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可以帮助人们战胜自身的困惑和迷茫,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人生路。总结要突出困难的克服和自我提升的经历,激励读者去追求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些成功人士分享的励志总结,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一
朱柏庐是明末昆山人。他父亲在抵御清军时遇难,他扶着母亲、带着弟妹辗转流离,极是辛苦。清朝统一天下后,他无心为官,在乡里教授学生,潜心做学问,说“读书志在圣贤”。他的学识很渊博,但他更重视人的品德培养。他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看见富贵而嫉妒的人最可耻,遇到贫困而骄傲的人最下贱。”“做了善事想要人看见,不是真正的善良,做了恶事害怕人知道,就是真正的恶。”
“来处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经过了艰苦努力。
(出自《朱子治家格言》)
同心同德
商纣王宠信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谁要敢反对他,就会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决定讨伐他,在盟津会师各路诸侯,举行了誓师大会。武王说:“将士们,请听我说!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时间不够用。凶恶的人行起恶来,也怕时间不够用。现在商纣王荒淫无道,把大臣当成贼人,把朋友当成仇敌。说自己代表天,作恶多端却无所畏惧。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让自己远离他。从前夏桀很强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汤来将他流放。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会看见百姓的心愿、一定会听到百姓的声音。请让我们为老百姓讨伐他,请让我们把成汤的事业发扬光大。”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在牧野打败了强大的商朝军队,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为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
安身之地
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刘表派刘备驻守新野。在新野,刘备诸葛亮巧用火攻,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将夏侯??。刘备担心曹操会来报复,诸葛亮说:“新野是个小县,不能久居,最近听说刘表病在旦夕,可乘此机会,夺取荆州作为安身之地,也许可以抵抗曹操。”刘备说:“你说得很好,但是我受刘表的恩,怎能忍心呢?”诸葛亮说:“你今天不取,过后一定会后悔的!”刘备说:“我宁可死,也不忍心作忘恩负义的事情。”
“安身之处”喻指建立事业的根基。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猛志常在
《山海经?北海经》中记载: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时不幸淹死了。她死后变成了叫精卫的鸟,常常从远隔千里的西山衔来木石,投到东海里,想把它填平。《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讲:刑天与黄帝争天下,最后被砍了头,扔到常羊山。刑天没了头,就把自己的乳头变成眼睛,把肚脐变成嘴,挥舞着盾牌和斧子,要和黄帝继续战斗。
晋代诗人陶渊明写道:“精卫衔来小树枝想填平东海,刑天死了还挥舞着盾牌和斧子,他们的雄心壮志真是可歌可泣。”
“猛志常在”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出自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感戴二天
苏章是东汉时扶风人。他当冀州刺史时,与属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晚上苏章请清河郡守来吃晚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而我却有两个。”苏章说:“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办案,却是公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苏章在历数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后,依法将他免职了。
“感戴二天”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
(出自《后汉书?苏章传》)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二
在现代成语中,我们把道不同不相与谋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扬镳。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产生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分道扬镳”语出自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的一个故事中的一段话:“……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说这话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史称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国君,他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岁登基,24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在洛阳,他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原叫拓跋齐,后更姓改叫元齐,他颇富韬略,统兵有方,能征善战,曾建下了灭赫连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论功行赏,先封他为浮阳侯、浮阳公,后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地位陡升,贵为一国之都,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权势自然也随之增大,年纪轻轻的他渐生骄气。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这个李彪也很不简单,他字道国,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时已经任职御史中尉,与尚书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阳东阳门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
按理说,官小的元志此时应该先让李彪过去,可他偏不让路,双方由此僵持下来。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为何不让路,元志却说:“我是都城洛阳的长官,你不过是洛阳户籍中编入的一个住户,哪有长官给辖下住户让路的?”
