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心得是一份珍贵的学习资料,记录了实习期间的成长点滴,对自身的成长轨迹和发展方向起到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关于培训心得的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高考语文培训心得感悟篇一
2022年5月25-26日,我有幸参加了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研修活动(高中英语),本次活动是通过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进行的,整个培训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我聆听了来自华南师范大学胡中锋博士导师、黄丽燕博士导师和金檀教授等大咖们精彩而且专业的讲座,同时在案例展示环节,我还学习了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廖明生老师、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王锦霞老师以及广州市第二中学杨雅碧老师非常贴近教学一线的讲座。两天的学习中我收获颇丰,既学习到了试题检测评估中的专业知识,也学习到了高中英语阅读素材改编中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教研活动设计、高三教学规划方面也学习到了专家老师们的经验,这些知识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胡中锋博士导师在他题为《高考试题的检测评估和教学实施建议》中重点谈到了试题测量的工具和手段,如信度及其计算方法、难度及其计算方法、区分度及其计算方法、效度等,他在讲座中给我们讲到了很多专业术语,虽然一下子听不太懂,尤其是一线教师很少涉及到试题测量的方面,但是我觉得讲座中的内容对于我的教学和试题命制方面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特别是他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到的“建立教师自己的题库”这一点,我特别地赞同。
黄丽燕博士导师的`讲座聚焦于“基于大数据的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测评研究”。她从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以及标准差等几个方面给我们非常专业地剖析了2021年广东高考的情况,同时结合具体实例演示了如何对测试成绩进行专业分析等,她通过2021高考学生答题和得分情况分析了学生在英语学科能力,这对于我接下来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
金檀教授的讲座利用案例学习的方式,解析了如何识别、控制难词的途径,并讲解了改编难词的方法,对于难句子的评估、文本难度的评估金檀教授也给出了相应的指导。金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非常实用的案例解读,对于我们一线教师在改编适合学生基础的阅读题目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
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廖明生老师结合高考试题,为我们讲解了如何精选和改编英语试题,更好地为高考备考服务。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王锦霞老师的讲座内容非常实际,她立足于教研员的视角,从阅读课、词汇课、写作课和语法课等,再到作业的设计,从听评课到工作室研修等方面解读了如何设计英语教研活动。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可能没有机会去设计和主导区域性的教研活动,但是王老师的讲座对于我今后组织校内教研组活动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广州市第二中学杨雅碧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角度,介绍了她的高三备考经验。讲座中关于“话题教学与各种类型写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所提到的一些建议非常实用。
两天的培训,接近20个小时的讲座内容,干货满满。很多内容一次消化不完,接下来我将把讲座的重点内容再学习再思考,并将培训所得落实到教学中,并在年级和学校进行推广,让更多的老师受益!
高考语文培训心得感悟篇二
本人近期有幸参与了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研修活动(高中英语)。研修过程中听取了多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来自韶关的王锦霞老师所作的“区域高三英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的讲座。现就王老师的讲座浅谈几点个人的收获总结。
新课标自2017年发布以来,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课标里的各种理念也可以说都或多或少能够深入人心,但如何在日常实践中很好地践行却一直是一线教师在不断研讨当中。特别是在高三复习中,如何将课标理念与高三复习完美结合起来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平常经常看到的高三复习教学很多都是词汇语言点教学、语法复习、专题训练等,这些教学方式与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大相径庭的。然而,王老师的讲座却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在王老师的教研整改下,新课标的理念已经能够很好地与高三复习完美地结合了,如她将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理念贯彻到高三复习的日常操作中。
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我还发现她将很多前沿理念有机地与高三复习进行了大胆尝试,比如群文阅读。在王老师所展示的四节高三复习典型课例中,她介绍了在阅读课中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高三阅读教学。该课例中,授课老师选用了一篇高考真题,一篇新教材的阅读文章和一篇旧教材的阅读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基于同一主题选择的,而且文体也都是说明文。本节课例中,第一个文本和第二个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有效地实现了阅读技能的迁移,第三个文本作为拓展作业又再次巩固了阅读技能。
王老师除了把新课标和前沿教研的理念融入到高三复习中,而且还扎根于区域学情特点,把高三复习教学做实做到位。在王老师提供的四个课例当中,每个课例都是基于相对薄弱的'学情开设的。这是非常接地气的做法,因为高三复习针对的群体绝大多数学生的学情并不是特别乐观。提供大量支架支撑学生有效地学习便是最大的基于学情的体现。以写作课为例,写作教学除了教授写作策略外,该课例中授课老师还提供了很多主题词、句、段的支架,而且这些支架也都是循序渐进,完全没有太多的违和感。
高考语文培训心得感悟篇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陪伴者与引路人,如何在“三新”背景下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与转变以适应新形式、新发展的需要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次县教育和体育局组织的研修培训活动中,身为“新手教师”的我从专家、同仁的讲座和分享中汲取到了更多更好的教育经验与智慧,这对指导我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极具意义。以下是我在此次培训活动中的一些感悟与收获:
正如学科工作室李登明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历史教师的身份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与担当,必须负责地实践完成历史教育,重点关切“学生应该习得哪些智慧”———他提出要关照学生的“宇宙整体认识、人格养成意识、以史为鉴意识、价值审查意识、批判思考意识和人生责任意识”等等。当然,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得”与“德”,即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着学习的'状态,要肯干、能干、敢干、实干,通过阅读、思考和向榜样学习等方式持续不断地学习,竭尽全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并保持积极乐观地心态,才能“活得快乐而有意义”。
历史学科教研员廖梅老师提到,当下我县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并不乐观,比如专业教师、专职教师及年轻教师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低(分别为14.6%、50%、26。4%),加之学校、家长及学生等各个层面对历史学科均不够重视的传统,导致输入到高中学段的学生的知识与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就达不到要求。但是尽管困难多,希望也在:随着近年来中考历史学科试题在结构和思维上向高考试题趋同的探索与尝试,未来我们的生源一定会越来越好。根据廖老师所介绍的情况,以及她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到的三点期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基础、重视学法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达成预期效果的原因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尽管我比较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在学法方面做了一些指导,却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及时督促学生完成习题,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思维导图,以默写等方式来推动学生去记忆基础知识(很多老师都提到了默写和背诵,这是我所欠缺的,以后要重视起来),等等。总之,未来要更注意“分层教学”理念的落实,尽可能因材施教——有时一些看似传统和低效的方法可能对后进生还是比较有帮助的。另外,各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要重视对高考试题的研究,这也是我以后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应对方面,重庆八中的刘钊老师所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值得我反复学习和研究:一是要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二是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尊重并深入研究新教材教学;三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整合的方式主要包括对每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对单元内容加以整合和进行大单元整体学习的设计等;四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五是把热点和能力渗透到每一天的教学中去,而不是简单的最后汇总。
通过此次培训活动,我对新课程、新高考和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接下来就是在教学工作中的落实。
历史教育,任重道远;不忘初心,行则将至。
高考语文培训心得感悟篇四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在高一、二就是文体不限的高考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语文是终身学习,教师也不例外。
tb3();
高考语文培训心得感悟篇五
2022年7月5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线上培训。此次培训围绕语篇教学和读后续写展开,特邀浙江省叶咏梅特级教师和福建省黄远振教授给我们进行授课,专家们还对老师们感到困惑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给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而又有效的建议,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帮助。
首先,叶老师从语篇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学业水平四个方面解读课标要求,接着从考纲的评分要求这一角度介绍衔接理论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紧接着,叶老师用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深化了我们对教学要求的理解。随后,叶老师简要阐述了衔接理论。衔接是指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衔接理论包括对衔接手段和衔接功能的解释。衔接手段表现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衔接功能表现为连贯内容和构筑语篇。在外语教学中,衔接理论有助于分析语篇的构成方式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根据衔接纽带在语篇中形成的网络来了解语篇发展的脉络。
在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要求、介绍了英语衔接理论之后,叶老师引出了本次讲座最为关键的部分——衔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她强调:“将衔接理论融入到文本当中,一方面可以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另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衔接手段在文本中的作用。”她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puzzlesingeography”一文为例,从阅读对象、写作思路、内容结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让我们对衔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叶老师还就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衔接类问题、如何引导并启发学生解答此类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传授了宝贵经验。
目前,篇章连贯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我们高中英语教师而言,如何将衔接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是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本次讲座理论介绍清晰易懂,案例分析环环相扣,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们体会到了教学名师严谨的治学风范。
下午,黄远振教授做了题为《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读思言路径》的讲座。黄教授从“读后续写的'研究背景;读后续写的研究现状;读后续写的课例研究;读后续写的实施”四个方面阐释怎样从“读思言”角度进行读后续写教学。他提出了读后续写教学三原则:渐进原则、下水原则、导学原则。黄教授指出,读写需要着重三个点:结点、原文重点和续写要点。而且通过题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三个点的意义。此次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同样让我们一线教师受益匪浅,明晰了读后续写的教学方向,对今后的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考语文培训心得感悟篇六
