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时刻,我们应该珍惜并用智慧与勇气去开创自己的未来。如何在青春期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需要建立健康的作息和饮食规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青春成长的足迹和故事。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3)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4)潮来了。
(5)潮头奔腾西去。
(6)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
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2)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3)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4)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5)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二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
(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
(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三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四
摘要: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与西方不同,中国诗中自然既不是人化的自然,同时中国诗中人也没有消失,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中国古诗中没有浪漫主义。
关键词:神;人;自然。
古代中国被认为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此言甚当。但在孔子之前,殷商时期是有宗教的,而且已进入人格化一神崇拜的阶段。[1]到了西周,天的观念又增加了上神赏善罚恶的神人感应观念。[1]22这样,“天”被赋予了善恶和理性色彩。这样,“天”就出现了分裂,一方面,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另一方面,重人事的观念又显现出来,[1]25也就是说,西周宗教观念已开始淡化,事实上,中国也跟西方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宗教阶段,但中国率先走出了这一愚昧的阶段。到了孔子,这一变化得到了强调。“西周时代的天命论,总体上说,仍然是一种神意论,而不是后来发展的自然命定论或宇宙命运论,仍然拽着皇天上帝的神性外衣,但也不可否认,其中已缓慢地向一种秩序和命运的思想发展。”[2]孔子的思想正是体现了这个发展过程。
在滋夫?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于予何?”(《论语·子罕》)他注意维护天的至上地位:“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如果到此为止,则孔子是一个十足有神论者了。其实不然。孔子对“天”“神”的根本态度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又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还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这是说,祭祀应庄敬,但几个“如”字,又表示一种态度,即孔子并不真的相信鬼神的存在。
于是命运的观念与天并列出现“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与。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所谓的“命”,无疑就有更多的理性色彩。而孔子弟子也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还有一段著名的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里的“天”已是自然之“天”。已没有人格神的色彩。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件大事。
孟子则更进一步,孟子的“天”指人力之外的必然,与命的意思相近[1]44,孟子并有著名的命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总之,说中国到了战国时期,改造了宗教传统,是没有疑问的。不管我国和西方的某些学者如何把“儒家学说”说成是“宗教”,也改变不了其非宗教的本来面目。[3]同时,由于中国没有类似西方的国教,本文也不再讨论佛道等教。[4]而老子认为“道”或“无”是天地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章》他对天的态度很明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总起来看,天至少不是一个人格神。而道呢?《老子·二十五章》说得很详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明确反对“天”为最高的主宰,明确破除了神创的宗教观念。尽管“道”仍然保留了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
正是与此相对应,中国文化产生了与西方文化中“主客二分”迥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
而主客二分的传统,不是客观战胜主观,便是主观战胜客观的思维方式也贯穿西方文化的始终。
原文原意,其实质是强调、赞扬以至吹胀自我、主体,主张自我能最终认识世界之真实,能创造一切,征服一切。对自我、主体的这种自负,发展到极端,就是像黑格尔那样把自我、主体神化为‘绝对精神’”[5]147也就是说,神学既是主客二分的来源,又是主体膨胀的根源。主客二分必然导致主体性的极度膨胀。在西方人看来,自然必然是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样一种主客二分的传统,不是客观战胜主观,便是主观战胜客观的思维方式也贯穿西方文化的始终。
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黑格尔就对东方诗(包括中国诗)产生了著名的评论:
与西方相对应,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同样提倡天人合一,儒道又有所不同。
孟子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5]19孟子的天人合一注重道德方面,“仁人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样鲜明的道德主义倾向,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特点。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则与此不同,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庄子描述了虚静的意义。《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除了这种诗意的描述,庄子还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正是物化的另一种说法。
与西方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一样,庄子的自然是与人和谐的。在西方的自然中高大的物体给人以崇高感,恐惧感,体现了神的旨意和人征服自然的崇高,在《庄子》中与之相反:“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万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阙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庄子·田子方》)这就很明白了,《庄子》中的自然不是崇高感的象征。无论多么危险的自然物都不应与人形成对立的使人恐怖的因素。
在庄子的自然观中,自然不是人化的自然。
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之过也。”(《庄子·马蹄》)也就是说,庄子提倡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不是主体性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就和所谓人化的自然有根本区别。“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庄子反对一切人为的东西。
