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可以帮助我们将重点内容和次要内容区分开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为了使提纲更具可操作性,可以将论述的过程分为几个具体的阶段,并在提纲中进行明确标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份提纲范例,请大家参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拓展。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一
初二学生大多处于十四岁左右,正值青春期,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生理上变化,也开始导致了学生心理上也产生着巨大变化。这一时期,学生对任何求知事物都具有旺盛求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好学好问并富有幻想,但是他们高昂学习热情往往是短暂,对任何事情都只是“三分钟热情”,缺乏毅力。而且现在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过分溺爱,致使学生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冷落时,极易“崩溃”。耐挫性较差,当然他们也有许多优点,比如个性张扬,有自己个人见解,创新和拼博精神较强,充满活力。这些正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精神元素。
二、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特点。
“物理乃万物之理”,这些道理有深有浅,而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历经数次教育改革,特别是现在如火如荼开展新课程改革,使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难度一降再降,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是一门以观察与探究实验为基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为主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学科。物理研究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二物理经过教育专家认真编排后,从科学之旅讲起,从人们生活中最简单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导入,再进一步讲解近现代功勋卓著电和磁,九年级再讲解力学和现代物理常识,这样精心编排使初二学生对物理认知,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事物开始学习,完全符合学生由易到难认知规律。在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中有许多智趣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使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创新科学宏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三、物理教师切实做好观念转变,认真履行主导作用。
农村物理教师要认真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不要加重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难度,认真全面做好学生减负工作,但是我们农村物理教师应当把初二学生减小包袱,要自觉自愿背到自己肩上,通过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博览最新物理科技动态,增长丰富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做到“学生减负,老师增富”。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新课程标准,农村物理教师充分发挥物理科实验丰富和贴进生活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我们广大农村物理教师积极转变教师职能,做好主导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降反升。“有趣学就是玩,有益玩就是学”。针对初二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特点。我就多年来物理教学中体会及做法简单讲解一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开发智趣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玩中学,学中乐”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革追求目标。开学伊始初二第一节课物理教师通过演示几个有趣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极其重要地位,丁肇中曾说:“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在实验中产生。”一个好物理演示实验可使学生终身不忘。
(二)把握课堂提问方法。
“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教学是不易成功。”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新课程,自身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是三分钟热度。提问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是我们初二物理老师应该注意一个重要方面。
1.从生活中点滴进行提问。
在讲解声音产生时,可以让全班同学用一只手轻轻摸在自己声带附近,然后让学生朗诵一首小诗。学生朗诵完后,进行提问:“同学们朗诵得真好,那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吗?”(学生回答什么都有)然后先不要给出正确答案接着提问:“我想知道你们放在脖子上手有什么感觉?”通过学生平时发生在身边但又没注意波浪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让初二学生深切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同时,还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基本方法,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物理知识,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
2.从有趣事物中进行提问。
例如在学习压强时候,老师可以提问:表演气功大师,为什么在胸前放一块石板后,再用铁锤敲打?或躺在布满铁钉木板上睡觉,这时可让学生想,若是一根铁钉,这位大师他还敢睡在上面吗?……。这些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思维及进带入活跃状态,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
(三)对学生学习科学评价。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初二学生科学评价尤为重要,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一新学科,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影响,他们对物理有着强烈求知欲和兴趣。他们会有许许多多老师认为奇怪荒诞想法,甚至是错误观点。我们物理教师对初二学生评价时应多用赏识眼光看待他们,诚恳话语引导他们,在批改作业时常加入激励字词,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物理积极性,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物理信心。对于他们错误观点我们也要加以循循善诱,切不可一毙了之,更不可不了了之,对于一些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简练语言进行讲解。物理是一门严谨科学,不可任意胡为,从开始就要让学生求知真理,避免以后学生死钻牛角尖,延误了学生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
