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一次积累,总结经验可以让我们在下一次迈进时更加从容和自信。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希望,保持励志不放弃?下面是一些成功企业家的经验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创业的启示。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一
首先,要在搞清楚语句的意思和语法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停连,以免造成语意的含混。在书面语中的停连,是依据稿件中的'标点符号。
但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停连就要区别对待,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新闻稿件长句子播报中的“停连”要在符合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常常是声停气不停的。也就是说,要采用一种似停非停、似连非连的停顿方法,以语流曲线的细微变化来播读新闻稿件中的长句子。
其次,要精选重音加强语势。长句子里重音不可过多,一两处即可,以免由于重音太多而使受众的注意力分散,不能清楚的了解新闻事实,从而破坏了新闻节奏的明快感。
播读长句子时减少重音还可以为我们节省气息,使语流更通畅自如。在语势上要加大语流的起伏变化,达到突出语句重点的目的。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二
作为播音主持,新闻稿件播读技也是有一定的技巧。那么具体是怎样的呢,以下仅供参考!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正确传达,直接面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三
新闻主持人是用声音把真实的事件传递给观众,因此需要发自内心、流露出真情实感,观众才会听得更加清楚明白。的确,不需要太过夸张、渲染稿件,但同样不需要“机器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欢迎借鉴参考。
自我介绍。
即兴评述那样,需要自己去思考组织语言,只需要把新闻播读出来即可。那么它会考察什么呢?首先得准确,不能一段两三百字的新闻错45处;层次要清楚,注意停顿;节奏要明快,别读一段新闻给考官读睡着,这就不好了吧;最后就是不要读的太夸张,真实情感发自内心要好得多。
稿件播读的准备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流利通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正确传达,直接面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当然了,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明快通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大约20xx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播读提示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1)集体断电一小时;。
(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
(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4)3月31日晚7时30分;。
(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强调“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四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正确传达,直接面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五
播读新闻稿有一定技巧,新闻稿件播读技巧有哪些,以下的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一、稿件播读的准备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
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
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
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
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
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
正确传达,直接面陈。
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
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
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
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
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
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二、新闻稿件播读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
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
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
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
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
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播读提示
地震在地球上时有发生。
一般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是伤亡人员及其财产损失,但这条新闻没有过多地从这方面进行叙述,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集中报道了自然生态的变化。
看过了之后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第一层次中的导语部分新闻事实只是一句话——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接下来的五句话全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其中四句是生态被破坏的情况,表述的着眼点依次是记者说的结果,一个岛屿拔高了3米,珊瑚礁露了出来,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发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播读时声音控制在中声区,语流简洁明快。
在新闻的第二部分,又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后果的样态,由于小岛上升了3米,海岸线延伸了,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海洋生物死亡,有一股难闻的腐烂味道,整个岛屿一分为二,还发现了日本的沉船,村民们不愿意回来住,担心海啸再次袭来。
这些原文所叙述的场景,在播读时不应太客观,要有感情的流露,但注意分寸的把握。
第三部分虽然是结尾部分但也有新闻价值,如介绍了新闻的背景,播读时要注意的句子是:它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由于珊瑚礁没了,景观被破坏了,不再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句很形象的描写“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播读时要有凄凉的感受。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1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六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
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
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
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
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
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
正确传达,直接面陈。
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
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
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