很感谢河科大附中和河师大为我们提供的“新课程新高考”专业素养提升培训,第三天不同于前两天的理论课程,我们到辉县进行了红色教育之旅,从实践中学新知。对于辉县,我早有闻名,是集壮美太行山水和厚重文化底蕴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美誉。作为共工故里,共城文化、太行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与太行山水交相辉映,令人十分向往。
到达辉县之后,我们的第一站是侯德昌艺术馆。在这里我才了解到,原来侯德昌先生就是镶嵌于毛主席纪念堂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17个大字的书写者,并且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中悬挂的大型山水画《幽燕金秋图》也是由他主笔的。而走进馆内之后,近距离欣赏他的书法作品、画作等,我更是感受到了其作品磅礴大气、苍劲刚毅的魅力,再结合他从寒门学子到高校生涯,再到名冠史册的一路艰辛,不得不佩服侯德昌先生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终身学习的态度,我们作为培养人才的新时代教师,更应该将这样的精神牢记践行,不断传承。
接着我们走进了裴寨新村的.习书堂,观看了裴寨新村的建设发展历程,亲身体验到裴寨新村跨境电商的积极发展,是“乡村振兴时代好,我回家乡来报到”这句话的最好诠释,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挥洒青春、成就事业,担当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而这也是我们教育的初心。
通过参观党建展览馆,我了解到了裴寨从省级贫困村到新型城镇化社区的变迁,以及裴春亮书记乡村治理的故事,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致富振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影响和带动农村青年向组织靠拢。裴寨人在裴春亮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十余载,建设出和谐文明、温暖向党的新村,实现“裴寨梦”。这说明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员群众,正是基层党组织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才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天的红色之旅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堂中加强爱国爱党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高考语文培训心得感悟篇七
一、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课外语文读物可以略读。略读课外读物后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写出来,并说出来与人交流,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好奇、疑问和探索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其实生疑、质疑、讨论、释疑等是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示,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夫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在教学中应该切实地把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真实而有序地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发现、判断、推理、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足于过程的“到位”与“优化”。一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分层启动,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高考语文培训心得感悟篇八
如何让学生上了考场之后,消除畏难情绪,感到高考试题简单呢?我谈一下自己近年来的一些做法。
一、整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眼观全局。
1.首先要明白,高考语文考什么?
考查的就是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
可见,语文考试与语言表达密切相关,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境界密切相关,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密切相关。不必把它神秘化,高大上化。它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
2.全国卷的命题规律。
稳定性:从读和写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查,以阅读与写作为主。
综合性:几乎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答。
应用性:语文学习要为生活服务,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要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才能显示出价值。
创新性:稳中有变,阅读材料全新、设问方式力求创新。
此外,出题者态度真诚平易,接地气。充分立足考点和生本,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问题、给出答案,引导学生立足学科体系,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生活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烈——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体现着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对语文学科价值意义及传统文化的尊重。
高三一年怎样才能让学生科学、高效地复习呢?
二、注重课堂体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包括教师对复习教学阶段的划分和阶段特点的认知,对答题所需知识的储备与答题具体能力的培养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要遵循复习轮次特点及其内在要求。
语文第一轮复习,强调知识点、能力点、题型、答题技巧等的全面覆盖,重在建构起知识结构的整体性,需要在广度上下功夫;突出“全面、基础、知识”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二轮复习需要增强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薄弱点,也针对今年考试中的重难题型;强调专题性,突出知识的“点”,重在“查缺补漏”,需要在深度上下功夫;强调“知识、规律、训练、巩固”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要强化在训练中获得学习体验。
1.语文复习课要以训练为主线。高考训练与运动员的训练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力的形成必须在训练中实现,离开科学的训练,能力无法真正形成。在训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形成并提高应试答题能力。