物理是一门智趣横生科学,它充满了智慧和乐趣,让我们充分感觉物理和生活中乐趣吧;物理是一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科学,没有物理学发展,今天世界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物理是一门极富人生哲理科学,学好物理有利于学生建立唯物论观点,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科学世界观。让学生成为农村学科学、除迷信、用科学、促生产生力军,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这对提高我国农村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我们广大农村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一定要紧紧抓住初二学生心,使他们爱物理、学物理、用物理,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增砖添瓦。他们是未来、是希望,抓住他们就是抓住未来,抓住希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二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思考,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例如,我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三、探究活动中应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我曾经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香槟酒瓶,瓶塞为什么会猛地窜出很高?”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回答,而一位同学却说:“晃动香槟瓶,瓶内发生了更快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物理引来了化学,我们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课后探讨、或作为新课题再研究来搪塞,但下次呢?还好,课前我请教了资深化学教师,知道了香槟酒、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如柠檬酸等)和碱(如小苏打)。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或罐)内,压强较大时,它们部分溶解在饮料中,达到了动态的溶解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瓶塞做功,将瓶塞顶出,而气体的内能则减少。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当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数学课代表)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我一愣,随后意识到初二数学中已学过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镜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就够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时,也意识到物理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同时也因其应用而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
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已司空见惯,但在中学课堂上却鲜有。除了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外,作为教师,我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没有“t”型知识结构,我们真的会在讲台上站不住脚的。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其实已经昭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四、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像你这样的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当我希望他第一个交流时,他略显歉意、但又兴奋地告诉大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为45°时才等于90°,在实验时我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猜想本不言对错(虽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更何况这位学生在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般规律后,又能发现反射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是对规律的再认识,难能可贵。
一位同学在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出“浮力和物体的温度有关”,预习过的同学或许会嗤之以鼻,但敢于猜想、勇于回答本身就应该肯定,更何况,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质量一定,其体积必然变化,所受浮力能不变化吗?当这位同学把浮力知识同热、密度等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后。不就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吗?这也许会使课堂背离教师原本的设计,也许这节课的预设任务因此而不能完成,但探究中的创新、活动中的亮点也正在此,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对科学的兴趣也许就在此时被激发,你很快就会发现,他们从此对物理有了极大的‘偏爱’。
实验时,也许有的学生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步骤,但我们切不可轻易阻止(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或下定论,说不定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此闪亮。比如在《内能的改变》这节课中,多数同学利用气球快速的放气来感受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表现为气球的温度降低,但是有的学生却把气球用力吹破。气球虽然没有了,但是他此时摸一摸气球的残片,发现温度降低的更多。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课中,那位用斜放蜡烛的方法证明物像对称的同学也许当初是为了让烛油流下一点儿固定蜡烛,甚至本意就为了好玩儿。玩中学,本就是青少年的特点,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学生的智慧会在玩和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课程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上好探究课的标准在于:能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能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和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三
摘要:思想品德课的枯燥与死板一度让学生失去兴趣,也失去了获得成长的许多平台。文章立足于初中思品教师和心理老师的双重身份,探讨两种课堂的可融合之处,重点在于借用团体辅导课中的心理学技术提高课堂实效。具体从移植策略的前提、可结合点和具体的操作来阐述,探讨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新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好成长。
关键词:初二思品课移植策略心理学技术。