两人互不相让,且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一见孝文帝,李彪先开口说话了,说他是“御史中尉”,官职比洛阳令大多了,洛阳令作为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真是岂有此理。元志丝毫不遑多让地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御史中尉也概莫能外,作为“京兆尹”,御史中尉李彪也是自己的辖下住户,应该是李彪给自己的属地长官让道才是啊。
宽厚的孝文帝听了他们的话,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着给他们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决办法,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两人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元志和李彪从朝廷出来后就拿着尺子,将经常通行的道路进行了丈量,各取一半,从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扬镳”一语便逐渐流行开了。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三
同学们在平时多看一些励志的经典成语故事总是好的,那么励志的经典成语故事精选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的经典成语故事精选: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世的许多书法家,能超越王羲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他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分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久而久之,整个池塘的水居然被染成黑色的了!不难看出,王羲之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们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作为交换吧!”王羲之求鹅心切,便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则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励志的经典成语故事精选:七步成诗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才华横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粲、徐干,陈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几次想加害于他。
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趁机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难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他在踱步之间成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羞愧,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七步成诗”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励志的经典成语故事精选:一尘不染
唐高宗年间,弘忍大师开坛讲学,当时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年时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阳天宫寺出家。五十岁那年,他翻山越岭,不远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门下,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六年来,他夜以继日在弘忍身边服侍,深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为上首弟子。在当时,神秀被大家公认为禅宗的衣钵继承人。
话说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龄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这天,他召集众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浅。神秀悟道颇深,当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题了一首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偈诗中所说的“菩提树”,即古印度的毕婆罗树,它是一种普通得犹如杨、柳、桐、槐那样的树。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弘忍大师见到后大为赞赏,让众僧都来诵念此偈。
后来,慧能听到有人诵读神秀作的偈语,就感叹道:“听起来确实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间,慧能央求一名会写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语旁边另题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表达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大师看到这个偈子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当他听说是慧能后,就命人将他叫来,并当众批评慧能:“你写的乱七八糟,简直是胡言乱语!”说完,又亲自擦掉了这首偈诗,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转身就走了。众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这天夜晚,三更时分,慧能来到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四
“刻舟求剑”这则成语的舟是船;求是寻找。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再去找剑。用来讽刺固执而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五
同学们在平时多看一些励志的经典成语故事总是好的,那么励志的经典成语故事精选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世的许多书法家,能超越王羲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他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分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久而久之,整个池塘的水居然被染成黑色的了!不难看出,王羲之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们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作为交换吧!”王羲之求鹅心切,便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则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才华横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粲、徐干,陈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几次想加害于他。
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趁机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难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他在踱步之间成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羞愧,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七步成诗”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唐高宗年间,弘忍大师开坛讲学,当时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年时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阳天宫寺出家。五十岁那年,他翻山越岭,不远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门下,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六年来,他夜以继日在弘忍身边服侍,深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为上首弟子。在当时,神秀被大家公认为禅宗的衣钵继承人。
话说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龄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这天,他召集众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浅。神秀悟道颇深,当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题了一首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偈诗中所说的“菩提树”,即古印度的毕婆罗树,它是一种普通得犹如杨、柳、桐、槐那样的树。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弘忍大师见到后大为赞赏,让众僧都来诵念此偈。
后来,慧能听到有人诵读神秀作的偈语,就感叹道:“听起来确实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间,慧能央求一名会写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语旁边另题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表达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大师看到这个偈子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当他听说是慧能后,就命人将他叫来,并当众批评慧能:“你写的乱七八糟,简直是胡言乱语!”说完,又亲自擦掉了这首偈诗,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转身就走了。众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这天夜晚,三更时分,慧能来到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六
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专权。他们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他们的亲朋好友,也仗着他们的势力,胡作非为。
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县令张朔,是宦官张让的兄弟,他依仗权势,公开,,,鱼肉百姓,甚至杀害怀孕妇女,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
纪元165年,被称为“天下模范”的李膺,做了司隶校尉。上任没几天,就有人向他告发罪大恶极的张朔,李膺当即下令将张朔逮捕。不料,张朔听到风声,连夜逃往哥哥张让家中。
李膺知道后,亲自带领一批公人,前去搜查,竟然一无所获。李膺毫不泄气,命人仔细再搜一遍,终于在有夹道的墙壁中,抓获了张朔。平时趾高气扬的张让,这时也不敢吭声。
李膺担心张让会耍花样,就抓紧时间审讯张朔,然后将其处决。张让得知弟弟被杀,气急败坏地跑到汉桓帝那儿哭诉,汉桓帝立即召李膺进宫,责备他为何不请示就杀了张朔。李膺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到任已有十天,只是担心案件积压,来不及处理。想不到办案快了,反而有罪。”
李膺又说:“我得罪了宦官,凶多吉少。即使陛下把我处死,我也决不后退。(原文是:诚自知畔责,死不旋踵)。只是请求陛下宽限五天,让我把那些罪不可赦的人法办了,到时候,即使把我下油锅,也万死不辞。”
接着,李膺又列举了张朔的种.种罪行,连汉桓帝也无话可说,只得对张让说:“你弟弟罪有应得,怎么能怪李校尉呢?”
