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是艺术的杰作,它们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将观众带入不同的世界和思考。怎样解读经典作品,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有更深刻的认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著作,一起学习和成长吧。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问题:
1.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3.选文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1.说明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的善良、朴实。
2.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3.议论;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4.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写出了春花繁多,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叫”只是单纯的声音,“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同时侧面衬托了花的繁多、香甜。)。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答: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2)怎么(3)通“饲”,喂养(4)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四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依次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紧密闪烁细密)。
2.加粗的“斜织”与“全笼着一层薄烟”突出了春雨________的特点。(轻盈、细密)。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名句,其中“润”字可与上文中的“________”一句相照应。(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4.文中写了雨中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写了树叶儿,特点是绿得发亮。写了小草,特点是青得逼你的`眼。)。
5、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春雨的特点概括出来,写在括号内: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春雨之多)。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雨多亮细)。
c、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雨轻盈)。
(写了灯光;撑着伞慢慢行走的人;工作的农民;房屋。
作用是烘托春天雨夜的安静、和平)。
7、语段中与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一点点)。
8、从远、近角度看,这段文字对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静到动)。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五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运用类比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六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9.(1)b(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能不懂就问,而是能举一反三,能从他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2)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无论贫富都应当自觉追求精神的完善,保持自己的价格尊严。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七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3分)。
甲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乙
这事到现在已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8.甲文中的“他”指代的对象是________,也就是文中变换复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9.甲文中最能概括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0.甲文中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哪两种?(2分)。
11.乙文中表明“一面”使“我”的生命有了支柱的一句话是()(2分)。
a.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b.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c.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d.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2.乙文中为什么说“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2分)。
参考答案:
10.鲁迅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11.如同。
12.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
13.议论和抒情。
14.c15.b。
尚未成功,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去完成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八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1.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文章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按下面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文中两次写到“我”的哭泣,请写出这两次哭泣有什么不同。
3.“我”为什么会有巨大的成就感?“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具体指什么?
4.用简要的文字概括语段内容(不超过20字)。
1.(1)“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2)这似乎能办得到。
(3)“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2.第一次:没有信心,害怕的哭。
第二次:成功后喜悦的哭。
3.(1)战胜了自以为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4.“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终于战胜了恐惧,走下悬崖。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九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鹏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这段文字用三个字概括是(春风图)。
2.文中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是(南宋)朝志南和尚写的(《绝句》)中的诗句。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4.作者是分(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四种感觉来写春风的。每种角度各找一个例句。
5.本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引用)。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十
荷叶不艳不媚,不像荷花那样惹人注目。然而,有它(赔陪)伴着荷花,会使荷花显得更美丽动人。
烈日当空,荷叶撑起翠伞,用自己的光合作用,让荷花长得更富有生气。
荷叶不仅把自己奉献给荷花,还奉献给人类。它作为药材,能为病人清热去火;
我爱荷叶,爱它的朴实淳厚,更爱它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1.请选择下列句子中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然而,有它()伴着荷花,会使荷花显得更美丽动人。
a.赔。
b.陪。
正确答案:b。
2.请选择下列句子中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风雨袭来,荷叶们紧()团结,连成一片,忘我地保护着那些幼小的花蕾。
a.密。
b.蜜。
正确答案:b。
3.请选择下列句子中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它作为包装材料,不怕水()油污;它作为食物煮粥,更是清爽可口。
a.浸。
b.侵。
正确答案:b。
4.以下是“保护”的近义词的有()。[多项选择]。
a.呵护。
b.保重。
c.保管。
d.爱护。
正确答案:ad。
5.读文中划线的句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句中“默默”的意思是没有太多的声张。
b.句中“它”指荷叶。
c.这句写出不追名逐利、踏实沉稳的可贵品质。
正确答案:abc。
6.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a.人们都赞美荷花,而我却更爱荷叶。
b.我爱荷叶,爱它的朴实淳厚,更爱它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c.荷叶不仅把自己奉献给荷花,还奉献给人类。
正确答案:b。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十一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在怎样的境遇里,()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文中空格处加上标点符号。
2.文中括号处填上关联词。
3.仿照文中的句子,用带点的词造句。
4.梅花的特点是什么?
5.从外祖父的这番话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1.,,!,。、、!
2.无论……总要……。
3.不管任何时候,不管任何情况,我都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答案不唯一)。
4.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5.领悟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领悟到作为中国人就应像梅花那样不畏严寒,坚忍不拔,做个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人。(意思对即可)。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十二
他拿走了她几乎所有的旧东西——旧衣服、各种各样的物品、狐皮大衣,卖了七百卢布。他把这笔钱都给了他的教子,吃利息去了。他的教子是个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他丧失了最后一点儿廉耻心,吝啬到了疯狂的程度。
他几乎寻遍了以前的每一个老朋友,逐一向他们诉苦、乞求,说孩子弄得他一文不名,行行好吧,给点钱!他利用人家以前对他的尊敬,弄了一大笔钱,他拿着这一把大票子,像逗小孩似地在外祖母鼻子尖儿前晃悠:
“傻瓜,看见了没有,这是什么?人家可是一分钱也不会给你!”