在教学初二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很畅快的自由感,没有了初三课本繁多知识点的束缚,反而有潜下心来钻研轻松快乐有效课堂的想法。同时,又有一种很深刻的感受,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意识很强,反而失去了体验感受、内化提升的意识和机会。不同于语数英等学科,初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简单,篇幅短小,知识点简清晰易记,很多学生会质疑学习这类“小儿科”的目的。很多思品教师也在反思:这么少的教材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教学。
通过五年来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我感觉对自己的人生帮助很大,在为孩子们做团体辅导时,我们总会有很多共同的感动和收获。同时我也会反思思品课堂,乏味、没有生气,达不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际上初二教材中的许多主题内容和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是相通的,我开始尝试移植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和“活动教学法”也是一致的。
思品课和心理课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品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可以说,思想品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
1.移植策略的前提是师生能够心理相容。
有一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才有可能达到课堂的有效性。其中,涉及以下心理学技术:
1.1理解和接纳。理解是接纳的基础。从学生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不随意评价和批评。相信学生总有巨大的潜能,只是未能找到或者不习惯适当的表达方式。接纳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包括那些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这里的接纳不等于必须完全认同,只是一视同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共同存在。这是师生可能有共同语言的一个基础。接纳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接纳其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
1.2.分享。这里的分享不同于辩论、指正,或者是讨论出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其实,初二教材中许多材料都可以设计成一些情景剧,在此基础上的分享让学生谈感受,谈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真实并且容易引起共鸣。这样的做法尝试下来,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觉,学生无论学业成绩如何,大部分都没有“表达”的习惯,刚开始他们总觉得别扭,无话可说,或者干脆把书本的相关内容读一遍。如果教师始终相信一个假设:学生有着巨大的尚未被挖掘的潜力和价值,那么在一堂堂课的慢慢训练中,他们会发生令人惊喜的改变。
2.移植策略的关键是能在教材中找到可结合点。
初二教材体系中的主题词有“习惯”、“乐观”、“目标”、“意志”、“亲子关系”、“代沟”、“身份”、“责任”,都可以从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中借用相关的心理小游戏。比如:“十指交叉相握”可以体验到不起眼的习惯都有着巨大的力量;“‘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的造句”体验到一旦对他人有了“爱”、宽容和感恩,就会舒服坦然和乐观起来;用“剥洋葱”方法一步步分解自己的某一个目标,知道懂得“现在”我该做些什么;“八分钟举手仪式”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让他们明白坚强意志需具备的四个特征;“八大沟通技巧”中任一种都让学生亲眼看到亲子关系的神奇转变;“心理情景剧”演出后,无需过多言语评价,就可以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我是谁?”的设问和记录,觉察一个人的多重身份;“同舟共济”游戏,体会到团体中的责任……在这些可结合点上,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这样“体验”才是深刻而难忘的,带着这份感悟才有把书本知识点内化的可能。
此外,每一个活动的设置,倘若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学生印象不深刻。在活动的基础上设置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层层深入的问题,有分享、有思考、有讨论,收获也会更多。
3.移植策略操作中的技巧。
3.1建立班级契约及其基础上的奖惩措施。“契约”不等同于由权威一方(比如教师)制定的几条规则(这些规则常常出现许多“不”“禁止”),“契约”往往是师生共同商讨出来的,由正面词语组成,非常明确的一些需共同遵守的做法。比如课堂上“当别人表达观点时,认真倾听”,参与游戏时要“积极配合”“积极分享”“真诚,要说的话是真实的”,违规者也要有相应的共同商讨好的可接受范围内的惩罚手段。这些做法有利于班级团队的真正形成,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4.1活动后要有分享,在彼此分享中获得真知。学生对心理游戏的过程一定非常感兴趣,有笑声、有触动,如果只停留于此,那么学生最多对课堂保有兴趣和感动,而感动背后的对活动的理解、升华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提倡活动之后的重要环节即分享,在同龄人的感悟里往往会发现许多自己不曾想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此之后,再回到书本的那些观点上,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认同和接受。
4.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欣赏。倾听包括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的专注,以及心理的专注,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学生发表观点时,教师用身体的倾听(非语言行为)传达出对学生发言的重视,愿意聆听与陪伴。包括用耳朵注意他们说话的语调,用眼睛观察他们的体态,用头脑领会话语中潜在的信息,以及设身处地地感受。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话有适当的反应(适当地重复话语或者是认同部分观点都可以),鼓励他们把想法表达出来,同时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倾听方式和欣赏的态度,是会慢慢传达给学生的,渐渐他们会习惯于不起哄、不嘲笑、不羞涩,进而对同伴的发言报以微笑和鼓励。这一定是一个有些艰难的过程,但一堂堂课的坚持,态度和气氛的改变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4.3从互相评价中成长。在思品课堂上常常会由教师评价对错,学生内心的不认同、不接受会因为不被承认而掩盖起来,久而久之成了前文中所说的“一群不会表达的孩子”,只会被动接受知识。如果他们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说话,互相评价对事件的看法,对教材观点的见解,或许会成长得更快。
4.4在团体活动中增强适应性。针对初二教材的许多心理游戏和技术都要依靠团体合作完成,至少是要在团体氛围中完成。这些活动和平时同学之间的嬉笑打闹有着本质的不同。如何被团体完全接纳,完全融入团体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是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思考的问题,也会在一次次的活动磨合中找到答案。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在思品课的教学任务相对而言不是特别繁重的初二年级,教师完全有时间把心理学技术融合进课堂,重“情”重体悟,使学生获得真正成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段瑞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周刊·a,(6).
