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奋斗,才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奋斗中保持坚持和持久的动力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一些奋斗者的事迹和感悟,或许能让你看到不同的人生智慧。
幼儿语言能力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语言文字是符号系统,是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交际载体。语言学习最终要实现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掌握是要以语言表达能力为根本的和终极性的标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学科宗旨和重要目标。语文课堂教学须致力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着力引导和调动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能说,这是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通过阅读实现信息贮存和语词意义深化
表达能力体现为有话可说,有话可说的前提和内在根据是“有事可言、言之有物”,即头脑中须有关于人物、事物、场景的有意义的信息量贮存,以及与这些“人”“事”“物”相对应的语词贮存,内心中盛装着信息,盛装着有意义的事物和标指这些事物的语词。获得这些信息贮存,以及与之相应的语词的累积与贮存,阅读是重要的实现途径。语文材料是用语言文字标示和表达的客观事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通过适宜的阅读,实现对语文材料内涵的理解,从而实现信息贮存和语词意义深化。
1.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
阅读的根本指向在于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材料获得全面的理解、掌握,完成对它的全面知觉和内涵把握,人在知觉过程中,往往因为原有知识基础的薄弱和受个人知觉类型倾向的左右,而出现“场依存性”情况,即不能超越细节去把握全局,不能使自己的知觉脱离具体的细节去掌握事情的整体要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情形在青少年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整体沉浸式阅读是引导学生克服对语文素材的局部感知而忽略对其整体意义把握的重要手段。学生首先借助教材课文来学习语言,通过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理解课文的内涵,成为语文学习的基础。从根本上说,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是一次整体的意义建构过程。具体说来,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文本中心思想、核心精神的领会,即知道说的什么事;二是对文本的主体情感基调的体认,即体会到了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三是对反映和代表中心思想的具体词语的感知与辨识。后两者是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课文的意境。整体阅读中必须强调对课文意境的感知,文本往往是因意境而立体、因意境而鲜活,而意境都是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或者说,是由表征具体事物的语词构建而成的,所以,具体语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定不要将具体词语从课文语境中抽取和剥离出来进行读或写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不脱离课文环境的状态下去辨识、学习,体悟具体词语含义,深入理解和记住语词,实现语词意义深化。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还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引导学生个体对课文做基于个人立场和个人经验的品读。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不要太多,课堂不是教师个人口才的秀场,而是催发学生思绪飞扬和精神畅游的时空。因此,课堂上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个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视角与文本内容碰撞。带着自己的侧重,读出自家的味道,形成自己的体悟,才能实现来自阅读材料的语文给养与自身经验系统的深度结合、牢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语言积累和贮存。这也正是紧随而至的个性化表达的基础。
2.深邃的经典阅读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意义在于它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和本质解释更为传神、凝练和深刻,它的生命力、传播力因此而更厚重久远。阅读学习经典贵在精秀和纯正,不求数量的众多,但求深刻领会经典作品的深邃意蕴。将经典作品细加品读,并熟读至诵,是经典阅读的好方法。
3.广博的各类文体阅读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是对广阔生活面的反映,生活是语言文字素养成长的最原始母体,因而,增加语言文字的积累,借助教材课文和经典文学作品还远远不够,还须引导学生有广博多样的各类文体的阅读经历和阅读储备。物品说明、企划方案、启事文告,甚至是各类商品广告词,都可以对学生语言素养的丰厚与提升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留心、收集这类文本材料,并加以咀嚼和揣摩,天长日久必能丰益学生的语词结构,进而提升其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
二、从汉语文字本体切入,培植和强固学生的文化底蕴
文字所内含的文化意蕴是丰富而巨大的,远远超越了文字符号本身。语言表达的内在驱动力量来自于语言文字的内部,来自于强劲的文化意蕴、文化血脉的支撑,文化意蕴和文化血脉是语言表达的深厚根基和依托,是意蕴深厚的“背景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字的文化意蕴体会得越饱满厚实,他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就越丰富鲜活,他就越有话可说。可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从培植和强固学生的文化底蕴做起,因此,从汉语文字本体切入和突破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和抓手。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是最富有文化携带和文化附着意义的文字体系,其文字本身就蕴含着文化问题,文字的结构框架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它在传播过程中要传播本体所携带的文化。例如“人”字,它以形象的文字结构形态,传递给学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本质关系,进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存的属性。因此,学习汉语文,还要注意从汉字本体入手,打开内在文化意蕴的厚重所在,引导学生真正透视到其内在关联着的逻辑架构。讲述、讲解汉字本体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实际上就是回归生活的本原,打通语言文字与生活之间的血脉联系,揭示出文字所表征的本原性的生活意义和文化色彩,而这须有宏大的社会相关领域里的知识背景做观照和依托,这实际上已然超出了语言学习范畴,而向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领域做延伸。例如,我们向学生讲解“耕种”这个词语时,仅仅告知这是一个农业生产的'操作方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须向学生揭示这个词语所代表的一种农业经济形态,这个词语所表征的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符号价值。