在庄子的自然观中,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是不是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人就否定了自己呢?也不尽然。
禅宗的灯录,也没有理解王夫之“情景交融”的含义。禅宗灯录的第三重境界“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并非排斥作者的主观情绪,事实上正融入了作者主观情绪。中国诗当然极力排除知性的干扰,当然也排除情绪的干扰,但融合不是干扰,这种融合中是人与自然是对等的,人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如果按叶维廉的说法,则中国诗怎么与西方的摹仿说相区别?中国诗岂不正像黑格尔所说否定了自我,从而让山水以直接的原貌出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
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这就说得更明白了,庄子并不是否定情本身,而是世俗的好恶之情,如果是自然之情,则不是否定的对象。
事实上也是如此。即以叶维廉上文中所引并分析的诗为例,就是神与物游所得,而不是叶维廉所说的“以物观物,”或“山水本身的呈现。”所谓“山水自身具足”,从来就不可能,也不是山水诗中的实际。
叶文中引用的王维《鸟鸣涧》、《辛夷坞》、《鹿柴》诸诗,无不渗透诗人的主观情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光影的静止而更显出林的寂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则虽曰无人,实则描写了芙蓉花的自然状态。这些诗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怀,那就是对寂寞的共鸣。“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给人以很多联想。寂寞者得其寂寞,恬然者得其恬然,既感受到自然的永恒生机,又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寂寞。中国古诗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西方式的描写,也就是说,不是一种西方式的摹仿。
句。其它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泽兰渐披径,芙蓉初发池。”(《游南亭》)这些诗中,“净”“明”“抱”“媚”“戏”“弄”“渐”“初”诸字,都恰如其分地渗透了诗人的感受,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情景交融”。
谢眺的诗也同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余雪映春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朝光映红萼,微风吹好音。”(《和何议曹郊游》)“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和徐勉出新亭渚》)这里的每一句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心情,那种清新,明丽的景象既感染了诗人,也感染了所有读这些诗的后来者。
我们再看一看唐代诗人所写的诗。在文学史研究中,以西方文论解释古代文学的现象,早已存在。比方苏雪林《唐诗概论》,[8]第十章标题为“浪漫文学主力作家李白。”第十一章标题为“写实主义开山大师杜甫。”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9]第十四章的标题为“浪漫诗的产生与动摇”第五节为“浪漫派的代表诗人李白”。不过两种文学史论著都没有说明李白为什么是浪漫主义诗人。
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从一些标题即可看出:“李白诗歌的现实性”“李白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这些方面看出,林庚对用西方概念来解释古诗是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它从反面体现了林庚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
然后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这些书中的观点流传甚广。
也因此看到,李白诗中的自我形象有一种亲切、自然的神态。
至于李白诗中的表现手法,更不足以说明他是浪漫主义的诗人。夸张和运用神话作为素材并不足以表明李白的宗教性质,使用神话也并不意味诗中的神学色彩。运用夸张与运用神话素材造成了李白的瑰奇、豪放的诗歌风格,而不是造成崇高感。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崇高来源于痛苦与恐惧,而雄浑则没有这种恐惧与痛苦。曹顺庆对崇高与雄浑从风格上进行了区分:“康德所描绘的高山断崖,飓风怒涛,是着意渲染自然界的威胁人的暴力,所以有‘狂暴肆虐’,‘狂啸’,‘摧毁’,‘威胁着人’等等字眼,这些威胁人的暴力,自然会令人恐惧、害怕,从心惊胆战中感受到生命力受到‘阻滞’的痛感,而司空图所说的‘雄浑’,虽然十分强调形体的巨大雄伟,力量的强大无比,但却并非是威胁着人的暴力。恰恰相反,这巨大的形体与无比的力量,正是人们蓄集涵养来的,体现了人的巨大胸怀与主体力量。”[12]这种说法,抓住风格特点,是颇为精彩的,但分析有问题,实际上,雄浑并非体现人的主体力量,崇高也并非仅仅使人恐惧。崇高与雄浑的区别不仅在于风格的区别,更在于其对待自然的态度:一为对抗的,一为和谐的。其实崇高的目的才真正是为了实现人的主体力量,而雄浑风格的目的则是一种忘我状态。
吐大荒、横绝太空的品格,其豪情壮志、宏大壮阔,是浪漫主义文学所无法比拟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较书叔云》)“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李白《天台晓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在李白诗中,即使是《蜀道难》,也不是造成恐怖,凶险的效果,而是瑰奇、豪放。《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不是压抑的、恐怖的。《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仿佛看到庐山瀑布飞泻而下的仙姿,这是一种真正神与物游的境界,李白的诗,不能以浪漫主义来概括。
再说,李白的诗从来就不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那是一种效果,而不是过程,李白的诗,有最高明的技巧,那就是后面还要分析的兴的运用。而无节制的感情的宣泄,怎么会有诗。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五
本册教材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新颁布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编写的,共有26课,主要涉及《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内容纲要中的主要内容有浙江沿革(浙江名人)、浙江环境(浙江气候)、浙江经济(浙江风景)、浙江文化(浙江工艺)、和谐浙江等五大主题内容。各个板块的内容的安排如下:浙江沿革:《我们做游戏》、《玩小棒》、《跳房子》、《挑花线》《踢毽子》、《我的家》、《我是浙江人》、《杭州和西湖》、《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活动》、《过端午》、《牛郎织女的传说》。浙江环境:《怎样洗手更干净》、《垃圾箱在哪里》、《让教室更整洁》、《管好我的物品》、《我是浙江人》、《乘车去杭州》;浙江文化:《张乐平和三毛的故事》、《江南神童骆宾王》、《家乡的古桥》;浙江经济:《我是浙江人》、《家乡的古桥》;和谐浙江:《认识新同学》、《我们一样吗》、《男孩和女孩》、《怎么办》、下课了》、《走路的安全》、《乘车去杭州》。每课课文由课题、主体文和活动栏目“阅读”“交流”“活动”组成,并配有相应的图画、照片等。全册课文按照《课程标准》内容纲要各模块的排列顺序编排。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有利于摆脱空洞说教模式的羁绊,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创造了儿童参与活动过程、思维过程的条件。同时,使教学过程在实际的层面上实施方法指导,满足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教学目标:
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乐意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从中体会其友情和乐趣。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是个很聪明的人,培养发现孩子们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经常洗手、讲究卫生的习惯。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需要水,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提醒学生注意喝水的卫生与安全。初步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简单的清扫环境的方法。懂得垃圾应仍到垃圾箱内,初步了解垃圾与环境卫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初步懂得空气应该保持新鲜、不应受污染,逐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初步懂得在不同才,场合要注意说话声音,学会轻声说话,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养成不说谎的习惯。培养与同学合作的精神,以及练习身体的反映能力。平时能注意交通安全。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学生30名,因为地处偏僻农村,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课外知识储备及少。而且又是一年级新生,有很多知识几乎是空白,而且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探究的能力,对于这类课程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有较强的探索科学,探索奥妙的精神,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是比较强的,学习态度也比较认真,积极性较高,能够很好的和教师进行合作学习。为了尽量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尽量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特长,上课时想方设法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用新理念、新思想去适应现在的学生,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观察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学习。从而让他们走出社会时学会一点用武的本领。
1、自身要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2、加强思想教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课前预备,课后复习,学习时专心致志,平时善于收集家乡的资料等。
4、拓展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地方课程,与班队活动、户外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学校开展的综合性活动有机整合。
第一周开学1课时。
第二周。
《认识新同学》1课时。
第三周。
《我们做游戏》1课时。
第四周。
《玩小棒》1课时。
第五周。
《跳房子》1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1课时。
第七周《挑花线》1课时。
第八周:《踢毽子》1课时。
第九周:《我们一样吗》1课时。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六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严重失衡。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我们经历了禽流感、非典、海啸、地震等天灾之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会发生性质上的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人类历史,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人们尚未形成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认为大自然都是神创的。面对变幻多端的外部世界: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充满畏惧和恐慌。对于自然界,只是单纯的屈服与膜拜,为自然界的力量所左右。人类也只是主动地去适应它而不是改造。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口较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也不大,而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也微乎其微,人与自然还处于原始的统一体中。
2.农业文明时期:到了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然界改造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人们开始使用铜器、铁器开垦农田,砍伐森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初步开发,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很多冲突。如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使许多森林消失。总的来说,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改变还未超出自然的负荷,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可以自行恢复,人类大部分的活动仍受自然因素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尚处于平衡时期。3.工业文明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18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化。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臭氧层严重耗损,温室效应加剧,土壤退化严重,能源资源危机等等。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给予了严厉的惩罚,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威胁。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矛盾冲突时期。
4.生态文明时期:工业文明的到来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随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呼之即出。它要求人们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也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制定相应的环保法则,保障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在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缓和,人类致力于自然环境的净化与美容,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生态链条的完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和谐共处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1.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建立生态的自然观。人类一直以为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征服并改变自然,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得向大自然不断的索取,索取的越多,发展的程度越高,物质财富越丰富。