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拼搏、坚持和奋发向前的过程,是不停前进的动力。如何在奋斗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自信?以下是一些奋斗的心理学原理和实践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一
前几天,老师发下来一本名叫《我们的价值观》的书,翻阅之后觉得受益匪浅。
我们知道国家和社会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们的行为。我们怎么样,我们的国家便怎么样。一个个公民具体而细微的行为,最后构成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状况。
20xx年11月,中国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这样的说法:“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建设“富强”中国,一直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我们国家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在国际方面地位越来越高。封建残余的侵袭,饱受外敌侵入的惨痛,使中国人民更加渴望民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人类的梦想,永恒的追求。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尚公重义,社会之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高人一等,这是平等的基本含义。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纽带。法治就是依法治国,自由、平等、公正都离不开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没有例外。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爱国主义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敬业就是专心敬于自己的事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恪尽职守。诚信就是待人处事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友善是指朋友们之间的亲近和睦。
就像雷锋在日记中曾经写道“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要重要”,这句话对于王涣杰来说的意义深刻,她也在努力地这么做着。有一次,王涣杰发现班里有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连连出错,课间独自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闷闷不乐。于是,王涣杰便在周末邀请她到家里玩。妈妈准备了几样孩子们喜爱吃的菜,王涣杰也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房间里传出了这位同学爽朗的笑声。后来王涣杰才知道,这位同学因为父母的离婚,而想念妈妈,所以才整天闷闷不乐。王涣杰告诉她,可以把对妈妈的思念通通写到日记里,这样就不会耽误学习了。课间,王涣杰还总带着她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渐渐地,这位同学在课堂上的精神也变得集中了。看到了她的笑容,王涣杰感到十分开心!
是啊,有了这种亲切和谐的精神,才会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二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三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词注释。
半亩:言其小也。
鉴:镜子。
影:水中倒影。
徘徊:流动不绝貌。
渠:水,指方塘。
如许:这样。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为:一作“谓”,答词。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四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五
1.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2.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4.活到老,学到老。
5.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6.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思索,譬如穿井不懈,便得清水。
9.百学须先立志。
10.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11.学者先要会疑。朱熹。
1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4.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1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16.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集注)。
17.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观书亦须从头循序而进,可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
20.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不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21.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22.《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23.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
24.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25.礼即理也。
26.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27.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28.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2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30.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六
里面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它生长在一个捕龙家族,他的父亲是族里的首领,因为龙会经常偷族里的食物,所以族里所有的人都很强壮,英勇善战。然而他和别人截然不同,他很矮小,和别人相比之下,他像火柴棒,族里的人对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惹麻烦。可是他也想和族里的人一样,即使没人承认他。
但是他的想法和别人对他的看法从一条龙身上改变了。
那一次,他用自己发明的武器射伤了一条龙——夜煞,已知的龙中最危险的龙。他在山中找到了这条被他射中的龙,他想要杀了这条龙,这样族里的人就会对他刮目相看,可是令这条即将死亡的龙惊讶,更令他自己惊讶的是他把这条龙给放了。
他开始和龙相处,把它叫做“无牙”,他发现龙其实并不像人类说的那样的坏,这些龙也是迫不得已才去偷东西的,龙很可爱,只要对他没有恶意他也会好好对你。他从这条对他百依百顺的“恶龙”身上发现了一些龙的弱点,在族里用龙的弱点降伏龙,族里的人对他的映象焕然一新。他成为了下一代捕龙首领,可他并不想那样,即使他的父亲和他断绝关系。后来他的父亲去龙的巢穴想要杀死龙,而龙的首领是一只十分大的龙,他就驾驶着“无牙”把这条大龙杀死了。