2.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强化学习体验。考试答题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不仅仅是对答题技巧知识的简单应用,还涉及理解、表达、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复习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答题所必须的解题技巧知识外,还需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评价等能力。基础性知识须结合相应试题,在答题训练中帮助学生体验其实际运用的价值;解题技巧知识,须从具体的答题训练入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深入体验,在相应的训练中巩固提高。
如何体验?以《干谒诗》的训练为例说明。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教师需分类讲解、训练,加强学生的体验。要讲清楚来龙去脉,尽量把同一类知识的训练面扩得大一些。干谒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干谒诗的内容、特点、目的、写作手法;干谒诗的风格类型等,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形成体系;然后再列举尽可能多的诗歌让学生体验,体会上述特点。
课堂上列举了不同风格类型的干谒诗,有委婉含蓄的,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有自负豪迈的,如李白的《上李邕》;有真诚恳切的,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也有用力恭维的,如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学生通过阅读、体验、理解了干谒诗的写作目的是求官、求引荐;但是表达要委婉含蓄,注意保住知识分子的面子。明白了干谒诗常用的比兴手法,明白了不同的写作风格。这样当今年高考中的干谒诗出现时,学生一下子觉得熟悉而亲切。
卢梭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所以高三的复习课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发言人数的众多。很多时候安静的教室更有助于学生的体验。
三、复习课要力求建立知识网络系统,要打通整个语文复习知识前后的脉络,形成前后通连、铺垫呼应的体系,不顾此失彼。
首先,要分门别类地总结、训练、掌握知识。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和思维的考查,记忆性的所占内容比重越来越少。而阅读能力要提升,需以丰富的积累为前提。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学生很模糊,为此需要老师分门别类带领学生整理,比如说不同文体的阅读。论述类文章的写作特点、设错方式,新闻的基本知识、出题类型,小说的知识,散文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及其分类,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等,都需要进行扎实的训练。学生明白了文体特征,掌握了文体知识,有利于学生读懂文章。
每复习一种文体,我都要求学生制作知识导图,将自己对该种文体的理解、出题方式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原来觉得难度可能比较大,但学生给了我惊喜。绘制认真细致,很有创意。
对重难知识点要进行系统总结、训练。比如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种类很多,术语很多。教师要进行精细的整理,辅助以具体例子,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让学生分清各种手法的特征,识记例句。还有修辞知识,对联知识等,都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我们复习了这么多,高考只是万中取一。但正因为有了这样大面积的训练,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语文知识网络系统形成。这样不管什么样的题目出现,学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种熟悉的感觉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学生自信地答题。
其次,以高考真题训练为纲,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不要把高考真题当做一篇普通的阅读去做,而要把它当做一篇文章去研读。精细研读之后,学生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比如2017年高考,考查李娟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我这样设计训练思路:将对文章的解读与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结合起来。在学生读完文章以后,我设置了一个主问题:欣赏本文的语言。把主问题分解一下,就是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哪些语句内涵丰富?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纷纷发言。在分析语言的过程中,文本也被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之后,针对如何欣赏词语、如何欣赏句子、如何鉴赏语言的风格特色,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明确的总结,力求使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知识,明白答题的思路规范,把知识向能力转化落到实处。
本节课的收获不止如此,学生从鉴赏语言入手,还理解了新疆喀吾图地区老百姓朴实而又充满欢乐的生活,感受到了平凡的人们对美与善的追求,也体会到了普通人劳作的辛苦与充实。
文章末尾说: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想通了哪些事情呢?其中包含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踏实勤奋、辛苦劳作、艰苦中的欢乐等都被学生挖掘出来。后来有多名学生在作文中引用本文,其中传递的生活态度,在高三紧张的学习中,如同一股清流,平息了学生的浮躁。
四、规范作文结构,提高思想认识。
1.高考作文要加强规范性训练。
对于一个人来说,形象要走在能力的前面;对于一篇作文来说,结构要走在内容的前面。考场作文的快速批阅要求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结构,要一目了然。怎么做到呢?我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给学生提的要求就是,先把作文的样子写好:开头明确中心,中间主体部分要有清晰的思路,有明确精炼的段首句,或者概括本段内容,或者提出分论点。结尾要有对中心的深化、升华,要呼应开头。在篇章结构方面,我经常用人体给学生作比喻。一个人要好看,头只占一小部分,上升和下身的比例要相当,脚只能占一点。所以文章也要写成这样,开头要简短有力,形象有文采,如果开头太长,则显得头重脚轻。主体部分最少要分三段,三段比例要相当,就像人的上肢和下肢一样。分段是提示老师思路在转换,大长段是忌讳,意味着思路混乱。结尾要精炼,点明中心,升华内容。
2.高考作文要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
高考命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写作则表现为以下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可以看出反复强调“正确认识”。由此可见,写作首先要考查的就是学生对社会生活、复杂现象的正确认识能力。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剖析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提高认识能力。
3.审清作文要求,表现具体情境。
在作文结构清晰和内容充实的基础上,要训练学生按照情境写作的能力,符合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