这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基础上的传统的自然观,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资源日益枯竭,造成生态危机,进而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完全违背了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内涵。其次,要改变传统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受一定的意识和观念指导,要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必须转变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然而,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我们追求人与自然、人的身与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这无疑使人类社会文明发生根本转变,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再次,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社会生产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日标。仅仅通过经济的增长来衡量和评价一切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人类的毁灭。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人类的长远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需求的发展,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十分明确的选择。
最后,要改变传统的生产观。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生产就被当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用来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然而,就是这种以工具性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及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宣扬与膜拜,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发展生产应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物尽其用,避免对自然的破坏和浪费。
2.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人类财富的同时,却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为此,我们就要进一步的发展科技,利用新技术消除旧技术对环境的破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新的使用价值„„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而要使物尽其用及把浪费降到最小,就要利用科技发展应用低耗、高效、无污染、可再生和替代技术。例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经济向低能耗、低碳排和高能效转变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3.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绿色科技。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社会制度来约束人类活动,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领导人作出的一项英明正确的抉择。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就要有效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可以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
4.改造和引导人性我们每个人,不论高低贵贱,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有限的。人吃饱了,即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难以下咽;房子装修得豪华无比,人也只能睡在床上。因此,我们的文化要引导人类选择健康适度的物质消费,追求健康高雅的精神生活。要把人的思想从过分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财富的占有的贪婪中拉出来,引向更多地追求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健康、理性、高雅的精神需要。这既是人性改造的出发点,也是人性改造的归宿。只有守望好精神生态,才能保护好自然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综合体,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需要全人类联合起来共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八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2、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3、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4、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一个太阳钟,并用它来计时。
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钟表滴答滴答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滴答滴答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钟表,教师乘热打铁,紧接着提问:“古时候的人没有钟表,他怎么来判断时间呢?”环环相扣,将学生带进课堂。)。
二、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出示日晷图,引导学生观察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晷的组成部分,一目了然,各种各样的。
古代日晷,也能仍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古人的智慧。)。
三、认识手掌日晷。
2、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3、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共同实验,课堂形式多用化,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会看手掌日晷。)。
四、制作日晷。
1、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强调:日晷制作时要固定好位置,或者摆正方向,否则不准确。
(设计意图:课堂上制作日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小结。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怎样看手掌日晷?
(设计意图:当堂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个概括性地掌握。)。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九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1、研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
2、学习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完成小练笔。
3、借助阅读链接,比较三个作家对描写猫的不同方法。
同学们,前面我们通过读课文,已经认识了老舍先生家淘气可爱的小猫。长大后的猫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猫。
1、请大家快速地读一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谁能把这三段话读成一句话。
2、交流,然后说说,你怎样理解“古怪”?
