过观看舞蹈表演和学习彝族音乐,我才真正领略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彝族舞蹈优美而激情,彝族音乐深情而动人,更重要的是,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情感与思想,对于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培训的效果显著。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彝族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我深刻体会到,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保护和传承它。同时,培训还加强了我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增强了我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这些都是培训的积极影响,也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助力。
其次,这次培训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首先,彝族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行动中。通过学习和了解彝族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其次,彝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加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形成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氛围。最后,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将彝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最后,对于未来的工作,我有几点思考。首先,我将积极参与到彝族文化传承的行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彝族文化。其次,我将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对彝族文化的认知水平,为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最后,我将积极践行多元文化的理念,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综上所述,这次彝族文化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体验。通过培训,我了解了彝族文化的独特之处,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性。培训的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精彩,效果显著。我积极践行着对彝族文化的信仰和情感,将继续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而努力。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和目标,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会有更多的成果和收获。
彝族用彝族字写篇六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风民俗,但是最具特色的还是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特色还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四川的某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干旱,导致庄稼无法生长。有一年,庄稼却莫名奇妙地长了出来。正当人们欣喜若狂时,一个恶差来了。他逼人们交税,可是此时的人们还有什么东西能拿出来交税呢?人们只好苦苦哀求,可恶差却豪不留情地要收走全部的庄稼。正当人们绝望时,一位勇士突然对恶差提出挑战,要与他比试摔跤。结果勇士将恶差活生生地摔死了。这个举动激怒了天神,他放出天虫去啃庄稼。那位勇士便做出了火把与它对抗。之后,每年的这天人们便燃起火把来纪念这位勇士,随后,才演变成了如今的火把节。
火把节在彝族是非常隆重的。每年的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必定出去,而且每个人手上都拿着火把。到了聚集地点之后,他们就会点燃中间的木柴堆。熊熊烈火一下子就烧了起来,彝族人民就开始围着这堆火转圈,在转圈的同时,大家又唱又跳,热闹极了。他们还会选几个跳舞和唱歌好的,让他们围成圈表演。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唱歌跳舞,还有人会在周围摆上筵席,再找人一起来享用。真是非常快乐的场面!
就这样,彝族人民在欢笑中迎来了火把节,也在欢笑中送走了它。
正所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合起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而火把节便让彝族这朵花变得更加美丽独特了。
彝族用彝族字写篇七
西昌是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城市,这里的彝族文化深厚而独特。我在这里游玩了几天,对西昌的彝族文化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
当我踏上西昌的土地时,我被这里的自然景观所震撼。从高高的山脉到深深的峡谷,从翠绿的森林到清澈的湖泊,西昌的美景无处不在。我得知,这里的彝族人民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使我感到十分钦佩。而这与他们的彝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二段:
在西昌,我参观了当地的彝族文化村。这个文化村展示了彝族的生活方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等等。我在文化村的导游的带领下,了解了一些彝族的文化习俗。例如,他们有一种叫做“赛衣”的传统,即彝族男子担任“衣袍”的魁首,负责组织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这种传统在彝族社区中非常重要,它显示了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
第三段:
在西昌的彝族文化村里,我还观看了传统彝族歌舞表演。表演者们身穿彝族传统服饰,在鼓乐的伴奏下欢快地舞动。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而矫健,他们的歌声婉转而富有情感。观看他们的表演,我不禁为他们深厚的民族文化而骄傲。彝族的歌舞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祖先传统的传承和表达。
第四段:
除了歌舞表演,彝族人民还会举办一些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彝族的“火把节”。据说,在这个节日里,彝族人会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跳舞,并将火把投入空中,象征着将一切不好的东西燃烧殆尽。我很幸运地在西昌的彝族文化村目睹了这场壮观的表演。火把在夜空中飞舞,照亮了整个村庄,给人一种神秘而独特的感觉。这个节日也与彝族人民的信仰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五段:
在结束了对西昌的游览之后,我对彝族文化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彝族人民热爱大自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千百年,他们保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态环境,有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他们传承和发扬着自己的文化,通过歌舞表演、节日庆祝等方式,将彝族的文化精髓传承下来。我深深地被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的尊重所打动,我也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和学习彝族的文化。
彝族用彝族字写篇八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啊巴拉的人,在干农活时把七仙女的一片七仙花给拔了。七仙女来给花浇水时看到的'不是七仙花而是高大的庄稼,她们伤心极了。
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了大喊道:“是谁把我女儿种的花给拔了!真是不想活了!”玉皇大帝就叫虫王,带领蝗虫把庄稼吃了。凤凰鸟听见了,就飞到人间告诉了彝族老百姓们。
六月的一个晚上,山村不远处卷起龙卷风,龙卷风去过的地方都变成了平地。突然,从龙卷风里涌出一群群蝗虫,蝗虫疯狂地吃着庄稼,它们爬在人身上,人们就用身边的武器来杀死蝗虫,但杀了三天三夜蝗虫依然三五成群,怎么都杀不完。所有彝族人民都聚集起来想办法,有人说:“用农药来杀蝗虫”“但蝗虫死了庄稼也不能吃了。”“那把蝗虫淹死”“蝗虫死了庄稼也死了呀!”这时,阿巴拉说:“我有一个好办法,蝗虫最怕火,我们就用火把他们烧死。”说完就上山破柴做成了一个个火把。他们点燃火把,蝗虫群都围绕火把转,可不知道一去无回,全被烧死了,才一炷香的时间,满天的蝗虫已经变成黑炭了。
蝗虫消灭后,人们都跳着舞,唱着歌,狂欢一夜。
后来每年的6月24日都被称为彝族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