从那之后,族里的人都和龙和睦相处。
这部电影虽然很平淡,只是讲述一个人和龙的相处。但是从电影中可以得知有多少人把龙当做自己的朋友。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们只是看到他们坏的一面,从未去了解他们,而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也是纯洁。比如老虎,它表面凶恶,张牙舞爪,可在他们的心中也是纯洁的,只只要人们对他们好,他也会很对人们百依百顺。
对待事物,不能一直持有自己表面的看法,要深入了解他们,就能发现他们也有好的一面。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七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八
随后的章节详细地向我们分析了当今的电视节目的八个类型:分别是“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视电影”和“电视特别节目”。由于作为一个工科生,时间很紧张,所以阅读时间并不充沛,在大致浏览全书后,只详细地阅读了前两章。下面谈谈我对“第一章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读后有感。
“新闻资讯节目”并不完全等同于“新闻节目”,它是对过去定义的“新闻”的一种扩充,书中引用了界内的各种说法和定义来全面地说明什么是“新闻资讯节目”,并强调这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具有综合性、及时性、传真性、参与性,并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其中电视新闻资讯节目又分为七种类型:消息类、评论类、深度报道类、杂志类、谈话类、资讯信息类和直播类。
(在这里想问一下老师,“谈话类新闻资讯节目”和“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的区别是什么?谢谢)。
在课堂上,徐帆老师重点给我们解读了新闻资讯类节目,给我们放了很多段电视新闻资讯节目。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直播类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浙江卫视的关于“格美台风”的专题报道,该次节目与中国电信合作,首次采用了全球眼技术进行报道,零时差、同步传播,非常具有冲击力,记录过程、传播过程与接受过程“三位一体”让人零距离感受到洪水的冲击力。还有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美国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它通过具体事件,探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重大问题。还有其酷似杂志封面的简约传神的`包装、鲜明扎实的报道风格、非常紧凑连贯的编排结构都深深吸引着我们。另外,我还想谈谈我们家乡的新闻节目,我特别喜欢湖南经视的《经视新闻》和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当时老师调查大家喜欢的新闻节目时,好多个老乡都写了这两个节目,呵呵,好自豪啊…),这两档新闻都很贴近生活,其中经视新闻以生动速递的权威资讯,及时播报的全球热点吸引观众;而《晚间新闻》又是另一种感觉的新闻,感觉琐事多却并不繁杂,幽默悬念的导语,通俗实在的正文,风味意趣的标题,自然且落落大方,让人感觉很舒服。
还有当今电视资讯节目的几个热点,比如民生新闻,方言播报、报摘类电视新闻、隐形采访等新闻节目形式的广泛被关注,老师都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这本书中有充足的例子和详细的讲解,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我觉得老师的这本书规范了我们对电视节目类型的认识,让我们受益不少,谢谢老师的辛勤授课和撰书。
ps:关于这次网络提交作业的**,真的非常同情和感谢老师为了我们作业的提交默默承受了这么多非议。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要慢慢尝试和经历才能探索到更好的方案,现在不是挺好的嘛。希望老师不要因为这些难听的非议而感到难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九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822)到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象一幅江边码头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呢?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总而言之,这两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十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作品原文。
观书有感。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品注释。
其一。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1、“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品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作品鉴赏。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庆元六年(12)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十一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其二》作者为宋朝诗人姜夔。其古诗全文如下: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
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
[1]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苏苏州西南。
[4]吴宫:苏州有春秋时代吴国宫殿的遗址。迢迢:遥远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 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其一极具萧散简远之神。细草、沙地、吴宫、烟水、梅花、竹丛、石桥,建构出一个幽冷、 萧索 、缥缈的`世界,人的灵魂似乎随着迢迢的流水、飘浮的暗香徜徉。写梅花遗貌得神,画图难足。清刘熙载《艺概》云:“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 在花则梅也。”此诗写梅亦如是。结句畅达悠扬。清幽冷寂的氛围中,愈能体味姜夔何以“ 体貌清莹,望之若神仙中人”(张羽《白石道人传》)。
这首诗平易浅显,韵味华美。作者用极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写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时,沿途所见的幽雅景致。当时,作者在除夕的晚上,与好友分手,兴高采烈地乘船归回居地,心情是比较欢快的。因此,所作也比较轻松活泼。首句“细草穿沙雪半消”,点明时在除夕,是冬去春来,雪半消、草发芽的季节。这写是途中所见的近景。二句“吴宫烟冷水迢迢”是写远景。小舟疾驶,那高大华丽的吴宫,被茫茫雾气笼罩,渐渐隐没在远处。三句转写眼前,“梅花竹里无人见”。轻疾的小舟,路过高洁、清雅、傲气的梅花和竹林,自有一种乐趣。四句以“一夜吹香过石桥”作结,“一夜香”既与上句“梅花”衔接,又启句中“过石桥”。至此,把诗人的得意之情,巧妙地暗喻出来。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十二