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
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
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
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
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
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
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
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地震在地球上时有发生。
一般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是伤亡人员及其财产损失,但这条新闻没有过多地从这方面进行叙述,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集中报道了自然生态的变化。
看过了之后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第一层次中的导语部分新闻事实只是一句话——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接下来的五句话全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其中四句是生态被破坏的情况,表述的着眼点依次是记者说的结果,一个岛屿拔高了3米,珊瑚礁露了出来,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发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播读时声音控制在中声区,语流简洁明快。
在新闻的第二部分,又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后果的样态,由于小岛上升了3米,海岸线延伸了,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海洋生物死亡,有一股难闻的腐烂味道,整个岛屿一分为二,还发现了日本的沉船,村民们不愿意回来住,担心海啸再次袭来。
这些原文所叙述的场景,在播读时不应太客观,要有感情的流露,但注意分寸的把握。
第三部分虽然是结尾部分但也有新闻价值,如介绍了新闻的背景,播读时要注意的句子是:它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由于珊瑚礁没了,景观被破坏了,不再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句很形象的描写“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播读时要有凄凉的感受。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七
语言标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标准的语音;二是正确的语法。新闻消息播报有特定的语言环境,要求语音必须准确、清晰,只有准确清晰的语音才可能保证所播报消息内容的准确无误,这不但符合视听的要求,也符合广播电视技术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对新闻播报语言的高标准严要求还体现在所使用语言的语法上,因为只有语音标准、语法正确,才能够确保语言传播的准确、清晰。
有声语言表达有很多技巧,但是在新闻消息播报中对表达的要求相对规范。不能像文学艺术作品那样可以有更多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新闻消息讲求客观真实,所以在播报新闻消息的时候语言表达相对客观,不能有太多主观色彩和太过夸张的处理,要“感而不人”。新闻稿件简洁明了的特点,新闻播报的语言表达更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因此要多连而少停、重音少且精,要语势常扬、语尾不坠,不悠荡,不拖腔拉调。
在新闻消息播报的用声上和表达上要尽量做到舒展明快。我们在新闻消息播报中多使用实声,新闻的客观性要求用实声加强新闻的可信性,声音不能挤捏,要松弛、自然,吐字要颗粒饱满、字字珠玑。在表达上,由于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具有新鲜性的特点,新闻消息播报的节奏要明快一些,要做到“快而不乱”。
朴实大方是对新闻消息播报总的状态的概括,除了在吐字发声、表达技巧当中贯穿着朴实大方,在整体语言面貌和语言表达整体把握当中更要求体现出一种新闻工作者的客观真实的气质。新闻消息播报和文学作品的表达不同,新闻播报不能太角色化、表演化,而是必须客观公正地播报和传播,因此,新闻消息播报所要求的朴实大方来自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和稿件内容的不同。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八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欧盟监督团成员9号晚上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负责监测俄罗斯天然气经乌境内管道无障碍地输往欧盟国家。
欧盟监督团仅对俄天然气过境输送进行独立监测,以客观掌握有关资料,绝不会参与协调乌俄双边关系。
俄罗斯恢复供气后,俄供天然气大约需要36个小时从乌克兰东部边境被输送到乌克兰西部边境,每昼夜输送3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约要损耗2000万立方米的技术用气。
杜青林出席《中国西藏》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魏武)《中国西藏》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18日在北京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杜青林指出,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务实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西藏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西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藏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西藏》杂志作为中央涉藏宣传的重要刊物,创刊20年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生动反映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维护西藏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青林指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新时期涉藏宣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掌握工作主动权,注重宣传实效,提高科学化水平,不断推动涉藏宣传实现新的发展。
《中国西藏》杂志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舆论宣传规律,合理配置资源,树立精品意识,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扩大影响力,努力成为宣传西藏的重要力量,广大读者了解西藏、认识西藏的重要窗口以及涉藏领域对外宣传的重要品牌。
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主持座谈会。
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民委等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西藏自治区政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及首都藏学界、新闻出版界、西藏和其他省藏区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代表参加座谈会。
《中国西藏》创刊于1989年,现有汉、藏、英三种文版,汉、英文两种电子网络版,发行到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新社消息:据津巴布韦媒体报道,津巴布韦主要反对党领袖茨万吉拉伊将于18号返回首都哈拉雷,参加由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轮值主席、南非总统莫特兰蒂以及南共体和非盟指定调解人、南非前总统姆贝基重新开启津巴布韦权力分享党际谈判。
2008年3月,津巴布韦举行大选后爆发国内政治危机。
当年9月15日,津巴布韦执政党与反对党签署权力分享协议,试图化解政治危机。
但因各方在内阁部长人选等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津巴布韦联合政府至今未能组成。
《北京日报》消息:从今年12月开始,20多年来“内外有别”的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征收制度将改变。
国家财政部昨日发布通知,自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对内外资企业征收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标志着我国内外资企业税制的全面统一。