3、猫是我们最常见的小动物,作者为什么说它性格古怪?默读1-3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说一说理由,也可以在书上先批注上你的.想法。
4、交流:
猫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害怕—勇猛
1、我们为了语言简练一些,我尝试着把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做了一些改变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却很贪玩。说他贪玩吧,它却很尽职。它高兴起来,比谁都温柔可亲,若是不高兴啊,就会一声不出。它什么都害怕,有时候也很勇猛。
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话,多简洁明了啊,也可以把这“古怪”写完整。你怎么看?
2、讨论,交流,通过比较发现
虽然语言简短,但是,我们不能具体地感受到猫的性格。
3、其实,在前面的文章《白鹅》中,我们也看到
(1)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用这样具体的事实写出了白鹅吃饭时的镇静、不慌不忙,鹅的高傲也在这具体的事例中体现出来了。
(2)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母鸡)
这一处也是具体的事实描写,写出了什么?
4、指导小练笔:
所以我们如果要写小动物时,也可以试着用具体的事实来表现它们的特点。比如
我的小兔子太可爱了,————————
小猴子真顽皮,——————
爷爷家的大黑狗非常——,————
5、展示,点评
1、同学们,其实,不光是老舍爷爷喜欢猫,还有很多大作家,也描写了猫。请大家看课后阅读链接。
1、谈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试着用上这些方法,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动物。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十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因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找出1到10的所有因数,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因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理解质数与合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了解因数的特性。通过练习活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
了解因数、质数的概念,能有序的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一、炫我两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引出新课的探究。】。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我可以写成下面几种形式:
知识加油站:乘数也叫做因数,如21=3×7,所以,3和7是21的因数。
12的所有因数是:。
要想找的.又快又全,可以这样找:。
课上尝试小研究。
找出1~9的所有因数。
1的因数有:2的因数有:3的因数有:
4的因数有:5的因数有:6的因数有:
7的因数有:8的因数有:9的因数有:
观察写出的因数我发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1~9中质数有:
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合数,1~9中合数有:
我感觉,1~9中特殊的数字是,这是因为。
三、小组互助合作。
交流前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交流,最后由记录员记录好组内讨论的结果。组长要确定好发言顺序。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倾听、补充、质疑。
2.引向深入,总结点拨。
3.互相纠错。
组内同学检查一下尝试小研究中的题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加以改正。
五、教师点拨。
汇报、交流后,教师进行及时点拨: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本身。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像2、3、5、7、11、13等的因数个数都是两个,只有1和本身。
(5)像4、6、8、10、12等的因数个数都多于两个,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他因数。
六、挑战自我。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67728993。
2、从2~50中,找出所有质数,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拓展延伸:42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人数相同(不少于2人),可以排几行?
【设计意图:练习体现基础性、目的性、层次性原则,让学困生吃饱,资优生吃好】。
七、反思梳理。
八、拓展延伸。
42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人数相同(不少于2人),可排几行?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活学活用,激发探究欲望。】。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十一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
两课时。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第一段:(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
第二段:(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
第三段:(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段:(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3、哪些词语表现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真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书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书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现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2、抄写生字、新词。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了什么?
(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列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真)。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女儿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江江万春高东小学。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4字词语。
2、抓重点词语、激发想象、分角色表演等形式,感受白鹅高傲的特点。
3、知道白鹅性格高傲这一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了解丰子恺先生是怎样写出鹅“高傲”的特点。
1、师:一提到鹅,大家都会想起《咏鹅》这首诗,哪位同学能背诵这首诗?(生齐背)这首诗描写了鹅色彩的美丽和姿态的优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鹅》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的特点。
2、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检查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颈、厉、吭、吠、苟、倘、脾、供。指名认读,组词。
【设计意图:在谈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1、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你是从哪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那么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总起句”。)。
【抓住主线“高傲”,能使学生有明确的读文目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写具体的?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有关句子,从中体会鹅的高傲。
(一)叫声:(第3自然段)。
通过展开想像体会鹅叫声的高傲,并指导朗读,读出鹅的高傲、尽职。
(二)步态:(第4自然段)。
1、师:鹅不仅叫声高傲,它的步态也是那么与众不同。
小声读读第四自然段,你能想像出鹅的步态是什么样的吗?