“其一其二最后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关于学习、总结、收获和感悟的主题,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植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伴随我们走过每一个里程碑。此时此刻,我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思考学习的本质,结合自身的经历来探究“其一其二最后心得”。
第二段:“其一”——学习技术与实践应用。
当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的时候,我经常发现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技术和知识,但在实践应用中遇到问题就无从下手。这时,我发现了“其一”的价值。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扩展知识广度和深度。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到的技术和知识,从经验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第三段:“其二”——自我反思与改进自身能力。
另一个最近学会的教训是“其二”:自我反思与改进自身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必须时刻反思自己的表现和结果,并继续探索改进的方法,不断挑战自己。毕业后,我参加了一家初创公司,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量复杂的技术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寻求帮助,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并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并且我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成功。
第四段:结合自身经历,深化心得。
我曾参加过一个与coding相关的学习项目,该项目的主题是“开发人员如何变得更高效”。该项目钻研Timeboxing、TaskSplitting、Pomodoro、Slack、Gitlab以及其他大量的工具和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该项目使我认识到了学习的真正本质,因为本质上,学习就是提高生产力和效率的过程。学习其实是为自己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高效地编写代码、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第五段:总结。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总结出两个重要的关键点:“其一”——学习技术与实践应用,“其二”——自我反思与改进自身能力。学习应适合我们自己的目标和需求,不能只是一个追求知识的游戏,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同时,在我们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自我反思来改进自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求职和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始终保持优势,并取得更好的成就。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十三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
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
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822)到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象一幅江边码头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呢?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总而言之,这两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十四
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学习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体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从而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获取,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的“其一其二最后心得体会”。
2.具体内容。
“其一”:勇于尝试。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最大的收获是勇于尝试。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会时常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一些看似比较难的挑战。虽然有时候会失败,但是这种尝试的精神成为了我超越自己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勇于尝试的人更容易有所成长,因为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地尝试新方法和新策略。
“其二”:保持固执。
不要以为保持固执会抵消尝试的意义。因为我发现,保持固执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开始在某个领域做出成功的尝试时,它们帮助我获得了信心,鼓励我继续探索更大的可能性,而这种决心也激发了自己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对于那些认为新领域表面上看似很陡峭的人来说,保持固执是一种勇气的体现,这种勇气也成为了我学习道路上的灯塔。
总的来说,学习是一次磨砺个性的过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发现了固执和尝试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都非常重要。如果你保持固执并运用尝试的精神,你会发现自己能够展现出更多的才华和潜力。在新的领域尝试时,我会对自己嘱咐一声“勇敢尝试”,同时,要用耐心、毅力、保持固执的态度去攀登新的高峰。正如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万事开头难”,也许在学习的过程中,又需要相对坚定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要有够长的时间和耐心等待。与此同时,你也需要领导层(或者生活的伴侣)的理解和支持,这有助于调节心态,并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优化到最好。
3.结论。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相信不断地尝试和保持固执会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成就,也让我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在我们学习新知识或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相信你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勇敢地在挑战机会中迎接你的磨砺和成长。
热门观有感其一和其二(通用15篇)篇十五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