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宣传中,我们需要向社会传递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强化环保宣传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让公众更易接受和参与。环保宣传在青少年中开展,培养了他们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和行动。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一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多彩贵州,风情黔东南、好客之州、歌舞之州!”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在接下来前往景区的途中请允许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部,距离州府凯里39千米,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苗寨有1250多户人家,5600多人,苗族占据全寨总人口99%,所以自古就有“千户苗寨”“西江大寨”的美誉。全寨有溪水四条,分别汇人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把寨子一分为二,北面有3个苗寨,南面有4个苗寨。那么西江是什么意思呢?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户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馆,一篇展现着苗族发展的史诗,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苗族漫长历史和发展的首选之地。淳朴的民风,传承千年的节日以及精致美丽的服饰都是这座博物馆的展品、这首篇章的美丽诗句。
西江苗寨的人们向来十分好客,无论在节日还是平时,有客人来到苗家,主人就会双手捧来一碗碗的米酒,敬给客人,表达自己对于客人的欢迎。要是遇到节日,这礼节就会更加隆重了,每到苗节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做上甜酒、煮冻鱼来款待客人。
都说“花衣银装赛天仙”,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的服饰也是鲜彩夺目。这里的女青年到节日时就会盛装打扮一番,她们头戴银花、银梳,包上银围布片,戴银耳环,项上挂着三到四只花纽式银圈,手上戴上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饰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带上面绣着花、草、鸟、鱼等图案。因为过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长袍、戴黑色的头巾,所以这里服饰又被称为黑苗。
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十分喜欢过节,西江更是如此,其中以祭鼓节和苗族年最为出名。祭鼓节是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大多是十三年一次。他们常常会在八月份选择一个平稳的日子“醒鼓”,就是把上一次祭鼓节使用的一对祖鼓唤醒。唤醒的方法通常是到藏鼓洞,把放在鼓楼里面又或者把鼓放到新鼓主的村子里。之后再经过造新鼓、摒旧鼓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把鼓放回藏鼓洞里面封存,从此就不准使用了,整个祭鼓节大约要花费10多天。据说要是遇到了猪年,那祭鼓节和苗节就可以一起过了。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走进苗寨去体会这里独有的风景。
各位游客朋友,进入苗寨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我们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脚楼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时候通常会利用山倾斜度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会临空悬出,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眼前这些玲球起伏的吊脚楼了。我们可以看到吊脚楼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全都是用榫卯连接的,所以吊脚楼的建筑工艺十分巧妙。这里的建筑风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从我们的苗寨观景台俯瞰,只见那吊脚楼层层叠叠,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十分壮观。大家可以来猜猜这个吊脚楼下层是干什么用的呢?没错,就是用来关牲口或用来堆放物品的。同时这里还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
游客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在吊脚楼的四周都有靠椅,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美人靠。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古时候的闺中的女孩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因为这个原因就把这个靠椅称为“美人靠”。美人靠是一种下设条弃,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为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所以又把它称为鹅颈椅。那么现在的美人椅主要就是用来乘凉、观景和休息用的了。