2、生汇报。
师:什么是“净角”?
“净角”是京剧中的一种角色,也叫“大花脸”,你们见过净角出场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净角出场是什么样?师边讲解,边表演。
我们的大白鹅走起路来的样子,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净角出场一样,大模大样的,特别的高傲。
出示鸭、鹅步态的句子指名读。
师:丰老先生为了突出鹅的步态,还把鹅和谁做了一个比较呀?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步态有什么不一样?
谁能联系描写鸭子和鹅走路样子的词语,试着来演一演。
指名,一人演鹅,一人演鸭子。
师:丰老先生真不愧是大作家,仅仅用了2个4字词语,就把鸭子和鹅步态各自不同的特点描写的这么准确、形象!(体会“对比、拟人”的写法。)。
3、请你再来放声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边体会白鹅步态的高傲,边感受这精炼的语言吧。(自己放声读一读)。
(三)吃相:(5—7自然段)。
生:三眼一板、一日三餐、一丝不苟……。
师:“三眼一板”在词典中是什么意思?(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这里指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那你能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从哪儿最能表现鹅吃法的“三眼一板”。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师:你们瞧,鹅吃饭的时间不变,吃的东西不变,就连顺序也一点都不能变,多有趣呀!谁能读读这一段,把它吃饭时三眼一板的样子读出来。
2、师:这鹅三眼一板的吃法,常常让我们发笑。你还能从那看出特有意思呀?
快来读读第6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听。
师:作者就是喜欢它,喜欢它的高傲,怪脾气。
板书:喜爱。
本文作者运用了生动准确、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描写,勾画出了一只惹人喜爱的白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小练笔:请同学们课下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着用我们发现的写法(对比、反语、拟人),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用具: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p14/4(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p14—15/2、3、5—7。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
(1)42+6×(12-4)(2)42+6×12-4。
=42+6×8=42+72-4。
=42+48=114-4。
=90=110。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十四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的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尝试按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1.教学重点是利用某一特征或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2.教学难点是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1排序》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的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尝试按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数一数年轮数(书53页),并给它们排序:
2.与父母一道感受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试着排一排序: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3.在家里找食品保鲜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这3种塑料薄膜,都剪成25×40厘米的长方形,将它们都揉一揉、拉一拉、隔着薄膜看一看,都做“皱褶实验”、“抻拉实验”、“透明度实验”,对它们的某些特征进行排序。
皱褶实验。
抻拉实验。
透明度实验。
食品保鲜膜。
普通塑料袋。
衣物塑料袋。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一、导入新课。
1.做个游戏:让六个学生上主席台排队。
2.为什么这样排?
3.我们是按同学们个子的高矮来排队的。像这样按照一个特征来排列的做法,叫排序。
4.指名读资料,回答:
(1)什么叫排序?
(2)为什么要排序?
5.看图,说说团体操表演时,我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队的?
二、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2.讨论汇报:
(1)你怎么排序的?
(2)从排序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3.看图,说说4b、2b、hb、2h、4h铅笔是怎样排序的?
4.汇报交流。
5.数年轮,推测树的年龄,并排序。
6.汇报交流。
(1)你是怎么排序的?
(2)哪棵树的年龄最大?
7.不同的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用手感受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
8.汇报交流:
(1)你是怎么排序的?