课堂文化的核心是讲授文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方面,应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从汉语文字本体切入,在培植和强固学生的文化底蕴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教师对语文学科知识及其教学的把握,早已超出机械论范式,它更注重赋予课文里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语句以鲜活的生命张力和厚重的文化意义质感。他懂得知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的源头在于生活,在于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于是,他通过解析文字的架构,讲述文字背后的故事,讲授文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方式,将一个生动鲜活的文字故事图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时,文字在学生面前不再是孤立的符号,不是孤立的意义单位,而是一种具有生活内涵和生命意义的流淌,语文学习也不再是机械的、呆板的符号记忆,而是一种对于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系统的立体建构式掌握,从而使语言文字传递过程的信息本体和文化意蕴的结合达到最佳境界,实现文化的固本强基。
三、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直观形象化
1.注重将过程情形直接呈现给学生
学生有话可说,实际上是学生对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或从学习材料中看到了某种结论,进而去表达这个结论。新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反对将公式、公理、法则、论断等结论性知识直接呈现或塞给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描绘和介绍,善于将进程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非直接将结论塞给学生。例如,在讲到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异同时,有的教师直接把“人称称谓上不同、对所介绍之物的情感表现上不同”等几个不同点告知学生,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是引导学生以某一事物的写作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记叙文和说明文两种不同文体里的“某一事物”,其在人称、情感色彩等的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上述结论,这个时候,学生因直接观察到了两者的不同,内心具有了深刻的感悟,因而说出这个结论时,其语言是丰富流畅的,真正发自内心有话可说的。
2.善于使用对话式语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对于交代知识的前提背景、一般状况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最能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重点引向具体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内容更为直接和活跃、答案的产生更为集中和迅捷的,是对话式语言的使用。提问是最经典、最适宜的对话语言运用形式,所以教师一定“要善问”,一定要善于以问题做驱动,且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清晰明了的,具有明朗感、清晰感,这样,学生才能容易回答和说出答案。教师的直接提问或前提描述与设置是最有助于学生产生明朗感,也最能够激发学生将感受说出来、表达出来的,最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来自于课文中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对课文整体烂熟于心,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明确的提问意识和具体的谈话计划。其次,要把握提问的几种类型:一是信息梳理式提问,即基于对整篇课文作全面梳理,确定提问话题。二是关键点提问,即所提问题一定是能够对整篇课文和整个学习材料起到串联作用的。例如,在《木兰辞》这篇课文中,对木兰毅然报名替父从军征战的描述和木兰回乡、家中梳妆的描写是全文的关键意义点、节点,也即设问之处。三是扩展式提问,能引导学生做延伸性联想和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和氛围。
3.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mindmap),使思维可视化,也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语文教学方法。思维导图是将思维过程和思维内容,用线条、图形等较为形象化的手段加以表达呈现的一种思维工具和技术方式,被称为外化的“精神图谱”。无论在新授课上,还是在复习课上,得体地使用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智力成长、提升学习效能,更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上思维导图的使用强调“师生同画”,即师生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实际上,导图的绘制绝不是看似简单的“画”,而是由语言、图形和动作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次调动起听觉、视觉和动觉等几种感官活动、触及到几种认知风格的综合性活动,是集语言描述与讲解、图形呈现与观察以及动手操作绘制于一体的立体性活动。导图的意义在于绘制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引领,在于引领中对于课文内容的又一次强调、点拨与渗透,在于言语中枢、视觉中枢和运动神经的共同行动与兴奋。它通过调动学生听觉的、视觉的和动觉的感官活动,使听、看、画三者协同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从中汲取到适宜自己的刺激信息信号与方式,让每位学生的每一种学习风格都得到发挥,并看到自身的不足,有意识地向别人学习,使各种感官活动互补和相互促动,进而起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效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幼儿语言能力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幼儿语言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幼儿语言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既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也具有随机性和不定时性质。教师要将教学融入生活之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获取丰富的语言,在推动幼儿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1.幼儿的语言特点
幼儿是指度过了婴儿期,便进入了幼儿期,幼儿期一般是指年龄段在2-4岁之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他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已经变得特爱说话了。或者是跟小朋友一起玩乐时讲个不停,或者与父母在一起时问个不同,甚至独自一人玩时也会自言自语。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异常的新鲜,无论是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还是地上的花草、树木、虫鸟;无论是家里的玩具还是游乐园里的木马,在幼儿的眼里都是充满生命力的,都可以成为他们对话的对象。尤其是3-4岁的孩子,语言更加丰富。比如,中午他们看见小区门口的小狗会兴致勃勃地对他们说,“小狗小狗,你吃饭了吗?我中午吃了汉堡包。”对着毛绒玩具说,“别哭别哭,我明天带你去公园荡秋千。”天真、童趣的对话,正彰显了幼儿的语言特点。