游客朋友们,除了吊脚楼,风雨桥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风雨桥也叫作花桥,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因为为行人起到了一个遮风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称为风雨桥。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一共分为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主要就是桥墩,中部是桥面,上面的就是桥面廊亭。传统的风雨桥和吊脚楼一样没有用一根铁钉,都是采用榫卯技术连接整体的。我们可以看到风雨桥上面修建了很多层的塔、一亭,每一层都有檐角翘起来绘凤雕龙;在塔顶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宝葫芦、千纸鹤等吉祥物,十分精致。
现在的西江苗寨一共有七座风雨桥,他们在原来木质的基础上还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结构,大大增强了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能力。
现在请各位游客朋友就在这风雨桥休息一会儿,我们再到下一处景点。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二
江千户苗寨民居建筑的研究进而对苗族民居进行了深入剖析,更好的了。
解苗族民居建筑所固有的地域文化和审美价值。
苗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早在蚩尤时期就已存在。我国的贵州、湖北、湖。
南、海南、云南、广西等地是苗族主要分布地。而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
市雷山县,坐落起伏在群山之中,由十余个自然村寨依山而建相连而成,是贵州。
也是全国甚至是世界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各族。
人们因地制宜修葺了形态各异的山地民居,这种民居建筑文化是由经济、文化、
历史、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纵观中华大地,各。
具特色的民居,恰如一幅幅的水墨画,令人萌生诗意,回味无穷。
一、苗寨的选址。
苗寨是根据村民的生活习。
性和生产特性而决定的村寨选。
址,尽可能选择接近土地和水源。
的地方,周围环境不仅要适宜居。
住耕种,而且要利于防御。在苗。
族的历史上不断受到压迫和驱。
逐,所以多居于山地,便于观察。图1。
苗族人对土地十分的珍惜,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多把村寨建在山坡上,苗族。
人在大部分的山坡地形都能建造房屋,从而节省出大量的耕地。西江苗寨所处地。
形为河流谷地,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却能合理利用环境创造适宜居住的家园。
[如图。
1]。
二、苗寨的空间布局。
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
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
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
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
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
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
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图2。
然走势的有机融合。苗族人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的去破坏改。
造。建筑群体轮廓的走势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山体坡度形态是一致性。[如图2]。
三、苗寨特色建筑――吊脚楼。
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设。
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进行合理的。
布局,在山区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
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
错、落玲珑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的吊脚楼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建筑资。
源,清水江、雷公山、都柳江流域,碎。
屑岩的地质特征选择杉树成为聚居于。
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而在南北盘江流。
图3。
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是石板,因此在建筑上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丰富的木材。