他把所有这些钱都给了一个毛皮匠和这个毛皮匠老板的妹妹,他要吃利息。
家里花钱上是严格分开的,今天外祖母买菜做饭,明天就是外祖父。
该外祖父做饭的时候,吃得就特别差。而外祖母则总是买最好的肉。
茶叶和糖也分开了,但是煮茶是在一个茶壶里,到这时候外祖父就会惊慌地说:“慢,我看看,你放多少茶叶?”他仔细地数着茶叶,然后说:“你的茶叶比我的要碎点儿,我的叶子大,所以我要少放点儿!”
他还特别注意倒在两个碗里的茶的茶色和浓度,份量当然更在仔细考察之列。
“最后一杯给你吧?”外祖母在把茶倒净以前说。
外祖父说:“好吧!”
圣像前长明灯的灯油也是各买各的。在共同生活了五十年以后,竟然走到了这一步!看着外祖父的所作所为,我感到又好笑又令人生厌,而外祖母则只觉得可笑。“人越老越糊涂!”“八十岁的人了,就会倒退八十年,让他这么干下去吧,看谁倒楣!”“咱们俩的面包我们来挣!”
我也开始挣钱了。
逢节假日就走街串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片儿、烂纸和钉子。
把一普特破布烂纸卖给旧货商可得20个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十戈比或着八个戈比。平常放了学也去捡,星期天去卖,一下子能得三十到五十个戈比,运气好的时候还要多。
每次外祖母接过我的钱,都会急忙塞到裙子的口袋里,夸奖说:“真能干,好孩子!“咱们俩完全可以养活好自己!”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似的大鼻子尖上。
15,上面文段选自《 》,作者是__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_(3分)。
16,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写出外祖父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17,文段写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之后,我与外祖母生活的情景,从“我”的眼中看,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8,文段结尾写外祖母接过我挣的钱之后哭了,外祖母为什么哭了?(2分)。
15,《童年》,前苏联,高尔基。
16,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外祖父的吝啬,贪婪,自私的性格。
17,外祖母慈祥,善良,能干,对我的同情及对我有着无私的爱。
18,1,外祖母因为我能够自立,懂事而感动。
2,外祖母因为“我”小小年纪就要去挣钱养家以及觉得自己不能好好地让“我”过上好日子,认为自己无能而感到愧疚。)。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十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9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b.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c.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
d.其恕乎其:代词,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b.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
c.驱之别院知之为知之。
d.可以为师矣徐喷以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的态度,有的谈求知的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b.“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在孔子看来只要温习了旧知识就一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c.“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d.孔子在“岁寒”这一则中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高深的节操。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2:试题分析:a、所以旧的知识;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c、代词,代蛤蟆代词,代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d、凭借用。
小题3:试题分析:b、“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在孔子看来新知识与旧知识具有前后相连的关系,只有掌握好旧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十四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从文段中找出一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1分)。
——()。
2、联系课文内容完成。(5分)。
(1)作者把丁香花比作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丁香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的绿”指的是丁香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画线句子中的“透、参差”等词,让我想象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句中的“莹白、绿、红”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让我想象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文段中与“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轻灵笨拙。
2、(1)积雪晶莹透白错落的枝叶。
(2)花团锦簇,绿叶从花缝里钻出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3、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景美,体会作者的心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积累,回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写下来。
2、用上这些词介绍你印象中的第一场雪。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词语的积累,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读、写、记忆的机会。)。
二、感受景美:
1、哪个自然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放声朗读,想象画面。
2、和同座交流读后感受。
3、再读课文,动笔勾画、批注: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4、交流感受,相机指导:
(随学生的回答顺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啊!
(抓住“!”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句2: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引导想象,抓住词语“全、罩、粉妆玉砌”加以体会,感情朗读。)。
句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抓住动词“挂、堆”及叠词“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句4: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抓住“簌簌地落下来、随风飘扬”加以想象,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5、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深究、发现、感悟的层次,以此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及边读边想象边体会的好习惯。)。
三、感受“人欢”:
1、出示画面,展开想象: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读出高兴的心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4、赞一赞,夸一夸这一场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会景美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自然而然的体会“人欢”。)。
四、体会联想.,加深认识:
1、读6、7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
2、指名说,相机介绍有关雪与农作物的关系。
3、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五、情感升华,说写训练:
(1)指名说。
(2)简介历史背景。
(3)感情朗读。
2、抒发情感: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呀,——————————!
3、积累,识记。(机动)。
(设计意图:破释题意,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心。)。
六、作业 :
1、读读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外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实用文言文语段阅读答案(模板16篇)篇十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千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1.这段文字写了贾雨村做的哪三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贾雨村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能和题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意思相照应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寻了他一个不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胡乱断案、修书请赏、充发门子。
2、衔情枉法(或草菅人命)、媚上欺下、阴险狡诈(或过河拆桥)。
3、雨村便衔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4、找了他的一个过错(或找了他的一个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