[2]徐静华.教学渗透: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新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没有减少,但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内容,一改旧教材高度抽象和理想化的情景与问题,使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如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呢?物理建模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而这一切又离不开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遍及整个物理世界,大至天体,小至基本粒子,面对复杂具体的物体,研究它的形形色色的运动,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建立起物理模型,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中学物理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抓住物理建模教学,可将最典型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同时也将研究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其思考、感悟以至升华。
1.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即典型的物理问题,是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它来源与实践,又反作用与实践,其功能可概括如下:
1.1物理模型的特点。
典型性是物理模型的首要特点。物理模型是从一类物理问题中抓住主要的本质问题,删除次要和干扰因素,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于一体,具有代表性的结晶。方法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二个特点。物理模型,除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外,还可以从物理模型的建立,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方法。美学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三个特点。物理模型能简明扼要的提示物理问题,体现了它的形式美,同时物理模型是知识与思维的产物,是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它的和谐美。
1.2物理模型的分类。
物理模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实物模型。这种模型在教材中较多见,一般用于建立某个物理概念,对理解概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质点,理想气体,点光源,电场线,理想变压器,点电荷等。
过程模型。这种模型一般用于分析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建立物理图景。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
问题模型。这类模型以问题为核心,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子弹打木块模型”,“人船模型”等。
2.1创设现实情境,建构实物模型。
情境是建构的第一要素,在建模教学中,现实情境对学生而言最有意义,因而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为此,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最终建立物理模型。
例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这两个原始的问题在学生头脑在中的直接表象分别如图1中a、b所示,这只是两个现实情景,还不是需要形成的物理图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共同特点:均浮在水面,受重力和浮力。经过抽象和概括,再与原有表象进行变换和改造后,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本质的物理模型(图c所示)。
在抽象的过程中,也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图通过引导学生夸张想象,使的一个本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2巧设问题情境,建构过程模型。
物理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参与了众多客体,影响因素复杂,故解决问题首先要对课题进行简化,抓住其主要特征,舍弃其次要因素,即建立物理模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乐于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及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分析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的客体,从而确立正确的研究对象。
此题物体比较多,有墙壁、弹簧、物体、子弹,应以什么。
物体为研究对象呢?可以通过以下的设问来启迪学生思维:
(1)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做什么运动?能否把子弹看成质点?为什么?
(3)这一过程可以取什么为研究对象?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为什么?
(4)以后应取什么为研究对象?此对象做什么运动?可以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为什么?
通过问题的思考,使学生领悟到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转动可以忽略,认为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是平动,建立质点系统模型。
子弹从开始进入物体到停留在物体中这一过程时间极短,,弹簧形变微小可以忽略,在此过程中,可取子弹和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沿水平方向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的变化为完全非弹性碰撞,从而可建立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模型。系统动量守恒,故有:(m+m)v=mv0。又系统获得速度v的过程极短,它们的位移微小到可以忽略,故可以认为系统虽已具有速度但还处在平衡位置o点处。
此后,选取子弹、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忽略弹簧质量、空气阻力与摩擦力,建立弹簧振子模型,振子从平衡位置o处以速度v向左运动的过程满足简谐运动模型。
此题先后建立了两个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模型(相互作用的质点和弹簧振子)和两个运动变化的理想化模型(完全非弹性碰撞及简谐运动),经过引导、启发、分析,学生自然而然会品味到其中思维过程的真正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建模能力。
2.3凸显“意义建构”,建立问题模型。
问题模型是以问题为核心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种模型建构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将各章节知识系统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问题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上去分析,达到较深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模型的“意义建构”。