2.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
根据幼儿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语言能力进行培养:
(1)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
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良好丰富的语言环境。首先,要给幼儿营造出宽松的交谈氛围,让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尽情畅谈,尽情对话。教师不要怕孩子说错话,更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过程,要允许孩子在刚学习语言时的表达不正确、不完整。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会在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中,吐词会越来越清晰,说话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准确完整。其次,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幼儿营造更多的语言应用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谈话活动或者游戏,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学会如何表达,如何倾听,如何与他人交谈。例如,宝宝故事大会,水果派发活动等有趣的儿童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充分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尽情表达。最后,要给幼儿提供更多可以发挥孩子自主想象力与自由空间的语言环境。当孩子有表达意愿时,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忠实听众,鼓励幼儿“想说、敢说、多说”。并给幼儿释放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去提问,去思考十万个为什么。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环境与中小学的学校、教室环境都是不同的。幼儿园里面通常都布置得十分梦幻,如童话世界一般,有游乐设施,有各式漂亮的图画,有多种多样的玩具。由此可见,环境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的语言环境应该是一种让幼儿想说、原说、敢说、爱说的氛围,是可以形成和幼儿对话关系的环境。
一方面,幼儿园里面可以布置丰富多彩的墙壁,贴上幼儿最感兴趣的动物、卡通图画,或者打造出一个“公园墙”、“动画墙”等主题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幼儿园一定要知道孩子们对什么最感兴趣,然后投其所好进行布置,以此间接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眼球,建立起墙壁与幼儿对话的关系。建议最好是采取与幼儿的视线平行的方式进行墙壁布置,这样孩子看起来不再吃力,可以拉近这种对话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语言活动区和活动角,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可以准备许多好看的图画材料、答题卡,电子类材料等,与孩子建立交流对话的关系。此外,应在活动区里设立一些小表演台,小操作台以及小栅栏等将不同的区域开放式地分割起来,让幼儿在学习与交流中互不干扰。
(3)将幼儿语言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文已经提到,对幼儿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与幼儿课堂,而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幼儿语言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娱乐游玩,都可以有意无意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语言听说能力。比如教幼儿唱儿歌,甚至哼唱流行歌曲的时候,在那一段段动听旋律,一串串跳跃的音符背后,也是一个个词汇一句句话语,幼儿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学到了语言。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的语言素材。例如,天气变化时,父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幼儿进行现场教学,如对幼儿说:“看!天上有乌云出现,刮大风了,快要下雨了。”从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对幼儿语言能力进行培养。
3.幼儿语言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家庭语言环境
现在幼儿语言中不乏有说脏话、不文明语言出现,很多时候都是缘于父母对幼儿家庭语言环境的不重视。有的父母脾气比较暴躁,有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用词,结果幼儿很快就把这些粗话、脏话学会了。
(2)重视父母与幼儿的交流
如今许多父母成天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幼儿的交流。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孩子还一个劲儿地追着父母问个不停,这时候尤其是父亲往往会显得不耐烦。我们通常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孩子问爸爸一个问题,爸爸不耐烦地说,我不知道你去问你妈妈。这样的对话会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的,甚至导致幼儿不愿再与人交流,需要特别注意。
(3)父母应掌握基本的语言教育技巧
幼儿的父母大多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往往会片面地认为让幼儿开口说话就是语言教育。因此,会采用鹦鹉学舌的方式,自己说一句,让幼儿跟着说一句,这样并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父母掌握基本的语言教育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4.结束语
总之,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简单,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与父母共同配合完成。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跟着成人一句句地学,而是要让幼儿主动说话。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为幼儿创设更多“敢说、愿说、会说”的语言环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金凤.浅谈幼儿语言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第13期.
[2]周光慧.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全面语言教育的原则[j].考试周刊,11期.