和石材为主,配以砖瓦土材料的吊脚楼建筑风格。[如图3]。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形式,二层人居,一层存放生产工具盒饲养家畜,人。
与家畜兼顾的特点,被认为是生态建筑的最佳形式。苗族吊脚楼多利用原始地形。
中较为平坦的山坡为依托,在斜坡上把地面削成“广”的平台,避开冲沟滑坡,
其余部分则灵活设立吊脚柱,不用一钉一铆,框架独立性强,
坚实牢靠能经百年。
而不损毁倒塌,以最合理的方式创造合理的居住空间。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在艰苦的山地条件下独具特。
色的创造,是属于穿斗式干阑建筑,这个结构形式在南方被普遍采用。干阑式筑。
的特点是架空建筑下部,以木柱支撑起建筑,抬高居住层面,主要是为了防潮湿、
防虫蛇猛兽,以获得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山坡地貌来说干阑式建筑,开间少、
进深浅、占地不多,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开拓场地、争取。
使用空间,在基本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可在复杂不规则的地域上建造,适。
用于各种地形,建造出既顺应地形,又坚固牢靠,能够依赖并维持生存和发展的。
空间。
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易于加工,节点灵活等优点,
有优越的应变能力。它对于这一地域的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强,特别是在山坡上。
建造民居,基础难以处理的形势下,想要去掉基础部分,只需要在柱脚铺垫块石。
即可,因此享有“没有基础的房子”之称。由于材料赋予的灵活性,使建筑构造。
独具特色,也使建筑在外观上轻盈飘逸、随坡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凯里冬暖夏热,潮湿多雨,因此必须考虑。
隔热、防雨、防潮、采光、通风。苗族人们在。
选择干阑式架空结构时充分考虑到了贵州的气。
候因素对每层空间都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在居。
住层,退堂和凹廊组成一个半封闭空间,方便。
室内能更好的采光,增加空气的流通性;底层。
空间注意防秽和防潮;在储藏层,建筑中的阁。
楼和屋顶是连通成为一个整体,平行的各构架图4。
之间不设间隔,墙壁以四周半开敞或开敞的设计形式,使得整个阁楼通风良好。
吊脚楼的.形式从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以矩形和三角形的为组合元素,无疑是。
最好的选择。吊脚楼的柱、枋、梁,相互垂直,在建筑中形成了垂直相交的网络。
体系,其中矩形结构奠定了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由于屋面排。
水的要求,选择了稳定性最佳的三角形结构。这样的建构,除了对结构的稳定性。
有保证外,在艺术感觉上也显得端庄稳重。[如图。
4]。
这些吊脚楼灵活多变、潇洒飘逸,不受地形限制,在山区、坡地都可建造。吊脚楼的建造在遵循地势的前提下,对植物和水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视,村寨和房屋的营建合乎生态规律。从自然环境,建房工艺的方面来看,吊脚楼能很好的融入周围环境,是古代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和经验。
珠状,左右各有一条龙,形成双龙戏珠状。
并且在龙背上有两只用黄泥烧制而成是鸽。
子,寓意龙凤呈祥;又如苗居大门尺寸的。
设计为下窄上宽,而房门却正好相反,苗。
民认为如此便能招财进宝,产妇平安。[如。
图5]图5。
苗族民居与现代建筑相比,现在的建筑更注重实用性而忽略了观赏性。苗族民居大多采用本地资源丰富的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被认为是最为环保的方式。我们应向苗族人民学习就地取材,在材料的选择尽可能的多元化。选择本地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能很好的保护自然环境,充分体现地域特,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地域建筑文化,一举多得。
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等理念,是现代城市建筑的必要形容词,但是却很少能够做到这些,那些理念大多都是虚假的广告词而已。但是苗家民居去成功的达到了这些要求,例如在结构上底层架空这点就成功解决了室内环境潮湿的困扰。通过对苗族民居的深入研究,把它的构造方式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相结合,以达到节能环保等一系列目的。如果两者能很好的融合,我相信在建筑设计上将会前进一大步。
五、总结。
在中华文化中苗族民居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
对这种文化了解的越深越令我感受到苗族先人的智慧。无论文化还是建筑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苗族人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特性和审美观决定了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开始逐渐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急于补救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毁坏。当今的中国,人口繁多,交通堵塞,空气质量差,人居舒适度下降。西江苗居所特有的生态设计理念使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如何运用和借鉴传统居民的生态精神,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结合现代科技理念对现在人居环境进行改善,营造一个富有特色的生态、健康、宜居的生存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李先逵.苗族民居建筑文化特质刍议[j].贵州民族研究,1992.