(2)哪种材料导热性能最强?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9.小结:刚刚我们研究的是以材料的一种特征来排序的。下面,我们来研究按物体的不同特征来排序。
三、总结。
1.物体的排序可以按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排序,也可以同时按物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进行排序。
2.给物体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四、作业。
1.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2.预习《分类》。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十五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以声传情,展现快乐和烦恼增加的小少年。技能目标:指导用欢快的音色,无忧无虑地演唱齐唱部分(稍弱);用和谐的音色,激情地演唱合唱部分(稍强)。知识目标:理解节奏(弱起,附点节奏)对表现音乐作用。
1.感受无忧无虑到烦恼增加的不同情绪。
2.用和谐统一的音色演唱合唱部分,并培养学生在合唱中相互聆听的能力。
1.如何“合”成优美的音色,并激情歌唱。
2.歌曲中的长音,附点节奏、弱起等要素。
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师:让我们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进今天的音乐课。
(课件:点击页面右边的大音响蓝色部分,播放口哨版《小小少年》。音乐可随时点击页面停止。)。
备注:随着愉快、轻松、快乐音乐师生共同律动,前部分拍手节奏,后部分摆动身体。
(课件:点击页面,进入《海因切生活》的短片。)。
备注:全体学生边观看片段边听老师介绍海印切的少年生活。
师:现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海因切快乐又有意义的少年生活吧。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点击页面,出示歌词,页面淡然无色。)。
师:你觉得此时的海因切快乐吗?怎么读让他变得快乐呢?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附点节奏。)。
师:你注意到老师刚才那个字读得最长?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四”字的画拍谱。)。
师:你们看,字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请你给红色的字稍稍加强力度。
(课件:点击页面,字体颜色发生热情鲜亮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页面颜色的变化,附点节奏、画拍图谱的出现和老师的'正面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体会海因切的前后心情变化。
师:你读得真有动感!同样的感觉来读读这句。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又一鲜亮字体的乐句。)。
师:我们随着音乐把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课件:点击右下的小苹果图案,播放伴奏音乐。)。
1、音程训练。
师:快乐的少年生活阳光灿烂,快乐的少年生活歌声不断。我们也来唱唱吧。
(课件:逐步点击页面,出现4组音程。)。
备注:老师逐一进行有效性的和声音程训练,先随琴练习,再离琴看指挥练习。
要求:
1.提示每个音必须轻声高位置歌唱。
2.提示两个声部同时歌唱时,声音要集中,和谐,统一。
3.提示时刻注意聆听另一个声部。
2、完整乐句练习。
师:将这4组连成一条旋律,你还会唱吗?
(课间:点击页面,在句首出现不完全小节11)。
备注:学生分别练习高、低声部完整乐句,再进行合唱。
要求:
1.提示每个音必须轻声高位置歌唱,整条旋律唱得轻柔,连贯。
2.合唱时,声音集中,和谐,统一,并学会聆听另一个声部。做到“没有我,只有我们;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和声效果。
设计意图:和声、视唱是合唱教学的基础,本环节通过和声训练、视唱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和谐统一的歌声,也给后面歌曲的合唱教学做铺垫;同时这一环节乐句是通过和声音程组合而来的,乐句间的变化也是循序渐进,这大大降低了难度,给予孩子们充足的自信心。
1、听歌曲范唱。
师:随着时间一年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随着年龄由小变大,烦恼也增加了。让我们走进小少年海因切的内心世界,听听他的心声。
(课间:出示歌谱,点击歌谱下方第1颗星星,播放全曲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歌曲前后不同的情绪,给歌曲分段。
小结:歌曲的前后不同的演唱形式:齐唱和合唱。
师: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各自按照自己声部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我们称为合唱。今天我们来学习歌曲的第一段。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第一段歌谱)。
师:我们一起来听歌曲的第一段。
(课件:点击歌谱下方第2颗星星,播放歌曲第一段范唱。)。
2、听合唱部分范唱,并进行练习巩固。
师:当歌曲唱到合唱部分时,请1、2组同学听老师唱低声部,3、4组听录音高声部。
(课件:点击歌曲下方第3颗星星,播放第二部分的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细心引导,学生再一次练习巩固难点,为下一步的学习解决了燃眉之急。
3、学唱全曲。
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现在老师来唱歌曲第一部分,请大家用lu模唱第二部分的低声部旋律。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低声部旋律和红颜色lu音。)。
师:加大难度,带入歌词试试。老师演唱歌曲第一部分,全体学生演唱第二部分的低声部歌词。
(课件:点击页面,歌谱出现第二部分的歌词。)。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的高声部。老师请一生演唱歌曲第一部分,其余学生演唱第二部分的高声部歌词。
(课件:点击页面,歌谱出现第二部分的高声部旋律。)。
师:其实,合唱的声音是非常饱满,非常统一的,现在老师同时弹奏两个声部,请大家轻声歌唱自己的声部。
师:最后,老师祝愿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多多,烦恼少少……(课件:点击右下角进入下一页。)。
备注:全体学生随《梦之旅》音乐,边唱边律动,走出教室。
教学意图:快乐激扬的歌声,孩子们充满活力;激情飞跃的歌声,原少年们梦想成真……。
实用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6篇)篇十六