如“万有引力定律”一章,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在应用部分中,涉及的问题多,公式多,学生感到繁乱。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可将这部分知识归结为两个物理模型。一个是行星模型,其特点是有一中心天体m(如太阳,地球)和星体m(可以是行星或卫星),m绕m做圆周运动,其动力学特征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运动学特征是匀速圆周运动。另一个是球体模型,物体m在天体m的表面随其一起运动,当忽略天体m的自转时,m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自身所受重力。此时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在此处对m不再适用,如转动周期t不与天体半径r成正比,而与m自转周期相同。
建立起了这两个模型,学生就会感到物理情景清楚,不再乱用公式,从而不再感到混乱。
物理建模的方法很多种,物理模型也有很多种,其中运动模型因为描述物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性质,同时又阐述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一种最重要的模型,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因为物理模型是对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而且具有典型性、方法性等特点,它集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于一体。物理模型不仅仅是知识的结晶,还是思维的结晶,最能考查出一个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和高三物理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可以从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复杂的事物简化出发,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及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级中学教课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人教社版。
[2]物理(必修)教参第二册11月第二版。
[3]《物理教学大纲》人教社版。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五
一个成功的学术研究绝对不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努力之上得来的,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量。”物理科学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基础上的。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有一个领导集体在背后的付出,每一项著名的理论的得出,它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只有众人团结在一起才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那么小到日常的物理教学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现在需要的是懂得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学生,这是当代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
2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教师都曾走过学生时代,由于存在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通常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物理实验课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播,当把合作小组的计划告知的时候,出于好奇心,学生热情高涨,纷纷选择搭档,好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可以合作。但是,随着教学计划的开展,物理实验小组合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便会出现,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合作的效用,减小了学生那种对实验课的热情。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组问题为了体现教学的人性化,将分组的问题交予学生自行安排,这也是锻炼他们的一种方法。由于学习成绩的差异,学生平时所在的朋友圈大不相同。在安排选择实验搭档的时候,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就是大家要以学习为目的,寻找可以相互帮助的同学作为搭档。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学生的小组水平差异太大,优秀的学生组在了一组,那些学习一般、之前单独实验的时候不会的那些学生又组在了一组,平时玩得好的学生组在了一组。。这样使得那些优秀的小组成绩更加优异,一般的小组要解决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那些玩得好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总在开小差,聊天去了。合作问题撇开分组的问题,发现在实验过程之中,通常也是问题百出,往往就是合作难以持续。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大家各执己见,意见不尽相同,然而又由于学生都比较倔强,通常在实验的时候会闹得不欢而散,使得实验无法继续。面子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互帮互助提高成绩,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在分组的时候选择优秀生与一般的学生相互搭配,希望借此帮助他们补缺补差,利用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集体的荣誉感让他们完成任务。可是由于一般的学生羞于将自己不会的问题提出来,甚至因为在优秀学生面前怕出错惹得同学的嘲笑,更是连动手操作的勇气都没有了。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争先恐后,乱成一团,毫无组织纪律可言。忘记职责有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忘记自己的职责是做实验,探究物理原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而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味地在聊天。