[2]麻勇斌.苗族建筑艺术简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3]赵秀琴.浅析苗族氏族文化的艺术性[j].民族教育研究,.
[4]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5]廖静琳.贵州苗族文化生态初探[j].安徽师专学报,.
[6]罗德启.贵州民居[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三
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那里满眼都是青山绿水,景色优美。无论走在哪里,都感觉空气新鲜,神清气爽。去过的人,都流连忘返,实在是旅游的好地方。
走进苗寨大门,就是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西江千户苗寨。最闻名海内外的,要算苗家的“吊脚楼”,一眼望去,上千座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层层叠叠,从山上蔓延到山下,徐徐展开,铺天盖地,让人惊叹。吊脚楼多为三层,底座以卵石、青石垒砌。一层养牲口,二层住人,三层则是粮仓。苗寨以青石板路连接,目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走过苗寨,就是风雨桥。我随热闹的人流一起,鱼贯而入,踏入进风雨桥。木红色的桥身与吊脚楼的色彩十分相似。它比一般的桥要明艳许多,桥上面是有顶的造型。小河哗哗地歌唱,风儿跳起了华尔兹。此时,我正站在风雨桥上,感受着一种无可比喻的快乐。
眼看天快要黑了,我们便去了吃长桌宴的地方。
一路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来到了摆着上百只方桌的长桌宴长廊,苗族的男男女女都当上了服务员,吆喝的吆喝,迎客的迎客,引座的引座,我们便找了位子坐下来。不多会儿功夫,上百桌的座位就先后被坐满了。
服务员便挨桌上菜,有毛豆腐,辣白菜汤,红蛋和用没有污染的溪水里的鱼自制的酸汤鱼等苗族家常菜。
等上完菜,游客便兴高采烈的吃了起来。菜虽谈不上珍奇,也谈不上丰盛,但大家还是吃得津津有味。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热闹的氛围,苗家人的热情和少数民族的风俗。
席间,一群苗族姑娘和小伙为赴长桌宴的游客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他们穿起了色彩艳丽的苗族刺绣服装,吹起了芦笙、唢呐、萧笛,演奏了胡琴、月琴等苗族的传统乐器,唱起了别有风味的苗歌,跳起了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和流行最广的“芦笙舞”。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游客和热情的苗族姑娘小伙还时不时地进行了互动,真是让人赞不绝口。
西江千户苗寨最美的要数苗寨夜景了。夜幕下的苗寨,华灯初上,吊脚楼配上红灯笼,万家灯火,似星星闪烁,忽明忽暗,若隐若现,自己就好像置身于银河天庭。仿若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奇幻场景。不知道从哪个窗子里就会跳出个会说话的青蛙。
看完了夜景,我们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嘎歌古巷。
走进嘎歌古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古巷里曲径通幽,微风轻轻地吹,树爷爷洋洋自得地在摇摆,泉小姐似乎在欢乐地演奏打击乐,花儿更好像在翩翩起舞,这时的古巷就显得十分恬静,把一种静谧吹进了我的心脾。
西江千户苗寨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实地游览,身临其境地欣赏。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四
西江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江镇,今天我和父母来到了西江的千户苗寨游玩。我对这里印象深刻,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镜头一,建筑:
苗寨里的房屋全都是用木头做的,在这里不能点蜡烛,如果点蜡烛会有可能引起火灾,发生火灾,不仅是这一个大房子,还会把整个寨子燃烧起来!在每一家房子的房顶下方,有3、4扇木头围成的长方形大窗户,玻璃干净得连里面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走进要住宿的“时光里”,房屋里面虽然没有我们那里那么舒适、整洁,可也毫不逊色于我们的家。房子十分巧妙、独特,一间连着一间,连绵不断,好像看不完一样!
镜头二,打糍粑:
道路两旁,有许许多多打糍粑的人,他们有男的女的,还有一些40、50岁的,旁边就是打糍粑的道具。一些面团在一个类似船型的大盆里,盆的里面还有一个大木锤,打糍粑的人举起锤头,我看见那上面沾上了一些白色的面团。我和爸爸也过去看了看,爸爸先拿起锤子,双手握住锤柄,用力往上拉,爸爸也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拉开,打了几下就不打了;到了我,我用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将锤子和盆子里黏在一起的的'面团拉开,好不容易拉开了,我又差一点被锤头砸到脚了,我就不再尝试了。可是那些打糍粑的人毫不费力气的高高举起了木锤,打了下去,打了好几下他们好像也不累的样子呢!
