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借鉴这些教案范文的编写思路和教学策略。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1cm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1cm长的'物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cm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从尺子上找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画2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实际测量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并与同桌合作量铅笔的长度,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认识。
5、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在这一节课终止,课后还要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基础。因为在实际测量中会发现很多物体用学生尺测量会很麻烦,这就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1、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求还没有讲清,学生就开始行动,导致学生操作时有一些失误。
2、讲解: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在表达时,数学语言不够标准。
3、表达的学生说的时候,其它学生倾听不认真,个个都想说结果一个都没表达清楚。
西乡塘区金陵镇广道小学林耀松《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3.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一)教学例8。
1.教师谈话: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王国,这里有几种动物,你觉得哪种动物最高
2.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3.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比,谁高?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
4.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我给大家提个问题:长颈鹿的高度是5厘米还是5米?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5.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5厘米就只有这么长,长颈鹿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5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长颈鹿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长颈鹿的这个高度,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5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长颈鹿的高度应该是5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练习,巩固新知。
1.问:学校的旗杆高是13厘米还是13米?
2.同桌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深化认知。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
2.辨析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猜一猜。四人小组讨论,小军的身高是多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确定长度单位
13厘米13米
铅笔旗杆
比较短、小比较长、高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通常用米作单位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西乡塘区金陵镇广道小学林耀松《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虽然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习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本学期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热火朝天的课堂背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班里这部分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借助身边的工具描述物体的长度,再用多种方法描述厘米和米的长度建立表象;接着利用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最后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并测量身边的物体,是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并学习。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顾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顾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1、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较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具体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较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引导。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