“内外有别”的税费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这种税费制度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
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成为公平税费负担,促进公平竞争的必然要求。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10月16号晚,河北省保定市某单位实习生李启铭在河北大学醉酒驾车肇事后,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
”事件被报道后,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而昨天,某网站的一些网友开始了一项“‘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 尽管“大赛”开始于昨天凌晨4点左右,但到了当天早上7点,已有700多网友通过电脑或手机参与。
许多网友的词句也颇为用心,“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珍爱生命,远离我爸是李刚。”
随着事件“当事人”的逐渐现身,河北大学校园车祸事件迷雾渐散。
这场源起“官二代”的校园车祸,因肇事者一句“我爸是李刚”而引起轩然大波,不仅让“李刚”一夜成名,更将事发地河北大学推到风口浪尖。
新华网记者白瑞雪报道: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邀请,中央军委副主席将率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赴朝参加相关纪念活动,并对朝鲜展开正式友好访问。
6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旗帜,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赢得了反抗霸权主义的胜利。
60年后,中国军事代表团将再次沿着志愿军的足迹,追寻那段鲜血凝成的伟大历史。
在抗美援朝过去一个甲子的历史背景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抗拒时代潮流的现实形势下,这次访问是一次缅怀之旅、友谊之旅、和平之旅,必将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十
新华网仰光12月19日电(记者李诗佳张云飞)国家副主席习19日下午抵达仰光,开始对缅甸进行正式访问。
习在机场发表书面讲话。
他说,中国和缅甸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建交以来,由两国几代领导人缔造和培育的中缅友谊不断发扬光大,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卓有成效,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着良好协调和配合。
中缅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
习说,访问期间,我将会见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与貌埃副主席举行会谈。
我将本着巩固传统友谊、加强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同缅甸领导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我也将有机会了解缅甸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此访将取得积极成果,为中缅睦邻友好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缅甸外长吴年温、农业部长泰吴、仰光市长昂登林、缅甸驻华大使吴登伦,中国驻缅甸大使叶大波、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代表到机场迎接。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十一
四川台记者报道:3月27日,作为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的幸存者,王天林一家三口和同样来自四川省青川县的80户、297名灾民,离开了他们世代生活的故乡,作为首批地震移民,来到成都市下辖的邛崃市南宝山农场,在这里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截至3月10日,青川县已在本地安置了5.6万户、19.7万人,仅剩下近600人无法重返家园,因为他们的耕地、宅基地已全部毁坏。
这些灾民向当地政府申请外迁异地安置。
按照四川政府的统一规划,灾民在实地考察了距离成都市约100公里的邛崃市南宝山农场后,有152户、572人自愿移民到这里。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十二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十三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第二、学会写导语。
第三、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一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
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写一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
立意就是主题。
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
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
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
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
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
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
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
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
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此做如下论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十四
据《华夏时报》报道,北京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武玉杰,由于代同学买火车票获利被铁路警方刑拘。校方确认武玉杰是在代同学买票,而铁路方面认为武玉杰的行为属倒卖车票。如果铁路警方对武玉杰作出刑事拘留的正式处罚的话,那么根据校规武玉杰将面临被开除的危险。
报道说,武玉杰是一名从安徽农村来京求学的贫困大学生。2017年,他曾因家庭贫困欠下2000多元住宿费而被学校“清理”出学生宿舍,辗转之中,他依然坚持求学。而他成为“票贩子”的罪证就是他确实是给同学买票了,而且每张票收取5元的辛苦费。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议,一是武玉杰是“贫困生”;其次,时下正值春运时节,而大学生“票贩子”让人感觉比较新鲜;再次,就是这个贫困生将会面临何种处罚。
播读提示
这是一条社会新闻且是负面新闻,“贫困大学生武玉杰倒卖车票被警方刑事拘留”。播读之前先将稿件全文浏览一遍。虽然作者是客观报道,但也流露出对这位大学生的惋惜之情。播音的态度、分寸的把握应和消息的报道者一致。由于一边是法,一边是情,让受众一时难以分辨,给他们留出了思考的余地。全文的基调应当把握在客观、惋惜、思考的尺度上。 第一段虽是导语,新闻事实已经基本明晰。 什么人——北京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武玉杰。
什么事——被铁路警方刑事拘留。
什么原因——由于代同学买火车票获利。校方确认武玉杰是在代同学买票;铁路方面认为武玉杰的行为属倒卖车票。
什么结果——如武玉杰被警方正式处罚,他也将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危险。
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层意思中,“贫困生”“武玉杰”“代买火车票”“获利”“刑拘”应看成是主要重音加以强调,态度要郑重。第二层意思中分别介绍了校方和警方分析的原因。警方和校方比较的结果,当然警方是强势。强势处理武玉杰的后果,他会面临被开除的危险。播音中要把武玉杰面临的最坏结果显现给受众。“那么根据校规武玉杰将面临被开除的危险”的.语气是遗憾的。
第二段作者介绍了武玉杰的背景资料以及被刑拘的原因。在这里被刑拘的原因是主要的,要凸现一下“确实”“5元”。
新闻的结尾是在最后一段,出现新闻后的趋势及其发展。“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议”,争议有三点,这三点应该说都很重要,但第三点是受众最为关注的。“这个贫困生将面临何种处罚。”这里的“何种”这个词要提示给受众。
专业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训练(案例15篇)篇十五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那么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