镜头三,苗族的服饰:
要说苗族的服饰,那可是十分独特呀:先说头饰,头饰的结构十分复杂,就像一顶皇冠;然后是上衣,在领口有两道红色的宽宽的杠上面有一群花,袖子是到胳膊肘的有粉色的、绿色的和红色的宽杠;腰上也有一样的宽红杠,就像是腰带,下面就是有两道宽约5厘米的直到脚的玫粉色的杠;还有银饰,银饰要戴两个,先戴一个跟手臂一样长的,元宝形的下面是20多个银线,尾部是银珠。我也穿过这个衣服,头饰很重,银饰挂在脖子上也非常重,不过真的银饰有好几公斤呢!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五
镇远舞阳河风景区:位于凯里市附近,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包括舞阳河三峡,云台山,铁溪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等景点,融自然山水,名胜古迹,民族风情为一体。
肇兴桐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号称"黎平第一侗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
祝圣桥:修建的年代长达250年的古桥,同时又是中国西南的要道,这样的一所桥拥有的文化内涵,以及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所起的作用,都让人们充满了无数的好奇。贵州省镇远县的祝圣桥原名"溪桥",后因为康熙祝寿,改为"祝圣桥"。
青龙洞古建筑群:佛教、道教、儒教为一体,依山傍水。布局和设计别具特色,是贵州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下司酸汤鱼:贵州头号美食,非酸汤鱼莫属。当地有句民谚“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可谓对酸真是爱得深沉。
凯里酸鱼汤:酸汤鱼在贵州算得上是王牌菜,尤以凯里酸汤最为正宗,当地有“做不来酸汤嫁不了人”的俗语。
酸汤牛肉:实为美容,排毒,降血脂,抗衰老,软化血,管润肺,补血防癌的`营养汤。
酸笋鸡:鸡是普通的鸡,不必非得贵州本地的才行;炒法也是普通的炒法,没有炖煮炸那样复杂,注意别炒得过老就行。所以,风味依靠的是酸笋。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六
秋天的时候,如果你走进苗寨,那么,最令你惊喜的事情,一定是苗寨的颜色,她是金色的。
融水元宝山四周,到处都是梯田,它是苗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从沿河两岸,一级一级地修上去的,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把梯田修到了山顶上,于是便形成了“山有多高、田有多高”的奇观。
到了秋天,稻田里的谷子成熟了,黄灿灿的稻谷,洋溢着芬芳。远远望去,层层梯田,金光闪闪,一派丰收景象。收割的人们,在金色的`地毯上劳作,用快乐的心情放歌,那歌声从岭坡上飘下来,绕在蓝天与白云之间,有如天籁之音一般动人心弦。
秋收的时候,苗家人把田水放干,把肥鲤捉来,在金色的家园里烧烤,欢庆一年一度的苗族烤鱼节。不论你是谁,也不论你从哪里来,苗家人都热情地邀请你入席,共同分享这丰收的喜悦。所以,秋天到苗寨,你一定能看到苗家人一颗颗金子般的心。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七
暑假里我们一家来到了西江千户苗寨游玩。这里的山真多,无数的山峰层层叠叠,形成大小不同的形状,山间还有一条潺潺的小溪,我们朔溪而上,直达景区。
西江苗寨现有一千二百多户人家,苗家的房子俗称吊脚楼,数不清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首尾相接,错落有致,十分壮观。苗寨有两条主街,一条是小吃街,一条是商业街。在两条街的中间就是我们一路追踪而来的小溪,“哗哗”的溪水像一条彩带穿寨而过。小溪上面建有四座古色古香的`风雨桥,它们都是由木头搭建,造型古朴,做工精美。风雨桥上的游客众多,有的坐在上面休息,有的在拍照,还有的站在桥上欣赏苗家风景。
西江苗寨的夜景非常漂亮,观看夜景的最佳位置是半山腰的观景台。从上往下看,家家户户都点亮小灯,整个寨子像夏夜的星空,繁星点点。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观看《美丽西江》大型演出,苗族姑娘穿着绚丽多彩的服装,头上戴着亮丽的银饰,唱着嘹亮的歌声,跳起苗族“锦鸡舞”美丽极了。我觉得最精彩的是一位苗族小伙,用一片树叶吹出优美动听的歌曲,真是太神奇了!