3解决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物理知识,开拓更多的物理创新思维,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加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了解物理原理的来源,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具体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首先,既要考虑教学方法的.人性化,也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组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也应该在一旁指导,使得学生分组时优秀与一般搭配,顺利地完成分组。其次,团队合作的精神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关于此类的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明白当中的重要性,为国家人才建设做出贡献,尽心培育祖国的未来。在之前由于设备的原因,在物理教学方面,通常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说,学生在下面听着,很多物理现象由于外部原因而无法向学生展示,就会导致学生听着无趣,教师也会失去教学的热情。这样的教学往往比不上学生亲身实践的效果好。亲身实践,自己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创造,而且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真真正正提起学习的热情。现在社会进步了,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给许多学校拨款购置教学设备,新增的设备给教学实践带来福音,学生再也不用凭借想象来听教师教学了。比如在讲到关于电压电阻的有关课程时便可以不用再空讲,而是带着学生实验,在传授光的知识时常常需要做关于平面镜成像以及小孔成像的实验。起初在物理实验课程之中,让每个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某项实验时,通常会出现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实验,而学习一般的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实验,甚至有时不知从何下手的现象。由于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学生往往会为了自身的荣誉而不愿意去帮助其他的学生;而那些学习一般的学生往往又会因为害羞,不好意思而羞于请教。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是比较严重的。经过不断地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在物理实验课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用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案的提出不仅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为学生将来参加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了可贵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再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成长,心灵的成长更加重要,应该增设心理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什么是“不耻下问”,这样有利于团队合作的实现,也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在实验完成之后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严守课堂纪律,按照顺序,一个个慢慢来,这样也会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以及问题的解决。最后,针对学生上课爱说话忘记自己职责的问题,教师应该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其自身的职责,在学习中马虎不得,应该稳重。
4总结。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无止境,学习的道路是遥远的,在学习的道路上少不了合作,世界上哪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背后不是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团队?因为团队合作,补缺补差,善于倾听解决问题,最后到达成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是教学的一个突破,也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重要举措。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六
不知怎么的,今天我突然想起了他,我的物理老师。也许是马上就要新增化学一科,情形与一年前相仿。一年前,升初二了,于是课程表中增加了物理一科。从此语数外鼎力,政史地生拉分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了。
还记得第一节物理课。第一任物理课代表是个武侠迷,课前他将物理老师的名字龙凤写在黑板上,而且还是繁体的,他说这样写更有大侠风范。也是,他的名儿也挺有武侠意味的。
上课后,我发现龙老师是位新来的老师,而且没有物理老师那种魁梧严肃的固然形象,并且还很瘦,矮。自我介绍后,他便谈起物理这们学科:有的同学说物理很难,其实不然。物理非无理,勿理也众皆哗然。最后,他给我们布置了第一项物理作业:写一篇题为《物理随想》的短文。随想,我们认为随想就是随便想,想什么写什么。于是稀里糊涂地些好就交了。几天后,作业发下来了,他说:你们八班的很有趣儿嘛。
众所周知,巴蜀地区的人受四川话的影响,说普通话就夹着一口川味,美其名曰:川普。龙老师本来就不是这地方的人,来这儿后又受影响,其语言甚为搞笑,集三种精华于一体,谓之杂普。
我班同学上课异常活跃,龙老师肯定招呼不过来,于是大呼一声:再闹,再闹就站到盒板上去众人不明,然后哄堂大笑。如果逮到典型,其必曰:你懂完咯呵?!还是大笑进入电学学习后,知识点变得抽象,很难懂。又一次单元考试,拿到卷子后,很多看不懂可想而知,全班成绩不佳。发卷评讲时,龙老师说:这次考试有几个不及格的。。。众暗喜。不过是以十为单位的。众打击edbyhim。但是,这次考试是竞赛的难度,所以只当测试练习众释然。
不过龙老师善于总结知识难点来巧记,什么物近像远像变大左手力右手流,就这样,枯燥的定理就被轻轻松松地掌握了。龙老师是个有趣的人,所以他和学生的关系很好。
不仅数学、物理的问题可以问他,就算到办公室去摆弄那些物理器材他都会笑笑了之。他个子不高,却经常和我们打篮球、乒乓球。真是打成一片啦!天边的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龙老师有趣的事儿还多着了。好久不见,还好真挺想他的!
曾经听同学说过。当然上了初中,我就会喜欢上物理。
在这里,我只是想,喜欢一门课程,自然也会喜欢上那门课程上的老师,这句话我真的体会到了。
我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很喜欢上自然课,因为自然课上不仅有趣,而且还可以去实验室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介绍一下我的物理老师。
我的物理老师姓郭自从,他人很胖,再加上一副黑色边框的眼睛,显得很有学问。不过,他不是我们学校的物理老师,而是我们补课的物理老师。他虽然是我的补课老师,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他。
郭老师说话很幽默,讲起课来也是十分生动,我更加地喜欢物理了,而且,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物理学好,将来也当一名老师,当一名物理老师,就像郭老师一样优秀的物理老师。
于是,我开始努力。
但是,期中考试的成绩下来后,我傻眼了,看着那刺眼的89分,我的眼圈红了,心里也想:完了完了,这还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呢,居然就考成这样,我怎么想郭老师交代啊!郭老师会批评我的,就这样,我紧紧张张地度过了这个星期。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下个星期六,郭老师让我们去他那里补课,并带上考试卷,天啊,这不是专门和我过不去,没有办法,我只好等待着那天的到来。
周六,在走在去郭老师家的路上的时候,我的心砰!砰!直跳,想着到了那里,郭老师会怎么说我到了老师家,同学们已经来了,当我看见他们那一个个都比我优秀的成绩,我更加紧张了这个时候,郭老师把我的试卷拿了过去,看了看,说:你看看,这错题,都是不应该错的,对吧?还和我开了开玩笑!顿时,我的心情开心了许多,并发誓我一定要考出个好成绩,让老师看看!
