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携手前行!创意团队标语的构思和设计有哪些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成功团队的标语,供大家参考: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一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词。(5分)。
自度其足:吾忘持度:悯其苗:今日病矣:苗则槁矣: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小题3】下列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返归取之。
d.而又害之。
【小题4】这两则语言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6分)。
答案。
【小题1】量长短量好的尺码担心(忧患、忧愁)劳累。
【小题1】(1)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2)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3)他儿子跑去一看,那些秧苗都已经枯死了。
【小题1】b。
【小题1】《郑人买履》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万万不能单凭自己的意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返、度、趋、槁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1】b中是动词,到往其他的是代词。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二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1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20.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2分)。
18.(2分)1、量长短2、到……去3、量好的尺码4、同“返”,返回。
19.(4分)(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0.(2分)宁信度,无自信也。
21.(2分)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22、(2分)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四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读完这郑人买履翻译,是不是对文章的含义,更加的了解。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五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六
(东汉)徐幹。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译文: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译文: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译文: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译文: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译文: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译文: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七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陽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八
《郑人买履》一课是一篇文言文,我觉得指导学生理解这类文章,必须重视方法指导。
一、坚持以朗读为主,重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
1、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是理解全文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标准的范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指导时重视字音、停顿、节奏及语气的具体体现。学生从模仿中便形成自己的能力。然后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以不同方式的朗读展开朗读比赛,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句义。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去翻译,只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大体意思即可。在此过程中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2、练习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青少年的“好奇”的心理特征,把教学和讲故事结合起来,对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路,讲故事时要求注重三点:
(1)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
(2)故事要富有生活气息。
(3)着力刻画人物的形象,在想象中使自己如身临其境。亲见其情态,亲闻其声。
3、讨论理解寓意,联系实际谈谈感受。这一练习形式,既能让学生的理解得到深化,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结果学生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看来学生们真是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学以至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极大的主动性。
二、课程内容的延伸,检验学习的成果。
三、课程结束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加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也让他们能够多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我布置了自学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故事。
学生们能用课上积累的方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实际效果真的不错。
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既积累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理解了本课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从而促使学生避免错误的再一次发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得到了双重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质疑能力还稍差,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目的,所以今后还要继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九
教师活动:
1)教师放录音。
2)请同学跟着老师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读。
2)积极朗读,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十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
1、亮:耿直。
2、嫉:憎恨。
3、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
4、参知政事: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
5、晏元献:晏殊,字元献。
6、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
7、馆职:官职名称,负责书籍编校。
8、尔:同“耳”,罢了。
9、是:这样。
10、顾:难道。
11、正色:表情严肃。
12、遽:立刻。
13、自是:从此。
译文。
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做罢了,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上面吗!”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郑国的音乐,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郑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王安国简介。
王安国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十篇向人展示,观者无不惊叹其文采超群。他的《题滕王阁》一诗是在13岁时登滕王阁所作,诗中言尽而意不尽,极有韵味。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传,并得到好评。而他也越奋发读书,对诗文、词赋更有所长。他虽然多次参加应试,但因仕籍纠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为此,欧阳修曾有诗说:“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其所写的文章列为第一,但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但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广结善友,是个出名的贤士。熙宁元年(1068年)经大臣--三司使韩绮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教授西京国子。此时王安国已41岁,才从布衣入仕。
因他是王安石胞弟,熙宁四年(1071年)任满回京,神宗召见,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映。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不甚理解,颇有微词,直说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外面说他用人不当,敛财太急了)。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悦,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变法由不理解到反对,因而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和曾布也很有意见,当王安石劝他少沉溺于吹笛时,他则要其兄远小人。吕惠卿对此非常气愤,熙宁七年,趁王安石罢相,他任参知政事之机,借郑侠以《流民图》反对新法下狱事,认为王安国与郑侠属同党,削职放归乡里,“天下之人皆以为冤”。不久,朝廷决定再次起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亡故。
熙宁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其后裔:曾孙王仕荣迁居临川荣山乡,曾孙王仕显迁东乡蒿源、浯溪一带。事迹见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临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传。
王安国作品。
王安国工诗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诗工于用事,对偶亲切。其天才逸发,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文章如《后周书序》、《韩干画马跋》,借题发挥,议论爽快,绰有深意(《艇斋诗话》)。诗歌格律稳健,风韵秀雅,足以名家(《诗薮》外编卷五)。七言诗佳句如“桧作寒声风过夜,梅含春意雪残时”(《缭垣》),“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甘露寺》),“若怜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春阴》),“北固山横三楚尽,中泠水入九江深。纷纷落月摇窗影,杳杳归舟送梵音”(《同器之过金山奉寄兼呈潜道》),颇有唐诗风韵。也能词,《减字木兰花》(春情)词有“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之句,将思春情绪写得缠绵悱恻,楚楚动人。
王安国逝世后,家人汇集其诗文编为文集100卷(曾巩《王平甫文集序》),《宋史·艺文志》七著录《王安国集》60卷、《序言》八卷,似有删并。诗文大多已佚,今仅存《王校理集》一卷,收入《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卷631录其诗一卷。《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文》卷1586至1587收其文二卷。《江西诗征》收录《题滕王阁》等诗5首。事迹见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临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传。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十一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向其数欲害君,君却为之善耶!吾欲以君为相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宪则不然。”
译文。
以前,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子,能协调各位将领。”太祖说:“他以前有几次要害君,君却为他说好话。我想以君做丞相。”刘基磕头作礼后说:“立相这件事就像更换房柱,必须有大木头。如果只因为这小的美德就这样做,房柱一立,房子就会会塌了。”等后来李善长被罢相,皇帝相让杨宪为相。杨宪和刘基关系素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能立杨宪为相,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干,但没有丞相的气度。为相的人,处事的态度要像水一样,要以义理来权衡,但杨宪不是这样的。”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十二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哉!”
解释。
1.畜:养。
2.号:名号这里作动词用即取名号。
3.其:语气词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尚:崇高这里是超过的意思。
4.倏:急速。
5.穴:洞。
6.丈人:老人家。
7.嗤:不屑。
8.本:本来。
9.尚:高超。
10.霭:雾。
11.飙:暴风这里作‘起’的状语。
12.圮(pi):毁。
13.故:通(同)“固”,本来。
14.自奇之:自认为它很奇怪。
15.维屏以墙:维,句首语气助词。以墙为屏障。
16.龙固神于虎也:龙确实比虎更神通。
17.风其如墙何:风和墙比如何。
18.东里丈人:作者假托的人物。
19.胡为:为何。
译文。
齐奄养了一只猫,自认为它很奇特,告诉别人说它的大名是虎猫。客人劝他道:“虎的确很猛,(但)不如龙的神通,请改名为龙猫。”另一个客人劝他道:“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级吧?不如叫云。”另一个客人劝他道:“云雾遮蔽天空,风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敌风啊,请改名风。”另一个客人劝他说:“大风狂起,用墙就足够挡蔽了,风和墙比如何?给它取名叫墙猫好了。”另一个客人劝说他道:“墙虽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墙全都倒塌啦。墙和老鼠比如何?给它取名叫鼠猫好了?”东里老人不屑的说道:“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
高考常见失分点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三类失分点......
1.第15课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
热门《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范文(13篇)篇十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杂畜:混在一起喂养。
畜:圈养。
稍:渐渐地。
颇:很。
驯:顺从,驯服。
为狼:是狼。
就:靠。
作:发出。
伺:窥探。
未觉:没有醒。
信:确实。
贻:留下。
逸:逃走。
阳:表面上。
阴:背地里。
不测:这里指难以揣测的阴谋和企图。
文言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