美丽而神奇的西江千户苗寨之旅,我不仅欣赏了原汁原味的苗寨美景,而且增长了对苗家文化的认识,真是不虚此行。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八
今天我们坐公交车去了西江苗寨。
啊,那里太美了!许多小房子紧靠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然的m形。难怪有“西江千苗村”的美誉。
那里的商店里有许多奇怪的东西。比如有有点丑但是很经典的笔筒;小但非常难忘的牛骨书签;还有优雅或者华丽的粉丝。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眼花缭乱。
看,我买了一个牛骨书签,上面刻着“书如挚友,好朋友如书”。它很美,下面雕刻的一朵莲花很优雅,像一个美人,孤傲地站在上面。下面有一片巨大的荷叶,上面有一朵刚刚盛开的`小莲花,很精致。荷叶的右边是一片茂盛的芦苇,在风中飘扬。
美丽的苗寨!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九
暑假在贵州旅行的时候,我们特地在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里住了一晚。
“千户”――自然是指千家万户。那里有成百上千的木楼,层层叠叠于山麓之上,就像是从大山上长出来的一般,与周围的草树浑然一体,壮观之中不乏奇妙的色彩。
这些木楼非同寻常,正是苗族独特的吊脚楼。吊脚楼的结构很是奇特:二楼比一楼凸出一块,下面是长长的柱子,支撑起大大的'阳台和房屋。看起来摇摇欲坠,好像随时都可能会倒塌,可是当你真正的置身于上,却发现它其实十分平衡、稳固。吊脚楼这种奇特的轻快与活泼的设计,离不开当地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这深山老林之中,不仅天气潮湿,而且地面上遍地毒虫,还有野兽骚扰。而吊脚楼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让苗族人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使他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深深地扎根于此。
苗寨除了吊脚楼,还有六座“风雨桥”。风雨桥有一个大大的顶棚,两边是门廊。它像水上的房屋,即便刮风下雨,里面还是舒适的。桥上面很宽敞,两边供游人观赏水上的景色。最神奇的是,桥没有用一颗钉子,都以榫卯结构相连接,却能百年不倒。这是多么精细的工艺、多么过人的智慧才能创造出的奇迹!
到了晚上,苗寨的灯火陆续地亮了起来。一个山头……两个山头……都笼罩在明亮的光辉之中。而灯火映照下的一座座吊脚楼,在黑色的大山下,衬得格外明亮。这时候,苗寨就有了带着神秘的壮观,那样的美,让人叹为观止。
苗族人的智慧,创造了适应环境的吊脚楼;又创造了神奇的风雨桥;让他们幸福安乐地生活在这里,聚居在西江畔。
每当苗寨的图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总是忍不住赞叹:啊!多么美好的景色!啊!多么智慧的民族!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十
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今天就有我来带大家游玩苗寨,希望大家玩儿的开心。
首先我来带大家一起来观赏一场由苗族人来演的表演,大家来看现在这里正在表演的是芦笙舞,它是吹芦笙为主。芦笙由竹子做成,长短不一,越长声音越粗,越低声音越尖越细。一边吹芦笙,一边有人伴舞。这种舞是在盛大的节日里来表示欢乐的。下一个表演的是锦鸡舞。表演的姑娘都穿着戴着一条一条裙摆的裙子,身戴银饰。从身后来看,就像一支支五彩缤纷的锦鸡,这种舞是在重要的节日中跳的。大家听,现在正在吹的,是用一片茶叶吹出的声音。誓舞人们辛勤工作的歌曲。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售景台,从上面往下看是苗寨,村里面都是最具特色的吊脚楼。吊脚楼依山靠水,结构为三层。下层一般放的都是杂物。二层住人,而且最有特色的是美人靠。由于苗族姑娘都喜欢坐在上面刺绣,所以因此得名。第三层则是堆放谷物的地方。吊脚楼的建筑技艺已经列入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的观赏结束,大家可以四处转转,拍照,购物,六点在大门集合,祝大家游玩愉快!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十一
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今天就有我来带大家游玩苗寨,希望大家玩儿的开心。
首先我来带大家一起来观赏一场由苗族人来演的表演,大家来看现在这里正在表演的是芦笙舞,它是吹芦笙为主。芦笙由竹子做成,长短不一,越长声音越粗,越低声音越尖越细。一边吹芦笙,一边有人伴舞。这种舞是在盛大的节日里来表示欢乐的。下一个表演的是锦鸡舞。表演的姑娘都穿着戴着一条一条裙摆的裙子,身戴银饰。从身后来看,就像一支支五彩缤纷的锦鸡,这种舞是在重要的节日中跳的。大家听,现在正在吹的,是用一片茶叶吹出的声音。是鼓舞人们辛勤工作的歌曲。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观景台,从上面往下看是苗寨,村里面都是最具特色的吊脚楼。吊脚楼依山靠水,结构为三层。下层一般放的都是杂物。二层住人,而且最有特色的是美人靠。由于苗族姑娘都喜欢坐在上面刺绣,所以因此得名。第三层则是堆放谷物的地方。吊脚楼的建筑技艺已经列入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的观赏结束,大家可以四处转转,拍照,购物,六点在大门集合,祝大家游玩愉快!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十二
接近11点了我们步行回酒店准备吃晚饭。我们吃了苗寨的著名小吃酸汤鱼,酸汤鱼,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令人胃口大开。这道苗寨的家乡菜吃得我心服口服,再加上其他的风味小吃显得这道晚餐独一无二。