幼儿语言能力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一、语言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语言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学会运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经验;愿意倾听并能理解别人的讲话;喜欢阅读画册和图书。”例如,大班的绘本教学《大熊的拥抱节》讲的是森林城一年一度的拥抱节到了,大熊也想找好多朋友和自己拥抱,然后让它们都变成自己的好朋友,那应该是件很快乐的事啊,可是最后大熊却哭了,那么,大熊为什么又哭了呢?就这样,故事教学活动展开了。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幼儿先观察、思考,之后教师再一步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就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幼儿既掌握了故事情节,又理解了故事内容,还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使幼儿从中感受到大熊从难过到感动的心理变化,使幼儿从中懂得不欺负别人、乐于帮助别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的道理。活动设计中,让幼儿再通过扮演角色再现故事内容,让他们感受小动物不和大熊拥抱的原因:原来大熊“经常揪袋鼠的尾巴,拔小兔的萝卜,仗着自己力气大,欺负小动物”。通过游戏活动教师明确地告诉幼儿:“大熊的这种做法不对,小朋友一定不能像大熊以前一样讨人嫌,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不抢别人的玩具,不撕书,不说脏话,要学会礼貌用语等。”此外,朗朗上口的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枯燥的说教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不是单一的说教和填鸭式的方式能够完成的。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儿歌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小朋友们起得早,每天来园不迟到;自己走进幼儿园,不用爸爸妈妈抱;见人鞠躬问声好,主动热情有礼貌;关心帮助小伙伴,团结友爱知谦让”
二、社会健康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主要途径
《纲要》指出:社会健康的`目标是“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所以,社会健康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例如,小班的社会活动“大苹果”(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快快去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小手帕”“讲卫生不得病”“小猴爬大山”等,把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在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兴趣中掌握生活常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进餐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小牙刷,手中拿,上上下下刷刷牙,里里外外真干净,我的牙齿不生病”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读者、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易调动感情,点燃激情,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大班故事《小猫钓鱼》,教师首先播放动画片,再通过提问,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师:“猫弟弟第一次钓鱼的时候谁来了?小蜻蜓是什么样子的?谁来学学它?猫猫弟弟看见了心里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猫弟弟第二次钓鱼的时候又看见了什么?它的心情和第一次是不是一样的?猫弟弟两次都是怎样回到河边的?它看见猫哥哥钓到大鱼时,心里怎样想?后来,猫哥哥是怎样对猫弟弟说话的呢?”这样,使幼儿知道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表演,让幼儿头戴小猫、蜻蜓、蝴蝶等头饰,模仿故事里小动物。教师扮演猫妈妈,带着小猫去钓鱼,并且一边指导幼儿表演故事内容。然后,教师以猫妈妈身份告诉小猫:“你们从现在开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绝不能三心二意。”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手段
《纲要》提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例如,小班的音乐游戏《好朋友》:“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扣纽扣,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嗨——嗨!”幼儿通过表演歌曲,进一步理解了“朋友”的含义,培养了幼儿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中,要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进一步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在每一个环节。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艺术课前的准备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把日常生活的动作创编成律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劳动的乐趣,“头戴小白帽,手拿小铲刀,系上白围围,大家一看就知道,我是个快乐的炊事员。洗洗手,擀擀面,切切菜……”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幼儿亲自做一个炊事员,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就是艺术的教育魅力,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对待每一节活动,要把每一节活动都设计成精品,让幼儿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语言能力论文参考文献篇四
摘要: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阐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好习惯;培养;方法
一、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管理幼儿
有这么一句话说: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依靠父母,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召开好家长会,让其懂得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离开家长。我想,在培养幼儿习惯方面家长应该做到:
1.父母应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多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
2.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幼儿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育的机会,都不放松,都不放过。如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处等。幼儿每做对一件事,家长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置之不理。幼儿是喜欢表现的,当他的表现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乐于去表现。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了。