本课题是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题的内容。本课题通过对于莱茵河畔的德国这个国家音乐家巴赫的了解,从而感受巴赫的经典作品《小步舞曲》的旋律,并能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这首《小步舞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音与顿音相间,十分生动活泼;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大多的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巴赫的这首《小步舞曲》虽然简单,但由于曲调动听,不少乐队把它编成管弦乐或轻音乐曲演奏,还被填上歌词演唱,成为巴赫最通俗的名曲之一。
1.让学生了解德国音乐家巴赫和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扩宽音乐视野,为学习歌曲服务。2.能够初步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步舞曲》,体验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
3.通过欣赏和亲身体验感受相同乐曲不同乐器带来的不同演绎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巴。
赫及其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是新课标强调的教学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主体、创新”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发现、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来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开阔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人文素养。
一、组织教学。
今天让我们跟着音乐,踩着优雅的舞步走进音乐教室。(播放《小步舞曲》音乐)唱《师生。
问好歌》,提醒坐姿,进行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童话故事伴随我们成长,它使我们的童年更加美好,这就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格林兄弟(出示图片,大家齐声回答:格林兄弟)。
提问:你看过他们的哪些主要作品?
(学生回答:丑小鸭、睡美人、白雪公主等)德国还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今天就让我们认识格林童话故乡的音乐家们吧!
三、走进巴赫。
1.说起德国的音乐家,我们在上学期已经了解了谁?(学生回答:德国的音乐家,乐圣——贝多芬。)。
2.德国有位伟大的作曲家——巴赫。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巴赫的介绍资料,请你简要介绍一下。(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巴赫的资料。)。
3.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陆老师也收集一段巴赫的视频介绍,大家想看看吗?(学生观看视频介绍。)。
4.伟大的巴赫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但他的乐曲成了世界名曲。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小步舞曲》。
5.指导学生谈谈欣赏后的感受。(学生谈欣赏后的感受,如优美、轻快、三拍子等。)。
6.你知道什么是小步舞吗?小步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最初产生于民间,后传入宫廷,很快在欧洲贵族社会中流行。这种舞蹈速度平缓,动作典雅,因为其步伐小且欢快而得名。节拍都是三拍子的。当时不少有名的作曲家都写过小步舞曲,其中以巴赫的这首小步舞曲和贝多芬写的一首小步舞曲最为有名。
四、学唱歌曲。
1.这首经典的舞曲有人给他填了词,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你听!
第二段第一乐句的高音要有气息控制,还要注意变化音的音高。完整演唱歌谱。
3.唱词,指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唱,高音有气息的支持,唱得轻松。
4.采用不同形式演唱:分组、个别演唱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音乐总是用时间流逝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今天的课,我们感受到了小步舞曲清新典雅的旋律,灵活精巧的节奏,惟妙惟肖的视听效果,我们充分享受了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巴赫,记住他的小步舞曲。(点击歌曲范唱)下课!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常常把识谱教学有机地渗透到音乐实践中。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用整体听赏法、逐句模唱法和对比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德国有名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也学会了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巴赫的作品《小步舞曲》。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双语教学法、整体听赏法、逐句模唱法、创设情景法和循序渐进的竖笛教学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教学效果佳。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学习活动中,不仅学会了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也了解了一部分音乐基础乐理知识。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我注意渗透音乐乐理知识教学和器乐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把演奏竖笛、学唱歌谱歌曲相结合,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学习演奏乐器的兴趣。在竖笛教学中,我让学生明白学习演奏竖笛的好处和如何坚持演奏一种乐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性,也可以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提高音乐感,最终使学生的音乐素质达到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