当然,再这次努力下,我的物理成绩提高到了97分,真的好开心!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七
本学期我担任初八年级(7)班的物理课程,初中物理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树立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内动力,有兴趣自然学生就会去钻研,所以上课既要科学,也要有趣生动,既要严谨,又要有空间思考的余地。
对于本学期的物理教学,我感到比较有压力,可能是刚刚担任物理课程,所以很多知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更多是对考试的知识重点不是特别清楚,不能准确的把握知识重点,当然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也慢慢的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节奏,对于本学期的教学,我有以下总结:
一、把握新课程标准,多闻多问,
平时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认真落实学校教务处的一些要求,多听课,通过听课可以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平时多和其他老师交流,沟通,不断提高、完善自已。
1、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课改精神。对于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的源泉。教学中不生。
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和课外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开始喜欢物理了。
三、加强学习管理,多发现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学生基础并统一,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全体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也要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倡导主动拓宽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深度、提高学习难度。关注有学习欲望但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经常表扬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再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技巧。
总之,这学期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只有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改正缺点,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八
(1)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3.进行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综述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科学世界。
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远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射的。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九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
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十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1、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十一
物理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也多。提高物理能力的方法是多看多练多积累。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初二物理弹力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弹力: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绳子的拉力实质都是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物体直接接触并产生形变。
(2)弹力的方向又是指向什么方向?
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力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与弹性形变程度、物体的材料、长短、粗细等因素有关。
二、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越长。(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b)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c)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卡住。
(d)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因摩擦而产生的误差。(但不一定要竖直使用)。
(e)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因摩擦而产生的误差。(但不一定要竖直使用)。
练习一下。
1.下列与塑性分类,与其它物质不同的是()。
a.塑料尺b.橡皮筋c.撑杆d.面粉团。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有压力,下列有关“茶杯对桌面压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茶杯上的。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茶杯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答案:
1.d。
2.c。
技巧一、物理是一个整体,刚刚接触,可能对某些概念、规律掌握不好,对知识无整体感,这是正常的。随着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对原来不甚清楚的问题会逐渐理解透彻,初学时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技巧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描述。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对这一应该有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技巧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问题本质,不要因细枝末节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技巧四、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不要等老师去“灌输”。课后,不要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要主动针对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技巧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每学完一章,都要试着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内容。
技巧六、从某种角度看,课本中的习题可以把正文不好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习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课本正文的延续和补充,因此,要把它放在与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许多物理试题包括中考试题就是对课后习题稍加改造而成的。对课本中的选学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千万马虎不得,因为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识点命题的情况。
技巧七、学习新课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习题要做,但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要要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及产生的原因、有关条件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题数量,钻难题,陷入题海。
技巧八、在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识别器材和仪器的能力,在实验误差太大的情况下,能自觉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以减小误差。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遇到问题,要善于用实验来探讨和验证。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技巧九、初二物理学习不要求一步到位,刚刚进入初二就“瞄准”中考,做大量类似于中考试题的题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影响自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技巧十、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理论-—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整体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地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多看科普书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动态,如“神舟五号”、禽流感等。这也是教育发展和中考命题的方向。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
最新初二物理小论文(汇总12篇)篇十二
物理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也多。提高物理能力的方法是多看多练多积累。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初二物理光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1、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c=3×108m/s。在水中约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为真空的2/3。
4、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1年中的传播距离。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原理: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是虚像。
7、球面镜的利用:凸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8、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
9、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中折射入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介质中折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0、光发生反射与折射时,都遵循光路可逆原理。
11、色散: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为色散。
12、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1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14、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15、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16、当白色光(日光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被物体反射,这就是反射光,我们看到的就是反射光,不反射任何光的物体的颜色就是黑色。
提高效率。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上学路上、等车时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突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虚心学习。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最忌讳自暴自弃,“反正我成绩不好,也考不上重点高中……”这类言谈,是自杀式的无药可救性的自毁。它会让人丧失进行的动力。
系统学习。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这种弹性扩展思考方式,会把整个物理知识串通在一起,让人思考起来更容易。
学科间互补。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