从此,李膺声威大震,那些宦官再也不敢为所欲为了。桓帝很奇怪,问他们:是何缘故?他们一边叩头一边说:“我们是害怕李校尉!”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七
“空中楼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悬挂在空中的楼房亭阁。指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虚构的东西。也可喻为高明通达。
这个成语来源于《百喻经.三重楼喻》,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
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
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可是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
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
“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层。”
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
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房基发愣。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层,不要下面两层,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来的。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八
“口蜜腹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九
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
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
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十
苏章是东汉时扶风人。他当冀州刺史时,与属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
有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
晚上苏章请清河郡守来吃晚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而我却有两个。”
苏章说:“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办案,却是公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苏章在历数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后,依法将他免职了。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十一
同学们在平时多看一些励志的经典成语故事总是好的,那么励志的经典成语故事精选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大书法家,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世的许多书法家,能超越王羲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他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分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久而久之,整个池塘的水居然被染成黑色的了!不难看出,王羲之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们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作为交换吧!”王羲之求鹅心切,便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则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着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才华横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着名文学家王粲、徐干,陈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几次想加害于他。
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趁机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难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他在踱步之间成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羞愧,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七步成诗”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唐高宗年间,弘忍大师开坛讲学,当时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年时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0xx年),神秀在洛阳天宫寺出家。五十岁那年,他翻山越岭,不远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门下,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六年来,他夜以继日在弘忍身边服侍,深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为上首弟子。在当时,神秀被大家公认为禅宗的衣钵继承人。
话说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龄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这天,他召集众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浅。神秀悟道颇深,当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题了一首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偈诗中所说的“菩提树”,即古印度的毕婆罗树,它是一种普通得犹如杨、柳、桐、槐那样的树。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弘忍大师见到后大为赞赏,让众僧都来诵念此偈。
后来,慧能听到有人诵读神秀作的偈语,就感叹道:“听起来确实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间,慧能央求一名会写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语旁边另题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表达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大师看到这个偈子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当他听说是慧能后,就命人将他叫来,并当众批评慧能:“你写的乱七八糟,简直是胡言乱语!”说完,又亲自擦掉了这首偈诗,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转身就走了。众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这天夜晚,三更时分,慧能来到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十二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敢让母亲生气。
孟轲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我记住你的话了,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你的谆谆教导,以后光大门楣。从此孟轲不再懈怠,非常勤奋,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十三
汉朝的孙敬,一生以读书为乐。他感到学海浩瀚,书籍如山,要读的书太多了,但自己的时间又太少。因此他读书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很少休息。晚上也尽力集中精力读书,疲劳就不知不觉爬在书上睡着了。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睡着的`时候耽误了读书时间非常可惜。
于是他把自己的头发掉在书房的大梁上瞌睡的时候一低头就把他痛醒,而忘掉了困乏,继续读书。
头悬梁——比喻读书刻苦。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十四
楚怀王由于听信谗言,将直言進谏的屈原流放,三年后也不召回。
屈原去找算卦的郑詹尹说:“我心里有不明白的,想请先生指教。”詹尹拿起龟策(算卦具)说:“您想知道什么?”
应该像千里马一样桀骜不驯呢,还是像水中的凫一样随波上下?这些哪个好哪个坏?我应该何去何从?”
詹尹放下龟策说:“对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龟策算不出来您问的。”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十五
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励志经典成语故事感悟篇十六
苏洵小时候不喜欢学习,整日无所事实。到了27岁仍然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中了举人秀才,自己混混鄂鄂之人。在羡慕之余才开始后悔自己平时没有读书,那时他的长子已经几岁了,次子已经问世。他不想这样老死山林也对不起子孙,就下决心发愤读书。
虽然年纪大了,但勤能补拙,。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三年后第三个儿子已经出生了,他一边读书,一边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