最新西江千户苗寨游后感(汇总13篇)篇十三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的贵州黔东南,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张琴,“张扬个性,如鼓似琴”,大家可以直接叫我张导,现在我们开始走进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西江苗寨。
苗家招待客人以酒为重,苗族同胞们将以他们最高的接待礼仪——十二道迎宾拦路酒来迎接我们。喝酒方法何其多,唯有此处最特别,只要你的手碰到了牛角酒杯就必须得喝完,所以我们酒量略差的朋友,只要用嘴对着苗族姑娘们手上的牛角酒杯轻轻尝一口即可。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寨内有1288户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被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汉译而来,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保留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河谷,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这是苗家的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层层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牲畜和家禽;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大家是不是看到堂屋外侧建有一个很特别的靠椅呢?那叫“美人靠”,主要用于观景、乘凉,有这样的说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层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
西江苗寨最不缺的就是节日,其中“过苗年”,“牯脏节”尤为隆重。“长桌宴”是苗族过苗年的喜庆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家家户户都会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龙似的一长条,排上数百米,桌上摆着腊肉、酸菜、酸汤鱼等苗家特色菜肴,一会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了。“牯脏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着盛装,跳芦笙舞等,并邀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以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个“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民族。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芦笙场,也是苗族同胞们展现歌舞才艺的地方。芦笙舞是苗族一种流行最广的舞蹈,集舞蹈、杂技、体育、音乐为一体。说到舞蹈,那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就更是热情奔放了。我们现在听到的是苗族飞歌,其音调高昂,气势雄浑,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常来西江苗寨学习苗家人的才艺,苗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这块石碑刻着的“以美丽回答一切”7个字,是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在游完西江苗寨时情感诱发题写的。这条街叫“游方街”,大家猜猜“游方”是什么意思?“游方”是苗语谈恋爱的意思。每逢农闲时节晚上8—9点,这里聚满了水灵的苗族姑娘和健壮的苗族小伙,他们山歌对唱让游方街热闹非凡。
历史上,西江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清政府在苗疆实行“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一些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主持祭祀活动的牯藏头和负责安排农业生产的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在观景台上观望整个西江苗寨,像一个巨型的牛角,又像一只卧着的玉兔。
苗族服饰多种多样,色彩艳丽,素有“无字之史书”,“绣在衣服上的历史”之美誉。
现在我们前往的是西江之旅的最后一站——西江苗族博物馆,其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学术研究、参观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内设有服饰、医药、历史和生活等11个展馆,馆内收藏文物300多件,大家可以慢慢参观。
各位游客朋友,品味了苗家人的十二道迎宾拦路酒,踏着苗族的飞歌,西江苗寨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苗寨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都包括,欢迎大家下次再来苗寨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