二、教师要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其他教师有需要协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三、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对于幼儿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当幼儿良好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恰当、具体的肯定和赞赏,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具有权威。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后,幼儿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我发现班里有几名同学做事拖沓、不遵守纪律、上课时小动作太多、习惯不好、做事不认真,对于他们,我批评的次数多,但教育效果并不佳,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如,在幼儿洗手时我对某位同学表扬:“你洗的小手又白又干净,就看到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过几天,他的小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从而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幼儿远离不良习惯
明辨是非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让幼儿知道可做和不可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表扬好的行为,指出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及时给予纠正。
参考文献:
徐雪兰。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5)。
幼儿语言能力论文参考文献篇五
摘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影响人身心及工作生活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个人能否成功,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重要课题。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关键词:社会环境;幼儿;品质;养成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影响人身心及工作生活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个人能否成功,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众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重要课题。
一、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良好个性品质
1.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学会尊重幼儿
懂得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引导他们观察社会事物,体验社会生活。例如,幼儿做错了事不能横加训斥,要幼儿换衣服时也不用命令的口吻。所谓理解与尊重幼儿,就是以幼儿为主体,是我们适应幼儿而不是强迫幼儿适应我们。
2.重视组织儿童的群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
我们应让幼儿入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通过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之间的交往所建立的友谊可以使他们获得平等的人际交往,产生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助于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克服自私、孤僻等异常性格,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因此,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社会适应性和独立能力。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二、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有的幼儿帮助别人穿衣服,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骂人的幼儿随时进行建议式的引导、教育,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幼儿的心灵。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伴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1.活动室内环境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主题创设中,我们布置了“各族娃娃手拉手”“中国雄鸡图”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让幼儿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2.区角环境创设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活动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懂得了相互谦让、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四、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1.角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幼儿”,“幼儿”要尊重长辈。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桌面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幼儿玩桌面游戏时,容易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团结友爱,知道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独自占有。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五、注重家园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品德健康地发展
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关心长辈,为他们分担忧愁,学会分享,为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家长应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因此幼儿园、家庭、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幼儿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
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所采用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环境,调动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积极性
第一,我从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例如,通过表演“小猫和小弟”“小猪变干净了”等故事去感染幼儿,让他们在看看、听听中知道讲卫生光荣的道理。第二,我从物质环境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在活动室为幼儿创设了能力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儿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
2.经常鼓励,多表扬
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于按时入园、独立进餐等表现好的幼儿,及时地鼓励并奖励他小红花。针对个别特殊的幼儿,对于他的点滴进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鼓励。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习好惯逐步养成。为了让幼儿成为健康、聪明、勇敢、坚强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家园共同努力,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